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为了探究天然发酵酸马奶中发酵乳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8(E.coli O8)的抑菌机理,本试验从酸马奶中分离筛选出抑菌效果最佳的菌株,对其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经NCBI网站BLAST对比鉴定菌种;对菌株进行培养发酵,制备无细胞发酵上清液(CFS);通过排酸、排过氧化氢(H2O2)、不同蛋白酶处理等方法初步确定CFS中的抑菌活性物质性质及其含量;采用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确定CFS对致病性E.coli O8 24 h生长曲线的最佳抑菌浓度;试剂盒法测定CFS对致病性E.coli O8的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酸马奶中分离出22株对致病性E.coli O8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抑菌作用最好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后确定其为发酵乳杆菌属;CFS中主要的抑菌物质为蛋白,含量为399.5 μg/mL;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0和49.9 μg/mL;CFS能使致病性E.coli O8的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在1 h内快速升高,之后呈缓慢增长趋势,且使致病菌培养液中的蛋白含量明显升高。综上所述,发酵乳杆菌CFS的主要抑菌物质为蛋白,蛋白浓度越高抑菌能力越强;CFS通过破坏或改变致病性E.coli O8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其释放出AKP和胞内蛋白,从而在短时间内起到抑制致病性E.coli O8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地榆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MDR E.coli)体外抑菌效果及抑菌机制,通过系统溶剂提取法萃取制备地榆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提取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各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菌活性,筛选最佳抑菌活性部位提取物,并通过对MDR E.coli的细胞壁、细胞膜、菌体总蛋白合成的影响探讨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3.125 mg/mL,在浓度为MIC和0.5×MIC时作用菌体12 h, MDR E.coli菌量分别为(2.37±0.59)×10~(6 )CFU/mL和(2.05±0.57)×10~8 CFU/mL;培养基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别为(1.498±0.023)U/L和(0.768±0.088)U/L;在260 nm处培养基上清液OD值分别为0.363±0.003和0.168±0.009,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菌体总蛋白条带出现明显缺失。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菌作用最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菌体细胞壁、增大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总蛋白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中药对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25种中药对秦皇岛地区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地方流行株QH1(O78)、QH2(O89)、QH4(O1)的体外抑菌效果,以E.coli标准株ATCC25922作为质控菌株。利用水提法制备中药药液,使终浓度为1g/mL;用平板琼脂打孔法和改良微量二倍稀释-平板法分别测定25种中药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金银花、黄连、乌梅、五味子4种中药对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极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20.3mm~22.7mm之间,其MIC在15.65mg/mL~31.25mg/mL之间;其他药物对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为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中药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不同蒙药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从而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药物进行试验。本研究选取了9味蒙药,通过牛津杯法、二倍稀释法以及小鼠致病性试验,测定不同蒙药对牛源致病性E.coli O78抑菌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结果显示,除了柯子和多叶棘豆没有抑菌作用外,其余7味蒙药对致病性E.coli O78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黄连的体外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2mm,表现为极敏,MIC为0.0039g/m L;姜黄的体外抑菌效果最差,抑菌直径为9mm,表现为低敏,MIC为0.5000g/m L。表明不同蒙药对致病性E.coli O78体外抗菌效果不同。黄连的抑菌效果最好,在较低药物浓度下对致病性E.coli O78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对致病性E.coli O78抑菌效果较好的蒙药,从而为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调查新疆部分地区E.coli O157∶H7的感染情况和菌株致病性,从新疆阿克苏、伊犁、塔城3个地区的牛场采集新鲜粪样564份,对E.coli O157∶H7进行分离与鉴定。利用E.coli营养肉汤(EC肉汤)对样品进行增菌后,用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SMAC)平板选择性培养,再经过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培养基(MUG)的筛选,对疑似菌株进行生化和PCR鉴定,并将分离鉴定到的菌株进行小鼠攻毒试验。结果显示,从伊犁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出2株E.coli O157∶H7(Y166和Y226),其检出率为0.88%;小鼠攻毒试验中,Y166和Y226试验组小鼠在48h内全部死亡,具有一定致病性;从阿克苏、塔城所采样品中未分离到E.coli O157∶H7。  相似文献   

6.
为鉴定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奶牛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本研究分别采用接种小鼠试验、玻片凝集试验、PCR方法及药敏纸片法测定E.coli分离株的致病性、血清型分布、8种毒力基因及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内蒙古奶牛场采集的100份粪便样品中鉴定出50株致病性E.coli(50%)。定型的24株致病性E.coli的血清型共10种,以O18、O146和O152为优势血清型,共14株,占定型菌株的58.3%。50株致病性E.coli中,毒力基因irp2、eae A、stx1、stx2和hly A的检出率分别为100%、50%、14%、10%和8%。另外,所有血清型菌株对受试的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并且均耐受青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和阿莫西林6种抗生素,而且全部含有毒力基因irp2。本研究结果为牛源致病性E.coli病的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嗜酸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对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粘附鸡肠纹状缘膜的影响,本实验以雏鸡小肠纹状缘膜为模型,以嗜酸乳杆菌和鸡致病性E.coli O78为研究对象,提取嗜酸乳杆菌表层蛋白、肽聚糖及E.coli O78菌毛,雏鸡小肠纹状缘膜,采用固相粘附试验和生物素标记法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评价了嗜酸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对菌毛粘附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表层蛋白和肽聚糖对菌毛粘附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菌毛与纹状缘膜的结合,具有竞争性拮抗作用,这主要是由空间占位造成的。肽聚糖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救必应水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及抑菌机理,采用2倍微量稀释法和琼脂平板稀释培养计数法,测定救必应水提取物对产ESBLs(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通过对细菌生长曲线、细菌超微结构、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试验、核酸合成抑制试验研究救必应水提取物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与不添加提取物的对照组相比,救必应水提取物能够影响细菌的生长规律,使细菌破损严重,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质外渗,菌液中AKP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多、大肠杆菌DNA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研究表明,救必应水提取物的抑菌机理是通过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选取刚出生的健康荷斯坦犊牛20头,随机分为酸马奶组、正常组、腹泻组和抗生素组,每组5头.除正常组外,其他3组在相同哺乳的基础上均口服100 mL致病性E.coli O1菌悬液(2.5×1o11 CFU/mL)建立腹泻模型,抗生素组添加环丙沙星0.5 mg/kg,试验期15 d.结果 表明:酸马奶组犊牛肠道微生物丰富度与...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狐狸肺炎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流行血清型与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2016—2017年采集河北省部分地区患肺炎死亡的狐狸的肺脏、心血等组织142份中分离到了105株E.coli,且RT-PCR检测犬瘟热病毒为阴性,人工感染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05株分离菌株中77株为致病性E.coli。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和PCR方法分别检测77株致病性E.coli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结果显示:77株致病性E.coli有9种血清型,其中以O1、O8、O78、O12为流行的优势致病血清型,77株致病性E.coli携带14种不同毒力基因,以irp2、fyuA、papC、fimC、iucD^a、colv、hlyF、ompT 8种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在32.5%~98.7%之间,其余毒力基因检出率较低。狐狸肺炎源致病性E.coli的优势血清型携带的毒力基因较多,至少携带9种毒力基因,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与毒力基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狐狸肺炎源E.coli流行血清型代表株TS(O1)1、QH(O8)2、QH(O78)3、TS(O12)4均对狐狸很强的致病性。本试验为狐狸肺炎源致病性E.coli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依据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持家基因PhoA PCR检测,从临床病料中分离鉴定出11株鸭致病性E.coli。经O抗原血清型鉴定以及毒力分析,筛选出1株O_(78)血清型鸭E.coli强毒株EC-KP120427。以此菌株为基础,使用单因素法以及正交法,获得O_(78)血清型鸭E.coli强毒株新型高密度发酵培养基,配方中初糖采用甘油替代葡萄糖,无机盐仅添加磷酸氢二钾,同时补充铁、锰、铝3种微量元素,在普通摇床上37℃培养菌液D_(600 nm)可达到9.0以上。使用赛多利斯5 L发酵罐,对EC-KP120427菌株进行发酵培养试验。使用优化的新型高密度发酵培养基,按1∶10比例接种对数生长期种子菌,菌液D_(600 nm)值为1.0、控制温度37℃、pH 7.0、调节空气通气量1.5~5.0 L/min、转速100~400 r/min、发酵至对数生长期以15 mL·h~(-1)·L~(-1)流速慢速流加50%葡萄糖溶液,培养菌液D_(600 nm)值可高达30.0以上,成功实现了O_(78)血清型鸭E.coli强毒株高密度发酵。本研究为致病性E.coli高密度发酵技术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为水禽E.coli细菌疫苗的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7,(12):2260-2265
为了研究河北秦皇岛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地方流行株的优势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致病性,本研究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16SrRNA PCR方法,从采集自河北秦皇岛地区不同养鸡场的83份病鸡组织中分离鉴定出56株E.coli。人工感染1日龄雏鸡试验表明,46株分离株为致病性E.coli。采用玻片凝集试验、PCR方法分别测定致病性E.coli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和16种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定型的42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包括11种血清型,以O7 8、O89、O142及O1为优势血清型;46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中以irp2、fuyA、ompT、Iss a、iutA、iroN和hlyF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在89.1%~100.0%,其他毒力基因检出率为22.0%~72.0%。选择优势血清型代表株QH1(O78)、QH1(O89)、QH1(O142)和QH1(O1)人工感染1日龄雏鸡,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确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QH1(O78)株致病性最强,对1日龄雏鸡的LD50为3.16×106 CFU/mL;对14,49日龄雏鸡的LD50分别为1.07×107,5×108 CFU/mL。本研究为河北秦皇岛地区鸡致病性E.coli地方流行株防控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调查新疆部分地区E.coli O157:H7的感染情况和菌株致病性,从新疆阿克苏、伊犁、塔城3个地区的牛场采集新鲜粪样564份,对E.coli O157:H7进行分离与鉴定。利用E.coli营养肉汤(EC肉汤)对样品进行增菌后,用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SMAC)平板选择性培养,再经过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培养基(MUG)的筛选,对疑似菌株进行生化和PCR鉴定,并将分离鉴定到的菌株进行小鼠攻毒试验。结果显示,从伊犁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出2株E.coli O157:H7(Y166和Y226),其检出率为0.88%;小鼠攻毒试验中,Y166和Y226试验组小鼠在48 h内全部死亡,具有一定致病性;从阿克苏、塔城所采样品中未分离到E.coli O157:H7。  相似文献   

14.
从四川10个规模化鸡场分离的经生化鉴定、动物回归试验获得46株鸡致病性E.coli。对46株鸡致病性E.coli进行了耐药性、血清型鉴定和质粒DNA分析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鸡致病性大杆菌易产生耐药性,且多为多重耐药;鉴定出36株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共16种,占鉴定菌株的78.3%;流行的主要血清为O89、O141、O119、O127和O131,共22株,占定型菌株的61.6%,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多,各地血清型各类差异大;质粒得率为100%,来源相同的菌株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和酶切图谱,来源不同的菌株质粒图谱一般不同,同一血清型可以有不同的质粒图谱。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蒙药对3种血清型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牛津杯法测定16味蒙药对受试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利用微量稀释法结合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棋盘法测定敏感蒙药的协同指数(FICI)。结果表明,乌里史古—达兰—哈力苏、协日—洪连、乌拉勒吉嘎纳对3种血清型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6.10~29.64 mm,MIC为7.81~31.25 mg/mL,MBC为15.63~125 mg/mL。联合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乌拉勒吉嘎纳与协日—洪连,舒布格日—希木勒德格与呼仍—图如对E. coli O26的FICI为0.50,乌拉勒吉嘎纳与乌里史古—达兰—哈力苏对E. coli O83的FICI为0.50。结果提示,乌里史古—达兰—哈力苏、协日—洪连、呼仍—图如、乌拉勒吉嘎纳、阿纳尔对3种血清型大肠杆菌的综合抑菌效果较好;舒布格日—希木勒德格与呼仍—图如在抑制E. coli O26时表现为协同作用,组方时可优先考虑;乌拉勒吉嘎纳与乌里史古—达兰—哈力苏在抑制E.coli O83时表现为协同作用,组方中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酸马奶中提取的植物乳杆菌DSM20174的抑菌能力和抑菌活性物质的特性,采用牛津杯法将植物乳酸杆菌的菌液和发酵上清液在3种处理方式下,对牛源野生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抑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DSM20174的菌液和发酵上清液即使在121℃,30 min处理后,抑菌直径达仍达到14.10和14.40 mm;在p H=2.0时,菌液和发酵上清液的抑菌直径为21.9和22.1 mm;而当p H=4.0时抑菌活性明显下降,前者为14.8 mm,后者为14.9 mm;p H 5.0~7.0时,抑菌直径为0;二者分别经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的反应后,处理前组和处理后组抑菌直径变化均不明显。在3种处理方式下,发酵上清液的抑菌直径均大于同组的菌液的抑菌直径。因此,植物乳杆菌DSM20174是一种较好的抑菌活性物质和热稳定性物质,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升高,抑菌活性降低。其在p H5.0的条件下有抑菌活性,随p H的升高抑菌活性降低,p H越小时抑菌活性越强,p H≥5.0时失去抑菌活性。对蛋白酶不敏感。在相同条件下,发酵上清液的抑菌作用强于菌液。  相似文献   

17.
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通过黄连、黄芩提取物对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标准毒株K99和本试验室分离鉴定的O1、O2、O8、O138、O141、O78、K89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表明,两种提取物对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有抑菌效果,其中硫酸黄莲素纯品和黄芩苷纯品按不同的浓度配伍对8种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配伍后其抑菌活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从猪粪便中分离得到一株新饲用乳杆菌,对其16S rDNA基因进行了测序,该段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HQ641209。将该菌株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在线BLAST比对并与其他乳杆菌属菌株的16S rDNA序列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菌16S rDNA序列与NCBI公布的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 (AB295648)的同源性为99.7%,因此该菌鉴定为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将其命名为"Lactobacillus johnsonii Sun001"。经测试,该菌株对E.coli K88、K99菌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在pH为2.5的模拟胃液中处理3 h存活率为68.8%,在0.3%胆盐浓度的模拟肠液中处理3 h存活率为21.4%。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对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本试验建立了以大肠杆菌(E.coli)J53作为受体菌,携带RP4-7质粒的E.coli DH5α和携带mcr-1阳性IncI2质粒的临床菌株E.coli LD67-1为供体菌的接合转移模型,测定亚抑菌浓度的万古霉素对接合转移的影响,并通过细胞膜通透性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活性氧(ROS)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探究其内在机制。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可显著提高RP4-7质粒和mcr-1阳性IncI2质粒的接合转移频率(P<0.05);N-苯基-1-萘胺(NPN)和碘化丙啶(PI)探针检测显示,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可使受体菌细胞内、外膜通透性增加,供体菌细胞外膜通透性增加;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经1/4最小抑菌浓度(MIC)万古霉素处理后接合细菌细胞膜发生损伤;ROS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虽然经1/4 MIC万古霉素处理的受体菌的ROS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但1/8 MIC万古霉素处理后,供体菌和受体菌的ROS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RT-q...  相似文献   

20.
发酵饲料富含有益微生物、消化酶及功能物质,已广泛应用于畜牧行业,应用效果良好。微生物种类及功能是影响微生物发酵饲料发酵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为研究不同功能菌株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以pH、酸溶蛋白含量、抗原蛋白和抑菌活性为指标,对不同菌株及其复合菌剂固态发酵鸡配合饲料进行评价。结果表明:FM-20菌株产酸性物质能力较强,能显著降低饲料pH(P<0.05);FM-18菌株发酵产酸溶蛋白最快;JM-1菌株抑制大肠杆菌能力较强。经复配后,各菌株产生一定协同发酵作用,酸溶蛋白含量达到35.98%,β-伴大豆球蛋白降解明显,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抑制活性显著(P<0.05),对大肠杆菌的抑菌面积达到1.18 cm2。试验为功能菌株及其复合菌剂在发酵配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了相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