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林区贮木场利用纵向输送机进行选材作业时,由于原木在输送途中的多点卸载,用充满系数描述输送机上的实际负荷已不符合实际。本文提出了布满系数这个新概念,用以描述输送机上的实际载荷,并定量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在整条输送机上,布满足系数仅为充满系数的一半。因而,在计算输送机的牵引力时,应以布满系数为根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河南省农业基础地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河南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了相关经济技术指标,对河南省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饲料系数(在鱼类水产方面又叫"饵料系数")又叫"饲料报酬"、"增肉系数"和"饲料增重比",是畜、禽、鱼饲料最常用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鲁浩  谷佳 《吉林农业》2011,(7):284-285
文章运用投资效果系数、投资拉动系数、投资弹性系数、投资就业系数四个指标,对吉林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结论,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实际测试分析了“圆球法测定粒状材料导热系数”实验的误差成因,并对温度系数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从而改进了实验条件、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以更好地配合传热学课程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简要的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三七种植农田土壤中5种重金属(Cd、As、Pb、Cr、Hg)的污染风险及植株对5种重金属的累积差异。【方法】采集来自10个三七种植地的250株三七植株及其根际土壤样品,通过电感耦合等方法检测土壤和植株中的5种重金属含量,进一步分析三七根际土壤及植株地上部、地下部5种重金属的超标率、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结果】10个采样地三七根际土壤重金属超标率为Cd (75.56%)>As (40.23%)>Cr(8.89%)>Hg (0.00%)=Pb (0.00%),超标重金属未超过管控值,4个采样地属于轻度污染。三七植株地上部及地下部均超标的重金属为Cd、Cr和Pb,地上部重金属超标率为Cd (67.90%)>Cr (22.22%)>Pb (10.84%),地下部重金属超标率为Cr (49.43%)>Cd (32.05%)>Pb (3.70%)。除了Hg,三七植株地下部对Cd、Pb、As和Cr的富集能力均强于地上部,且地上部和地下部对Cd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结论】大部分采样地属于轻污染等级,但三七植株地下部及根际土壤Cd、As和Cr有潜在的...  相似文献   

7.
长春种植冬小麦的越冬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5,1996三年在长春种植6个冬小麦品种,观察和分析了冬小麦的基本苗数、茎数和穗数的表现,并对越冬率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越冬率和穗数、穗数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其它性状间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力穗数最大,越冬率最小。越冬率经穗数对产量的间接影响力为最大。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科学》2013,(3):86-88
以黄金生产区附近4种植物三叶木蓝(Indigofera trifoliata)、全叶马兰(Kalimeris integrifolia)、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和淡黄鼠李(Rhamnus flavescens)为研究对象,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其体内不同部位的铜、镉和锌含量进行测定,以便筛选人工生态系统土壤修复的植物种类。结果表明,4种植物对锌均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其中以全叶马兰的富集能力最强,其富集系数高达4.48,转移系数为2.90;4种植物对铜的转移能力虽然较强,转移系数均大于1,但富集系数均较低;而4种植物对镉的富集能力均较低。  相似文献   

9.
不同灌溉水平下石竹的水分蒸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测园林常用宿根花卉石竹在北京地区的水分需求,2006年利用蒸散量反馈式灌溉原理,采用小型蒸渗仪研究了石竹一年生苗在100%ETc、75%ETc、50%ETc、25%ETc 4个灌溉水平下的水分蒸散。结果表明,6—10月石竹的蒸散量随灌溉量减少而降低,不同灌溉水平间蒸散量差异显著;同一灌溉水平下各月之间蒸散量差异显著。4个灌溉水平下石竹6—10月的总蒸散量分别为432.6、315.5、220.6、118.0 mm。利用Penman-Monteith蒸散量经验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ET0,得出石竹6—10月的作物系数Kc为0.63~1.12。根据实测蒸发皿的蒸发量计算出石竹6—10月的需水系数α为0.93~1.77。随着植物的生长,Kc和α值在9月达到高峰。测量石竹在8—10月的日蒸散,在12:00时蒸散量最大,为单峰曲线;但在水分胁迫情况下会出现蒸腾午休现象,表现为双峰曲线。4个灌溉水平下石竹的蒸散量均低于北京地区的自然降雨,总降雨量可以满足石竹的水分需求,但鉴于降雨季节性分布不均衡,春秋季节适当灌溉可以延长观赏期。   相似文献   

10.
以8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在2个地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在不同土壤镉浓度下成熟期玉米各器官(根、茎、叶及籽粒)吸收镉(Cd)的特性,比较各器官的Cd含量差异,并对各器官的Cd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浏阳基地,不同品种玉米的根、茎、叶和籽粒Cd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85~1.09、0.44~0.86、0.64~1.36和0.04~0.25;茎、叶、籽粒Cd的转运系数分别为0.42~0.91、0.59~1.44和0.05~0.2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茎秆与叶片的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不同品种玉米的根、茎、叶、籽粒的富集系数分别为3.00~4.12、1.93~3.20、2.18~3.96和0.16~0.94;茎、叶和籽粒Cd的转运系数分别为0.63~0.86、0.61~1.30和0.04~0.2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茎与叶、籽粒的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器官Cd积累情况分为2种,一种为叶、根、茎、籽粒的Cd含量依次降低,另一种是根、叶、茎、籽粒的Cd含量依次降低。在浏阳基地种植的湘农玉22号籽粒的Cd含量超过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而在耘园基地种植的湘农玉22号籽粒的Cd含...  相似文献   

11.
不同铜浓度下玉米间作豌豆对土壤铜的吸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玉米间作模式对铜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玉米||豌豆和玉米单作种植模式对不同铜浓度(0、100、200、400、600 mg·kg-1)处理下玉米地上部与地下部的铜含量与铜累积量、铜富集与转运系数、土壤全铜和有效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间作和单作模式中玉米地上部铜含量最高的处理均为铜浓度200 mg·kg-1,而玉米地上部铜含量最低的处理在单作模式下是铜浓度600 mg·kg-1,间作模式下是100 mg·kg-1。相同铜浓度下,间作模式的玉米地上部铜含量均显著低于单作模式,其中降幅最大的为铜浓度100 mg·kg-1,降幅为49.4%;而间作模式的玉米地下部铜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作模式,其中增幅最大的为铜浓度100 mg·kg-1,增幅为105.4%。间作模式的玉米地上部富集系数均显著低于单作,而地下部富集系数均显著高于单作。从种植系统整体来看,除铜浓度400 mg·kg-1处理外,其余各处理中间作玉米铜累积量均低于单作玉米,但差异不显著。除铜浓度0 mg·kg-1和400 mg·kg-1处理外,其余各铜浓度处理下,间作玉米富集系数均低于单作玉米,且所有间作模式的玉米转运系数均显著低于单作玉米。相同铜浓度下,不同玉米种植模式对土壤全铜和有效铜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总的来说,玉米间作豌豆能增加玉米地下部铜含量,降低玉米地上部铜含量,在提高间作系统总的铜累积量的同时,降低了铜元素从玉米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运。  相似文献   

12.
镉在小麦各部位的富集和转运及籽粒镉含量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以全国小麦产区的14种土壤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小麦在对照、Cd处理(0.6 mg·kg-1 p H7.5,1.2 mg·kg-1 p H7.5)条件下,Cd在小麦各部位的含量及其富集和转运。结果表明:对于两组Cd处理而言,Cd在小麦中的分布趋势均为根茎籽粒,而且各部位的Cd含量相互间均显著性相关(Cd处理的籽粒与根除外)。14种土壤种植下,小麦根、茎、籽粒的Cd含量范围分别为:0.11~2.18、0.04~0.75、0.004~0.08 mg·kg-1(对照);3.14~12.04、0.18~0.94、0.09~0.43 mg·kg-1(Cd处理)。14种土壤中根-土的Cd富集系数范围为0.59~13.69(对照)、2.98~14.86(Cd处理);茎-根、籽粒-根的转运系数范围为:0.22~1.60、0.02~0.14(对照);0.04~0.13、0.01~0.06(Cd处理)。小麦籽粒Cd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及预测方程显示,无论土壤是否受Cd污染,籽粒Cd含量与土壤p H均呈极显著性负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28(对照)、-0.841(Cd处理),p H是影响籽粒吸收Cd的首要土壤因素,有机碳(OC)含量则为第二因素,籽粒Cd含量预测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对照R2=0.84;Cd处理R2=0.93)。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梨树灌区渠首闸门系统设置、闸前流态、出口流态系数进行估算,科学地分析、计算出闸门系数,通过流量布设,水位观测断面布设,推算出了系数率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Cu2+在饱水细砂中的吸附特征,预测地下水中Cu2+的发展演化趋势。[方法]通过室内土柱试验,观察非吸附组分(Cl-)和吸附组分(Cu2+)在渗流中半浓度出现的时间,进而计算分配系数、滞后系数,研究Cu2+在饱水细砂中的吸附特征。[结果]细砂的阳离子吸附交换容量约为8.7 meq/100 g,若被吸附物质全部为Cu2+,则100 g细砂中大约可吸附0.126 g Cu2+,可见饱水细砂对Cu2+的吸附能力较强。该细砂土的分配系数为52.0,滞后系数为138.1,远大于1.0,说明吸附作用对Cu2+迁移的影响较大,与非吸附物质相比,其弥散系数和溶质迁移速度均降低了138.1倍,从而缓减了Cu2+在地下水中的迁移速度。[结论]吸附作用对Cu2+在饱水细砂中迁移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1992和2002年投入产出情况为研究对象,从4个方面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于2008年10-11月和2009年3-4月,测定了昆明市东北郊大蹼铃蟾冬眠前后的整体肥满度、躯体肥满度、肝系数、脂肪体系数及生殖腺系数等生理指标,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整体肥满度K和体质量/体长指标KWL在不同性别间变化有差异;按体长数理统计法,将雌雄个体均划分为成体1龄和成体2龄,比较1龄和2龄个体间的K和KWL,表明用岛。检验不同年龄间个体身体状况的差异更准确。冬眠后两性的肝系数均显著下降,脂肪体系数变化均不显著;生殖腺系数的变化和营养消耗均表现出性别差异;在雌雄个体中均不能明确在冬眠期间主要消耗的营养物质来源,推测其在此期间可能有短暂的捕食行为。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稻瘟病菌群体对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的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利用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可有效指导抗病育种的开展。本研究利用24个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对2007年至2010年采集自云南籼稻和粳稻区共379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Pi9和Pi5可在籼稻和粳稻区使用;Pik-h、Pita-2、Piz-5、Pita和Piz基因只能在籼稻区使用;Piz-t和Pi20基因仅能在粳稻区使用。对2个基因的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毒性系数和抗性互补系数分析表明,Pik/Pi7、Piz/Pi9和Pi1/Pikm等3对基因的组合可作为籼稻区的有效抗源组合;而Pi1/Pik-h、Pi5/Pi9和Pi9/Pi20等3对基因的组合可作为粳稻区的有效抗源组合。群体致病性分析表明,绝大部分的抗性基因在云南已经失效,需发掘新的抗源用于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8.
农业结构调整连锁系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投入产出模型的连锁系数分析法,对河南1992 ̄1997年间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农业结构分析,农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在逐年增大,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农业的FE值均大于1,特别是畜牧业值最大,发展畜牧业将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强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二阶常系数的微分方程作了详细的讨论,并且给出了求通解的一般公式。对于变系数的二阶微分方程,在已知方程的一个非零特解的情况下,给出了求通解的一般公式。  相似文献   

20.
广东杂交玉米新组合抗倒伏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个杂交玉米新组合抗倒伏性能评价的初步结果表明,三(顶)交组合抗倒伏性能优于单交组合,外地引进品种表现茎秆较细,抗倒性能变异较大。广东省选育的组合茎秆较粗,但穗位偏高,在选育种时应适度降低穗闰高度,以增加其抗倒伏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