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确定辽西油松人工林带状混交改造适宜的混交宽度并进一步为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样方法对辽西地区(朝阳建平)41a生油松人工林5m、10m、15m、20m、25m、30m带状混交改造4a后混交带内灌木及草本植物的种类、平均高、平均盖度、多样性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阴坡、半阳坡混交带内植物种类数量分别比对照油松保留带提高130.0%、83.3%,主要以草本植物种类增加为主,阴坡、半阳坡草本植物种类分别平均增加12种、8种,而阴坡灌木种类只平均增加了1种,半阳坡灌木种类更是没有明显变化;混交带内灌木、草本植物高度分别较对照平均提高31.0%、40.4%,盖度分别平均提高184.5%、107.5%,阴坡灌木的平均盖度和半阳坡草本的平均高度均得到了极大提高,混交带内灌木、草本的平均高和平均盖度均随混交宽度的增加而增大,混交宽度超过25m,灌木、草本的平均高和平均盖度无显著增长;阴坡5m混交带、半阳坡6种宽度混交带灌木的各项多样性指数均为0,阴坡25m混交带的灌木多样性指数最高,除半阳坡均匀度指数外,无论是阴坡还是半阳坡,30m混交带的草本多样性指数均最大。  相似文献   

2.
该实验采用典型样地法,在岷江干旱河谷汶川、理县段,对造林20年后的岷江柏和辐射松人工林林下豆科物种组成、生物量积累和植被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柏林下灌草植被41种,有豆科灌木5种、草本2种,其中岷谷木蓝是较稳定的伴生灌木;随着海拔升高,豆科灌木减少、盖度下降,豆科草本逐渐出现,豆科总生物量在减少。(2)辐射松林下灌草植被21种,其中豆科灌木2种,胡枝子在灌木层优势明显,无豆科草本;随着海拔升高,豆科灌木减少,豆科盖度、总生物量变化不大。(3)岷江柏林下豆科植物地下生物量占比为45%,且岷谷木蓝和锦鸡儿有根瘤;辐射松林下豆科植物地下生物量占比为38%,未发现根瘤。(4)岷江柏林下灌草植被盖度、生物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均远高于辐射松,灌木生物量能达到辐射松的20倍。总体而言,岷江柏人工林林下植被盖度大、物种多样性高,且豆科植物种类丰富、生物量积累多,还分布有发挥固氮作用的岷谷木蓝,对干旱胁迫、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3.
该实验采用典型样地法,在岷江干旱河谷汶川、理县、茂县,对辐射松纯林、辐射松+岷江柏针叶混交林、辐射松+刺槐+岷江柏针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辐射松人工林乔木层常见有伴生树种臭椿;灌木层有优势种胡枝子;草本层蒿属植物有较大更新潜力;物种丰富情况总体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林下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为主。(2)5~20年间,随着时间延长,辐射松纯林平均树高、胸径生长速度加快,但林下灌草物种数量逐渐减少,植被盖度降低;辐射松+岷江柏针叶混交林平均树高、胸径生长量偏低,林下灌草物种数量变化不大;辐射松+刺槐+岷江柏针阔混交林平均树高、胸径生长量增加缓慢,但林下灌草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呈上升趋势。(3)在岷江干旱河谷造林实践中,可以将密度适宜的辐射松+刺槐+岷江柏针阔混交林作为主要造林模式,对于待抚育的辐射松纯林,可以间伐后补植刺槐、臭椿、胡枝子等乡土树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植被分布及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植被分布及恢复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本区域内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3 500 m以下,植被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为低—高—低,在海拔2 000~3 000 m范围内植被的种类、多样性及群落的复杂结构均达到最高;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及其林下植被生长良好,灌草盖度高,林下灌木种类多;在同一海拔范围内,阴坡灌草种类及盖度明显大于阳坡。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干旱阳坡、半阳坡、半阴坡3个坡向和坡上、中、下部3个坡位对杜松造林成活率和幼苗生长虽有差异,但均无大的影响。整地方式对杜松干旱阳坡造林影响不大。杜松在干旱阳坡造林只要提前整地,苗木不修枝、趁雨季栽植即可获得80%以上的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典型样地法,在岷江干旱河谷汶川、理县段,对不同林龄和立地条件下的岷江柏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柏人工林乔木层物种组成较单一,林下以菊科、豆科、蔷薇科、禾本科为主,物种丰富情况总体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乔木层臭椿作为伴生树种具有较大更新潜力,草本层青蒿处于优势地位。(2)从岷江柏生长情况来看,中坡位岷江柏生长最差,林下灌草盖度极低;上坡位岷江柏长势最好,乔木层郁闭度高达0.9。(3)从岷江柏蓄积量和郁闭度来看,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从林下植被盖度和生物量来看,下坡位中、上坡位。因此,在岷江干旱河谷地区选择岷江柏造林时,营造生态防护林优先选择上坡位,营造生态经济林优先选择下坡位,中坡位可以适当增加喜光、耐旱乡土灌草种的比例,以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阳坡草丛、阳坡灌草丛、阳坡蒙古栎林、阴坡次生林等4个立地类型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萌发实验显示各退化阶段的土壤种子密度均较低(275~977粒·m-2),优势科以菊科、蔷薇科等草本为主;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表现为阳坡草丛阳坡灌草丛阳坡蒙古栎林阴坡次生林;各植被类型之间,阳坡草丛与阳坡蒙古栎林土壤种子库相似性最高,干旱阳坡和阴坡次生林土壤种子库相似性相对较低;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土壤指标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 孟滦林管局所属各林场,1977年冬受到了罕见的雨淞灾害,清理受灾林分后,出现大面积的采伐迹地,急待更新造林。这些采伐迹地的主要特点是:1、草灌茂盛:采伐迹地草灌茂盛是普遍现象。阴坡迹地生长着以花秸子、杜鹃、毛榛为主的灌木和以蒿类、顺坡溜为主的草本植物以及萌生桦、杨、椴、色木等幼树。各类植物交织重叠、盖度100%。阳坡迹地生长着以绣线菊、胡枝子为主的灌木和以蒿类、羊胡草为主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阿坝州在实施生态工程建设中造林绿化的情况,并根据阿坝州的立地条件,气候条件等因子分析了在干旱河谷和半干旱河谷地带,阳坡和半阳坡地带,阴坡和半阴坡地带运用地膜覆盖技术的造林试验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对杂谷脑河流域的干旱河谷植被进行全面踏查的基础上,综合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且人畜干扰少的阴、阳两坡面,在两坡面各设3个海拔梯度,每个海拔梯度间隔约300 m,采用植物群落学的最小面积法对杂谷脑河干旱河谷区灌丛植被种-面积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维管植物及其灌木和草本不论在阳坡还是阴坡,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它们的最小面积都在逐渐增大,而最小面积所含的种数也随之增大;在相近海拔梯度上,阴坡的最小面积都比阳坡大,且最小面积所含种数也发生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金沙县从1999年起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封山育林面积5455.8 hm2。封育方法包括纯封、人工促进封育等;封育类型包括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灌草型、乔灌草型等.通过调查数据与分析得出,封山育林是生态修复和重建的首选工程措施;生态脆弱的地块封育年限还应该延长到七年或七年以上。通过5年金沙县项目区封育成效分析,灌丛地在5年后覆盖度可提高20%以上;疏林地目的树种马尾松年均高生长可达70 cm以上,年均径生长可达0.7 cm左右。  相似文献   

12.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的交界处,是研究干旱区山地物种多样性的理想区域。利用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以及重要值,对乌拉山主要森林群落(白桦林、油松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草本层α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灌木层;(2)群落灌木层、草本层α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白桦林〉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白桦林〉柄扁桃灌丛;(3)群落β多样性指数表现出同一种森林群落类型之间绝大多数呈轻度相似性;不同森林群落类型之间呈极不相似;生境条件的差异、人为干扰等因素对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较为明显;(4)群落物种组成以菊科、蔷薇科植物为主,草本植物以多年生中生、中旱生、旱生植物为主,林下灌木水分生态型以中生为主。  相似文献   

13.
王希武 《山西林业科技》2009,38(3):25-28,47
通过对半干旱风沙区的平川沙荒、黄土丘陵典型立地类型的生态因子进行分析,以及对抗逆树种的乔、灌行间的混交试验,表明:1)平川沙荒区的生态条件比黄土丘陵区优越。风沙土立地类型造林要增施K肥,粗骨土造林要选择抗逆性最强的树种。平川沙荒区比黄土丘陵区的平均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6.7%,林木年净高生长量提高了68%。2)针、阔、灌混交效果明显优于阔叶树乔、灌混交,紫穗槐、四翅滨藜比较抗风沙和耐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14.
采用深穴整地、穴底植苗、草灌覆盖的造林新方法,可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土壤含水率超过了水平梯田整地常规植苗造林的林地;造林2a后落叶松保存率达95.6%,常规造林仅为52.4%,对提高干旱地区落叶松造林成活率有显著作用;落叶松幼树高度和当年生长量均比常规植苗造林的高。  相似文献   

15.
小叶锦鸡儿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在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及三北防护林中广泛应用,在风蚀荒漠化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不同林龄小叶锦鸡儿灌木林进行平茬复壮试验,为灌木防护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粤西次生针阔混交群落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风常绿阔叶林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经采伐干扰和人工造林后形成大面积的次生林。参照CTFS样地建设技术规范,于2006年在广东粤西马尾松针阔次生林建立2 hm2固定监测样地。在对样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结果表明:(1)样地共有维管束植物207种,隶属于79科144属,数量优势科为茜草科、大戟科、樟科、番荔枝科、紫金牛科、禾本科和蔷薇科;单种属植物较多(101属),占总属数的70.14%。林下植物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占绝对优势,具有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征。(2)物种的丰富度指数表现出乔木幼苗〉灌木层〉藤本层〉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出乔木幼苗〉藤本层〉灌木层〉草本层;Simpson指数则为乔木幼苗〉藤本层〉草本层〉灌木层;均匀度指数为乔木幼苗〉藤本层〉灌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以及重要值,对松树山主要森林群落(油松)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群落结构方面,松树山油松天然林垂直结构层次分明,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油松胸径大部分集中在15 ~25 cm,占全部油松的56.50%;(2)从各层植物组成特征来看...  相似文献   

18.
松阳县生物防火林带布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松阳县2000-2010年森林火灾发生情况的分析,将松阳县划分为Ⅰ、Ⅱ、Ⅲ级森林火险区,在行政区划和森林火险等级区划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林中空地、防火公路和山脊线分布等主要影响因子,采用分区控制的方法,确定生物防火林带的空间布局:在Ⅰ、Ⅱ级森林火险区内布设规划生物防火林带,将整个防火林带网络分割成2 691个网格,网眼平均面积为34 hm2,其中Ⅰ级火险区有1909个网格,平均网眼面积为28 hm2,Ⅱ级火险区有782个网格,平均网眼面积为48 hm2;生物防火林带总长度为4 587.1 km,防火网络所形成的网络密度为50.1 m/hm2,防火林带设计宽度应不小于15 m,防火网络总面积占区域面积的7.5%。主要造林树种为木荷(Schima superba)、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杨梅(Myrica rubra)等。  相似文献   

19.
对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油松林和侧柏林进行踏查,并根据地型、林分因子的差异性设置21块样地,调查样地的林分、地型因子及可燃物负荷量,进行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针叶林整体而言,灌木可燃物负荷量与枝下高呈正相关,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草本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呈正相关,1h,10h时滞枯枝负荷量与郁闭度呈正相关;对油松林而言,灌木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胸径呈负相关,1h,10h时滞枯枝负荷量与海拔、平均树高呈正相关;对侧柏林而言,灌木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树高呈正相关,草本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呈正相关,10h时滞枯枝负荷量与郁闭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造林密度的研究分析,详细阐述了造林密度与水分平衡的关系;造林密度与近自然造林的关系;造林密度与林种的关系。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结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给出该区域小叶锦鸡儿、胡枝子、油松、樟子松、沙地柏、油蒿等几种常见乔灌木树种造林的合理密度范围,为干旱地区造林绿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