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秸秆还田与机插水稻集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是根据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作业工艺规程,利用秸秆还田机械作业,形成满足机插作业要求,并通过合理的肥、水运筹等农艺措施,促进秸秆快速腐熟培肥地力,实现水稻生产的优质、高产和稳产目标。2008年,江苏省大丰市农机推广站承担实施了江苏省农机三项工程中的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机插秧技术集成基地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区域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推广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路线,阐述了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意义,分析了江苏省如皋市在应用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广麦秸秆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麦秸秆还田,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禁烧难题,但秸秆还田后,特别是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技术之间的因果关系,需深入分析研究。1田间耕整及埋草技术目前小麦收割后一般使用拖拉机旋耕耕整作业,水稻种植为插秧、直播、抛秧3种稻作法。麦秸秆机械化还田要解决的是麦草还田经拖拉机旋耕后要适合上述3种稻作方式,试验、示范表明拖拉机耕整后的埋草率是决定麦秸秆还田技术实施应用的重要技术指标。耕田面还草状态、田块浸泡水层、旋耕深  相似文献   

4.
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是农田保育与轻简稻作的一项农机农艺集成创新的技术。其作业流程图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5.
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机插秧技术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如东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水稻面积一直稳定在83万亩。2009年开始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2012年夏季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55%。插秧机保有量3826台,实现机插秧面积75万亩,机插率90%。经过三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总结了适应本地的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在苏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秸秆还田机具工作原理,结合苏州地区秸秆机械化还田实际,形成了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和稻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播技术路线,为该地区秸秆轻简高效机械化还田及配套农艺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村能源结构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稻麦产量的不断增加,农村剩余稻麦秸秆越来越多。传统上,对剩余稻麦秸秆的处理方式多以焚烧为主,然而,稻麦秸秆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还会降低能见度,带来交通安全隐患。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的出现,为我国农村剩余稻麦秸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主要研究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机插秧技术集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兴市是麦稻轮作的农业布局,麦收季节紧,三麦收割作业和水稻栽插作业仅10天左右时间,农民需要在短时间内抢收抢种,如机械作业跟不上,必然会造成秸秆焚烧,因此要从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和机插秧技术应用上进行突破。在不断寻求麦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的同时,积极开展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与机插秧技术的配套集成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指导性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通过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技术培训、科技人户指导、利用典型示范、奖惩并举等多项措施,使今年全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跃上新台阶。据统计,夏收期间全省15个示范试点县和30个示范乡镇共投人大中型拖拉机近1.2万台,手扶拖拉机4.1万台,秸秆还田机2.97万台,实施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面积370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24.6%,超额完成73万亩,其中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面积达130万亩,占总还田面积的35%。  相似文献   

10.
6月21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在金牛湖街道召开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集成机插秧技术现场会。与会代表首先观摩了金牛湖街道茉莉花村80公顷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集成机插秧示范片的作业现场。现场3台大中型拖拉机分别进行了水田埋茬耕整、反旋灭茬和旋耕机旱耕三种还田工艺的演示作业;1台乘坐、3台步行式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走过之后一行行秧苗整齐地直立在田间,引来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湖北省农机部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型机械化技术,积极开展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和秸秆回收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湖北省日前已拥有秸秆还田机1万多台,到9月中旬,全省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已达500万亩。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淮安市采取媒体宣传发动、技术融合拉动、合作社示范带动、培训服务促动、财政资金扶持推动等措施,推进麦秸秆还田与水稻机插秧技术集成、规模化育秧、新技术新机具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等工作,突破了机插秧推广的瓶颈,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2016年全市育秧面积达2 400 hm2,预计实现机插面积233.33 khm2。主要做法如下:1强化技术集成,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实现麦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就是用秸秆还田机或者带有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将油菜、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撒在地表,随即用机械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一项农机化适用技术。具体分为秸秆还田机粉碎还田作业和联合收割机机械化收获还田作业。  相似文献   

14.
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机插秧技术集成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是在麦草还田轻简稻作机械化技术集成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麦秸秆腐烂变化深入观察分析,对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稻米品质提高作探索,清晰水稻增产增效机理,从而促进高产、稳产农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大丰市自2004年开始试验示范推广麦秸全量机械还田、轻简稻作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进一步推进秸秆禁烧,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探索秸秆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2007年大丰市农机推广站承担了省农机局的《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镇建设项目》,确定在基础较好的白驹镇实施,积极摸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丰市白驹镇是农业大镇,拥有耕地面积5.73k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33khm^2;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89台、联合收割机296台、秸秆还田机156台、插秧机220台。近年来,白驹镇始终把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环境、提高耕作效率、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龙王乡位于农安县西南,全乡土地面积1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万亩,一直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几年来,龙王乡农机站依托于兆田农机合作社的机械设备,不断探索寻求水稻秸秆还田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技术革新,摸索出了一种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全程机械化作业方法,形成了适合于龙王乡的水田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对该方法的作业技术路线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其推广注意事项加以讲解,为全县的水田全程机械化大面积推广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尧旭 《当代农机》2013,(12):14-14
2013年,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实施了农机科技入户工程,通过技术指导员的精心指导和示范户的引领带动,有效助推了夏秋秸秆机械化还出和机插秧集成技术的运用推广,取得了较好成效 全镇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2 030 hm2,其中示范村有3个,面积达411 hm2,该镇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出路。目前,夏熟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作业工艺已经成熟可靠,且能被广大农户所接受;秋熟稻秸秆因草量大、韧性强、腐解难,实施机械化全量还田的难度大,农户不愿接受。现结合泰州市姜堰区近几年来稻秸秆还田的实践,就稻秸秆机械全量还田的机具选择、工艺路线、技术要领进行归纳性总结,提出稻秸秆机械全量还田技术的推广思路。  相似文献   

20.
秸秆机械化还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焚烧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易引发火灾,阻碍交通。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彻底解决秸秆出路问题、杜绝焚烧现象的有效手段,它将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后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增肥地力,改良土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常州市武进区推广应用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在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和思考。1.武进区秸秆机械化还田现状 武进区目前耕地面积41khm^2。水稻种植面积12khm^2,单产653kg;小麦种植面积9.7khm^2,单产323kg。稻麦秸秆生产总量19.39万t。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115台、大中型秸秆还田机829台、秸秆打捆机26台、配置秸秆切碎装置收割机389台,机具装备已全部满足还田作业需求。2013年全区完成三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7.66khm^2,还田率为78%;完成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3.41khm^2,还田率为28%。全年机械化还田秸秆7.9万t,占秸秆总量的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