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整理统计了莱州湾主要有机污染物入海通量,并于1998年7月,调查了莱州湾湾顶部对虾养殖区进、排水中氮、磷及COD的浓度,初步估算出了对虾病害发生后(1993年),对虾养殖过程中排入海中COD的增量增量平均约为1173.4t/a,为黄河年排放量的0.54%,小清河年排放量的0.29%;无机氮的增量平均为45.1t/a,为黄河年排放量的1.79%,小清河年排放量的1.10%。对虾病害发生后(1993年后)莱州湾沿岸对虾养殖的有机污染较黄河和小清河小的多。  相似文献   

2.
2012—2014年每年5月在莱州湾海域布设20个站位,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进行3个航次拖网调查,分析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以及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302 373粒鱼卵和2 912尾仔稚鱼,共计27种类,其中16种鉴定到种,隶属于5目11科16属,还有6个种鉴定到属,5种鉴定到科。鱼卵与仔稚鱼的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鱼卵、仔稚鱼平面分布极不均匀,沿岸海域数量大于远海。黄河、小清河和胶莱河河口附近数量较多,莱州湾湾口海域数量较多,中部海域数量较少。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数据的多元分析表明,2012年仔稚鱼数量与浮游植物密度呈明显正相关(r=0.891,P<0.01),2013年鱼卵数量与化学需氧量呈明显正相关(r=0.564,P<0.01),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海域营养盐现状及年际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6~2009年莱州湾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09年莱州湾海域5月和8月无机氮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显著高于东部海域;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5月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高于东部海域,8月影响不明显;5月,53.3%的海域内无机氮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100%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8月,34.9%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含量总体偏低,只有5月小清河口海域超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海域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年际变化结果显示,5月有逐步上升的趋势,8月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活性磷酸盐5月变化不明显,8月下降趋势明显;活性硅酸盐5月和8月变化不明显。4年整个海域无机氮污染严重,磷缺乏;平均N/P为164、Si/P为130、Si/N为0.77;净营养盐收支呈磷减少而氮增加的总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渤海硬骨鱼类鱼卵和仔稚鱼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渤海硬骨鱼类鱼卵、仔稚鱼种类41种,隶属7目27科38属,优势种类依次为科、石首鱼科、鲱科、科、科和舌鳎科。鱼卵、仔稚鱼分布几乎遍及整个渤海海域,产卵盛期密集中心为辽东湾中南部、渤海中南部至莱州湾西北部以及三湾的底部。并对主要种类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分布及变化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黄河口近岸海域鮻(Liza haematocheila)鱼卵、仔稚鱼的分布, 并探究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 根据 2020 年 4—7 月在黄河口近岸海域的产卵场调查和 2020 年 4—11 月的定置网渔业生产调查, 结合水温遥感数据, 分析了鮻的产卵期和鱼卵、仔稚鱼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研究了鱼卵、仔稚鱼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4—5 月为黄河口近岸海域鮻的繁殖盛期, 鱼卵集中分布在莱州湾近岸水域, 仔稚鱼在莱州湾和黄河入海口门水域均有分布。水温对鱼卵、仔稚鱼的分布和丰度都有重要影响, 11~14 ℃和 19~22 ℃范围内, 鮻鱼卵、仔稚鱼出现概率和丰度均较为集中; 盐度与鱼卵、仔稚鱼分布关系密切, 但对丰度影响不显著; 2~6 m 水深范围内, 鱼卵、仔稚鱼分布最为集中, 随着水深增加, 鱼卵、仔稚鱼出现概率降低。本研究结果为鮻资源养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82、1993、2003和2008年渤海莱州湾海域位置相同的12个站位的鱼卵、仔稚鱼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大幅减少,由1982年的27种减少到2003年的12种和2008年的14种。鱼卵、仔稚鱼个体资源数量下降趋势明显,2008年个体数量分别为1982、1993和2003年的31.58%、0.61%和5.77%。种类组成相似性分析表明,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年代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有变动加快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1993年最低,之后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依据2013年6月对莱州湾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盐度(S)、pH、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P)等理化因子的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分别对该海域的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春季莱州湾所有站位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均符合Ⅰ类海水水质标准;DIN污染严重,31%站位的DIN含量超Ⅳ类海水水质标准;PO4-P含量较低,所有站位PO4-P含量均符合Ⅰ类海水水质标准。由评价结果来看,2013年春季莱州湾海域N/P比值总体处于高值,P相对缺乏,营养水平处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ⅥP)水平,有机污染程度属于Ⅱ级,表明该调查海域开始受到有机污染,但有机污染程度轻于2007年夏季。  相似文献   

8.
吴煌荣 《福建水产》2016,(6):493-500
2012年10月和2014年5月在诏安湾海域进行了鱼卵、仔稚鱼的调查,对诏安湾秋季和春季的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共鉴定的鱼卵7种、仔稚鱼7种,隶属于10科10属;秋季共采集到鱼卵31个和仔稚鱼47尾,密集区出现在湾口的西屿北侧海域,春季共采集到鱼卵662个和仔稚鱼69尾,密集区主要分布在诏安湾中部偏北海域和湾口西屿西侧海域。秋季主要优势种为隆头鱼科鱼类、美肩鳃鳚,春季主要优势种为黄姑鱼、红鳍笛鲷和美肩鳃鳚。与东山湾相比,春季诏安湾鱼卵密度明显较大、仔稚鱼资源密度略低;秋季两个海湾的鱼卵、仔稚鱼数量均处于低水平;两个海湾的产卵时期主要在春季。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近岸海域有机污染物种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4月、10月两次对莱州湾内小清河、虞河、潍河入海口及近海水域进行了有机污染物色-质联机定性分析,共检出有机污染物16类106种,其中优先控制污染物9种,在这些优先控制污染物中以酚类物质较多,结果表明莱州湾有机污染仍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0.
莱州湾海域近年营养盐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等营养盐类,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其浓度高低可直接反映出海域的营养化程度。在此,仅就1996~1998年度莱州湾监测水域营养盐状况作一分析。1材料与方法在莱州湾5m以上水域均匀布设14个监测站位,在0m、5m层分别采取水样。湾底部浅水区站之间的间距较密,小清河口、黄河口外也没有站位。每年两航次监测相同的站位,时间分别在枯水期(5月底)和丰水期(8月底)。主要分析项目为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等。按《海洋监测规范》进行操作。2结果与分析2.1无机氮的年度数值变化图1莱州湾19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