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的可行性,通过繁殖调控使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同步性成熟,采取正反交试验,获得了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F1代——花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P.dentatus♂)。花美牙鲆受精卵卵径平均1.01mm;孵化适宜温度15~21℃,盐度25~35,孵化率平均71.3%,初孵仔鱼全长2.5~2.7mm;仔鱼在16~20℃下36d后伏底变态,变态个体全长平均11mm,育成率32.5%;反交受精率和孵化率极低,未获得杂交后代。简述了其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探讨温度、盐度对花美牙鲆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影响,比较亲本与杂交鱼早期生长特征,初步分析反交不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用3种营养强化剂强化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投喂牙鲆仔鱼,研究牙鲆仔鱼的生长、成活、体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用强化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投喂牙鲆仔鱼,成活率、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其中V号强化剂的效果最好,成活率为29 34%,比对照组提高100%;增重倍数为217 90,比对照组提高68 61%;这是由于V号强化剂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体内含有较多的AA的缘故,饵料中AA含量的提高,可以提高牙鲆仔鱼的成活率、促进其生长。牙鲆摄食强化过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后,其EPA、DHA、n-3HUFA、PUFA的含量随着饵料中含量的升高而升高,这也是牙鲆仔鱼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日本鳗鲡人工育苗及仔鱼饲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旭方 《水产科学》2005,24(4):24-26
日本通过40年对鳗鲡成熟控制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采用17,20β-dihydroxy-4-pregnen-3-one(DHP)的鳗鲡雌鱼成熟诱导技术,使高质量鳗鲡受精卵的取得具有相当高的把握性。日本水产厅养殖研究所采用以鲨鱼卵冷冻干燥粉末为主要成份并含有磷虾或其它鲜鱼虾抽提液的糊状饲料,喂食人工孵化的日本鳗鲡仔鱼取得举世嘱目的突破性进展,但柳叶状仔鱼全长达到30mm以后几乎不再摄食,出现生长停滞,并已变得十分衰弱。全面攻克日本鳗鲡人工育苗难题尚待时日,特别是研制能有效促进后期柳叶状仔鱼生长并变态的全价育苗饲料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苏联和日本近年来对太平洋鲱开始进行人工采卵和人工孵化的研究,仔鱼培育一段时间后放入海区,以增加太平洋鲱的资源量。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的可行性,通过繁殖调控使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同步性成熟,采取正反交试验,获得了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F1代——花关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早×Pdentatus6)。花关牙鲆受精卵卵径平均1.01mm;孵化适宜温度15—21℃,盐度25~35,孵化率平均71.3%,初孵仔鱼全长2.5~2.7mm;仔鱼在16—20℃下36d后伏底变态,变态个体全长平均11mm,育成率32.5%;反交受精率和孵化率极低,未获得杂交后代。简述了其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探讨温度、盐度对花关牙鲆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影响,比较亲本与杂交鱼早期生长特征,初步分析反交不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鲍宝龙 《水产学报》1998,22(1):33-38
试验结果表明:(1)2日龄真鲷,牙鲆仔鱼初次摄食,在6 ̄7日龄和5 ̄6日龄,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分别进入PNR期,而卵黄囊均在此前1 ̄2天已耗尽。混合营养期分别为3 ̄4天和1 ̄2天。(2)真鲷和牙鲆仔鱼在不同饥饰饿阶段初次摄食率的变化式型是:开始较低,此后逐步上升,高峰期出现在卵黄囊接近耗尽时,此后开始下降。记录到的最高初次摄食率分别为86.7%和35%。(3)牙鲆仔鱼体长的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  相似文献   

7.
漠斑牙鲆仔鱼摄食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志强  冯丹 《水产科学》2007,26(3):171-17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漠斑牙鲆仔鱼摄食节律。试验结果表明:漠斑牙鲆仔鱼摄食具有昼夜节律性,其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进行,在10:00光照度为400lx时摄食最为活跃,抵达摄食高峰,仔鱼夜间不摄食,全天表现明显的摄食节律。  相似文献   

8.
张俊玲  施志仪  程琦  贾亮 《水产学报》2010,34(10):1478-1485
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90,HSP90)是细胞内主要的伴侣蛋白,在激素信号转导、细胞分化、细胞增殖与凋亡、形态发生与进化、变态发育及应激防御等多重调节路径中发挥关键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牙鲆两种HSP90基因在仔鱼发育和在成年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HSP90α在成鱼骨骼肌、肠和胃中有较高的表达,而HSP90β在成鱼脑、脾脏和肾脏中有较高的表达。HSP90αmRNA水平在仔鱼变态期间迅速增加,至变态高峰G期达到最高水平;相反,HSP90β转录在仔鱼整个变态期间变化不是特别明显。鉴于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在牙鲆变态中的重要作用,还运用外源的TH及硫脲(thiourea,TU)处理牙鲆仔鱼来确定TH对HSP90基因转录的调节。与未处理组相比,HSP90α转录在TH处理8d和13d的仔鱼中显著增加,而在TU处理仔鱼中明显减少;但HSP90βmRNA水平不受药物处理影响。从上述结果分析,牙鲆中HSP90α的转录很可能被甲状腺激素上调,而且其在牙鲆的变态发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种常用化学消毒剂对牙鲆仔稚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3种化学消毒剂对牙鲆仔稚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牙鲆仔鱼的24 hLC504、8 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678×10-6、1.382×10-6和0.281×10-6,对牙鲆稚鱼的24 h LC50、48 h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2.555×10-6、1.789×10-6和0.263×10-6;甲醛对牙鲆仔鱼的24 h LC50、48 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25.821×10-6、10.671×10-6和0.547×10-6,对牙鲆稚鱼的24 h LC50、48 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33.959×10-6、17.046×10-6和1.288×10-6;聚维酮碘对牙鲆仔鱼的24 h LC50、48 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5.744×10-6、8.163×10-6和0.658×10-6,对牙鲆稚鱼的24 h LC504、8 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25.802×10-6、21.286×10-6和4.346×10-6。牙鲆仔稚鱼对3种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依次为:高锰酸钾>甲醛>聚维酮碘,并且牙鲆仔鱼分别对3种消毒剂的敏感性均大于牙鲆稚鱼分别对3种消毒剂的敏感性。最后依据本试验结果,作者对牙鲆疾病防治中消毒剂的使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军曹鱼的养殖技术介绍(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苗种培育1郾获取初孵仔鱼在南方地区,四月初至中旬,水温已回升至24~25℃,经强化培育的亲鱼卵巢已发育至Ⅳ期末或Ⅴ期初,精巢也发育成熟。育苗所用的初孵仔鱼可以通过购买受精卵,经人工孵化获取;在有储备亲鱼的企业,可以通过亲鱼选择、亲鱼培育、人工催产或诱导自然产卵获得  相似文献   

11.
自1992年起,牙鲫鱼(Paralichtnyslivaceus)的工厂化养殖在我国迅速兴起,但苗种产量一直是供不应求,严重制约了牙解鱼养殖业的发展,其中疾病是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牙鲆鱼仔鱼肠道白浊病危害尤甚,为此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并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取自本公司养鱼场第一批种苗中患有肠道白浊病的牙鲆鱼苗。2人工培养基上致病菌的形态特占.牙鲆鱼仔鱼肠道白浊病是由一种弧菌引起的,首次由日本报道。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稍弯;一端鞭毛或多鞭毛,运动力极强,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较其他…  相似文献   

12.
黄鲷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利用人工孵化得到的黄鲷初孵仔鱼 ,在水温 2 2± 1℃、盐度 31.0条件下 ,进行黄鲷仔鱼饥饿试验和确定仔鱼的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 (PNR)。通过观察发现 :黄鲷仔鱼孵化后第 4天开始摄食外部食物 ,幼体发育进入外源营养和内源营养混合期。此时仔鱼卵黄虽已耗尽 ,但油球仍继续吸收 ,混合营养期仅为 3d。黄鲷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其油球吸收完毕即孵出后的第 7天。当初次摄食率降至最高初次摄食率 5 0 %时 ,仔鱼进入不可逆期 ,不可逆点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第 8~ 9天。  相似文献   

13.
最近爱知县水产试验场发表了采用养殖鳗鱼进行人工孵化获得成功。过去曾有过天然鳗鱼进行人工孵化的报道,而采用人工饲养鳗鱼进行人工孵化尚属首例。虽然孵化后仔鱼在两天内全部死亡,但取得了人  相似文献   

14.
人工孵化的牙鲆中,有眼侧白化的稚鱼很多,这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京都大学农学部水产实验所青海忠久已查明其原因在于饵料。  相似文献   

15.
总论     
950753 日本养殖兰鳍金枪鱼=Japangrows bluefin tuna[刊,英]//FNI..—1994.33(2).—36日本近畿大学水产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与当地渔民合作社在东京及大坂的市场上出售新鲜的兰鳍金枪鱼.以维持其金枪鱼的人工孵化及仔鱼养殖研究。网箱养殖的金枪鱼因  相似文献   

16.
NR4A1基因是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在信号转导早期通过对靶基因的特异性转录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中克隆了NR4A1基因c DNA序列,检测了其在牙鲆变态中和成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了其在外源甲状腺素(TH)以及硫脲(TU)处理仔鱼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牙鲆NR4A1 c DNA全长3264 bp,编码568个氨基酸;牙鲆NR4A1基因与其它物种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在系统进化树中与鱼类聚为一支;牙鲆NR4A1基因在成鱼心、肌肉和鰓中高表达;在变态过程中,NR4A1水平逐渐升高,且在25 dph达到最高,之后逐渐降低;TH组中的NR4A1基因水平在变态早期和高峰期显著低于正常组,TU组的水平在变态中后期和结束期显著高于正常组;TU组中变态被抑制的仔鱼在正常海水和0.1 mg·L~(-1)TH海水中饲养6 d后,能够顺利变态,且NR4A1基因在拯救组(TU抑制变态仔鱼在正常海水和0.1 mg·L~(-1)TH海水中饲养)中的表达水平与TU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与正常组中同时期的水平一致。结果表明,牙鲆NR4A1基因可能在仔鱼变态调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牙鲆肠道白浊病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鲆肠道白浊病是发生于牙鲆人工育苗期间的细菌性疾病。是目前牙鲆人工育苗生产中,危害面最广、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日本在1968年牙鲆人工育苗生产中首先遭遇此病。我国于1983年牙鲆人工育苗生产中发现此病,5~6天内仔鱼死亡率达90%以上;1994年在荣成市又有2家育苗场发生此病。至1998年,此病迅速发展,波及半数以上育苗场家。此后,随着牙鲆养殖产业化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逐年加剧,该病连年肆虐。近两年来,北起辽宁丹东市、南至整个山东半岛的大多数牙鲆育苗场家(特别是开展牙鲜育苗较早的场家)深受其害,严重…  相似文献   

18.
实验研究了胜利原油污染物对褐牙鲆仔稚鱼的急性毒性和对肝脏碱性磷酸酶(AKP)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胜利原油为低毒性污染物,其对褐牙鲆仔鱼的毒性主要是通过使水体与空气的交换量减少而导致鱼类窒息死亡,仔鱼中毒表现为乏力、身体失去平衡、打旋和下沉死亡;而稚鱼主要中毒表现为身体特别是尾部出现糜烂,最终导致死亡。胜利原油对褐牙鲆仔鱼的96hLC50为1.194~4.15mg/L,对稚鱼的96hLC50为7.87~11.86mg/L。低浓度的胜利原油对实验牙鲆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有诱导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对其活性影响越大。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曝油时间的延长先升高然后降低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  相似文献   

19.
陈晓武  施志仪  江山  李倩 《水产学报》2012,36(4):497-502
采用RACE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克隆牙鲆生长抑素(SS)基因cDNA序列并且分析了其在仔鱼期的表达规律,同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牙鲆胃肠道和脑垂体等器官的生长抑素分泌细胞进行定位。最终获取包含完整编码区的牙鲆SS基因cDNA序列,其编码区长为381 bp,推测编码的蛋白质为126个氨基酸,其前23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分子量为14.3 ku,理论等电点为8.33。牙鲆仔鱼不同发育时期的SS基因表达量比较结果表明,出膜后仔鱼体内SS基因表达不断增加,到变态发育期变化不大,变态后期又开始显著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SS细胞存在于胃、胰腺和脑垂体中。在胃中,生长抑素分泌细胞主要分布于胃上皮层;在胰腺中,生长抑素分泌细胞零散地分布,血管周围较多;在脑垂体中细胞密度高,集中在腺垂体的周边区域。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人工孵化的杂交鳢初孵仔鱼,在水温(26±1)℃条件下进行其饥饿试验并确定仔鱼的初次摄食不可逆点(PNR)。结果表明,杂交鳢仔鱼孵化后第2天开始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此时卵黄囊缩小至原来的1/2,与油球一同继续被仔鱼吸收;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吸收,混合营养期为5d。杂交鳢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孵化后第6天,此时卵黄囊已吸收完全,油球有残留。当初次摄食率降至最高初次摄食率的50%时,仔鱼进入不可逆期,不可逆点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的第7~8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