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透射电镜对小麦白粉病菌与不同抗性寄主相互作用中乳突反应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超微结构上乳突反应是所有侵染位点的共有特征;线粒体、多聚核糖体、高尔基体及各种小囊泡参与了小麦乳突的形成;进入乳突沉积区的大量小囊泡首先形成一个个结构致密的小颗粒,然后堆积起来形成乳突的内部主体和核心,其外围是细胞器解体后沉积的一层染色淡而均匀的无定形物质.乳突沉积开始的早晚及其沉积速度和持续时间决定乳突最终的形态结构、大小及其抗性强弱.乳突抗性的决定因素是乳突沉积的早晚与速度,而不是最终沉积量.乳突抗性强的材料如KhaplixCc8总是在入侵栓进入前已形成较完整的半圆形乳突;而高感寄主如高加索的绝大部分乳突物质是在病菌入侵栓进入后沉积的,所形成的多是沿吸器颈部沉积的筒状无抗性乳突.病菌侵染时寄主细胞壁上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强,但与乳突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抗病性的小麦品种,研究白粉病菌侵染与寄主反应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白粉病菌在感病品种上形成的吸器多,成熟度高,表现为吸器大、吸器分枝多及分枝张开角度大;在抗病品种上形成的吸器少,表现为吸器小、吸器分枝少及分枝张开角度小,有的甚至不能张开,或吸器分枝弯曲畸形不能平展,表现为发育不良。寄主针对白粉病菌的入侵部位形成乳突,抗病品种形成的乳突多,致密度高;感病品种形成的乳突少,致密度低。  相似文献   

3.
病菌孢子的萌发不受寄主专化抗性的影响,在叶面及玻片上均可正常运行;但有些抗源材料可抑制附着胞分辨的正常分化;附着胞分瓣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接触刺激,否则将导致产生纤细附着胞;病菌附着胞的多分瓣现象是其多次入侵的表现;高抗性小麦品种多在病菌吸器产生前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乳突频率的高低与乳突抗性强弱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微丝骨架在小麦非寄主抗病性中的作用。【方法】以小麦-黄瓜白粉菌非寄主互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台盼蓝、DAB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研究了小麦叶片经微丝骨架解聚剂处理后过敏性坏死、H2O2及乳突形成的变化。【结果】黄瓜白粉菌在小麦叶面上萌发明显滞后且附着胞多畸形。药剂处理后,过敏性坏死反应和H2O2的产生及乳突的形成均明显受抑,产生率均显著降低。白粉菌的侵入率明显提高,并且能形成吸器,偶尔还产生次生菌丝。【结论】微丝骨架参与了小麦的非寄主抗病性反应,骨架的聚合为抗病性反应的发生所必须。  相似文献   

5.
小麦白粉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白粉菌侵染后小麦细胞结构的变化,包括细胞质聚集、形成乳突、出现晕圈等,并论述了小麦生化成分与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病菌孢子的萌发不受寄主专化抗性的影响,在叶面及玻片上均可正常进行;但有些抗源材料可抑制附着胞分瓣的正常分化;附着胞分瓣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接触刺激,否则将导致产生纤细附着胞;病菌附着胞的多分瓣现象是其多次入侵的表现;高抗性小麦品种多在病菌吸器产生前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乳突频率的高低与乳突抗性强弱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种细胞学方法对不同抗病性小麦白粉菌初生芽管的侵染行为及寄主细胞的诱导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初生芽管可诱导单个寄主细胞,产生比大麦和燕麦更为强烈的抗性,足以抵制后来附着胞的入侵,且这种诱导抗性还可向相邻细胞传递;在超微结构上,诱导抗性表现为寄主乳突反应能力增强,寄主细胞能够在附着胞入侵位点下,产生比高乳突抗性品种结构更为精致和坚硬的半圆形乳突,令附着胞入侵栓无法穿处。此外,本文还对诱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麦对白粉菌过敏性反应与H2O2及3种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关系,为探讨小麦对白粉菌抗性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白粉菌菌株17(Bt17)和菌株6(Bt6)及小麦品种扬158为试验材料,测定H2O2处理的小麦叶片过敏性细胞数量及POD、PPO、SOD酶活性。[结果]乳突在亲和性与非亲和性组合叶表细胞形成的差异不大,非亲和性反应叶表细胞过敏性反应发生早且明显比亲和性反应多;接种Bgt17后不同时间及非亲和性组合中含H2O2的过敏性反应细胞频率明显高于亲和性组合;用5、10、20mmol/L抗坏血酸处理后,小麦叶片中过敏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15.0与30.0mmol/LH2O2处理后诱导亲和性反应小麦叶片中过敏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接种白粉菌后,小麦叶麦中POD、PPO、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非亲合组合比亲合组合3种酶的活性高。[结论]H2O2、PPO、SOD活性与小麦对白粉菌抗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宁麦3号小麦幼叶定长前,叶绿体以出芽或均裂为二方式增殖,随后基粒、类囊体片层数增加,体积增大,说明它处于早期发育阶段。叶片定长后10天内,叶绿体发育成熟,与光合速率有关的数量性状(叶绿体大小,基粒数,类囊体垛叠数等)维持一生中最高值。基质电子密度较高,但基粒排列有时不整齐,叶绿体随之发生变形,周围常见小囊泡。叶片定长10天后,叶绿体变小变少,基粒排列紊乱,基质电子密度降低,嗜锇颗粒变大,逐渐趋向衰老。本文还讨论了叶绿体超微结构发育变化的全过程与叶片生长过程及光合、运输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多种细胞学方法对不同抗病性小麦白粉菌初生芽管的侵染行为及寄主细胞的诱导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初生芽管可诱导单个寄主细胞,产生比大麦和燕麦更为强烈的抗性,足以抵制后来附着胞的入侵,且这种诱导抗性还可向相邻细胞传递;在超微结构上,诱导抗性表现为寄主乳突反应能力增强,寄主细胞能够在附着胞入侵位点下,产生比高乳突抗性品种结构更为精致和坚硬的半圆形乳突,令附着胞入侵栓无法穿入。此外,本文还对诱导抗性的利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的应用吹泡仪方法评价小麦品质状况,采用吹泡仪、粉质仪、拉伸仪方法对全国大面积主栽的118份小麦样品进行面团流变学特性测定,将测定结果依据国家标准GB/T 17320-1999《专用小麦品种品质》的稳定时间指标分类,从而得出吹泡曲线W值评价小麦品质的参考指标为:强筋类大于250;中筋类在170-250;弱筋类小于170。并将吹泡曲线与粉质、拉伸曲线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小麦对条锈菌入侵反应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电镜研究小麦细胞对条锈菌入侵反应发现,在吸器发育过程中,寄主细胞的细胞器,如细胞核、内质网、叶绿体、高尔基体等常与吸器相伴随,在吸器四周的寄主原生质中形成与侵染有关的管状复合体,该结构可直接与吸器外质膜相连接;寄主细胞可向吸器颈部四周分泌和沉积大量的胼胝质,并可将颈部完全包围.经细胞化学染色表明,胼胝质的主要成分为多糖.  相似文献   

13.
小麦慢白粉病品种苗期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幼苗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和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在初生吸器形成率,单胞菌落未成熟次生吸器数,单孢菌梗基胞数上,慢粉品种与快病品种之间差异显著,这些指标可作为苗期鉴定慢粉品种的指标;在初生乳突形成和单孢菌落次生附着胞数上,慢粉品种与快病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左海  康朝发 《农技服务》2015,32(5):65-68
通过组织化学方法对非寄主辣椒以及非亲和寄主小麦受小麦条锈菌侵染后的抗病性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在非寄主和非亲和寄主植物上都具有较高的萌发率,但是从气孔下囊的形成阶段开始差异明显。其中,小麦条锈菌在非寄主辣椒上形成的气孔下囊明显减少,吸器母细胞的形成数量也随之减少,且只能形成极少量的吸器,同时侵染点伴随有较多的H2O2积累和过敏性坏死反应(HR)的发生;与非寄主辣椒抗小麦条锈菌相比,小麦条锈菌在非亲和寄主小麦上,气孔下囊的形成率明显偏高,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形成率也较非寄主辣椒的高许多,但是H2O2的积累和过敏性坏死的程度都低于非寄主的。本研究表明,过敏性坏死反应的发生与H2O2的积累仍然是非寄主辣椒抗小麦条锈菌的主要机制,同时也阐明了非寄主抗性和寄主抗性可能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5.
小麦品种对条锈病低反应型抗性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 ,系统研究了非亲和组合中小麦对条锈病低反应型抗性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非亲和组合分别由小麦品种牛朱特与条中 2 8号小种、杂种 4 6与条中 2 9号小种、天选 882与条中 2 9号小种组成 ,对照亲和组合由小麦品种辉县红与条中 2 9号小种组成。观察结果表明 ,小麦条锈菌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上发育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有明显差异。病菌在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菌丝生长受抑 ,菌落形成延迟或败育 ,病菌吸器母细胞和吸器数量明显减少。寄主细胞的坏死与条锈菌的发育受阻密切相关 ,免疫组合中病菌的受抑程度高于近免疫组合的。电镜观察发现 ,在抗病品种上 ,病菌胞间菌丝、吸器母细胞、吸器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 ,均发生了一系列异常变化 ,其中包括原生质的电子致密度加深、液泡增多变大、菌丝细胞壁不规则增厚、细胞器排列紊乱及解体、吸器母细胞及吸器丧失其生理功能、病菌最终畸形坏死。同时发现抗病品种受病菌侵染时可迅速产生结构防卫反应 ,新形成胞壁沉积物和吸器鞘等结构 ,以阻碍病菌进一步的扩展与发育。就小麦品种与条锈菌非亲和组合中表现出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与小麦抗锈性表达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安阳县小麦白穗原因及防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起小麦白穗的原因 (一)因病害引起的白穗 1、小麦纹枯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典型症状是在茎基部1—3节的叶鞘上形成椭圆形云纹状褐色病斑。后期病菌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椭圆形眼状斑,当病斑侵茎超过小麦茎秆周长3/4以上时,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多是单株发生。  相似文献   

17.
小麦低反应型抗条锈性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低反应型抗病性的表达出现在初生吸器母细胞形成后,表现为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形成减少,寄主叶肉细胞坏死,菌落生长受抑。但不同品种间条锈菌受抑程度与寄主细胞坏死的关系有很大差异,根据供试品种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可将低反应型抗条锈性区分为4个类型:①寄主细胞早期坏死型;②锈菌早期受抑型;③锈菌抑制滞后型;④晚期坏死抑制型。这一结果说明小麦品种的低反应抗锈性可能有多种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别家新 《农技服务》1997,(12):10-11
<正> 开春气温回升后,是争取小麦多成穗、长大穗、增粒重、搭好丰产苗架,夺取高产的关键时期。这时,应做到麦苗分类管理,促进小麦平衡生长,是小麦全面丰收的保证。 (一)弱苗管理 1、土壤肥力不足形成的弱苗  相似文献   

19.
小麦高温抗锈品种与条锈菌互作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典型小麦高温抗锈性品种作试材 ,研究了它们与条锈菌互作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 ,高温抗锈性的表达使病菌和寄主叶肉细胞超微结构都发生明显的变化 ,形成了侵染诱导的防卫结构和物质。条锈病菌菌丝被抑制 ,细胞器泡囊化 ,迅速解体。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发育受阻 ,畸形 ,坏死。吸器外质膜皱褶 ,电子致密度加深 ,并出现孔洞。寄主叶肉细胞的膜系统明显病变 ,细胞器解体 ,细胞质凝聚 ,质膜内陷 ,最终整个细胞坏死解体。除了上述典型的过敏性坏死反应特征以外 ,寄主细胞还产生了细胞壁防御结构和次生物质。在讨论中比较了高温抗病性品种防卫反应与普通低反应型抗病性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麦对白粉菌过敏性反应与H2O2及3种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关系,为探讨小麦对白粉菌抗性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白粉菌菌株17(Bgt17)和菌株6(Bgt6)及小麦品种扬158为试验材料,测定H2O2处理的小麦叶片过敏性细胞数量及POD、PPO、SOD酶活性。POD活性测定参照Hammershmidt方法并加以改进,用0.05mmol/LpH值为5.5的磷酸缓冲液进行提取,以愈创木酚作为底物测定,以1minA470变化0.01为1个酶活力单位;PPO活性测定参照ConstableandRyan方法进行,用0.05mmol/LpH值为5.5的磷酸缓冲液提取,以儿茶酚为底物测定,以1minA525变化0.01为PPO活力单位;SOD活性的测定参照Levine等方法进行,用提取液(50mmol/LMet,0.1mol/LpH值为7.8的磷酸缓冲液,1mmol/L二硫苏糖醇(DDT))提取。测定SOD对氮蓝四唑(NBT)光还原的抑制率,以抑制NBT光还原50%为1个酶活力单位。[结果]乳突在亲和性与非亲和性组合叶表细胞形成的差异不大,非亲和性反应叶表细胞过敏性反应发生早且明显比亲和性反应多;接种Bgt17后不同时间及非亲和性组合中含H2O2的过敏性反应细胞频率明显高于亲和性组合;用5、10、20mmol/L抗坏血酸处理后,小麦叶片中过敏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15.0与30.0mmol/LH2O2处理后诱导亲和性反应小麦叶片中过敏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接种白粉菌后,小麦叶片中POD、PPO、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非亲和性组合比亲和性组合3种酶的活性高。[结论]HO、PPO、SOD活性与小麦对白粉菌抗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