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测定5个温度和7个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的作用。结果表明,温度、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显著影响,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联合作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甘蓝夜蛾光周期反应类型不同,在20、22、25及30℃其光周期反应属于长日照反应型,在28℃则为短日照-长日照反应型。甘蓝夜蛾临界光周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影响最大,在20~30℃,光周期L16 D8与L18 D6是抑制甘蓝夜蛾滞育发生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尘污灯蛾在南昌郊区一年发生1~2代.一年发生两代的,以蛹休眠过冬,春季和秋季各繁殖一代;一年发生一代的,以幼虫过冬,春季化蛹后进入夏季滞育,仅在秋季繁殖一代.蛹的夏季滞育是由于幼虫期生长在长日照条件下诱导的,采用短日照处理幼虫,可抑制蛹的滞育,未龄幼虫是感应光周期的敏感虫龄.本文最后讨论了该虫夏季滞育进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昆虫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类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昆虫滞育诱导的4种光周期反应类型,即:长日照反应型、短日照反应型、短日照一长日照反应型与中间型日长反应型。根据这4种光周期反应类型显示的结果,光周期反应可能是温度补偿或温度敏感的;基于数量的时间测量或基于质量的时间测量的;极短日照或极长日照对滞育诱导的影响是不同的;诱导夏季滞育的长日照和诱导冬季滞育的短日照对滞育诱导效果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菜粉蝶滞育的诱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菜粉蝶的光周期反应属于长日照发育型 ,短日照是诱发滞育的主导因素 ,但高温可抑制其光周期反应 ;食料对诱导滞育的作用不大。在 1 7℃下 ,南昌地区菜粉蝶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 1 1h 44min。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3个不同地理种群及其杂交F_1代滞育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尔滨种群无明显温度和光周期反应,滞育率91.8%~100%;山东泰安种群和江西龙南种群光周期反应明显,给定温度和光周期下其滞育率分别为10.7%~100%和1.1%~100%。温度和光周期对大猿叶虫哈尔滨种群与泰安、龙南种群杂交F_1代诱导反应与亲本哈尔滨种群显著不同,具有明显温度和光周期反应,与亲本泰安种群和龙南种群温度和光周期反应相似,短光照抑制滞育,长光照诱导滞育,温度与光周期可协同诱导滞育发生,低温和长日照诱导大猿叶虫滞育,而高温和短日照则不利于滞育发生。两地理种群雌雄虫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F1代滞育率差异均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亲本哈尔滨种群,大多数温度和光周期下滞育率显著高于亲本泰安和龙南种群。研究结果预示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现象复杂,对光周期和温度反应存在种内变异,滞育发生受雌雄基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对滞育因子的感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诱导滞育的方法,对棉铃虫对滞育因子的感受情况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滞育因子的感受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不存在某个龄期对滞育因子特别敏感。在淮北只有当幼虫在低温(22℃)和短日照(12h)不发育,并使低温保持到末龄幼虫和预蛹阶段才能使棉铃虫有较高的滞育度。在22℃,12h光照条件下淮北地区棉铃虫滞育的临界诱导虫态为3龄幼虫。  相似文献   

7.
曙夜蛾是扁豆上重要的蛀食花、荚的害虫.在南昌1年1~2代,少数个体2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地下作土室化蛹越冬和越夏,第二年7月底或8月初扁豆始花时,成虫陆续羽化出来繁殖.9月份为幼虫为害猖獗期.短日照是诱导冬季滞育的主要因素,在日平均气温25.6~26℃时,临界光周期为13小时40分,第一龄幼虫为感应光周期的敏感虫龄.紧接着冬季滞育的夏季滞育则是一种物候学的特别适应.本文最后讨论了该虫生活史上“分散适应”的物候学对策及越冬滞育特性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8.
光周期和温度对菜粉蝶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 :菜粉蝶光周期反应的感应虫期为 2~ 4龄幼虫 ,以 3龄幼虫的感应性最强 ,在 1 7℃条件下 ,其临界光周期为 1 1h44min。滞育蛹在高温下可以解除滞育 ,但时间较长。低温对滞育蛹有活化作用 ;低温处理明显降低滞育蛹在高温下的历期。种群内个体间滞育的解除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玉米截形叶螨滞育诱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滞育诱导反应曲线属于长日照型,短日照是诱发滞育的决定因子,高温对滞育率有降低的效应;前若螨期是滞育诱导的决定虫态(光感虫态);低温处理的时间与滞育雌螨在适宜条件下复苏所需时间呈负相关,与滞育历期呈正相关,截形叶螨在呼和浩特地区的临界光周期为10.2h.  相似文献   

10.
低纬度地区光周期诱发三化螟滞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3~1981年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来研究处于低纬度的广东翁城(24°22'N)、始兴县(24°57'N)和广州(23°N)第四代三化螟幼虫光周期诱发滞育的效应。结果表明,光周期是诱发滞育的主导因子。在自然光温条件下,光周期短于13小时显著地诱发三化螟滞育,长于14小时则促进化蛹,属典型的长日长反应型。在25℃条件下,始兴县和广州种群的临界日长分别为13小时20分和13小时18分。幼虫对光周期反应起累积效应。在25℃,LD13.5:10.5、LD14:10、LD15:9和LD24:0条件下,其临界日数依次为18、14、13和10天。幼虫对光周期反应具后效作用,短光周期不能使接受过长光周期的非滞育幼虫倒逆。广东4~5世代区第4代三化螟发育分化而形成局部世代的原因得到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滞育诱导的)光敏感性的地理变异,本文系统调查了棉铃虫江西永修种群、山东泰安种群和辽宁喀佐种群幼虫在20℃,交替接受长光周期(L16:D8)和短光周期(L12:D12)下的滞育诱导的光敏感阶段.当用5d长光周期干扰生长在短光周期(L12:D12)背景条件下的幼虫时,最高光敏感期:永修种群出现在4龄第4天至5龄第3天(77.5%~ 93.7%个体发育),泰安种群出现在3龄第5天至5龄第1天(64.06%~ 89.55%个体发育),喀佐种群出现在第6龄(57.69%~60.78%个体发育).当泰安和喀佐种群幼虫分别饲养在交替的短光周期(L12:D12)和长光周期(L16:D8)时,泰安种群幼虫光敏感龄期主要出现在5龄前,而喀佐种群幼虫光敏感龄期主要出现在4龄后.这些结果揭示了棉铃虫滞育诱导的光敏感性存在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温度和光周期2种因素在蚜茧蜂滞育诱导中发挥的作用及影响程度,筛选最适温度与光周期组合。[方法]对陕西地区影响蚜茧蜂滞育的诱导因素和蚜茧蜂田间滞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蚜茧蜂的滞育型为冬滞育型,低温并配合短光照(L∶D=8∶16)可明显诱导蚜茧蜂滞育,其中温度为8℃时滞育率可达47.6%。在温度25℃的条件下,所设置的光周期条件下均不能诱导蚜茧蜂滞育。自然条件下,陕西地区蚜茧蜂大多以老熟幼虫越冬,田间滞育率最高达82.2%,其余个体以蛹或预蛹越冬,田间滞育期持续4~5个月。[结论]试验结果为蚜茧蜂投入实际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光周期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穗分化期无受到光照长度的控制,在全期短日照条件下,二棱期,护颖期,雌雄蕊分化期的出现受到强烈的抑制。在前期长日照的基础上,不同时间转入短日照后,随时间后延,短日抑制效应减弱,雌雄蕊期由长日转入短日时,依品种,温度及前期长日照的日照长度不同,穗分化进程所受到报制程度有差别,光周期不敏感品种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光周期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穗分化期均受到光照长度的控制,在全期短日照条件下,二棱期、护颖期、雌雄蕊分化期的出现受到强烈的抑制.在前期长日照的基础上,不同时间转入短日照后.随时间后延,短日抑制效应减弱.雌雄蕊期由长日转入短日时,依品种、温度及前期长日照的日照长度不同,穗分化进程所受抑制程度有差别,光周期不敏感品种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基本不受影响.小麦幼穗分化对光周期变化的反应具有'滞后"现象.本文认为,随品种、温度及日照长度的不同,小麦对光周期反应的要求可能在二棱-抽穗的任一时期内完成.不宜用某一特定的穗分化期来标志光照阶段的开始与结束.  相似文献   

15.
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滞育诱导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温度、光周期以及温光组合条件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效果。结果表明,僵蚜形成前,各种温度、光周期及温光组合条件均著的作用。僵蚜形成后,低温可大量诱导产生滞育,0℃处理30d,60%以上个体进入滞育,而光周期的诱导作用仍不明显。作者认为你温是引起烟蚜茧蜂滞育的主要因素,处理的敏感时期为老熟幼虫-预肾期。滞育虫态为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光周期和温度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自然滞育种群成虫滞育后生殖生物学的影响,明确“滞育发育”与滞育强度、滞育解除与滞育后发育的关系。【方法】观察记录中华通草蛉自然种群分别于11月、1月、3月在18、22、28℃及不同光周期(15D﹕9L、13.5D﹕10.5L、12L﹕12D)下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和雌成虫寿命等。【结果】温度对滞育解除后的中华通草蛉成虫的产卵前期(P<0.001)、产卵历期(P<0.001)、产卵量(P=0.012)和雌虫寿命(P<0.001)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中华通草蛉解除滞育后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雌雄成虫寿命均缩短。11月份22℃下成虫产卵量最高,而18℃下最低,且3个温度间产卵量有显著差异(P<0.001)。而1月份(P=0.604)与3月份(P=0.745)不同温度间产卵量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越冬时期对滞育成虫产卵前期有显著性影响(P<0.001),且随越冬时间延长产卵前期减少。成虫在1月份产卵量高于其它越冬时期,且只有在光周期15D-9L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其余光照条件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越冬时期对成虫产卵历期和雌虫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中的产卵前期(P=0.240)、产卵历期(P=0.234)及雌虫寿命(P=0.155)均无显著性影响。中华通草蛉成虫在15D﹕9L条件下产卵量最大,且在11月份(P=0.008)与3月份(P<0.001)显著高于其它光周期下,1月份则光周期对产卵量无显著影响(P=0.735)。交互作用显示,温度与越冬时期的交互对产卵前期(P=0.016)及产卵量(P<0.001)影响显著,而对产卵历期(P=0.321)和雌虫寿命(P=0.583)则无显著影响。光周期与越冬时期的交互对产卵前期(P=0.664)、产卵历期(P=0.074)和雌虫寿命(P=0.052)均无显著性影响,但显著影响成虫产卵量(P=0.031)。【结论】温度对滞育后发育生物学特性均有显著性影响。越冬时期只对产卵前期和产卵量有显著性影响,说明不同越冬时期滞育强度不同且滞育解除过程的能量消耗会对产卵量有一定影响。光周期只对产卵量有显著性影响,说明光照长度会影响中华通草蛉卵粒的形成。温度和越冬时期比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后发育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系统报道了在自然条件下双色泉蝇及其寄生性泉蝇茧蜂越夏代和越冬代个体的羽化情况 ,并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两者滞育维持和解除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自然条件下 ,双色泉蝇越夏代和越冬代全部羽化完后 ,泉蝇茧蜂才开始羽化 ,且羽化集中在一个短时间内完成 ;(2 ) 10℃低温比中性温度更有利于双色泉蝇滞育的解除 ;(3)光周期对双色泉蝇越冬蛹滞育的解除没有影响 ,但在越夏蛹滞育中短光照似乎更有利于滞育的解除 ;(4)泉蝇茧蜂的越夏滞育解除完全由光周期控制 ,在 14~ 16h的长日照下不能解除滞育 ,而在 10~ 13h短日照下全部解除滞育 ,其中在 11~ 12h光照下解除最快  相似文献   

18.
就光周期对小悍蟋Tartarogryllus minusculus若虫发育及成虫繁殖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30℃恒定长日(LD 16h:8h)条件下,小悍蟋若虫63d内全部供试个体完成剥化,而在恒定短日(LD 12h:12h)条件下,小悍蟋若虫120d之内仍只有90%的个体完成羽化;将孵化后第7d和第35d的若虫白短日条件向长日条件转移,能够促进小悍蟋若虫的发育,而反方向的转移则对小悍蟋若虫的发育几乎不起影响.这表明小悍蟋若虫存在滞育现象,短日条件诱导滞育,长日条件解除滞育,并且低龄若虫对长日条件比较敏感.光周期不仅影响小悍蟋若虫发育,而且也影响成虫的繁殖.长日条件下的成虫产卵景显著多于短日条件下的成虫产卵量.但是,光周期对成虫产卵前期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二化螟滞育及抗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化螟以老熟幼虫进入滞育状态而越冬,短光照是诱导其滞育的关键因子.冬季的低温是昆虫越冬的直接障碍,不同种类及不同发育阶段、不同个体的昆虫抗寒性差异极大.通过稻芽荸荠喂饲法,测定了二化螟在不同温度和光周期下的临界光周期;并通过茭白喂饲法测定了滞育幼虫与非滞育幼虫体重、含水量,以及滞育幼虫过冷却点,初步研究了二化螟滞育以及抗寒性.结果如下:(1)北京种群在22 ℃、25 ℃、28 ℃下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2 h 25 min、12 h 30 min、12 h 35 min;两地理种群之间差异显著,且有随着纬度升高而临界光周期延长的趋势;(2)滞育幼虫的含水量比非滞育幼虫的低,平均体重大于非滞育幼虫;(3)滞育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明显小于非滞育幼虫,因而其抗寒性增强.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滞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日照是引起二化螟幼虫滞育的主要因子。于21℃,25℃,29℃三个恒温下测定其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小时33分、13小时30分和13小时27分。幼虫自孵化发育至预蛹的各阶段对光周期都有或多或少的反应,但3龄期是主要感应虫期。杭州(北纬30°14′N,东经120°8′E)、金华(29°27′N,119°31′E)、温岭(28°8′N,121°21′E)三地田间自然种群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出现日分别为8月21日、8月24日和8月27日,其滞育的临界光周期随地理纬度的上升而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