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通过不同稻作生态环境(热带、亚热带)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导致云南水稻高产的主要因子是单位面积上颖花量较多.无论与热带还是亚热带不同稻区相比,云南都具有较高的颖花量.与热带的IRRI相比,云南稻区能同时提高水稻的穗粒数和有效穗,达到提高颖花量;而与亚热带的杭州相比,云南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同时提高穗粒数来提高颖花量.不同生态条件下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变化较小.云南水稻增产的主要因子是穗粒数和有效穗,其次是结实率,单位面积的颖花量是导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14个中韩粳稻品种为材料,在云南省水稻高产环境下进行种植试验,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中国品种其产量潜力明显高于韩国品种,高2t/hm 2,相关分析表明:结实率高的品种可以获得高产。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正值,其中以穗粒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1.6437。对所有中韩粳稻品种而言,穗粒数是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只有在稳定穗粒数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有效穗而大力改进穗部性状,即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新育成中籼迟熟杂交稻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6~2009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26个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经济性状和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6个组合的有效穗为15.21万/667m2、穗着粒为165.59粒、结实率为78.29%、千粒重为28.76g、稻谷产量为530.83 kg/667m2、增产率为5.24%。在26个组合中仅有一个组合的增产率达到超高产增产指标。在各项指标中有效穗与穗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着粒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增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四川生态条件下,要进一步突破水稻产量水平,在保持一定的田间容穗量的基础上,应该主攻穗粒数和粒重,特别是在现有其它经济性状不变的条件下,提高结实率对提升育成品种的产量水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对湖北省2003~2012年审定中稻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有效穗数,它们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007 3、0.871 4、0.642 5和0.632 3.在此基础上提出湖北省中稻育种应在保证合理有效穗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每穗总粒数及千粒重,着重提高结实率,这是中稻产量突破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5.
利用20个高产水稻品种(系),研究了与产量有关的12个经济性状的基本遗传参数,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穗数/m2、产量、株高、千粒重的遗传力较高,结实率、干物重、颖花量相对较低;剑叶面积、穗下节长、穗数/m2、颖花量、实粒数/穗、单株产量、单株干重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入选品种主要特征性状为产量、实粒数/穗、单株穗数、株高、穗数/m2.以上结果说明,在淮北地区气候条件下,超高产育种应采取在单位面积足穗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贵州生态条件下粳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性,为贵州粳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提供参考,对2008—2013年贵州省审定的9个粳稻品种的产量与相关性状的表型特征、相关性和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粳稻品种产量与生育期(r =0.1804)、有效穗数(r =0.8436)、结实率(r=0.3565)呈正相关,与株高(r=-0.609)、穗总粒数(r=-0.3784)、千粒重(r=-0.1261)呈负相关,其中,与有效穗数正向相关达极显著。2)贵州粳稻品种产量超过550 kg/667m2的结构特征:生育期160~165 d,株高90~95 cm,有效穗24万~25万/667m2,穗总粒数140~150粒,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6 g左右。结论:贵州粳稻育种在性状选择上应主攻多穗,适度提高粒重和穗粒数,株高和生育期适中,保证足够有效穗数和较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参加2007年漳州市晚稻区试中的4个博优组合--博优270、博优586、博优黄占、博优253(CK)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每穗总粒数,其次是有效穗;高产组合的千粒重和每穗总粒数分别较低产组合增加8.04%和4.80%;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率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每穗总粒数与有效穗是一对主要矛盾.因此,育种中通过选用千粒重大、穗大粒多的恢复系与博优A配组,是提高博优组合产量水平的可行途径;生产上应在保证穗数的条件下,力争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才能充分发挥高产博优组合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Ⅱ优339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大小依次为:穗总粒数〉结实率〉有效穗〉千粒重。要挖掘Ⅱ优339的增产潜力,应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培育大穗,提高每穗总粒教,同时也要注意进一步改善结实,达到穗大粒多粒重的目的。栽培上:要适时播种,适当稀植,争取低节位分蘖,培育大穗,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减少病虫危害,确保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9.
皖稻101产量构成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皖稻 10 1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中籼新品种。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 ,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产量 9.0t/hm2 的合理穗粒结构为 :有效穗( 3 0 0± 15 )万 /hm2 ,每穗总粒数 ( 15 5± 5 )粒 ,结实率 ( 85± 5 ) % ,千粒重 2 6.0g左右。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是在确保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适度促大穗 ,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稳定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为选育适宜中海拔地区生产的水稻新品种,本试验以有效穗14万/667m2、结实率80%、千粒重27 g、穗平实粒数160粒作为统计的分界点,对223个参试组合的有效穗、穗平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一个性状达到分界值以上的组合中,增产组合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下;两个性状达到分界值以上,则增产的几率都达到72.7%以上,其影响力为:结实事>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只有满足有效穗14万穗/667m2、结实事80%、千粒重27g、穗平实粒数160粒中的多个性状指标,才会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雷得昆红三叶在云南省的引种筛选情况.雷得昆红三叶从1983年开始即在云南省推广种植.该品种适应范围广泛,在云南省寒温带至中亚热带均可种植,我国秦岭以南的绝大多数地区可以推广应用.用作放牧人工草地年干物质产量一般为2~5t/hm2;高水肥条件下,刈割利用时年干物质产量可达15-20t/hm2.  相似文献   

12.
贵阳二环林带主要造林树种碳汇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贺红早  贺瑞坤  段旭  陈训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70-10271,10293
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测定全碳含量,对贵阳二环林带11个主要造林树种的碳净贮量、分配格局及其未来10年各树种的碳净贮量和固碳量的经济效益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碳净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薇(5301.45 kg/hm2)>黄皮树>杜仲>香樟>杜英>猴樟>银杏>南酸枣>刺槐>栾树>大叶女贞(581.85 kg/hm2)。各器官碳净贮量中,主干占比例最大,枝、叶、根比例接近。预计10年后11个主要造林树种的碳净贮量可达602.85 t/hm2,经济价值可达183 869.25元/hm2。  相似文献   

13.
几种高粱属饲料作物的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11个品种的高粱属牧草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在景泰县草窝滩乡(代表绿洲灌区)对其进行了物候期、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种子产量研究,结果表明:干草产量以甘露BMR最高,为42358.46kg/hm2,其次为瑞奥3号和意大利,分别为35516.16kg/hm2和33709.41kg/hm2;种子产量以瑞奥3号最高,为9753.30kg/hm2,其次为丽欧9202.60kg/hm2和海牛9160.58kg/hm2。研究表明在景泰地区,最适宜利用的是高丹草,最好的品种是甘露BMR,其次为瑞奥3号、意大利和丽欧。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隆平 《农学学报》2018,8(1):80-82
为满足全国人民21世纪的粮食需求,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该计划共分四期。第一期:1996—2000年,10.5 t/hm 2;第二期:2001—2005年,12 t/hm 2;第三期:2006—2015年,13.5 t/hm 2;第四期:2016—2020年,15 t/hm 2。2000年,育成了几个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其产量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计划第一期10.5 t/hm 2的指标。21世纪初,以‘两优培九’为主要品种的第一期超级稻最大年推广面积约100万hm 2,平均产量在8.3 t/hm 2左右。第二期超级杂交稻12 t/hm 2的指标于2004年实现,比原计划提前一年,从2006年开始推广。2014年第二期超级稻种植面积接近100万hm 2,平均单产为9 t/hm 2左右。大面积示范目标产量为13.5 t/hm 2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于2011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于2014年取得突破,经农业部组织专家组验收,在湖南溆浦县百亩片单产达15.4 t/hm 2。基于上述已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以及水稻在理论上的产量潜力,启动了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育种攻关,产量指标为 16 t/hm 2。  相似文献   

15.
川麦42是利用CIMMYT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新资源育成的超高产新品种。2004~2006年,在四川多个生态点将川麦42与7个小麦品种的相关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川麦42的丰产潜力较高,籽粒单产一般可达6~8 t/hm2,平均比其他品种高7%~15%。在各生态点间的变异系数较高,达到20%~25%。②川麦42因产量高,其需肥量较大,一般高氮处理的籽粒单产都显著高于低氮处理。同时,中等密度(220~240苗/m2)有利于高产。③因春性较强,不宜过早播种,以10月25~30日为最佳播种期。④川麦42中后期灌浆速率高,优势明显,利于发挥大粒大穗潜力。  相似文献   

16.
大百脉根草地麦库为多年生豆科牧草.在云南省的栽培历史已近20年.该品种适应范围广泛,在云南暖温带至中亚热带年均干物质产量2.20-2.85t/hm2,高于云南省已大面积推广的白三叶所有品种.我国秦岭以南的绝大多数地区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阔叶红松人工林群落的生物生产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了在退耕还林立地条件下,恢复与重建的阔叶红松人工林的组成,结构及生物生产力问题。定量分析了生物生产力,包括叶、枝、干的现存量及地下部分的根量动态过程,地群落的稳定,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经测定12年生混交群落地上部生物量为33.18t/hm^2,地下部为11.75t/hm^2,比单一结构林分生产高,群落稳定,反应了地带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百脉根早熟品系农艺性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里奥、迈瑞伯和百脉根早熟品系(源于迈瑞伯)在甘肃景泰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并对3个品种的物候期、产草量、越冬率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早熟品系较其他2个品种物候期明显提前,生育天数明显缩短.早熟品系年均鲜、干草产量分别达42.593、10.553 t/hm2,迈瑞伯分别为29.490、7.562 t/hm2,早熟品系干、鲜草产量极显著高于迈瑞伯;里奥的干草产量为9.604 t/hm2,极显著低于早熟品系.试验结果还表明,早熟品系的生长速度及越冬率均优于迈瑞伯,其在景泰地区的生长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9.
皖稻79是籼型温敏不育系X07S与紫恢100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性.1998~1999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平均产量8.45 t/hm2;2000年参加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83 t/hm2 .1999年白湖农场120 hm2以上的大面积示范,产量9.16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9. 44% .2000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