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早稻品种直播栽培的生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用6个早稻品种(组合),探讨直播栽培方式下的生育特性。结果表明,杂交稻产量为7 833~8 100 kg/hm2,差异不显著;常规稻嘉育948产量7 344 kg/hm2,杂交稻组合与嘉育948产量差异显著。杂交稻组合表现了不同的产量形成特性。产量水平相同的陆两优996和禾盛两优25,陆两优996穗大、粒重,而禾盛两优25穗多、粒轻。陆两优996和嘉育948的分蘖力相对较弱,成穗率较高。春光1号和株两优819分蘖力强,穗小;春光1号表现分蘖期较长,株两优819分蘖期短而集中。禾盛两优25生育前期发育快、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嘉育948、株两优30和春光1号前期发育慢、干物质积累量较低。不同品种直播栽培表现了不同的生育特性,因而直播栽培策略需因品种而异。在促进分蘖早发的同时严格控制过多分蘖、促进有效分蘖的干物质积累是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选用株两优819和中嘉早17为供试品种,通过不同株距和取秧面积的机插移栽,探讨机插规格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机插规格导致不同基本苗数,产量与移栽基本苗数显著相关。基本苗数随移栽株距的减小和取秧面积的增大而增多。机插漏蔸率随着取秧面积的增加下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总积累量的大小与机插不同规格的基本苗数量高度相关。株距11.5 cm处理的平均产量高于株距13.8 cm处理的平均产量。株距13.8 cm处理中,随着取秧面积增大产量提高,产量最高的取秧面积是2.31 cm~2,株两优819产量为8 174.16 kg/hm~2、中嘉早17产量为7 925.54 kg/hm~2;株距11.5 cm~2处理中,产量最高的为取秧面积1.83 cm~2处理,继续增加取秧面积产量下降,株两优819产量为8 492.94 kg/hm~2、中嘉早17产量为8 000.23 kg/hm~2。因此,早稻适宜机插规格,株距11.5 cm、取秧面积1.83 cm~2,常规稻品种取秧面积亦可增至2.31 cm~2。  相似文献   

3.
选用株两优819和中嘉早17为供试品种,通过不同株距和取秧面积的机插移栽,探讨机插规格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机插规格导致不同基本苗数,产量与移栽基本苗数显著相关。基本苗数随移栽株距的减小和取秧面积的增大而增多。机插漏蔸率随着取秧面积的增加下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总积累量的大小与机插不同规格的基本苗数量高度相关。株距11.5 cm处理的平均产量高于株距13.8 cm处理的平均产量。株距13.8 cm处理中,随着取秧面积增大产量提高,产量最高的取秧面积是2.31 cm~2,株两优819产量为8 174.16 kg/hm~2、中嘉早17产量为7 925.54kg/hm~2;株距11.5 cm~2处理中,产量最高的为取秧面积1.83 cm~2处理,继续增加取秧面积产量下降,株两优819产量为8 492.94 kg/hm~2、中嘉早17产量为8 000.23 kg/hm~2。因此,早稻适宜机插规格,株距11.5 cm、取秧面积1.83cm~2,常规稻品种取秧面积亦可增至2.23 cm~2。  相似文献   

4.
氮肥运筹对机械穴直播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常规稻品种中嘉早17和杂交稻品种株两优189,利用2BX-10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研究氮肥运筹对机械直播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总量为165 kg/hm2的相同条件下,穗肥用量为总量的20%时比30%的产量显著下降;穗肥为总量的30%,苗、蘖肥用量的变化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增加苗肥用量促进分蘖;苗肥用量达40%时,分蘖高峰值最大,无效分蘖大量发生,成穗率显著下降。最高茎蘖数与苗肥施用量显著正相关。中嘉早17的有效穗因苗肥和分蘖肥的不同用量影响差异很小。株两优819有效穗数则随着苗肥用量的增加有效穗增加,但成穗率下降。株两优819叶面积指数高于中嘉早17,叶面积指数达高峰后,中嘉早17下降量少,株两优819叶面积指叶面积指数下降很快。增施苗、蘖肥对干物质总积累量影响的差异不大,但是重施苗肥、不施分蘖肥、少施穗肥的处理,其干物质总积累量显著减少。苗、蘖肥占总用量30%时,苗、蘖肥用量的变化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机械穴直播早稻合理的氮肥运筹方式以m(基肥)∶m(苗蘖肥)∶m(穗肥)=4∶3∶3为好。  相似文献   

5.
播期与播量对直播早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嘉早17和陵两优21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与播量对直播早稻的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直播越晚,出苗率和成苗率越高,而生育期随之变短,水稻株高随生育期缩短而逐渐变矮;直播时期对早稻产量的影响大于播种量,4月5日播期的产量最高,中嘉早17的平均实际产量为524.1 kg/667m2,陵两优211为491.5 kg/667m2;中嘉早17的直播量以10粒/穴(6.0 kg/667m2)的产量为最高,陵两优211的直播量以7粒/穴(4.5 kg/667m2)最为宜;另外,早稻品种中嘉早17比陵两优211更适合直播。  相似文献   

6.
播种量对直播早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以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819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直播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直播稻产量和群体质量有明显影响.稻谷产量以播种量37.5 kg/hm2最高;干物质产量以播种量60 kg/hm2最高;单位面积穗数以播种量45 kg/hm2最高;收获指数和成穗率与播种量极显著负相关;播种量对叶片叶绿素的影响在抽穗之前最明显,抽穗前叶片SPAD值与播种量极显著负相关;粒叶比随着播种量的提高递减,粒叶比与播种量显著负相关;高播种量增加抽穗前N素积累,影响后期N素吸收;T1干物质产量极显著低于T5、稻谷产量极显著高于T5与其群体质量优有关.直播稻适宜播种量为35~45 kg/hm2.  相似文献   

7.
播种量与行距对水稻保墒旱直播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个品种、3种播种量、3种行距处理的水稻保墒旱直播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的水稻产量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分蘖力弱的品种行距15 cm、分蘖力强的品种行距20 cm时水稻产量最高;分蘖力弱的品种播种量以300 kg/hm2为宜,分蘖力强的品种播种量以22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适于晚季直播的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系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12个早稻品系以及对照品种株两优819、陆两优996、中早35和中早39为材料,采用早季栽插、晚季直播的方式,进行了早晚两季品系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和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的新品系早品15早季全生育期与迟熟对照陆两优996相当,晚季全生育期与对照品种中早35一致,且其全年产量1 077.1 kg/667m2,较对照品种中早35增产7.0%,该品系有望作为新种质用于培育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或者审定后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9.
株两优35     
<正>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01品种名称:株两优35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株1S×中早35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3.5天,比对照株两优819长1.7天。株高89.0cm,穗长18.5cm,每667m2有效穗数22.0万穗,每穗总粒数111.9粒,结实率82.6%,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选用株两优819和中嘉早17为供试品种,通过不同株距和取秧面积的机插移栽,探讨机插规格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机插规格导致不同基本苗数,产量与移栽基本苗数显著相关。基本苗数随移栽株距的减小和取秧面积的增大而增多。机插漏蔸率随着取秧面积的增加下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总积累量的大小与机插不同规格的基本苗数量高度相关。株距11.5 cm处理的平均产量高于株距13.8 cm处理的平均产量。株距13.8 cm处理中,随着取秧面积增大产量提高,产量最高的取秧面积是2.31 cm2,株两优819产量为8174.16 kg/hm2、中嘉早17产量为7925.54 kg/hm2;株距11.5 cm2处理中,产量最高的为取秧面积1.83 cm2处理,继续增加取秧面积产量下降,株两优819产量为8492.94 kg/hm2、中嘉早17产量为8000.23 kg/hm2。因此,早稻适宜机插规格,株距11.5 cm、取秧面积1.83 cm2,常规稻品种取秧面积亦可增至2.23 c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双季机械直播早稻品种的丰产和稳产特征,筛选出一批适宜在江西双季稻区机械直播的早籼稻品种,为南方双季机械直播稻品种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个早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江西省3个不同生态区(赣北、赣中、赣南)进行人工模拟机械直播种植,通过聚类分析、联合方差分析和GGE双标图等方法,对双季机械直播早籼稻品种的丰产稳产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各品种的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受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效应的影响显著。各生态区供试品种的产量聚类分析显示,赣北、赣中与赣南高产类型品种分别占总数的38.10%、19.05%与23.81%,其中,潭两优83产量最高且稳定性最好,五丰优286及株两优171品种次之,永3优华占产量最低,而两优287丰产性好但稳产性差。与中、低产类型品种相比,高产类型品种有效穗、每穗粒数与总颖花量显著增加,且千粒重与日产量具有显著优势;呈现较好的早生快发能力,分蘖增长率、高峰苗数与成穗率显著提高,且分蘖下降率显著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均最高且高产类型品种在干物质输出率、表观转换率和表观转化率具有显著的增加优势。【结论】机直播条件下,丰产稳产早籼稻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分蘖成穗率高、总颖花量大、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大、干物质输出与转运效率高、日产量高等特点。综合来看,潭两优83、五丰优286、株两优171、永优9380丰产性和稳定性好,熟期也适中,适合在江西双季稻区作早稻直播。  相似文献   

12.
双季机械直播早籼稻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双季机械直播早稻品种的丰产和稳产特征,筛选出一批适宜在江西双季稻区机械直播的早籼稻品种,为南方双季机械直播稻品种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个早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江西省3个不同生态区(赣北、赣中、赣南)进行人工模拟机械直播种植,通过聚类分析、联合方差分析和GGE双标图等方法,对双季机械直播早籼稻品种的丰产稳产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各品种的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受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效应的影响显著。各生态区供试品种的产量聚类分析显示,赣北、赣中与赣南高产类型品种分别占总数的38.10%、19.05%与23.81%,其中,潭两优83产量最高且稳定性最好,五丰优286及株两优171品种次之,永3优华占产量最低,而两优287丰产性好但稳产性差。与中、低产类型品种相比,高产类型品种有效穗、每穗粒数与总颖花量显著增加,且千粒重与日产量具有显著优势;呈现较好的早生快发能力,分蘖增长率、高峰苗数与成穗率显著提高,且分蘖下降率显著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均最高且高产类型品种在干物质输出率、表观转换率和表观转化率具有显著的增加优势。【结论】机直播条件下,丰产稳产早籼稻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分蘖成穗率高、总颖花量大、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大、干物质输出与转运效率高、日产量高等特点。综合来看,潭两优83、五丰优286、株两优171、永优9380丰产性和稳定性好,熟期也适中,适合在江西双季稻区作早稻直播。  相似文献   

13.
以江西近年通过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11个高产早稻品种(组合)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其产量、产量构成、成穗特征、茎秆和叶片特征以及干物质生产等特征特性,并筛选出了陆两优996和金优463两个高产早稻品种。高产早稻品种要求单穗重在3 g以上,分蘖力中等,株高90~100 cm,倒1节间长30 cm左右,倒2节间长19 cm左右,倒3节间长13 cm左右;倒2叶长度38 cm左右,倒3叶长度35 cm左右;倒1叶角度10~15度,倒2叶角度17~18度;后期不早衰,乳熟~成熟期干物质生产占全生育期的15%以上。  相似文献   

14.
机插早稻不同播种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杂交稻株两优819和常规稻中早39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处理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苗数及产量均有一定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株两优819播种量以75 g/盘为宜,中早39以播种量以140 g/盘为宜。  相似文献   

15.
以杂交稻陵两优268、株两优819和常规稻中早39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处理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播期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及产量均有一定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作为双季机栽早稻,陵两优268、中早39以3月15日播种为宜;株两优819以3月20日播种为宜。  相似文献   

16.
以中早39、松雅早1号、陵两优1785等9个早稻品种为参试品种,以株两优819为对照品种(CK),在长沙县青山铺镇洪河村开展水稻品种的生态适应性鉴定与评价,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抗病性、倒伏情况、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以及产量的比较,筛选适宜推广种植的品种。试验表明:9个品种中,松雅早1号产量最高,达609.8 kg/667m2,比株两优819(CK)增产12.53%,全生育期113 d;陵两优1785的产量第二,为584.8 kg/667m2,全生育期113 d;中安早7号的产量第三,为573.2 kg/667m2,全生育期114 d。相比之下,这3个品种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建议在长沙县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播种量对机插双季稻分蘖及成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机插双季稻育秧合理播种量,选择用双季早、晚稻共4个品种,各5个播种量处理,探讨育秧播种量对机插稻分蘖和成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素质和栽后分蘖、成穗均受到育秧播种量影响。秧苗干质量和假茎宽因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小。漏穴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增加播种量推迟秧苗主茎出叶1~2 d,推迟生育进程1~3 d。增加播种量,主茎第4~5叶以上叶和低位次叶的分蘖数减少,缺蘖位增加;常规稻品种的分蘖缺位多于杂交稻品种。低位叶一次分蘖成穗率随育秧播种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机插稻播种量对低位叶分蘖成穗率的影响大于高位叶,对早稻的影响大于晚稻,杂交稻品种高于常规稻品种。株两优819和盛泰优722以盘播种量75 g处理产量最高,中嘉早17和镇稻11以盘播种量105 g处理产量最高。综观不同播种量对双季机插稻秧苗素质、移栽质量、栽后分蘖成穗和产量形成等影响,育秧播种量杂交稻品种以盘播种量75 g左右、常规稻以盘播种量105 g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8.
以杂交早稻两优287为材料,研究了直播早稻播种量、氮肥运筹方式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分蘖肥施用比例下,随着氮基肥比例的提高,最高分蘖数也提高;在同等氮基肥比例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后移,最高分蘖数呈下降趋势。在相同播种量下,随着氮肥的后移、基施氮肥比例的降低,成穗率有提高的趋势。在相同氮肥运筹方式下,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成穗率呈降低的趋势。同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和播种量处理对直播早稻成熟期叶片SPAD值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两优287在30~45kg/hm2播种量、基蘖穗的氮肥比例为50∶30∶20时,直播早稻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早晚稻品种CH_4排放差异,选取17个早稻品种和20个晚稻品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测定稻田CH_4的排放通量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CH_4排放通量变化在返青期至齐穗期差异显著,早稻品种的CH_4累计排放量在60~160 kg/hm~2之间,晚稻品种的CH_4排放量明显高于早稻,在300~910 kg/hm~2之间。早稻品种中早39、株两优189、潭源优4903、株两优819、两优早17的单位产量综合温室效应(GWP)在0.027~0.377之间,显著低于中嘉早17、湘早籼6、湘早籼24、株两优171、陆两优171、长两优35、金优268、杰丰优1号;晚稻品种黄花占、娄优988、资优299、Y两优896、凤两优丝苗、深优9586的单位产量综合温室效应(GWP)显著低于湘晚籼17、玉珍香、深两优1号、凤两优293、T优15、准两优608、康两优380,介于0.830~1.080之间。综合来看,早晚稻选用上述品种适于大面积推广应用,达到减排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生产并实现精量播种,设置不同的穴播量,监测露地直播春小麦(对照)和地膜覆盖穴播春小麦的生长性状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春小麦较露地直播的早出苗7 d,早分蘖5 d,早抽穗5 d,早成熟4 d。地膜覆盖春小麦的分蘖力高于露地直播,但分蘖成穗力则与露地直播的基本一致。与露地直播春小麦相比,地膜覆盖春小麦的株高较高,茎秆较粗,单茎生物量较高,根系分布较浅。地膜覆盖春小麦的单茎根系生物量在扬花期前高于露地直播,扬花期后则低于露地直播。地膜覆盖春小麦的单穴茎数、单穴生物量及单穴根系生物量高于露地直播,但根冠比却低于露地直播。露地直播春小麦以穴播14粒的产量最高,地膜覆盖的以穴播12粒的产量最高。相同穴播量下地膜覆盖春小麦的产量高于露地直播,千粒重和经济系数则低于露地直播。河套灌区地膜覆盖春小麦的适宜穴播量为10~12粒,即为常规露地条播量的70%~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