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玉米纹枯病在南部县普遍发生,在雨水较多、气温较高的年份和地区发病较重,尤其在2008~2010年大面积发生,现已成为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一个主要因素。据调查,玉米纹枯病在不同的玉米品种上均有发生,发病率达13.5%~80.6%,危害高度已超过穗部,个别田块病株率已达100%,损失率达10%~30%,严重影响了我县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为此,我们组织了相关技术人员对发病较重的乡镇进行了田间实地调查,走访农户,与县农业局专家和技术人员、种子经营者座谈,多方面分析了我县近年来玉米纹枯病发生的规律及原因,经科学论证,提出了我县大田玉米生产中纹枯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优质的口感以及高营养成分,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近年来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玉米纹枯病成为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文首先从症状、病原以及发生规律三个角度出发,对玉米纹枯病进行了简要概述,并详细探讨了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以期提升促进我国玉米种植产量的提升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玉米纹枯病是河南省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日趋严重的一种病害。笔者认为,随着高产密植品种的推广、土肥条件的改善,玉米纹枯病将上升为主要病害,其危害程度不亚于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减产30%~40%。近年来,宝丰县各乡镇玉米种植区都不同程度发生过玉米纹枯病危害,并出现大面积枯死,减产在50%以上。一、发病症状玉米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玉米生产的发展,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发病面积逐年增多,已成为制约玉米高产高效、优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有效防治玉米纹枯病对提高产量和效益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玉米纹枯病在丹东地区发生日趋严重,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对当地玉米安全生产构成威胁。文中针对影响纹枯病发病的因素,分析了丹东地区该病害严重的原因,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及品种布局等因素有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延缓、减轻该病害在当地的流行趋势,为玉米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本地区种植糯玉米、甜玉米等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效益进一步提升.由于玉米纹枯病菌的逐年累积、品种抗病性的差异、高湿度海洋性气候等因素,本地区玉米纹枯病逐年加重,一般发病田块减产10%左右,严重田块减产30%~40%,已成为玉米生产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近年来,我们对玉米纹枯病危害情况进行了观察研究,基本掌握了其发生危害特点,并组织实施了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玉米纹枯病的大面积危害.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品种的更换和耕作制度的影响以及玉米大面积的连年种植、玉米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发生严重的有玉米丝黑穗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粗缩病、揭斑病、纹枯病、苗枯病等,对玉米产量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着重阐述了这些病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还提出了一些具体预防和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品种的更换和耕作制度的影响以及玉米大面积的连年种植、玉米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发生严重的有玉米丝黑穗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粗缩病、揭斑病、纹枯病、苗枯病等,对玉米产量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着重阐述了这些病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还提出了一些具体预防和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也是河南省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日趋严重的一种病害。玉米纹枯病除了为害玉米外,还可以侵害水稻、小麦、大麦、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以及棉花、大豆等双子叶植物,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随着高产、密植品种的推广及土肥条件的改善,玉米纹枯病将上升为主要病害,其危害程度不亚于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减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玉米大面积的连年种植,农业生产水平、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影响,玉米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发生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青枯病、粗缩病、褐斑病、纹枯病、苗枯病等,对玉米产量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着重阐述了这些病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还提出了一些具体预防和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就2 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严重程度为中偏重发生,将2 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3种抗病类型。弯孢霉叶斑病为轻发生,将2 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中感和中抗2种抗病类型。分析了影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发生的因素,表明其发病程度除受品种抗病性的影响外,还受到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降雨量和光照时数)、播期和种植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种期续随子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播种期的续随子进行病害调查,结果表明3个播种时间下的望谟科技示范园、安龙海子养猪场、兴义坝佑试验基地都发生续随子褐斑病、灰霉病。望谟、兴义褐斑病发病率达到100%,安龙为53.6%,以兴义发病最严重,病情指数为0.632。望谟、兴义灰霉病发病率达到100%,立枯病发病率为71.2%,72.8%,安龙播种最晚,没有发生立枯病和灰霉病。  相似文献   

13.
小麦纹枯病又名小麦尖眼点病,是小麦上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引起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有性态为禾谷角担菌[Ceratobasidium graminearum(Bourd.)Rogers.],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无性态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均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该病原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亦可传播该病。小麦播种萌发时,幼苗地下部分的幼根、幼芽即可被病原菌侵染和危害。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1~2013年醴陵市晚稻纹枯病病株率数据田间观测资料,建立了基于气象因子的水稻纹枯病发生等级预报模型,并进行了回代预测检验。结果表明:晚稻日病株率分别与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日照时数、日平均相对湿度进行统计分析,晚稻纹枯病发生与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得到了纹枯病日病株率预报方程,最终建立了晚稻纹枯病发生等级预测模型。经过回代预测检验,准确率达到95.8%,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能反映病情的发生情况,对纹枯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水稻播种期和移栽期对主要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的影响,2006—2007年在浙江北部嘉兴单季稻区进行了4个移栽稻播种、移栽期和3个直播稻播种期对本地越冬的病虫(二化螟、灰飞虱和纹枯病)种群动态和为害程度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播种期是影响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的重要因子,随着单季晚稻播种期的推迟,二化螟、灰飞虱和纹枯病的发生和为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均明显减轻。适期播种(5月底至6月初)是控制本地越冬的二化螟、灰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冀南地区推广的36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自然发生条件下的病虫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病虫害发生程度存在差异,大多数玉米品种对玉米蚜虫缺乏抗性,对传统病害如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弯孢叶斑病等发病较轻,但近几年新出现的病害如玉米褐斑病、玉米锈病等发病普遍或较重。另外还分析了影响玉米锈病和玉米蚜虫发生的因素,认为发生程度除受品种抗性等因素影响外,主要取决于8月下旬~9月中下旬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表面张力、接触角、沉积量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初步探讨了加倍杀对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井冈霉素药液中加入加倍杀,能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增加药液在玉米叶片上的沉积量,加倍杀最佳加入量为井冈霉素制剂量的15%。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加倍杀在离体条件下对井冈霉素抑制玉米纹枯病菌的菌丝生长无明显的增效作用,但能有效提高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减少药剂用量。初步推断加倍杀对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增效机理是由于改善了药液的理化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稻鸭共作对水稻纹枯病抗性的作用机理,于2009年4—8月在浏阳市北胜镇进行了田间试验,在选取2种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感病品种和中抗品种)的基础上设置了2个处理,分别为稻鸭共作区和对照区,并测定了水稻几丁质酶活性,同时对水稻纹枯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处理所有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明显高于对照处理,且几丁质酶活性高低与其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摸清昭平镇近年抛栽稻纹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从纹枯病的菌源量、水稻的栽培管理水平、稻飞虱的发生程度、气候条件、防治措施等5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稻纹枯病造成的稻谷损失为各种病虫害之首,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减少菌源,加强水肥管理,适时使用药剂防治等5个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耕作方式改变对玉米主要病害带来的影响,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主要病害发生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新的耕作方式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玉米苗期病害总体呈减轻趋势,发病率平均减幅为0.16~0.50个百分点。在玉米吐穗、灌浆期,丝黑穗病和茎腐病发病率减幅分别为0.20~0.33个百分点和0.67~1.33个百分点,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减幅分别为6.00~15.30个百分点和1.60~6.50个百分点。玉米纹枯病和灰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率上升幅度分别为0.34~5.33个百分点和1.67~8.00个百分点。改变耕作方式对玉米主要病害的影响因病害种类不同而异,其发生程度总体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