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淤地坝除险加固是确保工程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增设溢洪道是淤地坝除险加固的主要建设内容。根据大中型淤地坝在坝系中的位置,科学合理地确定各坝的防洪标准,做好洪水组合和调洪计算,是溢洪道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山西省在淤地坝除险加固设计中的实际处理方案,按单坝和坝系2种情况讨论防洪标准,按单坝、设计坝上游串联一座淤地坝和并联几座淤地坝3种情况分析洪水组合,根据不同的淤积高程进行了调洪计算,还提出了建立坝系水动力学洪水演进模型,通过模型试验完善坝系洪水组合和溢洪道设计理论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2.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控制沟道侵蚀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在山西已有400多年的建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淤地坝建设大体经历了集体组织建设(1985年以前)、骨干坝试点建设(1986—2002年)、沟道坝系工程建设(2003—2014年)和巩固提高除险加固(2015年至今)4个阶段。如何搞好淤地坝坝系工程除险加固和安全运用,就坝系工程除险加固初步设计中的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临县万安沟小流域坝系工程为例,对坝系工程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控制沟道侵蚀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也是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保证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改善当地交通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搞好淤地坝坝系工程建设和除险加固,事关淤地坝的安全运用与持续发挥效益。以吉县高楼沟小流域为例,就坝系工程除险加固设计中的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对丰富和完善淤地坝工程设计与建设理论,推动坝系工程建设规范的制定,以便更加科学地指导坝系工程设计,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中游淤地坝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治理工程。淤地坝坝系工程除险加固受资金配置、施工力量等因素影响,不可能同时开工。如何根据大中型淤地坝在坝系中的位置,科学合理安排施工时序,是淤地坝除险加固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临县万安沟小流域坝系工程为例,通过分析坝系中各坝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坝系相互影响关系图,并考虑下游影响范围内居民以及淤地坝淤积情况,较好地解决了施工时序安排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淤地坝除险加固、新建淤地坝,以及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建设拦沙工程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结合淤地坝建设实例,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对策:在淤地坝除险加固时,需要妥善处理除险加固工程与上下游沟道工程的关系及工程防洪安全与可持续拦泥淤地的关系,未达到设计淤积高程的淤地坝应适当滞后配套泄洪设施;在新建淤地坝及拦沙工程时,应全面规划,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取较长的设计淤积年限,优化坝系中各单坝的建设时序。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淤地坝是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控制沟道侵蚀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具有悠久的建设历史。但受投资规模的限制,加之过去普遍存在少花钱、多建坝、快拦泥、多淤地的思想,建成的淤地坝多为大坝和放水建筑物"两大件",没有泄洪设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防灾抗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保障淤地坝安全运用变得越来越有必要。为搞好淤地坝安全运用,就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初步设计中的设计标准、溢洪道布设、坝系洪水组合、坝高和库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坝系相对稳定的标准和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坝系相对稳定是指在一定频率的暴雨洪水条件下,淤地坝能够保持工程安全和坝地作物保收,实现对洪水泥沙的控制利用。本文从淤地坝工程的防洪标准、坝地淹水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淹水深度与淹水历时及淤积厚度的关系考虑,提出黄河中游坝系相对稳定的标准:洪水频率为2%,坝地允许淹水深度为80cm。通过坝系相对稳定指标和相对稳定临界值的分析计算,得到了黄河中游地区坝系相对稳定的条件:坝地面积与坝控流域面积之比达到0.04~0.05时,即达到相对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8.
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是指当淤地坝达到一定高度,坝地面积与集流面积的比例达到一定数值之后,淤地坝对洪水泥沙将长期控制而不致影响坝地作物的生长,达到产水产沙与用水用沙的相对平衡。据对陕北、晋西、内蒙西南地区小流域的调查研究,坝系相对稳定需要满足的防洪保坝标准,应选用淤地坝最高的校核洪水标准,即洪水重现期约500年;坝地允许淹水深度0.8m,淹水历时小于7d,可作为衡量坝地作物保收的标准。坝系相对稳定的条件是:坝地面积与坝控制流域面积之比0.04~0.05,流域骨干坝和大型坝总的剩余滞洪库容应大于当地100年到200年一遇校核洪水的总量,骨干工程与中小型淤地坝的比例一般为1:2—9。  相似文献   

9.
固隆河流域内现有各类淤地坝16座,其中骨干坝3座、中型淤地坝3座、小型淤地坝10座,已淤地44hm2。经计算,在满足5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条件下,实现坝系相对稳定,还需要增加坝地面积150hm2。介绍了坝系建设规模。  相似文献   

10.
窟野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其滞洪作用常被忽略。以窟野河流域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淤地坝、水库、湖泊洪水调蓄能力的量化方法,并运用影子工程法计算淤地坝、水库、湖泊洪水调蓄功能价值,探讨将淤地坝纳入生态系统洪水调蓄功能价值核算体系的必要性。结果表明:窟野河流域淤地坝、水库、湖泊可调蓄水总量为23 671.98万m3,洪水调蓄功能总价值为120 212.50万元,其中,淤地坝可调蓄水量为11 575.02万m3,占可调蓄总水量的48.90%,洪水调蓄价值为46 300.08万元,占洪水调蓄功能总价值的38.52%,淤地坝洪水调蓄能力和价值不可忽视;建立的淤地坝洪水调蓄功能价值评价方法简单且易于应用,将淤地坝纳入生态系统洪水调蓄功能价值核算体系中,使该体系在黄土高原地区应用更加完善、准确,可为淤地坝坝系规划、建设、投资及除险加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增设溢洪道时病险淤地坝滞洪库容确定及调洪演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了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病险淤地坝现状,分析了部分除险加固工程设计报告及部分已实施的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运行情况,基于淤地坝理论体系,在维持原设计功能不变、原防洪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提出增设溢洪道时病险淤地坝滞洪库容确定及调洪演算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淤地坝防洪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工程自身的防洪能力(即防御标准);二是坝地生产的防洪能力(即指坝地的防洪保收标准).淤地坝工程自身的防御标准,在有关规范中已有过明确规定和要求.而坝地生产的保收能力、保收标准,则是随着大规模坝地的形成和生产利用逐渐提出来的.从坝地淹水深度与淹水历时及淤积厚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考虑,提出了多沙粗沙区淤地坝防洪保收的标准为:洪水频率5%、作物保收率80%以上.通过淤地坝防洪保收指标和临界值的分析计算,得到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防洪保收条件:坝地淹水深度小于作物株高的1/3,淹水历时在7天之内,淤泥厚小于作物株高的1/5.  相似文献   

13.
为科学认识黄土丘陵区淤地坝系结构特征,对黄土丘陵区第三副区车路沟坝系沟道特征、库容分布特征、泥沙淤积及蓄水量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坝系的级联方式进行了解析,对把口站的水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车路沟流域随着沟道级别的提高,沟道平均面积增大,平均沟长增加,平均比降减小;Ⅰ级沟道小型坝的数量最多,Ⅱ级沟道中型坝数量最多,Ⅲ级和Ⅳ级沟道则以骨干坝建设为主。(2)随着沟道级别的提高,骨干坝的总库容、设计防洪库容和设计淤积库容表现为逐渐增大,中型坝、小型坝的总库容和设计防洪库容表现为逐渐减小,设计淤积库容先增大后减小。(3)车路沟坝系中型坝和小型坝的设计淤积库容已经几乎淤满,而骨干坝还剩余较大的淤积库容。(4)车路上游坝系单元通过拦蓄洪水泥沙为下游主沟的淤地坝减轻防洪压力,坝系单元内部各中小型坝尽快淤积成地,车路沟坝系仍有较大的淤地潜力;随着车路沟淤地坝系的建设,流域把口站的水沙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成果以期为黄土高原淤地坝系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经核查,我省中型以上的病险淤地坝共有1 020座,其中大坝下游有村庄、学校、工矿、道路等重要设施,溃坝后可能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急需除险加固的有863座。如何搞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就设计标准、溢洪道布设、坝系洪水组合、坝高和库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绥德王茂沟流域淤地坝调查及坝系相对稳定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茂沟流域面积5.97km ̄2,位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1953年开始综合治理以来,在沟谷建成大小淤地坝45座,已拦泥176.18万m ̄3,淤垫坝地33.3hm ̄2,形成较完整的坝系.使年输沙模数由18000t/m ̄2减少到460t/km ̄2。随着淤地坝的逐年淤积,坝系的抗洪拦沙能力有所降低,暴雨中水毁坝体和坝地作物保收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在调查分析坝系布局和抗洪能力基础上,按坝系相对稳定条件和标准,采用坝系相对稳定系数(坝地面积与坝控集流面积之比)1/20、暴雨洪水频率2%,对流域内的10座淤地坝进行加高加固规划,使其达到坝系相对稳定,以实现对流域洪水泥沙的长期控制、坝地作物保收。  相似文献   

16.
从吕梁“9·19”特大暴雨洪水看淤地坝的防洪减灾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9月19日,山西省吕梁市多个县(市、区)突降大雨或暴雨,局部降特大暴雨,暴雨引发的洪水造成了较大损失。位于暴雨中心区的方山县店坪沟流域、石张流域和离石区阳坡流域坝系的71座大中型淤地坝共拦蓄洪水1 430万m3,除5座受损外其余均经受住了这场暴雨洪水的考验,突显了其在拦蓄泥沙、调节洪水、减轻灾害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保护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屏障。在此次淤地坝抗洪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淤地坝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加快淤地坝除险加固步伐、坚决杜绝破坏淤地坝的行为、切实加强淤地坝防汛工作等4条建议。  相似文献   

17.
坝系相对稳定原理是淤地坝规划的理论基础。依据影响坝系稳定性的7个主要因素:坝控面积、坝数、总库容、可淤库容、坝前水深、防洪能力、淤地面积,以Matlab 7.0为平台,采用混沌神经网络(COBP)模型对马家沟流域13个坝系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3个坝系中有7个坝系处于不稳定状态,采用坝系稳定系数来校核COBP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出的结论一致,因此,可以判定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可信。此外,分析了7个坝系不稳定的原因,采用增加坝高和增加淤地坝数量的方法使7个不稳定坝系均达到稳定状态。通过对马家沟13个小流域淤地坝重新规划,形成的13个坝系全部处于稳定状态,可见COBP方法在确定流域坝系稳定方面具有实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坝系布局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淤地坝系的科学布局关系到流域的防洪安全,对淤地坝系布局进行评价,可以为流域坝系工程的规划、建设和设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将黄土丘陵沟壑区韭园沟流域划分为1个主沟坝系单元和14个子坝系单元,选取了大型坝占总比、串联率、库容均衡度、稳定系数、侵蚀模数、洪量模数及保收率7个指标,采用AHP、IAHP、熵权法及组合权重法分别计算了各指标权重,依次对韭园沟坝系布局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流域部分子坝系单元布局不合理,但全流域坝系布局合理;(2)IAHP法和组合权重法在计算权重时更客观,评价结果较为合理;(3)4种方法中,大型占总比权重系数均达到最大,表明骨干坝对坝系布局有决定性影响;(4)当骨干坝控制全流域50%以上,库容均衡度达0~20万m3/km2,稳定系数达到1/25~1/20,洪量模数0~10万m3/km2,骨干坝串联个数低于2.5座/km时,坝系布局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9.
子洲县小河沟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坝系建设从50代初开始,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现存淤地坝47座,其中小型坝大多已淤满,流域防洪拦泥主要靠主沟中的骨干控制工程。调查分析认为,由于坝工程分布不均衡,造成骨干工程负荷过大,不利于坝系安全。为了充分利用流域内的水沙资源,进一步发挥坝系的拦泥、防洪和生产功能,小河沟流域的坝系建设,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以完善坝系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20.
 坝系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为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在沟道中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为目的的大中小型淤地坝工程体系。坝系建设,就是在一条小流域内合理布局大、中、小型淤地坝工程体系,做到遇洪能拦,遇旱能灌,淤地能种,水多能排,防洪保收。为总结晋西多沙粗沙区坝系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导今后沟道坝系建设,在对小流域典型坝系进行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对坝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合理确定坝控规模、建坝密度、建设时序和大中小型淤地坝的比例,是保证沟道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坝系群体最佳效益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