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农村耕地抛荒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耕地抛荒的现状和分布特征,剖析了耕地抛荒的原因和后果,探讨了解决耕地抛荒的措施,最后提出了关于耕地抛荒方面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耕地抛荒的定量化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抛荒是当前我国农村十分突出的问题。但在当前对耕地抛荒的研究中,尚存在概念不清、缺乏评价指标和定量化研究的问题,阻碍了研究的深入。本文给耕地抛荒进行了界定,并对衡量抛荒的指标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耒阳市耕地抛荒的现状,剖析了抛荒的原因,分析了由此产生的问题,提出应进一步提高对耕地抛荒的认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依法保护耕地,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吕梁山区出现了大面积的耕地抛荒现象,直接阻碍了当地土地利用和农民增收,因此耕地抛荒问题已经成为吕梁山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应该充分利用乡村的土地资源提高农民收入。利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研究了吕梁山区耕地抛荒现象及其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研究发现吕梁山区耕地抛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一是外出务工比在家务农收入高;二是农业生产条件限制导致的耕地抛荒;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解决吕梁山区耕地抛荒问题的对策主要有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业政策补贴制度;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达地区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探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温岭市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级市,进入21世纪以来,种植业结构有子很大的调整,培育出了“玉麟”西瓜,“温联”果蔗等名牌产品。但是耕地抛荒,特别是水田夏季弃耕抛荒也逐年严重。为此分析了耕地抛荒的特点与原因。提出提高耕地利用率的6条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年来农村耕地抛荒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不利于我国土地利用和农民增收的,因此耕 地抛荒也成为了我国农村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就应当充 分利用耕地。首先分析我国农村耕地抛荒的主要原因,针对具体的问题分析治理对策,多层治理是指 从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和农民三层提出多个治理措施,只有在三层相互促进的措施下我国耕地抛荒问 题才能真正得到改善。耕地抛荒问题的治理不仅有利于发展我国农业和经济,还有利于提高农民积 极性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牢靠基础。  相似文献   

7.
耕地抛荒及其治理——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综述耕地抛荒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学界研究主要集中于耕地抛荒状况、形成原因、影响及其治理对策等方面,但对抛荒概念界定、影响结果,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的观点未达成一致。与此同时,部分研究推断全国抛荒形势严峻,并基于抛荒必然威胁粮食安全的惯性思维,提出减少、遏制,乃至消灭抛荒的治理对策。未来还需要检验和修正耕地抛荒评价指标体系,探究抛荒发生规律和驱动机制,检验耕地抛荒的影响结果,并基于分类视野,明确抛荒影响后果,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抛荒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松溪县耕地抛荒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耕地抛荒的对策,以期为解决耕地抛荒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粤北长市村的调查发现,在务工与守土的生计选择中,出现了农地抛荒现象。农民收入结构转变,耕地条件、机械化程度、土地观念等因素导致耕地抛荒。应对抛荒,需要转变土地观念,改善耕地条件,加强村组责任等。  相似文献   

10.
瑞昌市农村耕地抛荒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就是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权。本文对江西瑞昌市农村耕地抛荒现象的分析,从一个局部折射出问题的严重性。就新形势下,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农村耕地抛荒的局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把快速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区域间的产业梯次分布转移的前提,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时机条件,承接产业转移的势头,以及面临的差距、面临的竞争形势、区域竞争形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建立自然生态自治保护区,完善监督、管理及法律相关体制,制定适合于自治保护区的一套政策,以期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生态保护区逐渐遭到破坏的局面,使保护区回归到原生态面貌。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图书馆强化引导读者阅读经典文献的必要性与落实的具体措施:通过宣传文章、名人名言提醒读者阅读经典;拟定、发行推荐参考阅读经典书目引领读者阅读经典;设立经典文献专架吸引读者阅读经典,以期大幅度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针对LNG泄漏在地面上潜在危险的分析,需要对其在地面上扩散和蒸发速率的变化进行准确预测。基于液体扩散的动力学模型和热传递模型,采用微分方法建立了LNG在连续性泄漏情况下液池漫延半径、蒸发速率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克服了现有预测模型单纯依赖一维傅里叶导热方程的局限性。根据所建立的预测模型,LNG液池蒸发速率先随时间线性增加到最大值,随后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即与时间的平方根成反比。以5m^3圆柱形LNG储罐为例,计算得到LNG泄漏的速率为19.92kg/s,泄漏完全所需时间为69S,液池半径达到最大的时间为33S,液池半径最大值为7m,0~33S时间内LNG蒸发速率先线性达到最大值19.92kg/s,34-69s时间内液池蒸发速率与时间平方根成反比,液池厚度由2.3mm逐渐增加到6mm。  相似文献   

15.
研究所领导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科研事业的成败与兴衰,加强领导管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管理学、领导学和人才学理论,提出了提高研究所领导管理能力的"提升凝聚力,带领职工一起干事;提升决策力,引导职工干正确事;提升执行力,规范职工正确干事;提升感召力,激励职工愿意干事;提升学习力,保障职工能干成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4—2007年间,测定了氧化乐果、灭多威、吡虫啉和啶虫脒等杀虫剂对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的毒力。与敏感基线比较,河北省各地棉蚜对灭多威的抗药性始终处于中、高抗水平,抗性倍数最高达94.04倍;对氧化乐果的抗药性发展较快,但基本仍处于中、低抗水平,其抗性倍数为2.15~20.76;河北省各地棉蚜种群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抗药性差异波动较大,对啶虫脒的差异最大可达25.83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来自河南省部分地区的腹泻病(死)鸡进行病原确诊及了解病原对药物的敏感性,恰当采集动物病料进行细菌常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鉴定出5株鸡白痢沙门氏菌和17株鸡源志贺氏菌。分离的志贺氏菌中,痢疾Ⅰ型5株,痢疾Ⅱ型3株,鲍氏多价1株,福氏多价1株,其余7株尚未定型。每株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对试验鸡的致病性不同,沙门氏菌发病率为40%~80%,死亡率为10%~20%;志贺氏菌发病率为30%~100%,死亡率为0~9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5株鸡白痢沙门氏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80%(4/5),对罗红霉素、甲氧苄啶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达100%(5/5);但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较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80%(4/5)、80%(4/5)、80%(4/5)、100%(5/5)、100%(5/5)。多数志贺氏菌对四环素、甲氧苄啶、罗红霉素耐药,耐药率分别为82.35%(14/17)、88.24%(15/17)、100%(17/17);而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阿米卡星较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88.24%(15/17)、94.12%(16/17)、94.12%(16/17)。由此可见,在临床上可选取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和阿米卡星作为防治鸡腹泻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浙江菜区斜纹夜蛾对几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浙江菜区斜纹夜蛾对主要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趋势,采集了浙江三门和萧山地区田间斜纹夜蛾,监测其对11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三门种群和萧山种群对这些杀虫剂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且萧山种群对测试药剂的敏感性高于三门种群。参考抗性诊断剂量(田间推荐浓度)处理后存活率和11种杀虫剂LC99致死浓度与田间推荐浓度的比值,推断三门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溴虫腈敏感,对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啶虫隆、丁醚脲和多杀菌素的敏感性下降,对虫酰肼、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已产生抗性;同样,萧山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和多杀菌素敏感,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丁醚脲、啶虫隆、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阿维菌素敏感性下降,对虫酰肼和高效氯氰菊酯产生抗性。因此,浙江菜区斜纹夜蛾对大部分监测杀虫剂的抗性正在形成,已产生抗性的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虫酰肼应暂停使用1~2年;其余药剂则需要控制用药次数和采用不同种类杀虫剂轮用、混用的方式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竹亚科植物共有8属20种1变种,其中,慈竹属1种,镰序竹属1种,箭竹属9种,玉山竹属1种,刚竹属4种1变种,箬竹属1种,寒竹属1种,巴山木竹属2种。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地、白龙江流域和天水小陇山林区。根据竹类植物营养器官形态特征编制了甘肃省竹亚科分属、分种检索表,并简述其分布和用途。  相似文献   

20.
乌伦古湖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乌伦古湖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有土著鱼类7种,引种移植和引水入湖后增加到22种,其中经济鱼类18种,优势种由土著鱼类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leuciscus baicalensis (Dybowski))转变为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as (Pallas)),鱼类区系组成由2个增加到6个。40多年来,年鱼产量在800—4400t之间波动。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域环境发生变化,鱼类资源失衡,尤其特优土著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显著。为此采取加强依法管渔,科技兴渔即降低捕捞强度、保护渔业水域环境、改变仅依靠自然繁衍来补充资源的局面、科学对待引种移植、充分利用渔产潜力、建设优质鱼类种质资源库、重视加工保鲜业、发展休闲渔业等对策,可达到该湖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