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茶歌与搬运歌、川江号子等艺术形式相同,是一种行为层面上的茶道文化,在我国传统茶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采茶歌唱词结构上以对称式句式结构为主,风格上多数是以民间小调为表达形式,而内容多以歌颂传统茶文化生活为主。在中小音乐教育中运用采茶歌,既可以传递采茶歌中的教育特色,也能够传播我国传统茶文化,其益处颇多。基于此,本文浅谈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运用采茶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靳甜甜 《福建茶叶》2016,(6):214-215
采茶歌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行为"层面的一种茶事文化、茶艺文化、茶道文化。在性质上讲,采茶歌与伐木歌、川江号子、搬运歌等艺术形式一样,属于我国民歌中的典型的"劳动歌",采茶歌基本特征包括内容上的多以歌颂茶文化、茶生活为主;风格上的多讲究以粗犷的山间小调为主要表达样式;唱词结构上的多采用对称式句式结构。采茶歌对于当前音乐教学的借鉴价值有:为音乐教育提供现实的生活素材、为音乐教育提供具有"原生态"性质的审美意境、为音乐教育塑造民族性、民俗性的审美情趣等。在音乐教学中实施"采茶歌"思路的基本策略有:要把握好"采茶歌"唱腔与音乐教学的关联、要把握好"采茶歌"的表演互动,使学生开展艺术互评、要把握好"采茶歌"的民族性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3.
采茶歌属于我国民歌中的典型的劳动歌,和搬运歌、川江号子、伐木歌等艺术形式一样,属于行为层面的一种茶道文化、茶艺文化、茶事文化,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茶歌唱词结构上的多采用对称式句式结构,风格上大多数是以粗犷的山间小调为主要表达样式,而在内容上大多数是以歌颂茶文化、茶生活为主。采茶歌运用到当代声乐教学中,能够传递采茶歌所具有民族性和教育性特色,通过学生开展的艺术互评,使得学生们能够把握好采茶歌的表演互动、把握好采茶歌唱腔与音乐教学的关联,为音乐教育塑造民族性、民俗性的审美情趣、为音乐教育提供具有原生态性质的审美意境、为音乐教育提供现实的生活素材等。  相似文献   

4.
粤北地区采茶歌艺术的成熟与完善,客观上也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理念的价值与作用。将粤北采茶歌的具体艺术理念进行分析,能够在帮助我们加深对该艺术形式了解认知的基础上,创新文化融入理念,优化文化融入内涵,提升文化价值,从而诠释整个艺术形式的内涵和特征。本文拟从粤北采茶歌的形成过程及内涵分析入手,结合粤北茶文化的具体发展状况认知,通过融入粤北采茶歌的艺术特征价值,从而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粤北采茶歌艺术的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5.
茶歌是民间采茶活动中的一种民间歌谣与小调,常以一种口头文艺的形式进行民间传唱,从而实现个体情感的抒发与表达。此研究通过结合茶歌的音乐风格与艺术特征,分析茶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音乐教育与情感凝聚价值,探究茶歌艺术在音乐教育中应用的实践路径,使茶歌文化融入进高校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去,更好地实现民间艺术与现代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茶歌作为我国劳动歌曲的代表,歌曲包含着浓厚的地域性以及民俗文化色彩。因此,采茶歌的唱法、结构也与大众流行歌曲不同,采茶歌中的声乐艺术源远流长,采茶歌是研究我国民俗歌曲的重要范例。鉴于此,文本以采茶歌中的声乐艺术探讨为主线,论述了采茶歌中的声乐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民族乐曲中,许多经典之作都是出自民间的山歌。而肇庆的采茶歌曾被应用到很多舞蹈伴奏音乐中,"采茶歌"独特地清雅风韵与艺术魅力赢得了大众的好评。采茶歌作为音乐形式中的一种,它既是听觉上的盛宴,又是行为艺术的表达载体。另外,富有诗韵的采茶歌与行为艺术密切相关联。由此可见,传统民间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魂。  相似文献   

8.
民族音乐的创作背景,会受到所处历史环境的影响。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不可避免地会与音乐史产生交集。因此,本文以采茶歌为例,探索采茶歌中的作曲技术,将采茶歌中固有的音乐、历史元素提炼出来,还分析了采茶歌作曲技术与音乐史的关系。从音乐历史的角度,在曲调主题、旋律技法和历史映射等方面,研究现代采茶歌的作曲技巧,以期在现代采茶歌和当代音乐史之间找到共鸣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由茶文化衍生而出的采茶歌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民众。采茶歌隶属中国传统地方民乐的一种,其演唱的环境,创作的背景都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于中国的音乐教学更是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就以采茶歌为主轴,旨在挖掘中国采茶歌对于我国音乐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湖北采茶歌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民间艺术,对这种艺术所具有的特色以及传承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对于推动湖北采茶歌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湖北采茶歌的审美特质、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湖北采茶歌的传承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茶文化系统构成中,茶歌文化特别是生态茶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不仅仅是茶文化理念的表现,还是对茶文化的价值更好的一种展现,对生态茶歌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分析,我们能够得到更多具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对于高师音乐教育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主要从生态茶歌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征分析,生态茶歌对于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借鉴价值以及生态茶歌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如何传承与发展这三方面进行研究,促进生态茶歌与促进高师音乐教育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茶歌在近些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与采茶舞、采茶灯等多种茶元素方式相结合,并与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了赣南采茶戏。采茶戏源于最早的"采茶歌",大多为单一的清唱形式,源于采茶农的田间休息时自我娱乐的民俗小调。到了明末时期,采茶歌利用手帕、扇子等道具,形成舞台表演,增添了许多丰富的热闹元素,因此成为众多节日表演中保留的节目,在此过程中,采茶歌逐渐发展成为"采茶舞",发展演变成雅俗风尚的娱乐表演。随着采茶歌与节假日的结合,如与元宵节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采茶灯"文化。  相似文献   

13.
肇庆是我国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民间歌舞形态多姿、内容多样,又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茶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采茶歌为代表的肇庆茶文化艺术形态。本文以肇庆采茶歌的调式特征为主题,介绍了采茶歌的调式分类及特征,并从唱词、腔式和乐段三个方面分析了肇庆采茶歌的音乐结构,深入挖掘其艺术特性,以期促进肇庆茶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定义及其翻译原则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接着对国内采茶歌歌词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对采茶歌的翻译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等有着直接的联系。民族音乐的创作也是如此,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联。不仅是歌词、曲调的创作,而且作曲技术都与历史文化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与音乐史直接相关。所以,本文将以民族音乐的采茶歌曲为例,对民族的音乐史进行探究和了解,从民族音乐的旋律、主题、作曲技巧等各个方面,来与民族的音乐史联系起来。研究民族音乐采茶歌作曲技巧与音乐史的联系,不仅可以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还可以对采茶歌作曲的技巧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能够将古今的采茶歌作曲技术进行融会贯通,让民族音乐的采茶歌作曲技术更加精进,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6.
包括茶文化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基因,因此从音乐教学角度去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音乐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可以从三方面透视:一是经济全球化时代音乐艺术的民族性成为一种内在的重要品质;二是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教育环节的深度嵌入;三是音乐教学变革的生活化趋势需要我们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以采茶歌为视角探索音乐教学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尝试基于采茶歌的音乐通识教育策略、基于采茶歌审美意象的音乐艺术美学教学策略、基于采茶歌文化节的生活化音乐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阐述了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的相关内容后,具体论述了二者结合的意义,并分别从四个方面剖析了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推广结合将会面临的问题,最后据此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戴丽霞 《福建茶叶》2016,(3):392-393
福建安溪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产区,悠久的种植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方言特点孕育了独特的茶歌艺术形式。本文从文化传统角度对安溪茶歌的形成和文化特点以及艺术形态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安溪茶歌的具体形态可分为采茶歌、请茶歌、饮茶歌三种。这些形态与当地民俗风情具有非常独特的联系关系,视为我们研究茶文化和茶歌艺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湖北夷陵采茶歌,因这一地区产量丰富的茶而诞生,亦因其曲调优美、内容丰富而备受人们关注。当勤劳的茶农哼唱起一首首采茶歌时,这绵延不绝的韵味就这样得到一脉脉永世的传承。当现代社会的洪流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时,当时代气息试图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时,夷陵茶歌却开始逐渐走向没落,因此,对茶歌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当下十分重要的事情。本文首先分析了夷陵茶歌现状,接着介绍了夷陵茶歌的艺术魅力,并结合茶歌现状和茶歌的艺术魅力,提出发展和传承夷陵茶歌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0.
采茶歌是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浓的地方风情使其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大放光彩,颇具特色的异域文化因子所散发的传统魅力使人在华灯璀璨的都市里倍感振奋。本文以采茶歌的演唱特色为切入点,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其对声乐教学的影响,并最后结合采茶歌的演唱特色对声乐教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从构建科学的声乐教学体系与优化声乐教学内容与模式两个角度对声乐教学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