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京优葡萄从花前至果实采收进行不完全封闭的普通钢筋大棚覆盖,研究了大棚内的小气候环境.结果表明:1997年7月中旬上午6时至下午16时棚内温度高于露地对照,下午16时至次日上午5时低于对照;上午6时至下午13时棚内相对湿度低于露地,13时至次日上午5时高于露地.棚内京优葡萄与露地相比,座果率提高35.2%,单果重增加22.1%;至成熟采收时,果汁中可溶性固形物提高了12.7%,酸度降低,果实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为人工调控花色苷合成,以‘京优’葡萄为实验材料,应用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技术和荧光定量PCR,研究了萘乙酸(NAA)和脱落酸(ABA)处理对葡萄果皮花色苷积累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京优’葡萄果皮中,可检测到16种花色苷;ABA处理的花色苷含量高于对照,NAA处理低于对照,并且ABA处...  相似文献   

3.
1986~1988年对5年生巨峰葡萄连续3a的试验结果表明:每平方米架面留5根结果母枝,产量为3.54~3.65kg,667m^2产量为2027~2434kg,单穗平均重193.30g,平均单果粒重6.67g。其可溶性固形物为12.76%~13.49%,着色度在70.6%~63.7%,固酸化约为15.13%。  相似文献   

4.
春季晴天塑料大棚内不同位置小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省荆州市对春季晴天塑料大棚内不同位置的小气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棚内的光照强度从10:00到16:00均显著低于露地对照,早上8:00棚内除北点显著低于对照外,包括晚上18:00,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棚内南北中3点从早到晚光照强度差异不显著;从10:00到18:00,大棚内的温度显著高于露地对照;从早到晚,除10:00、12:00大棚内中点和南点的温度差异显著外,其他时间点大棚内不同位置的温度无显著差异。大棚内的湿度从北到南逐渐降低,且差异显著。从早到晚,塑料大棚内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再降低,而大棚内湿度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2.3m,阔6m的大棚,在棚内再用长1.7m,两头插入地下20cm,小拱棚,而成为双膜覆盖,地面再加薄膜覆盖栽培,草莓果实采收期比露地早3 ̄6个月,最早在11月下旬,迟至12月下旬,采收天数在140 ̄200d之间,至次年6月上旬,1hm^2产值在12 ̄19.5万元,比露地高5 ̄6倍。主要栽培技术为:①选用休眠浅的好品种;②培育壮苗,适时定值;③适时保温,防矮化;④防止病虫害及葡萄茎的侧芽发生  相似文献   

6.
CPPU对藤稔葡萄果粒增大及品质改善和提早成熟的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3年生藤稔葡萄盛花后15d用CPPU5-20mg/L浸果穗一次,果粒平均重比对照增加23.6%-62.8%,最大单粒重达21.9g,单株产量提高20.0%-48.6%,同时对品质也有明显改善,可溶性固形物比对照提高1.4-2.3个百分点,固酸比增大3.4-5.8,且成熟期提早3-5d。  相似文献   

7.
1986~1988年对5年生巨峰葡萄连续3a的试验结果表明:每平方米架面留5根结果母枝,产量为3.54~3.65kg,667m ̄2产量为2027~2434kg,单穗平均重193.30g,平均单果粒重6.67g。其可溶性固形物为12.76%~13.49%,着色度在70.6%~63.7%,固酸比约为15.13%。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谷子在—13.9Pa的负压下发芽率只有24.0%,在—16.73Pa时发芽率为16.3%。用0.5%的NM—1号抗旱剂包衣后,在—16.73Pa的负压下发芽率可达65.6%,比对照提高49.3%。同0.5%的NM—1抗旱剂在大豆现蕾期喷施叶面1次,相对收获株率为115.38%,相对千粒量为107.7%,增产率为40,27%。玉米在6叶期喷施0.5%的抗旱剂后,饱和亏减少4.09g,是对照的43.81%;干物质积累比对照快67.19%,蒸腾系数减少8.36g。  相似文献   

9.
白枇杷设施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枇杷为材料,研究双膜大棚设施高效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白天双膜大棚内的气温在25℃左右,明显高于露地气温。棚内极端最低气温为-1.3℃,比露地极端最低气温-4.4℃提高了3.1℃,保温效果显著。双膜覆盖期间,棚内比露地积温增加了475.2℃。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明显高于露地,且棚内枇杷发病率相对较轻。棚内枇杷叶片大而薄,成熟叶片绿色度明显低于露地叶片。棚内枇杷的花未发生冻害,只有极少幼果发生冻害。露地枇杷的花和幼果冻害严重,且以前2批的花和幼果冻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蔬菜大棚不利的环境因素及对策一、蔬菜大棚不利的环境因素1.透光率降低。大棚内的光照不如露地充足,其透光量为露地自然光量的60%~70%,如果塑料薄膜老化或粘附了尘土、水珠,则射入的光照会更少。2.棚内昼夜温度变化快,温差大。在晴天的午后棚内气温可高达...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塑料大棚内冬季温,湿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探讨了提高型塑料连栋大棚(HMG-1型)和单栋棚(南方标准大棚)冬季温、湿度和差异。连栋棚保温经高,保温效果好,冬季上午7:00的温度比单栋棚平均高1℃,比叶高3℃,一天中连栋棚升温快,幅度大,降温慢,棚内各位点温度差异小。晴天连栋棚内相对湿度明显低于单栋棚,但高于露地,阴天8:00-17:00三者平均相对温度分别为76%、86%、81%。  相似文献   

12.
葡萄透翅蛾幼虫是孵化后绝大部份蛀入嫩茎,仅有少数蛀食叶柄,被蛀嫩茎外部次日即现状淡紫红斑,故可凭此症状确定始孵育及虫量以指导防治,按幼虫头宽及体长分龄,今年始孵期为5月25日左右,5月26~30日主要为1龄,6月1~7日主要为2龄,6月9日,2龄仍占60%,但20%已进入3龄,初龄不能蛀穿茎节,遇节钻出虫道烟转移 蛀食,2龄后期,才能蛀穿茎节,3龄以后,才能蛀入2年生茎,2龄初期,转移率16.7%  相似文献   

13.
葡萄透翅蛾幼虫孵化后绝大部份蛀入嫩茎,仅有少数蛀食叶柄。被蛀嫩茎外部次日即现淡紫红斑,故可凭此症状确定始孵期及虫量以指导防治。按幼虫头宽及体长分龄,今年始孵期为5月25日左右;5月26~30日主要为1龄;6月1~7日主要为2龄;6月9日,2龄仍占60%,但20%已进入3龄。初龄不能蛀穿茎节,遇节钻出虫道转移它处蛀食;2龄后期,才能蛀穿茎节;3龄以后,才能蛀入2年生茎。2龄初期,转移率16.7%,2龄后期转移率升至33.3%。药剂防治试验,以敌杀死和甲胺磷两种药剂在5月29日至6月9日之间(1~2龄期间)进行。在5月29日、5月31日、6月2日、6月5日和6月9日等5个喷药日期中比较它们的药效。结果,敌杀死(1∶3000)的药效最高,在5月29日和31日(1龄期)防效分别达到93.3%和93.7%。甲胺磷(1∶1500)的药效不够好。药打初孵期,可兼杀已孵幼虫和未孵之卵,此时正值葡萄已经花谢,群众易于接受。如药打卵期,因卵小、隐蔽、难检查,防治时间和对象田不易确定,又值盛花期,故不易推广。综合上述结果,防治运期宜在花谢后嫩梢出现紫红斑时,立即用敌杀死类拟菊酯防治。喷药1次即可。如乘蛀梢之机,及时摘除果穗前5~  相似文献   

14.
在藤稔葡萄盛花后15d,应用不同量的IPA(6-(3-甲基-2-丁烯基)氨基嘌呤)水溶液对果穗喷雾,各处理单株产量之间呈极显著差异,稀释500倍IPA处理效果最佳,单株产量6.5kg,比对照高2.1kg;其次是稀释600倍IPA,株产5.9kg,比对照高1.5kg;可溶性固形物比对照分别提高2.4和1.9个百分点,可滴定酸分别比对照降低0.14和0.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以大棚和露地栽培的‘早钟6号’枇杷为试材,测定了枇杷果实发育过程中单果重、色泽与糖、有机酸等品质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棚设施栽培提高了早春棚内温度,有利于促进果实提早发育与成熟,成熟期比露地提早约40~50 d,平均单果重61 g左右、比露地提高了69%。露地与大棚枇杷中葡萄糖、果糖、蔗糖的变化趋势基本相近,都随果实发育而呈上升趋势,山梨醇则相反,随果实发育呈下降趋势;成熟时大棚枇杷的各种糖分含量均高于露地,以总糖含量计大棚枇杷比露地枇杷高约40%。大棚枇杷的奎宁酸含量在果实发育初期陡降至低位,随后呈缓缓下降趋势至成熟期;而露地果实是先缓缓上升至一高点后再随着果实的快速生长而下降。苹果酸的变化与奎宁酸不同,大棚枇杷的苹果酸先急升5倍后再随着果实的发育呈下降趋势,至成熟时最低;而露地枇杷的苹果酸先有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再随着果实发育逐渐下降至成熟时最低。成熟时大棚枇杷的总有机酸含量为0.34%,仅为露地的一半。因此,大棚环境有利于枇杷果实发育与糖分积累,从而提早成熟、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16.
以葡萄品种户太8号为材料,研究铺设反光膜对设施大棚栽培葡萄果实外观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果实大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果园铺设反光膜既可调节果树冠层微环境(光照强度),又能改善果实品质。铺设特卫强反光膜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果实百粒重显著高于对照;覆膜处理的光照反射率显著高于对照。研究表明,铺设反光膜处理对葡萄着色和前期成熟果数量作用显著,成熟期前2周可采摘的葡萄产量是对照的2.1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设施栽培条件下的‘巨峰’葡萄为试材,研究设施大棚开窗对葡萄植株光合特性、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葡萄设施栽培模式改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通过自制拉杆在温度高于35 ℃的天气开窗,9:00-15:00开窗效果最佳,显著降低棚内温度6.1 ℃;同时设施大棚通风情况改善明显,棚内风速显著提高。开窗处理的植株叶片叶绿素总含量与CK无显著影响(P>0.05),但开窗处理的PSⅡ实际光合效率 Y(Ⅱ) 在 9:00和13:00均显著高于CK;13:00与CK相比提高12.4%,可能是开窗后棚内温度降低,减轻了PSⅡ系统胁迫。CK的叶片光化学淬灭系数qP持续增至13:00后下降,开窗处理在9:00显著高于CK,光合活性较好。在果实品质指标上,开窗处理的单粒质量比对照显著提高9.9%、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糖酸比显著提高,开窗后果实风味更佳。开窗处理病害等级为5级的最多,其次是4级,叶片受轻微日灼的数量较少,其中1级病害数量显著低于CK,开窗处理植株抗病性较强。开窗能有效改善设施环境小气候,对果实发育的关键时期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植株叶片光合作用,进而改善果实品质,日灼病害减轻。在生产中可参照此方法开窗降温,可有效解决连栋设施大棚夏季热害问题,对简易连栋大棚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钦少华  施金元 《特产研究》1999,(2):44-44,59
施用PBO的藤稔葡萄平均粒重22.1g,可溶性固形物16.2%,666.7m^2产2082.5kg产值4.165万元。分别比CK增长44.4%,20.9%,79.2%和348.28%。  相似文献   

19.
大棚覆盖不同颜色防虫网小气候效应及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棚覆盖黑网,透光率为63.2%,遮阳效果显著。棚内最高气温,黑网较对照低0.3℃,且湿度增大。顶黑网、银灰网均高于对照1.0~1.3℃;最低气温,黑网较对照高0.9℃,顶黑网较对照高0.2℃,银灰网较对照低0.5~0.8℃。覆盖防虫网的小白菜株高增大,开展度减小,叶色变浅,叶片变薄,叶绿素含量减少,单株重小。  相似文献   

20.
《天津农业科学》2015,(5):128-131
为了研究欧李在大棚内与露地新梢生长发育情况的差异,以‘农大4号’和‘农大5号’欧李为材料,对材料进行平茬后,每隔5 d对棚内与露地的新梢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两个品种棚内新梢的生长进程比露地提早10 d。在新梢迅速生长期,两个品种露地新梢加长生长速率均极显著高于棚内;‘农大4号’品种露地加粗生长速率极显著高于棚内,而‘农大5号’不显著;两个品种棚内和露地新梢的节间长度差异不显著,棚内新梢没有出现徒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