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高产施肥的依据、计算模式与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效朴 《玉米科学》1998,6(2):069-071
作者通过十余年对淮北砂姜黑土区以高产施肥为中心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主要从土壤供肥特点、玉米需肥特点、玉米对肥料的利用率以及对不同肥料的反应规律等方面阐述了玉米高产施肥的原则和依据,提出了简便易行的计算模式,拟定了不同产量指标的高产施肥方案,并扼要地介绍了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要点,以供有关的研究者和生产者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春玉米高产纪录的创造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在新疆奇台创造24 948.75 kg/hm2的玉米产量,刷新全国玉米高产纪录.研究团队采取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条件下,4月14日 播种,宽窄行70 cm+40 cm配置,播种密度135 000株/hm2,产量最高的品种是MC670,收获穗数12...  相似文献   

3.
根据多年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高产实践,总结出了促进夏玉米创高产的三肥最佳运筹技术。即巧施拔节肥,为高产搭好骨架;重施孕穗肥,扩库增粒重;酌施攻粒肥,促流壮籽粒等。多年的小区试验与生产实践反复证明,夏玉米及时追好三肥,是夺取其高产的重要措施与保证,亦是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最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黑土区高产土壤培肥与玉米高产田建设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通过黑土区高产土壤培肥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出了黑土区玉米最大效益施肥量和最高产量施肥量,明确了黑土区玉米高产栽培的主要土壤限制因素以及亚耕层培肥、深松、磷、钾肥追施对土壤肥力与玉米产量的影响,探明不同产量玉米需肥规律,提出了玉米高产施肥原则,初步建立了黑土区玉米产量14250kg/hm2的土壤培肥与施肥技术,并创建了产量超过14250kg/hm2的建设技术和样板。  相似文献   

5.
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最佳密度和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3,他引:37  
本研究采用7个密度,4个施肥水平在地力5100kg/hm2条件下进行半紧凑型玉米杂交种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和肥料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不同剂量施肥水平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高肥条件下未能引起产量显著下降,供试品种桂单22具有一定的耐肥性。玉米产量开始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密度增至一定程度时,产量不显著上升,也不显著下降。高产栽培技术的组配是密度6.0万株/hm2,氮磷钾纯养分315~420kg/hm2,氮磷钾比3∶1∶3。  相似文献   

6.
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介   总被引:17,自引:18,他引:17  
介绍了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的历史、高产竞赛的参赛及测产规则、最高产量和主要的栽培技术.分析了竞赛优胜者创造高产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我国玉米生产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是提高高密度下品种的综合抗性和培肥土壤,提高地力。  相似文献   

7.
不同专用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何萍  金继运 《玉米科学》2007,15(5):117-12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专用肥配方及其施用技术对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号专用肥玉米的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和经济效益最高,其施肥技术为100kg口肥配合500kg底肥施用;施用5号专用肥玉米的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和经济效益次之;施用1号专用肥的产量和效益最低。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推荐选用3号玉米专用肥并以100kg口肥和500kg底肥配合施用,玉米能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丘陵区川谷地玉米最佳群体结构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梁嘉陵 《玉米科学》1996,4(4):054-056
本研究探讨了丘陵区川谷地玉米不同密植条件下生理指标的表型值及经济产量性状,并建立了玉米最佳群体结构模型。经过对模型的寻优,选出获得最大经济产量的适宜密度范围为5.0~5.5万株/hm2,最大叶面积指数3.0~3.5,最适光合势16500~18000m2/d·hm2,最适生物产量19500~20250kg/hm2。对指导丘陵区川谷地以及类似地区的玉米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紧凑型玉米高产生理基础及高产栽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举林 《玉米科学》1995,3(2):058-060
紧凑型玉米与平展型玉米相比,具有稳上部叶夹角小、株型紧凑、耐密植、叶向值大、叶面积系数大、光合势高、净光合产物多、群体库容量大、经济系数高的特点,这是紧凑型玉米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改进制种技术,争取制种高产稳产)是紧凑型玉米推广应用重要的种质基础。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必须充分发挥其耐密性特点,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扩大群体库容量,加强田间管理,延长功能叶的有效期,增强源的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玉米高产栽培的钾素生理作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曹敏建  孙国娟 《玉米科学》1998,6(1):066-068
本文从玉米高产栽培角度探讨了钾肥对玉米高产作用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钾能增强玉米的耐密性,玉米欲获高产必须有足够的密度,但是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群体内光照状况恶化,叶片光合强度下降,钾能增加玉米叶片的光合强度,尤其对于因高度密植而处于弱光条件下的中、下部叶片的光合强度更具促进作用;②在一定范围内,玉米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且生物产量中的茎叶重量增加幅度大于子粒,玉米吸收的钾素近80%都集中在茎叶之中。因此,高产高密的玉米,对钾素的需求量增大。  相似文献   

11.
紧凑型玉米根系高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紧凑型玉米比平展型玉米容易获得高产,根系性状良好是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根系干重苗期发展快,后期变化平稳.深层根量较多,水平分布紧凑,耐密植.密植条件下,籽粒增重期根系吸收活力高,活跃吸收层深.气生根发达,气生根根系活力受密度影响小,对产量贡献大.  相似文献   

12.
陕西玉米育种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陕西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种质创新能力不足、育种技术、育种方法、抗逆性育种重视不够是目前品种的现实产量潜力不大、品种适应性和抗逆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组织协同攻关、调整育种目标、提高适应性,加强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强化和改进育种选择方式,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新技术应用,密切玉米育种和栽培的合作等对策。玉米育种思路以增强玉米品种适应农业资源(水分、土壤等)的约束和玉米高产优质为目标,以本土化的种质为基础,构建杂种优势群为核心,强化逆境人工选择、采用密植育种策略,探索"高配合力(杂种优势)+株型(结构、生理)+广适(生态)"的玉米生理生态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13.
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作民 《玉米科学》1996,4(3):037-040
本文论述了紧凑型玉米与平展型玉米高产栽培对比试验(1987~1993年),初步研究了紧凑型玉米产量结构,生理生态指标及其适宜密度、最佳配方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玉米覆膜增产效果,获得单产12000~15000km/hm2的产量,为黑龙江省玉米高产再高产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作英 《杂粮作物》2008,28(4):221-223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培育适应本国各地区土壤、气候特点及不同生产水平的优良杂交种。当前各国的玉米育种主要以高产形态和生理基础为依据,重点选育高密度条件下的高产类型。重视株型紧凑,叶片上举,秆坚硬强壮、多抗类型的选择。那么辽宁省玉米育种家选育的理想株型应是,上部叶片直立,下部叶片平展,叶片光合效率高,适合密植,苗期耐低温,抗倒抗病耐瘠薄,灌浆期延长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5.
针对辽宁省这一特异生境下高产玉米的生产难度,分析冠层理论和光合作用原理,高产玉米的理想生长模式并解析其群体冠层内不同层次的结构特征、光合生理及微生态环境特点,旨在明确高产玉米冠层结构与冠层透光特性、微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及其对光合作用、产量形成的影响,为高产玉米模式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甘肃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种质创新能力不足、育种技术、育种方法、抗逆性育种重视不够,是目前品种产量潜力不大、适应性和抗逆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协作攻关、调整育种目标、提高适应性,加强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改进育种选择方式,推进新技术应用,密切新品种与栽培技术相结合等对策。育种思路以增强玉米品种适应性和高产优质为目标,以本土化的种质为基础,构建杂种优势群为核心,强化逆境人工选择、采用密植育种策略,探索高配合力的玉米生理生态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追肥方法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追肥方法对玉米产量与肥效、玉米根系生长与分布、土壤中氨挥发损失及肥料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垄沟深追肥土壤中氨挥发少,肥料利用率高,玉米根系分布广,下扎得深且须根多,既能增强玉米吸肥吸水能力,又能增强玉米耐旱抗倒伏能力,达到增产增收.此外,玉米垄沟深追肥省工省力,追肥均匀,简便易行,是一项高产、节能、高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密植品种郑单958和稀植品种丹玉39为试材,通过不同土壤量的盆栽试验来模拟不同的土壤生态容量,研究不同耐密植玉米品种生长发育所需的土壤生态容量以及土壤生态容量对玉米植株形态、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生态容量的增加,玉米株高、茎周长、叶面积、穗位叶光合速率、单株子粒重以及百粒重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土壤生态容量是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限制性因子。不同耐密植型品种对土壤生态容量的响应不同,12.5 kg土量处理的土壤生态容量可以满足耐密植型玉米品种郑单958的产量需求,郑单958的自我调控机制强,可以更好地适应较低的土壤生态容量,可能是其耐密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山东夏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王庆成  刘开昌 《玉米科学》2004,12(Z2):60-62
通过长期夏玉米高产实践,根据当地的光热资源,提出了山东玉米的高产潜力为25 830 kg/bm2,总结了公顷产量13 500kg以上的夏玉米高产的生理特性和矿质营养(氮、磷、钾等)的吸收规律,提出了高产栽培的具体措施,为玉米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春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邵阳市春玉米产量低的主要原因,结合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通过1987~1996年的试验研究,摸索出了春玉米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规范是:选用良种,合理布局,适时播种,间苗定苗,适当增加密度,建立高产群体,增加肥料投入,科学施好四肥,喷施微肥,增粒增重,综防病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