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以优化福建工夫红茶发酵配套工艺参数为目标,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中心试验设计,优化发酵工艺参数。采用不同萎凋时间、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同时对加工过程中茶色素的变化做出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加工福建工夫红茶的茶厂,采集加工过程的样品,做出化学测定分析及感官品质分析,找出福建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的最优参数,新工艺发酵的茶样品质均匀、叶底红亮,香气和滋味品质明显提升,感官品质总分较传统发酵提高2.1分。  相似文献   

2.
以优化工夫红茶发酵配套工艺参数为目标,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中心试验设计,优化发酵工艺参数。采用不同萎凋时间、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同时对加工过程中茶色素的变化做出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加工福建工夫红茶的茶厂,采集加工过程的样品,做出化学测定分析及感官品质分析,找出福建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的最优参数,新工艺发酵的茶样品质均匀、叶底红亮,香气和滋味品质明显提升,感官品质总分较传统发酵提高2.1分。  相似文献   

3.
以超干发酵工艺制成的紫牡丹红茶毛茶为试验材料,通过设计定时(1h)控温(0℃、60℃、70℃、75℃、80℃、85℃、90℃、95℃、100℃、110℃)与定温(80℃、90℃、100℃)控时(0h、1h、2h、3h、4h)笼焙精制工艺试验所得成茶的感官品质比较,确定最佳的笼焙技术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紫牡丹超干发酵精茶的色、香、味、叶底与笼焙时的温度与时长关联性很大,焙温80~90℃,历时1~3h获得的成茶综合品质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4.
以生产中广泛推广的6CHFZ-400型发酵机为对象,比较红茶发酵机发酵与自然发酵红茶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发酵机发酵红茶的感官品质优于自然发酵,主要表现为香气甜纯持久,滋味醇和不苦涩,汤色与叶底更为红明。发酵机发酵红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可溶性糖含量及茶红素含量均显著高于自然发酵,而自然发酵红茶茶褐素含量显著高于发酵机发酵;色差分析结果也表明,发酵机发酵红茶汤色较自然发酵明亮,说明利用6CHFZ-400型发酵机发酵的红茶品质优于自然发酵。  相似文献   

5.
"韵香茗红"红茶和"紫牡丹"岩茶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组研发的两款新产品,其香气、滋味极具特色,现将加工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一、"韵香茗红"红茶1原料以茶树品种金观音、九龙袍、紫牡丹一芽二、三叶春茶鲜叶为原料。2工艺特点2.1金观音红茶鲜叶原料—→低温萎凋(15~16℃)—→堆青—→揉捻—→中温"干"、湿发酵交替(湿发酵温度:22~26℃,湿度:95%以上;"干"发酵:直接在茶青表面盖一层湿布,发酵间不人为增加空气湿度。  相似文献   

6.
发酵是红茶加工的特征工艺,是红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之一。发酵前萎凋方式及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pH值、通氧量、发酵时间和程度等环境因素是影响红茶发酵品质的重要因素。采用不同干燥方式和干燥设备,控制干燥的温度、时间、速度和初烘的程度等,可更好的发展红茶的品质。本文就红茶发酵和干燥技术等方面对红茶品质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能为红茶加工工艺的改进与创新工艺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坦洋工夫”红茶的品质特征,分析工夫红茶鲜叶萎凋、发酵等关键技术要求,总结工夫红茶萎凋、发酵等生产实践和相关研究进展情况,为提高工夫红茶品质、保证质量稳定、促进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茶黄素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 5 0年来 ,人们致力于红茶发酵中多酚物质在多酚氧化酶 (PPO)与过氧化物酶(POD)作用下 ,氧化聚合缩合反应形成茶色素的研究 ,认为这是制茶发酵中形成茶叶品质的主体生化变化。形成的茶色素 (TFs和TRs)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和消除自由基的能力 ,现以被应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降血压等药物原料 [1~ 4]。此外红茶色素还在食品着色剂、日用化工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本文就茶黄素形成机理的现状和进展进行了总述 ,旨在为茶色素的提取制备和开发应用奠定基础。Bokuchava等 [6] (1 95 1 )指出 ,作为制茶…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发低咖啡碱茶叶新产品,以滇红集团种植资源圃经单株选育的‘可可茶’为研究对象,采摘3个品种(系)茶树鲜叶分别制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可可碱、茶色素等生化成分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儿茶素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对6个茶样进行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茶样感官品质符合普通的红茶、绿茶国家标准;内含成分含量方面,所有茶样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均低于0.5%,可作为低咖啡碱茶树资源;3个绿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5.8%~17.8%,3个红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0.2%~13.2%。茶色素含量方面,3个红茶样以茶褐素(5.4%~7.9%)和茶红素(6.2%~6.4%)为主;儿茶素含量方面,6个茶样的儿茶素均以EGCG、EGC为主。1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红茶,2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绿茶,3号茶树加工红茶和绿茶均可。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适合广东丹霞2号红茶的最适加工参数,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分析了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香气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延长,醇类香气物质增加显著,促进了花果香的形成和释放;醛类物质整体降低,青香气息减弱;茶多酚及儿茶素在萎凋33 h后显著下降,水浸出物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降低。研究认为,萎凋33 h制成的红茶各项指标最佳,综合品质好。随着发酵时间延长,醇类物质总体出现降低→稳定→显著降低趋势,酯类物质整体变化不明显;酸类物质增加;氨基酸在发酵12 h以后显著降低;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 h后降低不显著。研究认为,丹霞2号红茶最佳发酵时间为12 h,此时各项品质指标及感官审评结果最佳,发酵过度则口感酸涩。  相似文献   

11.
对恩施州红茶加工现状调查表明,恩施红茶生产季节多在夏秋季,萎凋和发酵专用设备普及率低。代表性红茶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茶样外形条索较紧,色泽润度好,符合宜红茶品质要求,但部分茶样存在茶汤红度不够,明亮度较差,香气和滋味高火、闷气、生青、酸馊味严重,鲜爽度不够;叶底红度不够,明亮度较差,花杂现象严重。内质分析结果表明,恩施红茶氨基酸含量2.30%~3.49%,可溶性糖含量2.21%~4.90%,均处于较高水平,茶叶内含物质丰富;茶多酚保留量6.68%~8.73%,处于正常水平,茶叶苦涩味不明显。茶黄素含量0.049%~0.550%,茶红素含量0.61%~3.91%,变化较大;茶褐素含量2.09%~3.15%,变化相对较小。恩施红茶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且两者比值均较高,说明恩施红茶的加工,尤其是发酵技术存在较大问题,从而导致红茶内质质量不高。建议改进恩施红茶加工的技术措施为:控制鲜叶质量,确保原料品质;引进红茶加工专用设备,实现标准化加工;严格规范加工环境,确保卫生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不同加工处理对工夫红茶呈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碧香早为材料,对工夫红茶传统加工工艺进行鲜叶紫外光照射、做青处理、添加外源茶汁发酵等工艺改进。研究发现:经紫外光照射、做青处理、外源茶汁添加后,工夫红茶品质均较传统对照样有明显提高;经紫外光照射、做青处理的萎凋叶茶多酚含量上升,而干茶下降;水浸出物、茶多糖、氨基酸、生物碱、茶黄素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在干茶中增加。摇青120转能使水浸出物、多糖、茶黄素含量增加,多糖增加17%,茶黄素增加45%;紫外光照射2h能使生物碱的含量增加28%。添加外源茶汁,水浸出物、氨基酸、生物碱含量变化随着紫外光照射和摇青处理的程度不同而变化不明显,但提高了干茶中多糖、茶黄素含量。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它综合了绿茶不发酵和红茶全发酵的制茶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优良品质,具有红茶的鲜浓和绿茶的醇厚,花茶的香气及“绿叶镶金边”等特色。乌龙茶优良风格的形成,一是取决于鲜叶原料的物质基础,二是决定于制造工艺的方法特点及其科学性,两者缺一不可。就乌龙茶加工原料而言,鲜叶采摘标准与红茶、绿茶的要求不一样。乌龙茶除适制品种外,采摘标准较为讲究,采摘方法要求严格,也就是说鲜叶内含生化成分含量要适宜,才能加工出优良品质的茶叶。目前我省乌龙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但在采摘标准上掌握的不大好,尤其是新区问题较突出。到现在为止,具有广东特色的乌龙茶原料内含物含量影响成茶品质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为了  相似文献   

14.
随着茶叶产业结构变化,红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大。规模化、品牌化的生产方式迫切需要加工工艺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文章针对红茶加工的原料判定、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主要工序,解析其过程中特征品质的变化指标,综述了视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智能算法等在各工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同时,对未来茶叶加工的智能化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智能化红茶生产线建设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择红茶加工中萎凋方式、萎凋程度和发酵时间3个关键因素,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了正山小种红茶清洁化加工工艺参数,并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清洁化加工新工艺对正山小种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程度表现为:萎凋方式萎凋程度发酵时间,采用萎凋槽萎凋、萎凋程度即茶青失水率为35%、发酵时间6 h工艺组合所制得的红茶综合品质最优;与传统工艺红茶比,新工艺红茶中茶多酚、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含量较高,酚氨比较低,滋味鲜爽而醇厚,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发酵力是红茶品质育种中最重要的性状之一.红茶的品质潜力受发酵力和单宁含量(多酚类中的儿茶素类)影响较大.据以前估计,这两个变量作用了各品种的红茶品质变异的50~60%.氯仿发酵法作为一种简便的红茶品质鉴定法,其比用单宁含量更为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冷冻时间、不同干燥提香方式加工的冷泡工夫红茶茶样的感官评审及水浸出物含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48h冷冻工艺技术处理后的茶样叶底色泽红亮,发酵均匀,且水浸出物含量较对照提高10%-20%;三种不同干燥提香方式的比较结果表明炭焙提香工艺最优,表明采用冷冻48h处理结合炭焙提香的加工工艺技术生产的冷泡红茶品质最佳,该工艺生产冷泡红茶具有示范推广的可行性,尤其是原料较为粗大的品种采用冷泡红茶工艺技术所制干茶品质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茶黄素类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及其在茶树育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红茶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16世纪末叶,就已发明了红茶制造。红茶是全发酵茶,品质的优劣与红茶的发酵产物——条黄素类(TFs)和条红素类(TRs)含量密切相关。这两类色素尤其是TFs含量的变化又制约于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和贮藏条件等。为了提高和保持红茶的TFS含量,在茶树育种中采用了氯仿鉴定和多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筛选优质红茶品种;红茶的加工工艺也由传统的盘式揉捻机向CTC、LTP揉切机转变,红茶贮运过程所采取的充氮、真空包装以及冷藏等保鲜技术也是为了减少TFS下降而展开的。自从TFS和TRS被发现以来,有关的研…  相似文献   

19.
发酵是红茶初制的关键工序,本文综合介绍了发酵原理及发酵过程中发酵温度、湿度、时间和通氧量与红茶品质的关系,旨在为今后红茶加工工艺的创新及品质的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红茶发酵化学作用及电传感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红茶加工的发酵过程中,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咖啡碱、糖类物质、多酚类化合物、芳香物质等主要生化成分的化学变化。并且介绍了发酵程控电传感技术应用,以致为提高红茶品质提供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