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为目的,临床分析和调查后获取对应资料,实验室研磨加工后准备使用。给予病料进行检测、鉴定和试验,分别为PCR检测、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在病例接种鸡胚3份资料中,得到尿囊液PCR检测的结果均表现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阳性,细菌分离被判断是大肠杆菌感染。药敏试验结果:经过分离处理的大肠杆菌给予头孢噻呋与大观霉素产生显著敏感特征,对庆大霉素的敏感特征为一般程度,且对阿莫西林等药物表现出耐药特征。结论:本次疫情是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及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对一例疑似坦布苏病毒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6日龄鸡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用套氏RT-PCR方法和常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进行病毒、细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其病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经鉴定为坦布苏病毒,与鹅源坦布苏病毒JS804株核苷酸同源性达99%;分离到的细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菌对鸡的回归试验显示,0.1mL的菌液可致20周龄SPF鸡死亡;对6周龄Balb/c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含约10 CFU的毒液即可在24h内致其4/4死亡。  相似文献   

3.
对一例疑似坦布苏病毒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6日龄鸡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用套氏RT-PCR方法和常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进行病毒、细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其病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经鉴定为坦布苏病毒,与鹅源坦布苏病毒JS804株核苷酸同源性达99%;分离到的细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菌对鸡的回归试验显示,0.1mL的菌液可致20周龄SPF鸡死亡;对6周龄Balb/c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含约10 CFU的毒液即可在24h内致其4/4死亡。  相似文献   

4.
2015年6月中旬,山东省莘县、高唐等地多个养殖场3日龄肉杂鸡出现张口、伸颈、呼吸困难等症状,剖检呼吸道无明显病变,心脏、肝脏周围及皮下有大量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肝脏有大量点状坏死,为确定病原,对发病鸡的喉拭子进行了流感抗原性检测;对病鸡的肺脏进行了病毒分离培养;对其肝脏、心脏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肉杂鸡发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混合感染所致,针对无禽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的感染,采取了敏感药物治疗、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7 d后,发病情况逐渐好转,鸡群15日龄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更好预防水貂大肠杆菌病提供依据。[方法]从山东某大型水貂养殖场采集病料,通过病原分离、培养特性、染色特性和生化试验等对病原进行分离与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致病菌18株,其中有10株为大肠杆菌,说明该养殖场主要的细菌病为大肠杆菌感染。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出的大肠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结论]水貂发生细菌病后,应尽可能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避免盲目投药。  相似文献   

6.
调查陕西渭南一育成鸡场鸡群发病死亡原因,为临床拟定控制方案提供参考。通过采集待检组织样品,细菌连续划线分离、生化试验鉴定、PCR检测细菌特异性基因、动物回归试验与药敏试验,检测排查常见禽病毒性病原,并对鸡场水质进行了检测。结果分离到一种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通过细菌生化试验与鸡白痢沙门氏菌invA基因PCR检测证实分离到一株鸡白痢沙门氏菌。细菌纯培养物接种小白鼠12h全部死亡。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分离菌耐药性极强,供试35种药物仅米诺环素中度敏感。常见禽病毒性病原核酸检测均为阴性。鸡场水质检测发现细菌严重超标,证实本病例是由于水质污染导致的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综合以上结果确诊为单纯鸡白痢沙门氏菌病,提出了具体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合肥地区部分养鸡场病鸡组织中分离葡萄球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方法]从合肥地区部分养鸡场病鸡组织中分离葡萄球菌,并通过形态特征观察、溶血性试验、血浆凝固酶试验、生化试验对其进行鉴定,最后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到9株葡萄球菌。经鉴定,其中4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中为优势群株;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2株为头状葡萄球菌,孔氏葡萄球菌、模仿葡萄球菌和沃氏葡萄球菌各1株。这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合肥地区家禽养殖场中葡萄球菌类疾病的主要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对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均呈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青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和恩诺沙星有较高的耐药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抗药性方面存在差异。[结论]在用抗生素防治葡萄球菌病时需通过药敏试验进行药物筛选。该研究结果可为养鸡场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确诊贵州省三穗县某鸭场62日龄花边鸭发病原因,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及对采集的10只病鸭进行病理剖检、细菌分离鉴定、病毒PCR/RT-PCR检测。结果表明:分离到4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头孢类药物高度敏感,对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通过病毒特异性引物扩增出鸭坦布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条带。该鸭场病鸭由鸭坦布苏病毒、鸭圆环病毒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9.
在湖北省襄阳市12家规模化蛋鸡场采集48只典型病鸡,经细菌分离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应用纸片扩散法对两种细菌混合液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在11家受检鸡场高度敏感,丁胺卡那、粘杆菌素、乙酰甲喹、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分别在10、9、9、8和6家受检鸡场高度敏感。将筛选的高度敏感药物通过饮水、拌料和肌肉注射三种途径给药,结果显示:三种给药途径的治疗效率分别为90%、80%和95%。结论:本地区规模化鸡场呈现混合细菌感染,不同药物敏感性差异较大,且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在某养鸡场的散养鸡群中,出现小部分产蛋鸡不产蛋、消瘦、肝脏肿大的原因,利用染病鸡的病料进行细菌抹片镜检、分离、培养,细菌微量生化反应管鉴定法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利用PCR法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K-B药敏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表明,在35种药物中,所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G、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克拉霉素、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克林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1株TMPD降解菌(LF-2)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LF-2的形态及主要生理生化特征与葡萄球菌属一致,而且与巴氏葡萄球菌(AJ717376)的16S rDNA序列具有99.80%的同源性;在系统发育树上构成一个分支.由此确定TMPD降解菌LF-2属于巴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asteuri).  相似文献   

13.
一株对TMV和PVY具有拮抗活性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筛选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具有显著拮抗活性的菌株。【方法】从山东诸城等植烟区采集烟草病毒病高发区健康烟株中烟100(Nicotiana tabacum var. Zhongyan 100)的根际土壤,分离抗TMV的活性菌株,通过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鉴定确定菌株。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定量检测该菌株对TMV和PVY的抑制作用进一步验证该菌株的抗病毒活性。田间试验进行3个处理,菌液与病毒混合,2 h后接种(I),喷菌液2 h后接种病毒汁液(II),接种病毒汁液2 h后喷施菌液(III),以8%宁南霉素和肥皂水分别与等体积病毒汁液混合为阳性对照,以LB培养基与病毒汁液混合为空白对照。利用菌株发酵液对剪刀上病毒的钝化作用进行验证试验。【结果】筛选到的菌株通过枯斑寄主半叶法显示其对TMV的抑制效果达98%以上,命名为4A1,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16S rDNA序列与Pseudomonas monteilii的16s rDNA序列同源率达到99%;菌株4A1为革兰氏阴性,氧化酶、淀粉水解VP、吲哚等反应为阴性,明胶液化、葡萄糖反应为阳性,能运动,确定该菌株为蒙氏假单胞菌(P. monteilii)。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其发酵液对TMV、PVY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处理I可有效降低大部分病毒侵染,TMV和PVY发病率分别为5.3%和7.7%,病情指数分别为0.8和2.9;处理II可显著减少TMV和PVY的侵染几率,发病率分别为33.3%和36.7%,病情指数分别为4.2和6.0;处理III烟株发病率为95.0%和92.0%,病情指数为24.5和20.1;CK组TMV、PVY发病率分别为99.3%和95.4%,病情指数为别为38.6和45.1。菌株对剪叶工具的处理,钝化病毒效果可达95%以上,防效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结论】在烟叶生产上,该菌株可以作为生产工具的生物消毒剂和抗病毒剂。  相似文献   

14.
采用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病原分离鉴定、病理组织学观察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等方法,对一起疑似鸡痘病毒(FPV)感染的临床病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结果为阳性;将病料处理上清液经尿囊膜途径接种SPF鸡胚,可见尿囊膜上形成有灰白色突起的痘斑;将分离获得的病毒以背部接种1月龄的SPF雏鸡,感染雏鸡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在接种部位出现典型的痘疹,出现与自然感染病例相类似的临床症状;采集攻毒感染SPF雏鸡各组织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IFA检测,仅在感染部位皮肤的胞浆内见有特异性的嗜酸性病毒包涵体及绿色荧光信号,而其他组织脏器未见有阳性反应.确诊该起病例为鸡痘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型鸡痘.  相似文献   

15.
GPMV HN基因于禽痘病毒载体中的构建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有鹅副粘病毒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HN基因和报告基因-LacZ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转移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所构建的转移载体与禽痘病毒FPV-017共感染鸡胚成纤维(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s,CEF)细胞,通过蓝白筛选获得重组病毒;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重组禽痘病毒中HN基因在CEF细胞中获得表达,并且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进一步的重组禽痘病毒的免疫保护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患出血病草鱼体上分离出1个菌株,传统分类学及16SrRNA基因鉴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实验显示该分离菌株为强毒株。克隆该菌株的气溶素(aerolysin,aerA)基因和溶血素(hemolysin,hly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这2个基因只有46.7%的同源性。Blast分析显示,hlyA基因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hlyA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aerA基因与已登录的aerA基因以及一些hlyA序列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对与aerA基因同源性较高的这些hlyA序列进行结构域预测,发现它们均具有APT结构域和气溶素结构域,说明它们实际上应是aerA基因,只是命名上与hlyA基因混淆。用DNAstar软件预测aerA和hlyA的抗原区,显示它们均具有很好的抗原性。用特异性引物检测菌株的aerA基因和hlyA基因,结果显示2株毒力株均有特异条带,而无毒株则未扩增到特异条带,说明aerA和hlyA有可能作为鉴定嗜水气单胞菌毒力菌株的标记。  相似文献   

17.
利用表达H5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疫苗免疫SPF鸡和无母源抗体的商品鸡,通过比较免疫后血凝抑制(HI)抗体应答水平、攻毒后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指标评价其免疫保护作用。免疫后21d,重组鸡痘病毒免疫组仅有13%~20%鸡的HI抗体检测呈阳性。在同亚型禽流感病毒攻击后,重组鸡痘病毒疫苗免疫组产生了100%的保护率,而未免疫组全部死亡。结果表明:重组鸡痘病毒疫苗不能激发高滴度HI抗体应答,但可抵御同亚型禽流感病毒致死性攻击,保护效果达到或优于目前应用的灭活苗,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国6个区域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种类和区域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筛选出最佳治疗药物以减少子宫内膜炎对畜牧业造成经济损失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分别从赤峰区域、张家口区域、潍坊区域、重庆区域、宝鸡区域和北京区域选择不同规模的奶牛养殖场中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用采样器每个区域采集60份(6个区域共计360份)患病牛的子宫内容物,通过革兰氏染色和生化鉴定的方法鉴定分离纯化的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并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征。【结果】潍坊、赤峰、北京区域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以单一感染为主。宝鸡、张家口、重庆区域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以混合感染为主。赤峰、重庆、张家口、潍坊、宝鸡、北京区域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赤峰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是葡萄球菌。重庆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链球菌。张家口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潍坊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链球菌。宝鸡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是葡萄球菌。北京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是蜡样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9.
冷却羊肉微生物菌群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冷却羊肉中分离和初步鉴定出乳杆菌3株、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各2株,葡萄球菌属或微球菌属、热死环丝菌和酵母菌各1株。假单胞菌属、乳酸菌、葡萄球菌和微球菌、肠杆菌科、热死环丝菌是构成该品种冷却羊肉的主要微生物。假单胞菌属是该地区冷却羊肉中主要优势菌,而且在冷藏过程中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部分地区鸡志贺氏菌病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对河南省部分地区鸡志贺氏菌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调查,对河南省6个地区的鸡腹泻病病料进行了细菌学检查,经细菌分离培养、形态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动物试验,共分离鉴定出12株鸡源志贺氏菌。血清学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存在种和型的差异,其中8株为福氏志贺氏菌,3株为鲍氏多价志贺氏菌,1株为痢疾Ⅱ型志贺氏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12株鸡志贺氏菌均具有致病性,且毒力不同,其中,从三门峡分离的菌株有很强的毒力,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多数鸡志贺氏菌对氨苄/舒巴坦和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对其他药物具有严重的耐药性,且不同地区分离的鸡志贺氏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