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金龟子中提取壳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分布广泛、壳聚糖含量高的白星花金龟 (Potosia(L iocola) brevitarsis L ewis)为材料 ,以单因素试验方法进行了获得较高粘度壳聚糖提取工艺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壳聚糖的提取工艺 :1脱矿物质。用 0 .30 mol/LHCl预先加热 (70~ 80℃ ) 30 min,然后室温 (2 0℃ )条件下浸泡 12~ 2 4 h。2脱蛋白质、脂类。用 1.2 5~ 3.75 mol/LNa OH在 90~ 10 0℃下处理 4~ 6 h。 3脱乙酰基。用 10~ 11.2 5 m ol/L Na OH在 130℃下处理 3h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昆虫油葫芦 (Cryllus testaceus Walker)体中提取甲壳素工艺的研究 ,提出了提取甲壳素的适宜反应条件 :1酸处理 ,0 .8mol/ L HCl预先加热 (70~ 80℃ ) 30 min,然后室温放置 2 4h。 2碱处理 ,2 .5~ 3.5mol/ L Na OH,80~ 10 0℃ ,5~ 9h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 6× 3析因试验设计的方法 ,研究了常压下加热温度为 70℃、 80℃、 90℃、 1 0 0℃、 1 1 0℃和1 1 5℃ ,处理时间分别为 2 0、 40和 6 0min ,以及采用 3× 4析因试验设计的方法 ,研究了高压下加热温度 (压力 )为 1 0 5℃ (3 5lb/in2 )、 1 1 0℃ (6 5lb/in2 )和 1 1 5℃ (1 0 5lb/in2 )、处理时间分别为 1 5、 30、 45和 6 0min对全脂大豆粉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常压条件下温度因素对全脂大豆粉脲酶活性、粗脂肪和粗灰分及脂肪酸C1 6∶0、C1 8∶1、C1 8∶3的含量有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 (P <0 0 1 )的影响 ;高压条件下温度 (压力 )因素对脲酶活性、粗灰分、脂肪酸C1 6∶0、C1 8∶1、C1 8∶2、C1 8∶3及氨基酸SER、GLU、ALA、CYS、VAL、ILE、LYS、ARG、TAA、CEAA和PEAA的含量有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 (P <0 0 1 )的影响 ,而不同条件下处理时间因素除对脲酶活性有极显著的影响外 ,对全脂大豆粉其他品质性状均无显著的影响 (P >0 0 5 )。综合分析表明 :全脂大豆粉中脲酶活性随加工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 ,但同时也伴随着其营养品质呈下降之趋势 ;全脂大豆粉较适宜的热加工处理条件是常压处理 1 1 0℃ 6 0min或 1 1 5℃40min、高压处理 1 0 5℃ (3  相似文献   

4.
1968年瑞典细胞化学家Caspersson首先提出了动物染色体萤光分带技术,即Q带。1969年他又成功地把Q带技术用于植物—蚕豆,从而染色体的带型分析补充了组型分析的不足,为细胞学、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开拓了新景。1970年Pardue和Gall发现染色体的着丝点附近分布着最初构成的异染色质与Giemsa染剂能发生特异的分带染色即G带。1972年Vosa等把G带技术用于研究植物染色体。1972年Sumner创用BSG法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先用碱—Ba(OH)_2,再用盐—柠檬酸钠和氯化钠即SSC溶液处理细胞,  相似文献   

5.
L-乳酸生产菌——根霉菌的原生质体化及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米根霉AS3 .82 0及少根根霉AS3 .2 893进行了原生质体化及再生条件的研究。它们原生质体化及再生的最佳条件为 :米根霉AS3 .82 0 :蜗牛酶、溶菌酶与纤维素酶之比为 2∶1∶2 ,酶浓度为 2mg/mL ,在 3 0℃下酶解 3h ;少根根霉AS3 .2 893 :蜗牛酶、溶菌酶与纤维素酶之比为 3∶1∶1 ,酶浓度为 1mg/mL ,在 3 0℃下酶解 3h。稳定缓冲液为含 0 .7mol/LKCl的 0 .0 5mol/L的磷酸缓冲液 (pH为 6.0 )。在上述条件下 ,原生质体产量可达 1 .7× 1 0 6~ 2 .0× 1 0 6 个 /mL。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稀锌硅酸溶液中简单锌硅络合物的形成.用浓差电动势法与极谱法测定这些络合物的组成与稳定常数.结果表明:OH~-与硅粒子间存在着对锌的竞争性络合作用.在Zn≤0.02M、OH~-为1~2M与Si为0~0.5M的范围内存在[Zn(OH)_4]~(2-)、[Zn(OH)_3·SiO(OH)_3]~(2-)及[Zn(OH)_2(SiO_2(OH)_2)_2]~(4-)三种锌络离子.在离子强度I=5.0M、30℃时它们的稳定常数相应为3.0×10~(15)、1.2×10~(16)与6.2×10~(16).  相似文献   

7.
小麦壮安灵拌种可降低株高 ,促进分蘖和叶片的生长发育。壮安灵拌种后小麦穗数增加 0 .9× 10 4~ 2 .7× 10 4个 /6 6 7m2 ,穗粒数增加 0 .3~ 0 .8粒 ,千粒重也增加了 0 .8~ 2 .0g ,增产幅度达到 7.77%~ 14 .19% ,其中处理 1(2g对水 0 .5kg拌 10kg种子 )增产效果最好 ,增收 4 5 .2~ 6 4 .1元 /6 6 7m2 ,实现净利润 4 2 .8~ 6 1.7元 /6 6 7m2 ,但处理 2 (1g对水 0 .5kg拌 10kg种子 )的产投比较高  相似文献   

8.
锡金海棠Giemsa C带诱导及带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锡金海棠 ( Malussikkimensis)的 Giemsa C带的诱导技术改进及带型分析表明 ,其带型公式为 2 n=3 4 =3 CIT 1 CI T 1 CIT 2 CI T 1 IT 3 CT 4T 6CI 7C 4I 2 ,主要特征以着丝粒带 ( C)为主 ,依次是中间带 ( I)和端带 ( T)第 9号染色体无带 ,2 ,3和 1 7号染色体带纹呈杂合态 ,Giemsa C带的异染色质含量为 3 2 .62 %。本文还介绍了获得木本植物小染色体 Giemsa C带的技术关键是带纹处理前的高温 ( 90℃~ 1 0 0℃ )处理。此外还探讨了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猪血免疫球蛋白的热稳定性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猪血免疫球蛋白在各类食品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对猪血免疫球蛋白 (PIgG)的热稳定性及热变性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PIgG在 6 0℃以下很稳定 ,6 0~ 6 5℃比较稳定 ,大于 70℃变性明显加快 ,超高温杀菌 (12 0℃ ,4s)条件下 ,PIgG几乎失活 ;其热动力学反应为 1 2级 ;在 6 0 ,6 5 ,70 ,75 ,80 ,85和 90℃ ,PIgG热变性的D值分别为 33 333× 10 3 ,14 2 86× 10 3 ,3 333× 10 3 ,0 4 76× 10 3 ,0 2 2 2× 10 3 ,0 16 9× 10 3 和 0 0 76× 10 3 s ,在此温度范围内的Z值为 10 81℃ ,表观活化能为 2 2 7 31kJ·mol-1。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蛋白质的极谱特性 .在 p H值为 2 .6 6的 B- R缓冲溶液中 ,当有 0 .0 70 mol/ L KCl存在时 ,BSA在 - 1.90 V左右产生一良好的极谱波 ,利用此波可测定微量的 BSA,线性范围为 4 .5× 10 - 8~ 2 .0× 10 - 6mol/ L,检测下限为 2 .7× 10 - 8mol/ L.所提出的方法不经任何预处理可直接测定血清中的蛋白质 .  相似文献   

11.
甘蔗×斑茅远缘杂种的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染色体Giemsa—C带分带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频谱分析方法对野生种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与甘蔗的远缘杂交后代进行鉴别分析。结果表明,F_1代崖城73/07(2n=68)、崖城75/283(2n=68)染色体数组成为n+n型,染色体带型和同工酶谱均表现为父、母本综合型,崖城57/25(2n=110)、崖城73/512(2n=110)则分别与其母本相似。据此认为,4个待定材料中,仅前二者是真实的斑茅远缘杂交后代。 根据上述结果分析了斑茅对甘蔗育种尚无实质性贡献的原因,认为该野生种之育种性能与其染色体带型有关。最后,讨论了同工酶分析及染色体分带作为杂种鉴别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以红泡刺藤(R.niveus)、栽秧泡(R.ellipticusvar.obcordatus)和插田泡(R.coreanus)绿枝或硬枝扦插生根的根尖为材料,通过取材时季与扦插环境气温,8-羟基喹啉、秋水仙素和对二氯苯3种药剂在不同的温度下预处理不同时间,混合酶液和盐酸在不同温度下解离,醋酸洋红、卡宝品红、席夫试剂和铁矾-苏木精各染色剂染色压片等的对比研究,并以细胞中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的数目、染色体的清晰性、分散程度和聚缩程度以及染色体的形态为衡量指标,探索出适于树莓属植物核型分析的根尖压片方法是:当根尖长至1~2 cm、扦插环境气温17~23℃时取材,卡诺氏固定液I低温固定24 h,用0.002 mol/L 8-羟基喹啉在0~4℃下预处理24 h,再用1 mol/L HCl(60±1)℃恒温解离4~7 min,最后用卡宝品红染色压片能获得效果好树莓染色体标本,该染色体标本完全适用于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用于菊花品种核型分析的根尖压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明丽  张译云  戴思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8919-8922,8933
根尖压片技术是研究植物中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一种重要方法。以2个大菊品种的根尖为材料,以典型中期分裂相的数目、中期染色体的分散程度、聚缩程度和中期染色体的清晰性为衡量制片效果优劣的标准,通过对比不同预处理药剂、取材时间、预处理温度、预处理时间长短以及解离时间条件下的制片效果,得出如下结论:当根长至1 cm时,在9:00~10:00取根,用饱和对二氯苯溶液在4℃条件下预处理4 h,然后用卡诺固定液固定22~24 h,用1 mol/L的HCl60℃下解离10 min,能够得到数量较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染色体形态清晰以及染色体长度适中的中期分裂相。  相似文献   

14.
合作猪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量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以及Ag-NORs染色、C-分带技术,对合作猪染色体的核型、核仁组成区以及结构异染色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猪染色体阳性银染核仁组成为1,2,3和4的频率分别为0.00,0.22,0.47和0.31,平均有3.02条染色体的核仁组成区被正染,Ag-NORs联会的频率为1.29%;合作猪染色体C-带类型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量外围血淋巴细胞培养以及Ag—NoRs染色、C—分带技术,对合作猪体细胞染色体的核型、核仁组成区以及结构异染色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38xy(公)或38xx(母),NF=64;银染阳性核仁组成区为1、2、3和4的频率分别为0、0.22、0.47和0.31,平均有3.02条染色体的核仁组成区被正染,Ag—NoRs联会的频率为1.29%;合作猪染色体的C—带类型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6.
大麻染色体制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大麻染色体的制片技术。[方法]对大麻染色体制片技术的预处理液、解离时间、染色时间等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其进行染色体数目观察。[结果]研究表明:用大麻根尖在常温下用0.003%的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2 h或用饱和对二氯苯处理1.5 h,经卡诺固定液固定30 min后,在1∶1的1 mol/L HCl和45%醋酸60℃下恒温水浴中解离30 s,地衣红染液染色8 h压片镜检,能取得良好的制片效果。大麻染色体数目观察表明,大麻染色体数目2n=2x=20。[结论]该研究为大麻细胞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7.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Sumner(1972)的方法(C-带),制作染色体标本,研究了金曼龙(Trichogaster microlepis)的核型及C-带。结果显示:金曼龙的核型公式为2n=46 t,NF=46。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点和端部均显示出一个深浅不同的C-带,没有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并通过与同科种类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它们的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18.
树型金银花染色体制片优化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树型金银花茎尖为材料,比较材料的不同采集时间、预处理方法、解离时间和染色方法对树形金银花茎尖染色体制片的影响。结果表明,取材时间为上午10:00-11:00、预处理方式为饱和对二氯苯处理3~4 h、解离采用1mol/L HCl在60℃下13min、染色液以改良石碳酸品红染色10min染色体制片效果最佳。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8=8m+8sm+2st,其中第9对染色体具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8=4L+8M2+4M1+2S,属于"2B"型,核型不对称指数为64.47%,属于由对称向不对称演化的过渡型,表明树型金银花是较野生型金银花进化类型。  相似文献   

19.
用电导仪测定植物组织呼吸速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Ba(OH)2溶液在0.0005~0.0045N范围内、浓度(N)和电导率(μΩ-1成直线相关r=0.962153**。根据Ba(OH)2+CO2→BaCO3↓+H2O这一当量反应,植物组织呼吸释放的CO2量,可由Ba(OH)2待测液下降的电导率显示,用此电导率查Ba(OH)2标准曲线浓度,可计算出呼吸速率CO2mg/g·h。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浓缩单细胞藻后超滤膜的几种清洗方法,探讨了物理法清洗的持续时间,比较了3种清洗剂(5.0 mL/L HCl、5.0 g/L NaOH和5.0 g/L NaClO溶液)的清洗效果,以及水温对5.0 mL/L HCl和5.0 g/LNaClO溶液清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滤单细胞藻后,污染超滤膜的几种清洗方法的最佳清洗时间分别为,用物理法反冲洗30 min,用5.0 mL/L HCl溶液冲洗10 min,用5.0 g/L NaClO冲洗10 min。水温小于30℃时,采用5.0 g/L NaClO溶液清洗效果较好,膜恢复率为95.1%;大于30℃时,采用5.0 mL/LHCl溶液清洗效果较好,最高恢复率为9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