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力克斯兔的初级毛囊,次级毛囊于胚胎的18-24天先后出现,其皮肤表皮,真皮的发生与分化于胚胎的24天已基本完成,26日胎龄时,初级毛囊结合分化完全,并可见到皮脂腺。26日胎龄至仔兔出生,是表皮和毛囊分化的各组成成分的进一步生长阶段。仔兔出生以后,皮肤表皮和毛囊的结构均无明显变化,但表皮厚度销有增加,毛囊仍继续向真皮伸展,只是远不及胚胎期迅速。表皮的增长速度及毛囊的生长速度,在不同部位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苏博美利奴羊胎儿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胎龄为第65、85、105和135天的苏博美利奴羊胎儿头部、颈侧、颈上缘、鬐甲、背部、体侧、肩甲、腹部、荐部及股部等10个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等几部分组成。在胎龄65d时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PF)已经发生形成毛芽,毛芽延长,继续向真皮层深入,形成柱状结构,通过由大量真皮细胞在末端聚集,形成帽子结构,各部位表皮均形成完整的结构。胎龄85d时毛囊上部形成一个膨大部,在毛乳头上方形成锥形结构,毛球基本形成,毛乳头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SF)的囊泡结构,并形成皮脂腺原始细胞。在胎龄105d时次级毛囊大量形成,伴随着初级毛囊毛芽伸长,次级毛囊毛芽向真皮层深入,毛乳头直径逐渐增大,皮脂腺开始形成;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secondary-derived follicles,SD),并可见汗腺,毛管发育完整;已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元毛囊群,每个毛囊群由1—3个初级毛囊和围绕其周围的几个次级毛囊组成。胎龄135d时大量形成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成熟的汗腺,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结论】苏博美利奴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约50—55d开始形成;胎龄65—75d是初级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胎龄80—85d是次级毛囊形成期,此时期,初级毛囊大量形成;胎龄105—135d是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及发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苏博美利奴羊胎儿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胎龄为第65、85、105和135天的苏博美利奴羊胎儿头部、颈侧、颈上缘、鬐甲、背部、体侧、肩甲、腹部、荐部及股部等10个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等几部分组成。在胎龄65d时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 PF)已经发生形成毛芽,毛芽延长,继续向真皮层深入,形成柱状结构,通过由大量真皮细胞在末端聚集,形成帽子结构,各部位表皮均形成完整的结构。胎龄85d时毛囊上部形成一个膨大部,在毛乳头上方形成锥形结构,毛球基本形成,毛乳头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 ,SF)的囊泡结构,并形成皮脂腺原始细胞。在胎龄105d时次级毛囊大量形成,伴随着初级毛囊毛芽伸长,次级毛囊毛芽向真皮层深入,毛乳头直径逐渐增大,皮脂腺开始形成;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secondary-derived follicles ,SD),并可见汗腺,毛管发育完整;已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元毛囊群,每个毛囊群由1—3个初级毛囊和围绕其周围的几个次级毛囊组成。胎龄135d时大量形成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成熟的汗腺,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结论】苏博美利奴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约50—55d开始形成;胎龄65—75d是初级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胎龄80—85d是次级毛囊形成期,此时期,初级毛囊大量形成;胎龄105—135d是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及发育的关键时期。为了解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结构及毛囊从发生到发育成熟的形态变化过程,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胚胎组织切片及常规染色发现,胚胎期第35天已经初步分化形成皮肤,随后表皮经历复层化,真皮经历胞外基质纤维堆积,形成哺乳动物典型皮肤结构。毛囊形态发生开始于胚胎期第75天,经历基板形成、毛芽、毛钉和毛囊分化成熟几个主要阶段。初级毛囊形成过程中伴随几波次级毛囊发生,最终形成由3种不同毛囊类型组成,呈单毛囊散在分布的毛被结构。皮脂腺和汗腺的发育伴随毛囊发生而发生,经历形态发生和分化成熟过程,最终形成毛囊-皮脂腺-汗腺单位。牦牛皮脂腺和汗腺分布于初级和次级毛囊,这种广泛分布特征体现了其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绵羊胎儿期的毛囊组织结构和发育变化,为调控毛囊生长发育、提高羊毛产量和品质提供基础。【方法】采集胎龄45、55、65、75、85、95、105、115、125、135、145 d的33只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胎羊体侧部皮肤组织,每个发育时期重复3只,制作皮肤毛囊石蜡组织切片,经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发育阶段胎羊的皮肤毛囊组织形态,计算初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数与初级毛囊数的比值(S/P)。【结果】胎龄45 d时皮肤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结缔组织开始发育;胎龄55 d皮肤结构基本发育完全;胎龄65 d时初级毛囊开始发育,形成囊泡并逐渐增大;胎龄75 d时初级毛囊已经形成;胎龄85 d时次级毛囊开始发生,初级毛囊数量迅速增加;胎龄105 d在原始次级毛囊开始出现再分化次级毛囊;胎龄135~145 d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发育成熟;胎龄85~145 d初级毛囊密度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减小,次级毛囊密度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增大,S/P值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结论】胎龄65 d为初级毛囊发育期,85 d为次级毛囊发育关键期,105 d为再分化次级毛囊发育期。  相似文献   

6.
对4只成年麝鼠皮肤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体部针毛和绒毛呈簇分布,毛囊为复合性,皮脂腺多沿毛囊群上部周围分布,真皮下方紧贴一层皮肌,在观察的切片内未见汗腺分布。尾覆鳞片,真皮较薄。足垫部表皮和真皮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硒对新西兰兔毛囊发育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将60只初始体质量为(690.0±7.0)g的新西兰兔分为C和SS 2组,每组30只(雌雄各半)。C组直接饲喂基础日粮,SS组日粮添加亚硒酸钠,经测定日粮硒含量分别为0.20 mg/kg和0.36 mg/kg,饲养30 d。结果表明,C组新西兰兔的毛囊群结构排列整齐,1个初级毛囊周围环绕数个次级毛囊,且毛囊横切面呈正常椭圆形。SS组新西兰兔的毛囊群结构呈无序排列,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的横切面不是正常的椭圆形。SS组次级毛囊数量比C组低36.64%(P0.05)。在皮肤抗氧化性方面,与C组相比,SS组皮肤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物(T-AOC)含量分别降低58.09%(P0.01)、34.39%(P0.05)和59.25%(P0.01),丙二醛(MDA)含量升高242.66%(P0.05)。与C组相比,SS组新西兰兔皮肤毛囊中GPx4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表达量分别降低131.70%(P0.01)和128.60%(P0.01)。  相似文献   

8.
济宁青山羊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组织学技术与显微观测方法,对比研究了济宁青山羊小猾皮、大猾皮和成年羊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济宁青山羊的毛囊是成群分布的,真皮毛囊层与网状层之间的界限不明显,毛囊的密度较小,组织间隙较大;毛囊与表皮呈45度倾斜.小猾皮的花纹美丽,图案清晰,其次级毛囊尚未发育完好,毛囊密度和毛囊直径都较小,使小猾皮平滑细腻,每个毛囊群仅由2-3个初级毛囊和1-2个次级毛囊组成;大猾皮和成年羊的毛囊群由1-5个初级毛囊和若干个次级毛囊组成,其中3毛囊群最多,占81.32%.大猾皮的毛囊群直径均极显著地大于小猾皮(P<0.01),发达的毛囊群使大猾皮表面粗糙.1岁龄成年羊一个毛囊群中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的比例(S/P)为5.68.皮肤毛囊的这些组织学结构特性决定了青山羊猾子皮和成年羊的毛皮品质.  相似文献   

9.
以胚胎龄40~110 d内蒙古二郎山绒山羊胚胎体侧部皮肤为材料,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研究绒山羊胚胎毛囊形态发生规律。结果显示,内蒙古绒山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形态发生经历毛基板前期、毛基板期、毛芽期、毛钉期和毛囊期5个时期,这5个时期又可根据其形态结构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亚期,内蒙古绒山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形态发生与汗腺的发生相伴随;内蒙古绒山羊皮肤初级毛囊形态发生是分批进行的。在胚胎龄40~110 d内蒙古绒山羊胚胎体侧部皮肤未观察到次级毛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胎儿皮肤毛囊发育及其形态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究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毛囊的组织结构与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为超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冰冻组织切片技术制作横切、纵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测照相。【结果】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毛囊结构包括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毛干和毛球部。在胎龄87 d时初级毛囊发生形成毛芽,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的囊泡结构。胎龄102 d时次级毛囊开始再分化。到胎龄138 d时,初级毛囊基本发育成熟。胎龄87—147 d,初级毛囊密度随胎龄增长逐渐降低,次级毛囊密度随胎龄增长逐渐升高,在胎龄102—117 d时次级毛囊增长迅速,在胎龄117 d时达到最大值(232.8±12.44)个/mm2,胎龄126 d时次级毛囊/初级毛囊比值达到最大值9.96。【结论】在胎龄84 d时初级毛囊开始发生,胎龄87 d时次级毛囊开始发生,胎龄102 d时在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胎龄108 d时原始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胎龄 138 d时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次级毛囊再分化是影响毛囊密度的最主要因素,它能有效地增加毛囊密度,提高羊毛细度。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不同毛色成年獭兔在毛囊再生过程中皮肤黑色素沉积以及毛囊发育规律。选用2月龄黑色、白色、青紫蓝色、海狸色、蛋白青色和蛋白黄色獭兔各3只,分成6组,定期采集不同生长时期(拔毛后第7天、14天、21天、28天和35天)的皮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时期皮肤中黑色素含量及毛囊生长情况,并利用Simple western全自动蛋白表达分析技术检测黑色素合成的限速酶-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在拔毛后不同时期獭兔皮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拔毛后7~21 d,毛囊处于生长期;21~28 d,毛囊由生长期进入退化期;在35 d左右时,毛干脱落,毛囊处于休止期。不同毛色獭兔的毛囊均分布在皮肤真皮层中,且不同时期毛囊在真皮层中的深浅不同;不同毛色獭兔皮肤组织在不同时期黑色素含量不同,均在14~21 d黑色素沉积量达到最高,28~35 d时,沉积量逐渐减少;TYR蛋白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毛色皮肤组织中均表达,且均在21 d时表达水平最高。由此表明,毛囊再发育过程中,经历生长期、退化期和休止期。在不同时期不同毛色獭兔皮肤组织中黑色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黑色素合成的限速酶TYR在不同毛色獭兔皮肤中蛋白表达水平均最高,与黑色素沉积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冰冻切片及H.E染色法制作合作猪皮肤毛囊切片研究合作猪皮肤毛囊特性。结果表明:合作猪皮肤毛囊清晰观察到毛根、毛尖、外鞘、内鞘、毛囊群、纤维鞘、外表皮、内表皮、皮脂腺等组织结构。不同部位间毛囊孔径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毛囊孔径大小依次为:肩部<体测<臀部。毛囊密度为5.59-7.26个/mm2。该研究在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选31只2月龄德系安哥拉幼公兔,每只兔以背中线为界,左侧拔毛(试验),右侧剪毛(对照)。2月龄开始采毛,共采集135,210和285日龄3批毛样。每次采毛样后的第9天采集皮样。试验结果:(1)拔毛可以显著地提高粗毛率,主要原因是粗毛和两型毛根数增加,其次是粗毛直径增粗;(2)拔毛具有激活毛囊活性的迹象,使原来处于静止期的部分次级毛囊表现活性;(3)拔毛后次级毛囊数比剪毛的少;(4)拔毛使少部分次级毛囊的体积和内鞘在短时期内增大,之后随着时间的延伸逐渐恢复原状,这就是拔毛增长两型毛的机制;(5)拔毛兔与粗毛型兔之间在毛囊群结构和被毛的某些特性上呈现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汪长寿  曹贵方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17-5019
[目的]为研究哺乳动物毛囊的生长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将分离的蒙古绵羊皮肤毛囊接种到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上,研究蒙古绵羊皮肤毛囊的体外生长规律,并分析在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中添加胰岛素和氢化可的松对绵羊皮肤毛囊生长和形态的影响。[结果]在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上,87.5%绵羊皮肤毛囊生长良好,其平均生长期为19 d,平均生长长度为0.15 mm/d,前6 d的生长速度最快。在培养前15 d,毛囊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毛囊逐渐增长,外根鞘和毛根不断延长,真皮鞘变薄。22 d后,毛囊出现贴壁,角朊细胞从外根鞘上移出,毛囊生长速度减慢。添加胰岛素和氢化可的松有维持毛囊形态的作用。[结论]该研究为检测某些细胞因子和药物提供了模型。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不同消化能水平的日粮对母獭兔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而探讨成年母獭兔适宜消化能的需要量。选择胎次相近、健康无病的成年母獭兔80只,按照妊娠前平均体质量相同的原则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设1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獭兔。采用单因子等重复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消化能水平(9.627、9.941、10.255、10.569、10.883MJ/kg)的日粮对母獭兔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日粮消化能水平对母獭兔体质量变化、仔兔的生长速度、产仔数、死胎率、初生窝质量、第21天窝质量、窝增质量和泌乳力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仔獭兔第21天的成活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消化能水平为10.569MJ/kg的成活率显著性高于其他4个处理组。可见,母獭兔适宜的日粮消化能需要量为10.569MJ/kg。  相似文献   

16.
以胚龄13.5 d到8日龄的昆白系小鼠为试验材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cdh19在小鼠毛囊形态发生中表达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基板前期、基板期均未发现pcdh19的表达;毛芽期开始表皮和间充质胞质中出现弱表达,并且毛芽上的表达逐渐加强;在毛囊结缔组织鞘发生和成熟过程中,在该部位始终强表达,推测可将pcdh19作为结缔组织鞘的标志分子。  相似文献   

17.
对仙湖肉鸭胚胎及其头与四肢部分性状的重量和长度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状有着各自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并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生长强度表现为前期强后期弱的趋势。胚重的生长速度随着胚龄的增加而增加。头重、前肢和后肢重以及胚长、前肢、后肢、胫和第三趾长的生长速度表现为正态分布的变化趋势。头长、眼泡直径和喙长在分化出现后,立即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在第8~12胚龄之后生长速度减缓。在第8~26胚龄期间,头为早熟部位,前肢和后肢为晚熟部位,前肢的重量生长先于后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