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着森林植被物候、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进而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该研究从森林类型和物种分布、植被物候、森林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森林生产力、森林灾害5方面综述了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展望需要加强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危机愈演愈烈,并日趋严重地制约或威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现阶段中国农业生境多样性、农业动植物(品种)多样性、农田物种多样性及外来生物入侵等诸多层面的危机表现,分析指出思想认识滞后、城乡发展粗放、农业生境恶化以及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等是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最主要因素,得出创新发展理念和方式是保障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蔬菜学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蔬菜科学技术的概念,阐述了全球气候变暖对蔬菜生产、蔬菜品种多样性的影响及应对气候变化蔬菜学科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蔬菜学科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加强蔬菜生产布局规划研究;培育抗逆性强的蔬菜新品种;发展蔬菜工程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发展蔬菜物流、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严重影响,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本文指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提出减缓全球变化的若干途径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斯里兰卡种植园产业伊尔皮提雅种植公司(ElpitiyaPlantationsPLC,ELPL)主席J.M.S.Brito致辞,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将是主要威胁。Brito称,ELPL已经采取几个措施减轻这些气候影响。在这些背景下,该公司制定一个连续的森林管理计划以提高种植园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提高环境价值。目前该公司拥有逾700hm^2商业森林面积。  相似文献   

7.
王玉梅  侯光良  王小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03-20204,2021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能蒸散以减少趋势为主,干燥度以降低趋势为主,由此可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呈现向暖湿方向发展的趋势。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地区出现冰川和冻土融化、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水资源日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退化现象。根据气候变化出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对冰川融水的利用、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开展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设、实施人工降雨、建立自然保护区等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欧美国家林火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火是国际减灾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火灾是对森林健康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之一。阐述了21世纪林业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的林火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以及林火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探讨了世界林火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林火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十年,地球表面温度全年平均上升趋势迟缓,全球变暖趋缓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公众对全球变暖事实的质疑。全世界各国气候专家和学者都在努力探究全球变暖趋缓的真相、变化原因及对未来的影响。当前全球变暖趋缓现象不会大幅度地改变全球变暖造成的风险,本文对其未来的研究包括:全球热量的精确估算和掌握海洋热含量的变化率和不确定性,海洋年代际信号的转型机制的确立,海洋对气候变化中的调节作用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预估性。因此,本文研究全球变暖趋缓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环境下,许多树种原有的分布格局被打破,进化模式受严重干扰.近日,逾200名国内知名的林业专家、学者汇聚在广东东莞,召开中国林学会树木引种驯化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从树木遗传资源、引种驯化和遗传改良等方面,探讨和寻求保护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11.
Many papers have referred to a "Medieval Warm Period." But how well defined is climate in this period, and was it as warm as or warmer than it is today? In their Perspective, Bradley et al. review the evidence and conclude that although the High Medieval (1100 to 1200 A.D.) was warmer than subsequent centuries, it was not warmer than the late 20th century. Moreover, the warmest Medieval temperatures were not synchronous around the globe. Larg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re a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 of "High Medieval" tim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for such changes must be elucidated further to inform the ongoing debate on natur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2.
我国淡水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由于人类活动、水环境污染、过度放养造成的水环境改变和恶化,加上生态入侵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原因,淡水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相关保护问题却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文章详述了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价值,在简述我国无脊椎动物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无脊椎动物所面临的主观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威胁,提出了必须进行广泛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建立数据库,开展更多的生物学研究工作和开展综合生态学研究,以逐步改善水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利用水生无脊椎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13.
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北方森林是地球上第2大生物群区,约占陆地森林面积的30%,提供了从局地到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850年以来,全球性持续升温不断显现,2000—2050年全球至少升高2 ℃,甚至更高。预计到2100年,北方森林区冬季平均温度将升高1.3~6.3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都将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该区域发生了很多与温度升高相关的潜在生态响应。本文从碳循环、生物多样性、干旱化和林火发生频率以及冻土变化等方面具体综述了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响应结果如下:1)气候变化对于北方森林碳循环动态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迄今为止并没有达成共识, 分解对于温度的反应敏感程度至今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2)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真菌)均对气候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响应,表现为动物和植物的分布区进一步北移,但真菌的多样性和生产力响应机制尚无法确定。3)北方森林区随气候变化表现为进一步的干旱化和林火发生明显增加。4)北方森林区与冻土伴生,冻土随气候变暖表现出了面积缩小和活动层扩大的趋势。可见,北方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明显,尽管到目前为止有些响应机制尚不清楚,但变化趋势十分明显。本文旨在为北方森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实现北方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4.
Global biodiversity scenarios for the year 2100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Scenarios of changes in biodiversity for the year 2100 can now be developed based on scenarios of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limate, vegetation, and land use and the known sensitivity of biodiversity to these changes. This study identified a rank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drivers of change, a ranking of the biomes with respect to expected changes, and the major sources of uncertainties. For terrestrial ecosystems, land-use change probably will have the largest effect, followed by climate change, nitrogen deposition, biotic exchange, and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For freshwater ecosystems, biotic exchange is much more important. Mediterranean climate and grassland ecosystems likely will experience the greatest proportional change in biodiversity because of the substantial influence of all drivers of biodiversity change. Northern temperate ecosystems are estimated to experience the least biodiversity change because major land-use change has already occurred. Plausible changes in biodiversity in other biomes depend on interactions among the causes of biodiversity change. These interactions represent one of the largest uncertainties in projections of future biodiversity change.  相似文献   

15.
Chazdon RL 《Science (New York, N.Y.)》2008,320(5882):1458-1460
Despite continued forest conversion and degradation, forest cover is increasing in countries across the globe. New forests are regenerating on former agricultural land, and forest plantations are being established for commercial and restoration purposes. Plantations and restored forests can improv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nhanc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but will not match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forest cover. Approaches to restoring forest ecosystems depend strongly on levels of forest and soil degradation, residual vegetation, and desired restoration outcomes. Opportunities abound to combine ambitious forest restoration and regeneration goals with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New forests will require adaptive management as dynamic, resilient systems that can withstand stresses of climate change,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other anthropogenic effects.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气候变暖与农业生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1909-1995年的气温资料表明,吉林省的气候在逐渐变暖。气候变暖引起了喜温高产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生育期较长的高产品种比重增加;提早和缩短播种时期,从而使粮食产量迅速提高。针对气候变暖的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农业生产、注意防御气象灾害和保护气候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球气候转暖、涝灾频频发生等自然气候变化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通过研究气候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使我们能够根据气候变化和玉米生长发育特点,合理栽培,减少气象灾害,使玉米优质高产,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适应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已有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适应气候变化实践非常丰富,但诸多研究者并未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对已有实践的适应气候变化内涵没有清晰地认识。为了更好的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从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品种布局三个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结合东北水稻玉米扩种、冬麦北移、华北"两晚"技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改制、南方冬季农业开发等典型适应气候变化案例,探讨复种指数、间作套种模式、作物配置、种植界限、种植比例、抗旱品种、抗病虫害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不同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的内涵,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中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倡导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各要素对种植熟制的综合影响研究,深入开展农业精细区划与作物布局优化配置研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育种多目标优化决策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生态交错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回顾了生态交错带理论的发展史,从边缘效应、生物多样性、系统稳定性、生态流和生态场理论、全球气候变化5个方面阐明了生态交错带的研究热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生态交错带所具有的特征、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20.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同时又能贮藏水源、调节洪水、补给地下水、净化水质,对人类具有巨大的环境和社会价值。近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湿地生态环境又非常脆弱,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尤其是温度升高和降水量减少,都会对湿地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退化甚至消失。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湿地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