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耐辐射球菌锰离子转运蛋白基因DR1709完全删除所造成的影响。[方法]试验构建DR1709完全删除突变体PM1709,并对其进行紫外线处理。[结果]在紫外线照射剂量为0和100 J/m2时,耐辐射球菌野生型、M1709和PM1709的存活率基本没有差别;从200 J/m2开始,突变体的存活率显著低于野生型;在含有200 nmol/L Mn的DMM中,M1709和PM1709几乎不能生长。在DMM平板上31℃下培养13 d后,仍然见不到M1709有任何生长的迹象。[结论]DR1709被删除以后,耐辐射球菌对紫外线的抗性显著降低,DR1709在耐辐射球菌抗辐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R1709部分删除突变体和完全删除突变体对紫外线的抗性几乎没有差别,说明M1709虽然只是部分删除了DR1709的基因序列,但DR1709的功能在M1709中已完全丧失;M1709对低剂量的锰离子十分敏感,但M1709在TGY中能够生长,说明在营养液中含有丰富的锰离子时,有其他基因代替DR1709行使吸收锰离子的功能,但当外界锰离子含量低时,DR1709则是唯一行使该功能的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N+离子注入诱变选育桑黄菌株,提高桑黄菌的产量。[方法]通过对N+离子注入诱变后桑黄孢子的存活率以及突变率的研究确定离子注入的最适剂量,诱变后用拮抗试验结合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验证菌株发生突变,之后分别以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速度、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以及液体发酵胞外多糖产量为参数进行变异菌株的筛选。[结果]确定了离子注入诱变桑黄适宜参数:注入剂量2.00×1016ions/cm2,注入能量20 KeV。得到1株高产桑黄菌株PI 126,其生物量和多糖产量分别为23.7和7.6 g/L,比出发菌株相应产量显著提高。经平板传代,10代后变异菌株的遗传性状较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论]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用于桑黄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索减轻寒地稻作区低温冷害的方法。[方法]利用低剂量电子射线播前辐射处理3种不同积温的粳稻种子,在芽期进行5℃/10 d和2℃/6 d人工低温胁迫,以存活率为指标,评价辐射对粳稻芽期耐冷性的影响。[结果]适宜剂量的电子辐射能够提高粳稻芽期耐冷性,在5℃/10 d胁迫时幼芽存活率最高增加了17.7%,2℃/6 d胁迫时幼芽存活率最高增加了33.4%,并且辐射处理间的差异为显著。[结论]不同粳稻品种对电子射线的敏感性不同,适宜的辐射剂量范围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彭琳  季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399-6402
[目的] 探索氮离子束注入和钴60伽玛辐射对大豆的生物学效应,为大豆诱变育种提供依据。[方法]14份大豆品种或高代稳定品系干种子按4×10^16、6×10^16和8×10^16N^+/cm^2 3个剂量和能量30 Kev氮离子束注入,35份大豆品种或高代稳定品系干种子按100、150和200 Gy 3个剂量和剂量率1.6 Gy/Min钴60伽玛辐射,以未处理作对照,考察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采用近红外透射光谱法测定大豆籽粒品质。[结果]8×10^16N^+/cm^2氮离子束注入和150 Gy钴60伽玛辐射对大豆农艺性状的突变效果明显。氮离子束注入和钴60伽玛辐射诱变蛋白质含量增加的材料占总材料份数的57.1%-78.6%,但6×10^16N^+/cm^2氮离子束注入的蛋白质突变频率大于其余两个剂量,而钴60伽玛辐射剂量间差异不大;诱变脂肪含量增加的材料占总材料份数的34.3%-40.0%,且8×10^16N^+/cm^2氮离子束注入和200 Gy钴60伽玛辐射的脂肪突变频率分别大于其余两个剂量。[结论]选择适宜剂量的氮离子束注入和钴60伽玛辐射可以改善大豆农艺性状,增加产量,提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因而氮离子束注入和钴60伽玛辐射是两种行之有效的大豆诱变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N+离子束注入对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存活率和突变率的影响。[方法]对离子束注入前样品处理方法进行优化,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培养时间、稀释浓度、稀释溶剂和菌膜干燥时间;采用N+离子束注入进行诱变处理,并通过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法筛选菌株。[结果]N+离子束注入样品前处理最佳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培养20~24h,利用无菌水将菌液稀释到106个/ml,菌膜干燥时间为0~60min;离子束注入诱变的最佳条件为:注入能量30kev,剂量为2.0×1014~4.0×1014ions/cm2,枯草芽孢杆菌存活率为8.43%~26.71%,突变率为3.50%~5.43%。[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枯草芽孢杆菌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生防菌的辐射诱变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0Co-γ射线辐射对大麦后代性状及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处理3个不同基因型大麦种子,测定其后代株高、成穗数、穗长、穗粒数及β-葡聚糖含量等性状.[结果]60Co-γ射线辐射对株高具有抑制作用,且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成穗数和穗长在低剂量时,既有抑制也有促进作用的应激效应,而当辐射剂量大于200Gy时,均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穗粒数无显著变化;β-葡聚糖含量表现为低剂量促进高剂量抑制的变化规律,其中,甘啤7号和甘啤4号在辐射剂量为200Gy时β-葡聚糖含量最大,XANAOU在100Gy时最大.[结论]60Co-γ射线辐射剂量为200Gy左右时,能有效改良大麦部分性状尤其是β-葡聚糖含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PCR和体内同源重组技术,对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 R1)中光敏色素基因诱导缺失突变,构建了突变株bphP^-。对突变株分别进行不同剂量电离辐射(IR)和不同浓度过氧化氢(H2O2)处理,并以野生株R1做对照。结果表明: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bphP^-对过氧化氢的敏感性明显上升,而对电离辐射的抗性野生型基本不变。不同性质的光照试验显示,强白光对野生菌株和光敏色素突变的耐辐射奇球菌都具有显著的抑制菌落生长作用,两者差异不明显。红光和蓝光对野生株和突变株的生长都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强白光照射对没有光敏色素调控体系的大肠杆菌K12菌株抑制不明显。因此,耐辐射奇球菌中光敏色素可能主要是作为氧化环境信号传递和调控的蛋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N+离子束注入对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存活率和突变率的影响。[方法]对离子束注入前样品处理方法进行优化,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培养时间、稀释浓度、稀释溶剂和菌膜干燥时间;采用N+离子束注入进行诱变处理,并通过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法筛选菌株。[结果]N+离子束注入样品前处理最佳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培养20~24 h,利用无菌水将菌液稀释到106个/ml,菌膜干燥时间为0~60 min;离子束注入诱变的最佳条件为:注入能量30 kev,剂量为2×1014~4×1014ions/cm2,枯草芽孢杆菌存活率为8.43%~26.71%,突变率为3.50%~5.43%。[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枯草芽孢杆菌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生防菌的辐射诱变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UV-B辐射和施氮对满江红(Azolla)生长、矿质营养和抗氧化生理的影响,以元阳梯田稻田满江红为材料,室内模拟UV-B辐射(0 kJ·m-2与5.0 kJ·m-2)和施N处理(无氮和0.06 g·L-1氮),研究其对满江红生长、矿质营养和抗氧化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 (0 kJ·m-2、无氮)相比,UV-B+N(5.0 kJ·m-2、0.06 g·L-1氮)、UV-B辐射(5.0 kJ·m-2、无氮)处理均显著降低满江红光合色素含量,抑制其生长,导致生物量显著下降。UV-B辐射与施N单独或复合处理均显著增加满江红的N含量与累积量,降低植株Mg、Ca的含量。UV-B辐射与施N单独或复合处理均显著增加满江红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降低类黄酮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此外,UV-B辐射导致满江红抗坏血酸(AsA)含量下降、总酚含量增加,UV-B辐射与N处理显著增强满江红的总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发现,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含量与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双因素分析表明,UV-B辐射显著增加了满江红氮、总酚、MDA含量,提高SOD、G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 N处理显著增加AsA、MDA含量及SOD、GR活性; UV-B+N处理对满江红的生长系数、生物量、磷、钙、镁、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AsA、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及POD、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综上,UV-B辐射增强会抑制满江红生长,导致满江红N含量与累积量增加,施氮不能缓解UV-B辐射对满江红生长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60Coγ射线对枯草芽孢杆菌NCD-2致死率和突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100~2000Gy不同剂量γ射线辐射诱变,通过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法筛选菌株。[结果]得到辐射剂量与致死率和突变率之间的关系曲线;致死率随着辐射剂量增大而升高,升高速度先快后慢,在1000Gy辐照剂量下致死率达到99.50%;突变率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在400~700Gy时产生的突变率高,均高于15%。辐射诱变的最佳条件为500Gy,平均致死率为77.71%,突变率为26.51%。[结论]为枯草芽孢杆菌60Coγ射线辐射诱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絮凝剂高产菌株的离子注入诱变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方法]以絮凝剂产生菌FJ-15为出发菌株,采用低能N+注入的方法对其进行诱变处理,从突变体中筛选高絮凝活性、性能稳定的菌株,并检测其絮凝活性。[结果]N+注入剂量为2×10^14ions/cm^2时,菌株存活率较低,随N+注入剂量增加,菌株存活率呈上升趋势,当N+注入剂量为8×10^14ions/cm^2时,菌株存活率最高(75.34%),当N+注入剂量为1×10^16ions/cm^2时,正突变率较大;通过初筛试验,得到了193株正突变菌株;通过复筛试验,得到了3株高絮凝活性的菌株FJM-10、FJM-19、FJM-29,其絮凝率分别为93.81%、86.64%、83.65%,平均较原菌株的絮凝活性(64.55%)高20%左右。其中,FJM-10菌株的稳定性最好,絮凝活性最高。[结论]FJM-10菌株的最佳发酵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或麦芽糖)和蛋白胨(或尿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酪酸菌CB-7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对菌株的耐酸、耐胆盐、耐高温性能及其对动物肠道致病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对肠道有益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粪链球菌生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酪酸菌CB-7在pH值为3.0的培养基中37℃培养4 h后,存活率达90.0%;在含0.3%牛胆盐的培养基中37℃培养4 h后,存活率达到91.8%;经90℃水浴处理10 min、100℃水浴处理5 min后,存活率均在90.0%以上;对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发酵提取物可显著促进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粪链球菌的生长。[结论]酪酸菌CB-7具有较强的耐酸、耐胆盐和耐高温性能,对肠道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可显著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因此是一株性能优良的饲用菌株。  相似文献   

13.
低能离子注入对仙客来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仙客来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剂量的N+注入对仙客来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注入剂量的增加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表现为"马鞍型"曲线,成苗率在低剂量时与发芽率相接近,在高剂量时成苗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的免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减少大肠杆菌给规模化猪场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湖北省3个规模化猪场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O抗原优势血清型菌株,制备成3种自制多价灭活苗,分别于产前30、15d对30头妊娠母猪进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自制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的甲醛含量为0.15%,符合质量标准。使用该苗进行免疫后,仔猪的平均发病率为5.8%,比对照组降低了40.8%。该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理想,平均保护率为87.5%。该疫苗较好地预防了仔猪黄痢、白痢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仔猪成活率。[结论]在实际生产中,应定期从发病猪群中分离大肠杆菌菌株,根据分离结果不断调整灭活苗中的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仔猪大肠杆菌、C型产气荚膜梭菌菌液的培养工艺。[方法]分别试验不同的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接种剂量对大肠杆菌纤毛表达量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毒素的影响。[结果]大肠杆菌在接种剂量为3%~5%,在36~37℃条件下培养7 h,可产生较高含量的纤毛抗原;当接种剂量为1%~2%,C型产气荚膜梭菌C59-2菌株在35℃条件下培养16~20 h,可产生大量致死性毒素。[结论]该研究为研制具有较好效果的仔猪红痢、黄痢预防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低能离子注入诱变选育盐霉素高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利勤  苗凤香  顾海科  尚宏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34-13735,13764
[目的]研究N+离子注入对白色链霉菌的诱变效应,同时筛选高产盐霉素的变异菌株。[方法]利用不同剂量的氮离子对白色链霉菌S-11-04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研究低能氮离子注入对其存活率、菌落形状及产盐霉素能力的影响。[结果]低能氮离子注入对白色链霉菌的诱变效应显著,试验得到了13株盐霉素产量较高的突变菌株,其中N3-6菌株经连续传代4次,遗传稳定性较好,其摇瓶发酵水平较对照提高了41%,发酵生产后平均发酵水平提高了20.5%。[结论]离子注入诱变是获得高产盐霉素突变菌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