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以地膜覆盖为主的园艺设施比露地平均增产达50%,而温室大棚比露地平均增产近80%.随着城镇人口增加、农产品需求扩大以及耕地面积减少,抓好棚室种植业,广泛应用增产增收先进技术,提高棚室蔬菜种植机械化水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膜上灌春小麦调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膜上灌水方式下覆膜和露地处理全生育期不同水分处理调亏下,膜上灌高产处理耗水量比对照减少了310.3mm却增产1363.69kg/hm2,同一水分处理下膜上灌丰水处理F(FM)比露地丰水处理F(B)增产40.99%,WUE提高了4.67kg/(mm.hm2);膜上灌中度处理M(FM)比露地中度处理M(B)增产52.55%,WUE提高了6.86kg/(mm.hm2)。相同水分条件下覆膜处理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增产作用,最高产量所需的土壤适宜水分下限较露地下降10%~15%。结果表明同一水分处理下覆膜小麦不仅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而且具有较大的库容,因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器官的输出率、分配率、转换率均高于露地小麦,最终表现为粒重增加经济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与灌溉方式对设施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与灌溉方式会显著影响芹菜的生长发育,覆膜滴灌的芹菜在整个生育期内都比其他3种处理生长旺盛,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均最高,与露地沟灌相比,增产25.1%,节水36%,是最佳的高效节水栽培方式。统计分析显示,覆膜与露地、沟灌与滴灌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显著,且2因素之间互作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选系HZ14095作母本、自选系N182作父本组配成杂交玉米品种宿单617。2017—2018年的区域试验证明,平均产量10 077 kg/hm2,比对照增产9.77%,增产点达93.7%。2018年的生产试验证明,平均产量9 748.5 kg/hm2,比对照增产8.8%,增产点达到95.0%。2019年,宿单617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适宜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春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机械化技术是巴盟今年重点推广项目之一。1994年全盟八个点46亩覆膜穴播小麦普遍增产。其中单作穴播覆膜小麦平均亩产535.1公斤,比条播不覆膜亩增产115.8公斤,增产率27.6%;千粒重43.6克,比对照增加2.7克,提高6.6%,穴播覆膜小麦亩产值平均增加143.6无,纯增效益101.6元。穴播覆膜小麦套种玉米,小麦亩产平均344.85公斤,比传统条播小麦增产131.1公斤,增产率61.4%;千粒重38.7克,比对照增加6克,提高13.75%;亩产值增加162.75元,纯增效益112.75元。有关专家称该技术为“四个一增产技术”,即增产100公斤,增收100元,节水100方,节种10斤。  相似文献   

6.
选取"张杂谷5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希尼套海嘎查,设置了膜下滴灌、覆膜微喷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4种灌水方式,灌溉定额均为3 750m3/hm2,并以露地沟灌作为对照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方式对干旱地区覆膜谷子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谷子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穗长、穗质量和籽粒质量与覆膜微喷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相比均有提高,产量为5 956.95kg/hm2,比覆膜微喷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分别增产25.2%、27.1%和29.5%,增产显著,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23.4%、24.7%和28.9%,灌溉水分生产效率分别高25.2%、27.2%和29.3%,增加显著。膜下滴灌为当地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对干旱地区谷子的种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0年昌吉市农机推广站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丰收计划”项目——精确播种深施化肥组合机械化技术,通过3年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1项目完成情况及取得的经济效益2000~2003年累积完成推广面积14270hm2,其中,小麦2670hm2,平均下种量127.5kg/hm2,单产6060kg/hm2,比全市平均单产增产264kg/hm2,增产幅度5%;玉米1470hm2,平均下种量37.5kg/hm2,单产12292.5kg/hm2,比全市平均单产增产1320kg/hm2,增产幅度12%;棉花6800hm2,平均下种量56.25kg/hm2,单产1398kg/hm2,比全市平均单产增产134.4kg/hm2,增产幅度11%;番茄2330hm2,平均下种量1.2kg/hm2,单产62…  相似文献   

8.
黑色全膜覆土马铃薯机械种植增产增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马铃薯全膜覆土机械种植技术的增产潜力,实现半干旱及干旱地区马铃薯抗旱种植技术的机械操作。采用同田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将黑色全膜覆土马铃薯机械种植技术(机具为2CM—2型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种机)与当地大垄机械覆膜人工穴播、黑色全膜马铃薯大垄侧穴播人工种植、秸秆覆盖种植、露地种植进行对比试验,通过产量测定、劳动力成本核算等对该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比露地种植和人工覆膜种植单位面积(每公顷)分别增产10 558.5kg与5 592kg;同时比露地种植单位面积节约劳动力成本4 549.5元,比人工覆膜种植单位面积节约劳动力成本5 299.5元,比露地种植提高单位面积纯收益17 220.15元,比人工覆膜种植提高单位面积纯收益12 009.9元。本研究有助于黑色全膜覆土马铃薯机械种植技术的推广,而且为其它机械化种植增效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扬黄灌区玉米节水灌溉存在投入高、效率低和种植模式单一的问题,通过采用浅埋式滴灌、露地滴灌的灌溉方式种植双行靠地膜玉米,测定玉米各生育时期生长指标、土壤含水率,探索降低玉米节水灌溉和种植模式投入新方法。试验表明:膜下滴灌和膜下浅埋式滴灌出苗比露地和露地浅埋式滴灌分别早3d和2d;全生育期内膜下浅埋式滴灌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膜下浅埋式滴灌、露地浅埋式滴灌和露地滴灌;同一种植模式下浅埋式滴灌比露地滴灌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高;膜下浅埋式滴灌产量分别比露地滴灌、露地浅埋式滴灌、膜下滴灌提高15.8%、8.87%、1.81%;膜下浅埋式滴灌的群体WUE分别比露地滴灌、露地浅埋式滴灌、膜下滴灌增加16.1%、9.3%、1.6%。  相似文献   

10.
苜蓿芽苗菜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勇  颜玉 《中国农机化》2007,(4):99-100
围绕苜蓿芽苗菜无公害栽培技术,从生产管理措施、品种选择及处理、播种、露地生长阶段管理、棚室生产阶段的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全面论述了各种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冀西北寒旱区地膜覆盖和限量补灌对马铃薯田土壤水分运移及水分利用效果的影响,采取随机区组方法设置起垄(T1)、起垄覆膜(T2)、膜下补灌22.5 mm(T3)、膜下补灌45 mm(T4)和露地补灌45 mm(T5)5种不同处理,监测了不同措施对土壤水分时空运移、马铃薯生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草甸栗钙土马铃薯田的主要供水层为0~40 cm土层,块茎膨大期为农田耗水关键期。旱作下覆膜较露地(ck)可使马铃薯增产76.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3.33%;膜下滴灌补水22.5 mm时可增产123.4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2.00%。露地补灌45 mm可增产52.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1.82%。覆膜和补灌未显著地增加农田耗水量,但显著地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碳施肥技术是保障温室蔬菜增产,提高品质,减少病虫害的有效措施。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保护地蔬菜施用二氧化碳可增产10%~40%。据我国18个试点统计,黄瓜平均增产24%,辣椒增产36%,番茄增产30%~40%,芹菜增产52%。 二氧化碳发生器是一种结构简单、投资少(每台150元)、生产成本低、便于农户操作使用的棚室施二氧化碳气肥装置。以大棚黄瓜为例,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每亩增加成本约15元,而可增收1800元。 唐山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的二氧化碳发生器,价格低,使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对大量元素水溶肥在西瓜上施用的增产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施用大量元素水溶肥能明显改善作物生育性状,比常规施肥处理西瓜平均增产227.89 kg/667 m~2,增产率为6.60%。  相似文献   

14.
麦收告罄,喜讯频传,记者从省农机技术推广站获悉,我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全省免耕播种的16.3万亩小麦在今年喜获丰收。据多点测产和实收统计,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栽培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幅度大都在5%~10%。昌邑市柳疃镇刘家道村今年小麦免耕播种面积96hm2,在只浇一遍水的情况下,小麦实收平均亩产532.5公斤,比传统播种多收43.5公斤,增产8.9%。高青县水浇地小麦保护性耕作单产达到7987.5kg/hm2,比传统耕作对照田增产8.4%。淄川区无水浇条件的小麦保护性耕作单产达到5748kg/hm2,比传统耕作对照田增产25.9%。惠民县…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希泥套海嘎查村进行了干旱地区不同灌水方式对油葵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定期测定油葵生长指标及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出苗比露地滴灌早3d,全生育期内膜下滴灌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覆膜微喷、管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滴灌,且产量分别提高了42.53%、7.03%和27.01%。膜下滴灌群体WUE比露地滴灌、覆膜微喷和管灌+覆膜沟灌分别增加47.48%、11.18%和31.26%。  相似文献   

16.
对旱地玉米应用不同抗旱节水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抢墒播种、带水播种、浸种催芽、适时补水等抗旱播种保苗技术较露地直播增产64.7%~130.5%,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48~1.11 kg/m 3 ,水分生产效益提高0.57~1.21元/m 3 ,农田节水量达到3 180~7 143 m 3 /hm 2 .在地膜覆盖条件下,带水播种可增产21.6%,浸种催芽带水播种可增产6.6%~29.6%,适时补水可增产7.9%~39.9%,水分生产效率、水分生产效益和农田节水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棉花膜下滴灌节水、增产的机理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膜下滴灌作为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近年来在南疆的小区试验、大田的推广中具有较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发展前景极为广阔。根据实测及调查资料对膜下滴灌的节水、增产机理和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对比,节水35%~63%,平均增产籽棉1200~1500kg/hm^2,增产18.5%~44.0%,水产比由常规灌的0.50~0.75提高到0.88~1.64。  相似文献   

18.
对棚内温度进行精确预测是实现棚室精准调控的前提,是实现棚内作物高品质栽培的保障。因棚室具有大惯性、强耦合、非线性等特点,通过机理分析法难以建立其准确的数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棚室温度预测方面应用广泛,但其存在的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最小等缺点使测量精度受到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棚室温度预测模型精度,运用思维进化算法(Mind Evolutionary Algorithm,MEA)优化LM-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权重和阈值,并与遗传算法优化LM-BP网络模型和LM-BP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MEA-LM-BP与LM-BP和GA-LM-BP方法相比,RMSE分别降低了0.32和0.16,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1.08%和0.58%。该方法提高了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棚室温度预测模型精确度,并提供了新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他山之石     
今秋以来,宁夏南部山区掀起种植膜侧小麦的热潮。据自治区农业厅统计,目前全地区已种植膜侧冬麦11万多亩,是上年膜侧冬麦试种面积的40多倍。 小麦膜侧种植是一项农业抗旱新技术,特别适合在干旱地区推广运用。在去秋以来遭受三季连旱的情况下,宁南山区示范种植的5700多亩膜侧冬小麦和春小麦,平均亩产达165公斤以上,比常规露地种植亩均增产83公斤,显示出极强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20.
覆膜方式对不同生态区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膜微垄沟播种植技术是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研发的一种集覆盖抑蒸、垄面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新型地膜覆盖技术。【目的】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地膜覆盖条件下旱地大豆在不同生态区产量的差异。【方法】于2014—2016年进行大田定位试验,以露地无覆盖(CK)为对照,设置了3种覆膜方式,分别为全膜微垄沟播(T1)、全膜双垄沟播(T2)、全膜覆土穴播(T3),研究半湿润偏旱区、半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3种不同生态区地膜覆盖对大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在3个生态区均以T1处理产量最高,T2处理次之,T3处理最低;其中全膜微垄沟播不同生态区比较:半湿润偏旱区>半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分别较露地无覆盖CK增产58.5%、78.1%和95.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65.9%、57.6%和56.1%。尤其在年降雨量500~600 mm生态区全膜微垄沟播增产效应最明显,平均产量达到4 318.2 kg/hm2,最高达到4 353.3 kg/hm2,较CK增产58.5%。【结论】大豆全膜微垄沟播种植技术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增产效果明显,其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旱作雨养区大豆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