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洋  吉奇  刘青  商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61-12363
利用本溪县气象局1958~2010年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其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县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8℃,极端最低气温为-37.9℃。年、月极端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变化,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9、2.16℃/10a。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5~8月,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翌年2月。极端气温年较差1980年前增大了2.6℃;1981年后年较差缩小了2.0℃。极端最低气温和年极端气温年较差的突变年均为1973年。  相似文献   

2.
在气候逐渐变暖情况下,地处辽东山区的本溪县无霜期和冬季冻土深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分析1958~2010年本溪县初终霜及冬半年冻土深度资料,结果表明:本溪县无霜期随气温升高呈延长变化趋势,而冻土深度则呈减小变化趋势,土壤解冻及化通时间均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3.
王福淳  刘明芝  张海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749+4751-4749
利用1958~2013年本溪县大雾日数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本溪县近56年不同时段大雾天气出现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本溪县全年大雾天数呈正态分布,以9月为最多;而年代变化则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多,90年代次之,60年代最少;秋季大雾日数最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  相似文献   

4.
利用本溪县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5年(1958-2012年)的雷暴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县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县近55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8.1d,属于多雷区;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10a;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其中6月份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2日左右,年雷暴初日以5.3d/10a速率提前;年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2日左右,年雷暴终日以0.4d/10a速率提前。  相似文献   

5.
李震  吉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00-17501,17565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本溪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本溪地区4个常规气象站1953~2010年的月平均温度、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线性拟合方程、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53~2010年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8℃/10a,四季均为增温趋势,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夏季最小;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8.16 mm/10a,除春季呈略增加趋势外,其他各季均为减少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测表明,近58年来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突变年出现在1986年,除夏季无突变现象发生外,春季突变年出现在1974年,秋季1987年为突变年,冬季突变年则出现在1981年;而年、季降水均没有突变现象出现。小波分析发现,近58年来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存在12~14、5~6和2年周期变化,年降水量存在8~12、5~6和2年周期波动。[结论]该研究为山区气候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海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193-12194
利用本溪县1963 ~ 2013年的汛期降水资料,统计分析近51年本溪县地区汛期降水量的年、月、旬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1平本溪县各月降水量呈显著季节变化且为单峰型,1~6月份缓慢增多,至7月份达到峰值,之后降水逐月减少,7~8月为降水集中期;汛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幅度达4.4 mm/10a;汛期最大降水量为2010年的979.5 mm,最小降水量为1999年的345.0 mm,汛期最大与最小降水量相差634.5 rm;汛期6和8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和9月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集中在7月中旬~8月上旬,7月中、下旬降水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2.8、4.4 mm/10a,8月上旬降水呈上升趋势,幅度为0.7 mm/10a.  相似文献   

7.
本溪县近52年日照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闯  廖晶晶  祝奎  邵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49-14851,14929
根据本溪县1958~2009年日照时数序列资料,分析了本溪县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和各个季节平均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并运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法计算出年际和各个季节平均日照时数的线性方程与日照时数趋势变化和突变点。结果表明,近52年来本溪县日照以减弱为主,春季下降趋势最为显著;本溪县年和四季的平均日照时数全年、春、夏、冬季均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突变,而秋季在6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广西博白县洪涝灾害的特征、灾害等级和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博白县在1960~2009年50年中共发生洪劳灾害58次,平均每年1.2次,主要集中在4~9月,个别年份也发生在10月;2005~2009年为洪涝灾害发生最频繁阶段,每年3次,洪涝灾害的发生呈现明显增多和增强的趋势。6~8月的南流江水位与博白气象站的降水量相关显著,南流江水位有5、11、4年的周期变化。降水量随季节的转换而发生突变,降水强度也随季节的转换而有明显的差异,且县内南北地区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异。降水的变率大、过于集中和暴雨日数多且强度大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本溪县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5年(1958~2012年)的雷暴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县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县近55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8.1 d,属于多雷区;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 d/10a;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其中6月份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2日左右,年雷暴初日以5.3 d/10a速率提前;年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2日左右,年雷暴终日以0.4 d/10a速率提前。  相似文献   

10.
利用湘阴国家基本气象站近40年(1971—2010年)降雨资料,对致洪暴雨和洪涝的发生频率、天气背景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5—7月份,前30年(1971—2000年)以暴雨或大暴雨居多,近10年(2001—2010年)以大到暴雨为主,且是暴雨易发、集中降雨和累积量最大的时段;前30年和近10年汛期湘阴各级暴雨日均在减弱,且大暴雨出现几率少、特大暴雨几乎未出现。与相邻的沅江市、汨罗市各级暴雨日发生几率相差不大,发生时间相同或差别不大。近10年洪涝灾害比前30年洪涝灾害略有加重。得出结论,湘阴地方性暴雨偏少,注意副高边缘型雨带和低槽、低涡、切变静止锋型系统性暴雨及产生的洪涝灾害,加强与周边台站气象灾害联防和情报共享,切实做好县级气象预报预警服务,防汛抗灾和防御山洪地质灾害,以减轻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和保证垸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景德镇市气象局观测站、乐平市气象局观测站和气象哨所1958~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乐平市9月11日~10月10日期间日平均气温≤22℃持续3d或日平均气温≤22℃持续2d且其中1d最低气温≤16℃,日平均气温≤20℃持续3d或日平均气温≤20℃持续2d且其中1d最低气温≤16℃的发生情况;并以稳定通过22℃的终日作为轻度寒露风的标准、稳定通过20℃的终日作为重度寒露风的标准,统计出现频率为10%(10a一遇)、20%(5a一遇)、25%(4a一遇)、33%(3a一遇)、50%(2a一遇)、66%(3a二遇)、75%(4a三遇)、80%(5a四遇)、95%(1a一遇)的日期,以及这些日期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最后利用ARCGIS软件,采用1:250000的地理数据,对乐平市晚稻轻度和重度寒露风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乐平市大部分地区轻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2a一遇,重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5a一遇;洪岩镇、涌山镇、塔前镇、双田镇、高家镇、众埠镇、名口镇、十里岗乡、礼林镇等地海拔为100rn的山区轻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3a二遇,重度寒露风为3a一遇;海拔为200m的山区轻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4a三遇,重度寒露风为2a一遇;在海拔为300m的山区轻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4a三遏,重度寒露风为3a二遇;在海拔〉400m山区轻度、重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均较高,不适宜晚稻种植。在农业生产上,要科学运用寒露风预测,合理安排生产;同时选育抗低温高产晚稻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改善农田小气候来防御寒露风为害。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58-2013年本溪地区雷暴天气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分析、高斯滤波、M-K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6年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年代际尺度上,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较常年偏多,1995年后雷暴日数较常年偏少;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56年时间序列没有明显的突变特征,但存在准2~5年、准10年和准30年周期,且准2~5年和准10年周期有随时间增强趋势,振荡周期随时间有所加长.  相似文献   

13.
李志静  李西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77-12579,12610
采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积分湿度指标和干湿指标分析辽宁本溪降水趋势变化和旱涝频率及发生时段。结果表明,在近55年里,本溪年降水量倾向率为-30.749mm/10a,趋势减少165mm;植物生长季降水量倾向率为-31.371/10a,趋势减少173mm。气候类型有所转变,由20年前是轻涝型转为湿润型。农业需水满意程度在150%以上,年平均降水盈余290mm;中涝至重涝有10年,约五年一遇;出现轻旱有5年,约十年一遇。春季中旱以下约十年二遇,中涝以上约十年一遇;夏季中涝以上约二年一遇;秋季中涝以上约十年二遇,中旱以下约十年四遇。7、8月重涝出现频率54.5%。5月和9月是干旱发生频率较高时段。  相似文献   

14.
运城市旱涝灾害与太阳黑子周期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56~2007年山西省运城市的降水资料和美国观测站公布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观测资料,在用Z指数对降水资料进行处理而确定旱涝等级和年份后,对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运城市旱涝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运城市涝灾主要发生在太阳黑子周期的极大值年及其后第3年,旱灾则在太阳黑子周期的极值年及前后1~2年内都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5.
修潦鄱阳湖区永修县防汛形势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兴  王柏勇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2):105-109
根据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实测水文气候资料和防洪工程现状,分析永修县近58年来的洪灾频发原因及洪水发生的总趋势,并提出防治水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利用武汉站1951~2011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GPD方法分别计算了武汉汛期降水、盛夏高低温、冬季低温各重现期下极端事件的重现值,并利用M-K突变检验分析了武汉一年当中关键时期的极端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武汉汛期1年一遇指标达92mm,30年一遇指标超过了250 mm特大暴雨量级;汛期极端降水频数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开始出现增长趋势,特别是2005~2008年,增长趋势明显,突变发生在1978年前后。盛夏极端高温1年一遇指标达37.9℃,最低温度1年一遇指标达30.1℃;近10年是极端高温的一个频发时期,平均强度呈线性增长趋势,上升趋势为0.058℃/10a;从80年代末开始,夏季极端低温频数迅速增涨,平均强度也呈线性增长趋势,上升趋势为0.086℃/10a,频数突变发生在1991年,强度突变发生在1993年。冬季极端低温1年一遇指标为-7.5℃,50年一遇指标达-18.3℃;寒冬极端低温集中发生在50~70年代,80年代开始温度逐渐回暖,极端低温强度升高趋势为0.323℃/10a;强度突变发生在1984年,频数突变发生在1987年。  相似文献   

17.
马莲河流域洪涝灾害及洪水频率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芳  查小春  王夏青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7):139-141,145
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对1368~2007年640年间马莲河流域洪涝灾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640年间马莲河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14次,平均5.61年发生1次,说明马莲河流域为洪涝灾害多发的区域,而且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和全球气候的暖干化,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快;同时结合历史调查和实测资料分析洪水频率表明,马莲河流域实测资料序列短,即使结合历史调查洪水资料,也难以精确获得百年一遇以外的洪峰流量,直接影响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洪水设计精度,说明开展马莲河流域的古洪水水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溪地处辽东半岛东南部山区,境内层峦叠嶂、山多地少,以低山、丘陵为主,处于长白山支脉东北端,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该文采用1958-2013年本溪市4个地面观测站的雷暴气象资料,分析了本溪地区近56a来的雷暴日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地区近56a平均雷暴日数为30.4d,并以0.87d/10a的趋势减少,其中6月和7月雷暴日数最多。平均初雷日期为4月24日,平均终雷日期为10月22日,平均雷暴持续期为182.3d。  相似文献   

19.
本溪地区近52年来温度变化特征和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闯  祝奎  廖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018-1020
根据本溪地区1958~2009年气温序列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法,对近52年来本溪地区年和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本溪地区气温以增温为主,冬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以1988年为界,可将本溪地区分为2个阶段:1958~1988年为相对冷期,1989~2009年为相对暖期;本溪地区年和季平均气温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20.
顾欣  杨绍洪  张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64-9065,9117
[目的]比较黔东南两次冰冻灾害。[方法]利用黔东南自动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2010年12月31日~2011年1月10日冰冻灾害的出现时间、影响范围、灾害强度,并与2008年1月的冰冻灾害进行比较。[结果]黔东南2011年1月冰冻灾害天气起始时间较早,影响范围大,来势过猛,气温下降较低,气温有间隙性升温,后续冷空气较弱,冰冻灾害逐渐减轻;而2008年1月冰冻灾害起始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后续冷空气逐渐增强,气温逐渐下降,并伴有持续性降雨(雪),冰冻灾害逐渐加重。可见,2011年冰冻灾害不如2008年严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冰冻灾害的预报预警及相应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