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年旱地新植甘蔗节水灌溉地膜覆盖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旱地春植甘蔗干旱年景3月底种植时不灌出苗水,不论盖膜与否,均不能保证甘蔗出苗,产量较低。采用灌水宽膜覆盖技术栽培可起到显著的增温保湿作用,对提早出苗、提高出苗率、分蘖率、提高蔗茎产量、提高早期糖分具有明显的效果。宽膜覆盖蔗茎产量比半膜覆盖增产1537~1918 kg/667m2、增28.9%~38.1%,早期蔗糖分提高0.53~0.6个百分点,含糖量增加236~277 kg/667m2、增34.1%~44.7%;宽膜覆盖比不盖膜增产3635 kg/667m2,增109.6%,早期蔗糖分提高1.19个百分点,增糖507kg/667m2、增131%。  相似文献   

2.
甘蔗地膜全覆盖栽培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67m2新植蔗全膜覆盖比仅覆盖蔗沟的半覆盖增产596千克,增幅12.4%,新增纯收益301.2元;比不盖膜增产1381千克,增幅34.38%,新增纯收益486元.667m2宿根蔗全膜覆盖比仅覆盖蔗蔸的半覆盖增产1131千克,增幅21.8%,新增纯收益558元;比不盖膜增产1706千克,增幅37.0%,新增纯收益642元.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蔗农的水田种蔗积极性,提高蔗农综合经济效益,进行甘蔗套种马铃薯、西瓜、大豆、玉米、油葵试验,探索出甘蔗套种其它作物对甘蔗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套种比单种的产量平均高9.87t/hm~2,增7.98%;同时套种的其它作物产量平均达12.51t/hm~2,产值平均达22848元/hm~2,两种产值比单种甘蔗的产值平均高27090元/hm~2,增幅达50.9%;各套种处理对甘蔗糖分无影响。甘蔗间套种提高植蔗的综合效益,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地膜全覆盖对旱地甘蔗产质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旱地甘蔗新植与宿根地膜全覆盖技术和不覆盖种植条件下对甘蔗产质量及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地膜全覆盖处理的株高、单茎重、有效茎、产量、糖分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均显著高于不覆盖地膜的处理。新植甘蔗地膜全覆盖的平均产量133.9t/hm2,比不盖膜的高59.6%;效益为35407元/hm2,比不盖膜增加20892元/hm2,增效144%;宿根甘蔗地膜全覆盖的平均产量133.7t/hm2,比不盖膜的增高32.5%;效益为43951元/hm2,比不盖膜增加11986元/hm2,增效37.5%。此技术是旱地甘蔗保水保肥、增产增效、延长宿根年限的一项技术措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分析了广西甘蔗套种春西瓜的优势及效益,并归纳总结出甘蔗套种春西瓜栽培管理技术。甘蔗套种春西瓜模式,春西瓜平均每667m2产量达1606kg,按收购价1.6元/kg计,西瓜产值每667m2达2569.6元;甘蔗平均每667m2产量达5.92 t,按收购价450元/t计,甘蔗产值达2664.0元,甘蔗套种春西瓜二项总产值每667m2达5233.6元。扣除西瓜的种子、化肥、农药、地膜、人工等投资1075元,每667m2比单种甘蔗模式产值2448.0元(5.44 t/667m2),增收1710.6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蔗地套种春西瓜,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提高综合效益,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实现蔗农增产增收,建议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干旱条件下,将水田改为旱地,分别种植大豆、玉米与大豆间套种和玉米,并与种植水稻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效益最好的种植模式是玉米与大豆间套种,亩产值为1152元,其次是净种玉米,其产值为1037元,分别比种植水稻亩产值高351元和236元,净种大豆效益最差,亩产值仅为740元。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不同覆膜技术对新植云蔗05-51品种的影响,探究该品种的关键种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甘蔗出苗率全膜覆盖比半膜覆盖和不盖膜可提高20.18和34.80个百分点;产量全膜覆盖比半膜覆盖和不盖膜可提高33.3%和84.4%;全膜覆盖利润3805元/667m2,比半膜覆盖和不盖膜高33.6%和37.5%。蔗糖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施肥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的栽培模式,设置两次施肥+普通地膜、一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两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两次施肥+不覆膜4个处理,研究不同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对新植甘蔗的出苗率、分蘖率、株高、茎径、有效茎、糖分、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推广应用甘蔗轻简高效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新植甘蔗桂糖32号采用两次施肥+普通地膜、一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两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3种栽培模式的出苗率、分蘖率、有效茎、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两次施肥+不盖膜栽培模式,且全覆盖3种栽培模式的甘蔗实收产量和新增纯收益无显著差异,分别为8127.52 kg/667m~2、1234.11元/667m~2,7073.91 kg/667m~2、1010.31元/667m~2,7173.96 kg/667m~2、1046.06元/667m~2。在全膜覆盖栽培模式下,无论是缓释肥一次施肥或复合肥两次施肥,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缓释肥一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全覆盖的轻简高效栽培模式更有利于甘蔗轻简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提高蔗农综合经济效益,进行宽窄行间套种玉米、大豆和花生试验,探索出甘蔗宽窄行种植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和甘蔗糖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的甘蔗比普通种植的产量高1.9t/hm2,增1.8%。同时玉米收入达6.15t/hm2,产值达到12915元/hm2,两样产值比普通甘蔗种植的产值高13713元/hm2,增幅达30.35%。同时投入产出最高的是间套种花生为3.5∶1。通过探索宽窄行间套种提高植蔗的综合效益,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以云蔗03-194为参试品种,在1月份下种,开展不同下种量及下种方式1新1宿田间试验。新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下种量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明显,以5000芽/667m2、6000芽/667m2处理蔗茎产量最高;7000芽/667m2、8000芽/667m2处理茎径偏细,蔗茎产量较5000~6000芽/667m2处理略减;3000芽/667m2、4000芽/667m2处理有效茎偏少、株高略矮,蔗茎产量较5000~8000芽/667m2低;甘蔗品质变化没有明显规律;不同下种方式间,横(斜)排下种较常规下种蔗茎产量增563kg/667m2、增6.61%,甘蔗含糖分提高0.17个百分点。宿根试验不同下种量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明显,以7000芽/667m2蔗茎产量最高,对甘蔗品质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不同下种方式处理间,横(斜)排下种与常规下种蔗茎产量相当,甘蔗含糖分提高0.2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甘蔗间种玉米试验设3个处理:宽窄行模式,宽窄行140cm、80cm,玉米双行间种在宽行墒面上;1.1 m等行距模式,采用隔一间一,玉米双行间种在甘蔗行间;1.1 m等行距模式单种甘蔗为对照。结果表明,甘蔗间种玉米等行距和宽窄行两种模式,均能提高甘蔗产量,等行距模式增幅达19.2%,宽窄行模式增幅达11.5%,等行距模式玉米产量为376.5kg/667m2,宽窄行模式玉米产量为338.9 kg/667m2;在0.3~0.5m株距密度下,随着玉米株距的增加,玉米产量增加,玉米密度与甘蔗产量之间没有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以N25-P10-K8的榕风牌缓释肥和普通复混肥各60kg/667m2,在甘蔗下种时一次性作基肥和分两次施肥(第一次下种时作基肥施20kg/667m2,第二次作追肥在揭膜后施40kg/667m2),以当地施肥方式和施肥量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榕风牌缓释肥分两次施肥对甘蔗农艺性状有促进作用,产量提高3.4%,经济效益提高136.15元/667m2;榕风牌缓释肥一次性做基肥产量提高1.6%,经济效益提高180元/667m2。两种肥料4种处理对甘蔗蔗糖分均有改善作用,比常规施肥高0.42~0.84个百分点。而普通复混肥处理对甘蔗产量等性状和经济效益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山州地区玉米间套种大豆三熟制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山州地区玉米间套种大豆技术的研究,总结出玉米间套种大豆"玉米-大豆-大豆"的三熟制栽培技术模式。在该种植模式下,玉米平均产量457.1公斤/亩,间套种大豆二熟合计平均产量154.2公斤/亩,综合产值1 993.6元/亩,而净种玉米平均产量为490.4公斤/亩,产值为980.8元/亩,玉米间套种大豆三熟模式比净种玉米增收1 012.8元,增103.3%。该种植模式能充分利用文山州地区独特的气候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文山州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恩施山区马铃薯与玉米、蔬菜立体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增加单位面积产值,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恩施州农户巧妙地将马铃薯与玉米、蔬菜进行立体种植,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这种立体种植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方法为在海拔855m的地方采用双行玉米套种单行马铃薯,在玉米生育期内套种两季四季豆、一季白萝卜;对照为传统双行玉米套种单行马铃薯。试验结果为:立体种植模式马铃薯商品薯667m2产量达615.9kg,玉米产量达614.6kg,四季豆产量达1577.0kg,白萝卜产量达2755.0kg,667m2总产值达4149.4元,净产值达3044.9元,比传统种植模式的净产值增加509.7%。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百色、崇左、钦州、来宾等市的蔗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个市平均新植有效茎数为4932条/667m2,宿根有效茎数为4644条/667m2。新植株高为214 cm,宿根株高为216 cm。新植茎径为2.65 cm,宿根茎径为2.79 cm。目前估产,新植产量为5.82t/667m2,宿根产量为6.13t/667m2。甘蔗整体长势优于去年,若后期没有极端恶劣的天气,全区甘蔗可实现比去年增产15%~20%。  相似文献   

16.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对我国食糖安全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人工成本、地租等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导致甘蔗效益逐年减少。因此,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甘蔗效益是当前甘蔗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采用文献数据、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实地调查和试验结果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甘蔗间套种玉米历史和现阶段主要模式进行差异分析。宿根蔗间套种玉米主要有每行间种和隔行间种二行两种模式,且宿根蔗间套种模式当前只能靠人工操作,规模化发展难度大;新植蔗间套种玉米的主要方式有等行距每行种植、等行距隔行种植、宽窄行间套种(宽行2.4~3.2米)等模式,但是等行距间套种无法机械化种植难以推广,而宽窄行间套种模式适合机械种植但严重影响单位面积甘蔗苗数;甘蔗轮作玉米能实现机械化种植和管理,但是只能在甘蔗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因此,选择适合的间套种品种和合理种植模式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宿根甘蔗套种马铃薯宽窄行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宿根甘蔗套种马铃薯经济效益,通过采用宽窄行种植、多种密度处理的方法,研究宿根甘蔗套种马铃薯中马铃薯密度与甘蔗产量和品质、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土地复合产值和新增纯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播幅为2.0 m的宿根甘蔗套种马铃薯宽窄行栽培中,当马铃薯密度达3.0万粒/hm2时,土地复合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其中,马铃薯产量达28 600 kg/hm2,商品率达72.3%;甘蔗产量达168 000 kg/hm2,比纯种增16.2%;甘蔗糖锤度达19.9%,比纯种提高0.3个百分点;复合产值达135 985元/hm2,比甘蔗纯种增119.7%;新增纯收入122 905 元/hm2,比甘蔗纯种增151.8%。  相似文献   

18.
针对德宏州甘蔗套种马铃薯栽培中存在的技术措施参差不齐、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生产实际问题,采用甘蔗套种马铃薯宽窄行栽培方式,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该套种模式下马铃薯小区产量随播种密度的加大而增加;套种马铃薯后甘蔗小区产量出现小幅度变化,但单位面积复合产值比净种条件下增加27.3%~50.7%。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瓜稻复种”的主要技术要点,指明了“瓜稻复种”是改变水田传统经营方式,变单季稻为两茬的有效耕作形式。该项技术达到了在不减少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又提高了水田生产经济效益的良好效果,获得了667m2水田年创纯收益近4000元的高效益。  相似文献   

20.
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甘蔗种植规格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甘蔗机械作业的种植行距与产量的关系,柳州市蔗糖生产办公室与柳江县甘蔗技术推广站于2008年进行了不同行距甘蔗种植简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130era的甘蔗产量最高,达8220.0kg/667m2,分别比行距90cm、100cm的甘蔗增产530.0kg/667m2、369.6kg/667m2;行距120cm的甘蔗产量为8060.5kg/667m2,分别比行距90cm、100cm的甘蔗增产370.5kg/667m2、270.1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