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化螟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应用性信息素防治二化螟具有高效、低毒、无污染、不伤益虫等优点,顺应和谐植保理念,对推动绿色水稻生产及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二化螟性信息素组分的化学合成、诱芯研发、田间应用技术、植物挥发物与性信息素协同作用、性信息素与赤眼蜂等防治技术相容性以及温度和Cd~(2+)胁迫对二化螟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旨在为性信息素应用于二化螟预测预报和防治二化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节水抗旱稻生长后期进行了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性信息素的诱蛾防治试验,并从害虫防治效果、水稻产量、农药用量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害虫能显著减少节水抗旱稻后期害虫田间为害率,减少农药施用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应用技术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性诱剂诱杀农作物害虫技术是近几年来广泛推广应用的绿色控害技术。为探索水稻二化螟发生区利用性诱剂诱捕的地理区系差异机制,明确二化螟性诱剂的配比类型,验证昆虫性信息素控制水稻二化螟探索田间应用技术,2010年在桂林双季稻区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诱捕水稻二化螟试验,防治效果非常理想,可见,二化螟性诱剂是防控水稻二化螟很有效的措施之一,还可应用于水稻二化螟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准确反映出水稻二化螟各代成虫盛期、高峰期,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是我市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钻蛀水稻茎造成枯鞘,枯心,枯孕穗和白穗等,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大量应用化学农药不仅影响稻米质量安全,而且破坏水田生态环境,2007年我们试验应用二化螟性诱剂进行防治,使田间成虫雌雄比例失调,减少受精卵量,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清水和常规化学药剂为对照,研究4种绿色防控措施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香根草、稻螟赤眼蜂、性诱剂和BT四项集成技术对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最好,枯鞘率最低,为0.11%,其次为稻螟赤眼蜂、性诱剂和BT三项集成技术的处理,香根草诱集杀灭二化螟幼虫效果显著,稻螟赤眼蜂无明显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药减量控害,在水稻主产区示范推广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笔者针对前郭县展开的利用性信息素技术防控二化螟的示范工作进行总结,调查分析诱蛾数量,防治效果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说明性信息素诱控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且投入成本小,经济效益高,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贵州中部单季稻区,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杀剂诱杀一代二化螟雄虫试验表明,平均每日每盆诱捕量为1.95~4.19头,最高可达24头/盆*晚,从而使性信息素引诱剂试验田块二化螟幼虫的数量减少87.7%,枯鞘数量和白穗数量分别减少76.19%和90.92%,防治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开展9项综合措施防治水稻二化螟、纹枯病、稻曲病等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二化螟的防治,香根草、性诱剂、稻螟赤眼蜂、BT、枯草芽孢杆菌5种技术集成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稻螟赤眼蜂、BT、枯草芽孢杆菌三种技术集成;对水稻二化螟的诱集,以北京屋型依科曼性诱剂诱捕器效果最好;对纹枯病的防效,以性诱剂、稻螟赤眼蜂、BT、枯草芽孢杆菌4种技术集成,BT、枯草芽孢杆菌两种技术集成效果较好,防效80%以上;对稻曲病的防效,以香根草、性诱剂、稻螟赤眼蜂、BT、枯草芽孢杆菌5种技术集成,性诱剂、枯草芽孢杆菌2种技术集成和性诱剂、稻螟赤眼蜂、BT、枯草芽孢杆菌4种技术集成效果较好,防效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正>7、8月份是天津市二化螟、稻飞虱、玉米螟、粘虫发生为害高峰期,做好这几种虫害的防治工作是确保天津市水稻和玉米丰产丰收的关键。(1)二化螟。二化螟是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可造成水稻枯鞘、枯心、白穗,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可采用释放稻螟赤眼蜂、挂放性诱剂、喷施BT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绿色防控,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生产无公害大米的作用。(2)稻飞虱。天津市稻飞虱以灰飞虱为害为主,可造成水稻大面积枯萎死亡。防治  相似文献   

10.
性诱剂和赤眼蜂防控水稻螟虫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全面控制水稻螟虫为害,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应用性诱剂和赤眼蜂开展了水稻螟虫适期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性诱剂用于测报和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均较好,前期不仅诱蛾量多且蛾量高峰明显;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一代二化螟效果较好,但对二代二化螟和四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1.
水稻是凌海的主栽作物,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二化螟在凌海地区1年发生2代,严重威胁水稻生产。二化螟可造成水稻枯鞘、枯心、死穗、白穗,发生时间长、防治难度大,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由于多年大量连续使用化学农药防治,造成二化螟抗药性不断增强,防效明显下降,天敌数量减少,稻田生态环境被破坏,为安全有效的防治水稻二化螟,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在安屯水稻示范基地、建业平安村等试验示范了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控水稻二化螟技术600亩,效果好、无污染、无农药残留、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作性诱剂诱捕器,在水稻秧母田、大田生长期内放置田间以诱杀二化螟蛾示范,结果表明:被害株率和直接影响产量的白穗率仅为0.01%。采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可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农药减量使用的目标,在利用诱捕器系统监测水稻二化螟成虫数量变化的基础上,明确二化螟的卵孵高峰,即放蜂适期和施药适期,开展大面积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示范,并通过单设常规农药20%甲维·毒死蜱防治区和清水对照区进行防治效果对比。清原、新宾2县两个基地的示范结果表明,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虽然略低于农药的防效,但赤眼蜂防治对环境友好,无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水稻二化螟是对我市水稻危害较重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钻蛀茎秆对水稻进行危害,造成枯鞘、枯心、枯孕穗和白穗而影响水稻产量。一、试验目的近几年水稻二化螟在尚志市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虫源基数较高,宿主植物多,食物种类不同,造成越冬代羽化期极不整齐,使危害期延长,化学防治效果较差。性诱剂诱杀螟虫的原理是利用螟虫雌性性诱剂诱杀雄性二化螟成虫,使田间成虫雌雄比例失调,减少受精卵量,达到防治二化螟的目的。在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今天,利用性诱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于2021年对武冈市晚稻二化螟进行了防治。通过对各处理二化螟成虫诱捕量、枯鞘率、枯心率及产量的调查,评价其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能显著降低二化螟成虫诱捕量(P <0.05),性信息素安装后0~42 d干扰率达95.28%~97.17%,安装42 d后干扰效果有所下降;在第42天更换1次性信息素后能持续起效,更新后干扰率可达92.52%及以上;从枯鞘率来看,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性信息素处理区的枯鞘率较低,表明其对防止二化螟为害有一定效果,其中8月24日和9月7日,仅用性信息素防治的处理防效达31.03%~40.22%;从枯心率来看,性信息素的防效与农药防效相当,但二者结合使用效果更好、更稳定,成熟期防效达62.34%;使用性信息素的处理能间接增加水稻产量,增产率在10.00%以上。由此可知,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干扰二化螟成虫交配,防治效果明显,结合1~2次农药防治,能有效防治二化螟为害。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水稻二化螟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进一步了解二化螟性诱剂在水稻二化螟测报与防治上的应用效果,特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与灯光诱捕的测报效果对比试验以及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效果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其监测的二化螟消长动态与采用测报灯监测和田间实际发生情况均相吻合,且世代明显、清晰,始盛期和高峰期显著。同时,二化螟防治性诱剂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绿色防控二化螟的有效手段在水稻生产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2016~2017年,江苏省如东县应用性诱剂监测并利用其结果指导开展水稻二化螟防控示范。结果表明,性诱剂监测诱蛾量高、世代清晰、高峰期明显、预测预报准确率高。利用性诱监测结果指导适时释放赤眼蜂防控水稻二化螟,第1次释放赤眼蜂最佳时期为性诱监测到发蛾始盛期,即赤眼蜂的羽化期与害虫的产卵期相吻合的时期,性诱监测到的蛾量决定释放赤眼蜂次数和数量;应用性诱剂与赤眼蜂协同控制水稻二化螟的防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或单独使用性诱剂,与常规化学防治效果相当,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无污染,无残留,提高了水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是沿江稻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二化螟的防治水平,探索二化螟防治新技术,2016年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二代二化螟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纯使用二化螟性诱剂防治二代二化螟的防效达85.32%,与常规化防效果相当,该项技术在二化螟中等或偏轻发生年份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迷向性信息素田间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万洪  周巍  汤义 《吉林农业》2011,(8):58+60-58,60
2010年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部分中稻使用了信越二化螟信息素进行了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试验,并且与纽康诱杀型性诱刺进行了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各处理区螟害率都控制在防治标准(196以下)以内,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都达90%以上,其中速向性信息素区防效为91.11%,迷向性信息素配合化学农药区防效达95.56%,与纽康诱杀型性诱剂配合化学农药防治区比较增加防效3.56%。比常规用药区增加防效7.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为水稻二化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2.2%甲维盐ME 10、20、30 ga.i./ha,5%氟虫腈SC 30 ga.i./ha,20%三唑磷EC 400 ga.i./ha 3种药剂5个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在水稻二化螟卵孵高峰期进行喷药处理。于空白对照区水稻受害症状明显或为害定型后调查水稻枯心率(白穗率)、防治效果及保苗效果等;试验期间观察2.2%甲维盐ME对水稻及有益生物有无药害。【结果】2.2%甲维盐ME防治1代二化螟,药后36 d保苗效果达90.0%~100.0%,杀虫效果达92.0%~100.0%;防治2代二化螟,药后30 d白穗率控制在0.3%~1.2%,受虫害株率控制在0.2%~1.8%,防效可达85.0%~98.7%。试验期间未发现2.2%甲维盐ME对水稻、有益昆虫、水生生物等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结论】2.2%甲维盐ME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高、持效期长,在水稻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推荐以2.2%甲维盐ME 15~30 ga.i./ha进行喷雾防治,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且环境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