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豆食心虫是我国大豆主要虫害之一,每年均有发生,对大豆产量及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抗食心虫新品种培育,是解决食心虫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文章介绍了大豆食心虫危害特性、抗食心虫相关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抗食心虫的遗传机制、抗食心虫抗源的筛选和抗虫品种培育,旨在为大豆抗食心虫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田间自然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基于性诱监 测田间成虫数量的大豆食心虫防治指标,采用性诱剂诱捕法对田间大豆食心虫成虫数量动态进行系统监测,同时 结合田间豆荚落卵量的调查,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拟合田间大豆食心虫成虫发生量与大豆百荚卵量的关系,进而通 过卵量指标确定成虫数量指标。结果表明,在吉林长春大豆食心虫成虫发生期主要集中于8上中旬,发生数量动态 在年度之间存在差异;成虫数量与百荚卵量之间显著相关,回归方程为y=0.946lnx+ 0.303(R²= 0.939,p =0.001),据 此建立了基于性诱剂监测田间大豆食心虫数量确定成虫防治指标的方法,为开展大豆食心虫智能化预测预警技术 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网室内用人工接虫的方法对2个抗虫×抗虫,和7个抗虫×感虫大豆杂交组合的F_2群体,及抗虫和感虫亲本,进行了抗性鉴定。根据抗、感亲本的虫食粒率和受害荚率,将F_2代植株的抗虫性分为5级。结果表明,F_2代的抗虫性呈非对称分布,分布高峰的位置因组合而异,且不具有数量性状特有的中心对称分布特征。2个抗×抗组合的F_2代,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虫或高感个体,暗示父母本可能分别带有不同的抗虫基因。同一抗虫亲本与不同的农艺亲本杂交后,F_2代的抗虫性分离比例有较大的差异。抗×抗和抗×感组合的F_2代,都可以分离出较大比例的抗虫单株,超亲现象很普遍,因此,在适宜的接种强度下,抗食心虫性的选择,可能比选择其它数量性状更易奏效。  相似文献   

4.
孙志强  田佩占 《大豆科学》1991,10(2):98-103
以3份栽培大豆(Clycine max)与2份野生抗蚜大豆(G.soja)材料杂交,用人二接虫鉴定的方法研究了杂交F_2代的抗蚜性分离特点和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F_2代单株抗蚜性呈连续性单峰分布,分布高峰倾向于感虫的栽培亲本。绝大多数F_2单株都表现为感虫或高感,3个杂交组合分离出的抗蚜单株约占F_2群体的7.2~10.2%。有2个组合的抗蚜性分离非常适合2对主效基因控制抗蚜性的假设(P>0.50),而另一组合的抗蚜性分离也倾向于2对基因的假设,上述结果说明,抗蚜性可能是由2个独立的隐性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如果将抗蚜性视为数量性状,根据F_2和亲本方差估计的广义遗传力,介于85.5~97.0%之间。尽管抗蚜性的遗传力较高,由于F_2代抗性个体很少,而野生大豆又带有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性状,因此,选择的世代应适当推迟。由于抗虫性属于隐性,在利用回交法转移野生大豆的抗蚜基因时,为了避免抗性基因的丢失,每轮选择的回交次数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5.
大豆品种资源抗大豆食心虫鉴定,1982—1984年三年来共鉴定3109份,肯定其中1300份抗感性。筛选出高抗材料18份,其中中熟高抗的6份为ERI1001、ERI1002、ERI1003、ERI1004、BRI1006、ERI1009,可作为抗食心虫育种的亲本材料。此外,总结提高鉴定技术方法,探讨品种的兼抗性,多抗性,初步了解国育98—4等裸大豆类型兼抗食心虫大豆蚜;ERSGD_(12),ERSGD_(14)等兼抗食心虫及病毒病。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种抗性机制评价大豆对抗斜纹夜蛾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养虫鉴定,农艺性状考查和收获后单株考种,对194份栽培大豆进行了抗斜纹夜蛾的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抗生性和抗选性上对斜纹夜蛾表现为高抗或抗的材料分别有77份和107份.194份品种在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性状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害和补偿能力.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与抗选性的相关性表现相对一致,而...  相似文献   

7.
杂交F2代大豆食心虫抗性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对大豆食心虫不同抗感材料8004、合丰25、8604、1068、9001、85164、黄宝珠和国育100-4大豆品种(系)为亲本,组配抗×中(8004×合丰25)、中×感(9001×85164)和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对F2代性状的相关性[x1]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虫食率与虫食粒数、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茎杆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中×感(9001×85164)、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虫食率与荚皮颜色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发现,虫食率与茸毛密度正相关性极强.由此表明,矮杆主茎节数少、单株粒数少、籽粒小、直立性强不倒伏、荚皮颜色浅、茸毛密度小的大豆品种不利于大豆食心虫的产卵和危害,有降低虫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14个国内外大豆抗锈种质在福建地区的抗锈性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抗锈基因Rpp1、 Rpp2、Rpp3和Rpp4 (屏南豆)的抗性已被克服,抗锈种质樟子乌、九月黄和日向可能含有新的抗锈基因。来自国外 的抗锈种质在福建地区未能表现出对锈病的抗性,农艺性状较差,不适宜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9.
大豆蚜胁迫对不同抗蚜性大豆材料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大豆材料的抗蚜机理,初步研究了蚜虫胁迫后不同抗蚜性大豆材料叶片内MDA含量及各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接种大豆蚜24 h后,不同抗蚜性大豆材料MDA含量及SOD、POD、PPO和PAL活性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表现为抗蚜性越强,MDA含量变化越小,SOD、POD、PPO和PAL活性提高越明显.由此可见,在蚜虫危害胁迫下,感抗品种间SOD、POD、PAL和PPO活性的变化程度与大豆的抗蚜性机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与山西主栽品种晋大88匹配性较好的强耐盐根瘤菌,本研究选用从187株大豆根瘤菌株中筛选出的7株强耐盐性根瘤菌株为供试材料,以USDA110为对照菌株,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不同菌株分别接种在清水对照和150 mmol·L-1 NaCl溶液处理的晋大88植株上,比较其对晋大88性状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耐盐性强且匹配性好的大豆根瘤菌菌株.结果 表明:晋大88的大多数生长性状在NaCl胁迫下较清水对照组有所下降,其中根瘤性状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下降.在清水对照下菌株USDA110处理的植株根瘤鲜重、根瘤干重和根瘤数量均较高,与晋大88的匹配性最好.NaCl胁迫下菌株TG1处理的植株叶片SPAD值、根瘤鲜重、根瘤干重、根瘤数量表现最好,菌株TG14处理的植株株高、地上部鲜重表现最好.相关分析表明相对根瘤数与相对SPAD值相关极显著,相对根瘤鲜重与相对根瘤干重相关极显著,而相对地上部鲜重与相对株高、相对地上部干重呈显著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菌株TG1、TG53、TG79和TG14处理的植株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本研究筛选得到的菌株为山西省大豆耐盐根瘤菌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解析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的结构抗虫性机制,明确其量化指标,对160份东北中部春大豆品种的豆荚表观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从中筛选出41个单因子结构特征梯度品种,分别进行大豆食心虫成虫对不同品种荚毛指标的产卵选择性试验和初孵幼虫对不同品种荚皮层钻蛀试验。结果表明:160个品种荚毛密度、荚毛长度、荚皮表皮角质层、皮下厚壁细胞层、中果皮细胞层、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的频次分布分别呈现一定规律性。荚毛密度与单荚落卵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荚毛密度越大,豆荚落卵量越多,符合逻辑斯蒂方程y单荚卵量=6.22/[1+exp(3.17-0.88x荚毛密度)];荚毛长度与单荚落卵量呈显著负相关,符合二次曲线方程y单荚卵量=-23.98+27.82x荚毛长度-6.89x2荚毛长度,当荚毛长度大于2.00mm时,随着荚毛长度增加而落卵量减少。表皮角质层和皮下厚壁细胞层厚度与初孵幼虫入荚率之间相关不显著,而中果皮细胞层和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与初孵幼虫入荚率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符合指数函数曲线方程z入荚率=142.94exp(-0.70x中果皮),逻辑斯蒂方程z入荚率=103.64/[1+exp(-5.28+20.29x内壁)],表明大豆品种荚皮中果皮细胞层和内壁细胞组织层越厚,抗虫性越强。该结果可为选育大豆抗食心虫品种及评价品种抗虫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豆食心虫抗性品种鉴定及抗性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38份大豆品种(系)大豆食心虫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在着显著差异。筛选出高抗大豆食心虫品种1份和抗性品种17份。抗虫性状分析表明,虫食粒率与百粒重,荚皮内糖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荚皮内纤维素含量,荚皮硬度,荚皮颜色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In Brazil,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sect pests causing damage to soybean (Glycine max) are stink bugs. Soybean production would increase if varieties with enhanced resistance were developed.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examine different traits associated with plant development,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in an F2:3 soybean population in a stink bug-infested field and to evaluate genetic parameters and correlations among those traits. The parents and progeny from 229 F2 plants developed by crossing a resistant cultivar (IAC-100) with a susceptible cultivar (CD-215) were evaluated in three replications in a single environment. Seven agronomic traits and eight indicators of insect resistance were measured. Genotyp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all traits except lodging. The grain-filling period exhibited a positive genotypic correlation of 0.66 with hundred-seed weight, whereas a negative genotypic correlation of ?0.53 was found between pod damage index (%) and weight of healthy seeds. In general, a shorter pod-filling period, lower weight of hundred-seeds, lower indices of pod damage, and higher seed-yield per plant were phenotypic traits of genotypes resistant to these insects.  相似文献   

14.
吉育74号大豆新品种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育成,该品种蛋白质含量41.00%,脂肪含量18.56%,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灰斑病,高抗大豆食心虫,抗倒伏,为高产、抗病虫型品种。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及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黑龙江省和黄淮海地区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荚比、三四粒荚数、每节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脂肪含量等性状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倒伏性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各地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在于抗倒伏性显著增强,单株粒重提高,每节荚数、每荚粒数增多,粒重增大,茎杆增粗,株高降低。  相似文献   

16.
大豆底荚高度QTL定位及候选基因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荚高度是衡量大豆品种是否适宜机械收获的关键指标。底荚高度较低的品种在机械收割过程中可能造成植株部分被切断或漏割,引起总产量损失。因此,大豆底荚高度候选基因对大豆机械化育种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ICIM)对208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CSSL)进行大豆底荚高度QTL定位,获得9个与大豆底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布在8条连锁群上。结合BSA重测序结果,将与大豆底荚高度相关的QTL定位到C1连锁群上1.1Mb和L连锁群上0.05Mb的区间内,并对其进行基因注释。通过基因注释数据库和信息学分析,在两个共识QTL区间内获得5个可能与大豆底荚高度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结果可以为大豆底荚高度QTL精细定位以及机械化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试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试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 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福豆310是福建农科院耕作所选育的春大豆新品种,2005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优质高产,株型直立紧凑,荚大粒重,商品性好,生育期适中,适宜我市作春大豆种植.栽培要点为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化学调控,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9.
以一个营养生长期长的有限型大豆品系通交83—932与营养生长期短的无限型品系公交8324—19和亚有限型品种吉林27号杂交获得开花期和生育期广泛分离的F_2群体,在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靠自然害虫群体在田间鉴定了亲本,F_1和F_2代的抗虫性,研究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对大豆抗虫性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组合F_2代单株的虫食率与开花期和成熟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开花期和虫食率间的关系较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用多项式曲线拟合。对一组正反交组合的研究表明,用营养生长期长的材料做母本时,F_2代低虫食率单株的频率显著高于其反交组合。在抗虫筛选中,按成熟期严格分组,在组内进行抗虫性选择有助于减少生育期的干拢,提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大豆(Glycine max L.)的荚皮厚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大豆荚皮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是植物饲料的重要来源.因此,大豆荚皮厚性状的相关研究,对大豆的专用品种育种以及大豆深加工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CIM法对CSSLs群体进行QTL定位,同时构建高低混池,利用ICIMapp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