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目的]探索适宜广西的春大豆与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为当地推广大豆玉米间套种技术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5种间作模式,分别为:玉米宽行120 cm、间种2行大豆(M120S2),玉米宽行160 cm、间种2行大豆(M160S2),玉米宽行160 cm、间种3行大豆(M160S3),玉米宽行200 cm、间种2行大豆(M200S2)和玉米宽行200 cm、间种3行大豆(M200S3).对照为常规种植的玉米单作模式(CKM)和大豆单作模式(CKS).调查不同种植模式下春大豆、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并对比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结果]2013~2014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玉米宽行行距增加,春大豆的茎粗、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呈递增趋势,产量随之增加.在相同宽行行距(160和200 cm)条件下,种植3行春大豆较种植2行的产量高.玉米的穗粗和百粒重随着其宽行行距的增加呈逐渐变小趋势,产量逐渐降低.5种间作模式中,以M160S3和M120S2模式的经济效益较好,分别为18345.53和18094.18元/ha.[结论]综合考虑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小型机械操作,以在160 cm宽行玉米中间作3行春大豆较适合在广西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寻高产高效的作物间作配套种植模式,改善红壤区的种植结构。[方法]设置花生/糯玉米间作、花生单作和糯玉米单作3种栽培模式,分析比较不同模式对花生与糯玉米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花生/糯玉米间作模式对花生和糯玉米的生长性状影响不大。产值效益最高的是花生/糯玉米间作模式,其次是糯玉米单作模式,再次是花生单作模式。[结论]该研究可为丘陵红壤区的作物生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于都市近郊中低产田对鲜食玉米/花生3∶4行比间作种植模式与其单作对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鲜食玉米/花生3∶4行比常规间作模式最佳,玉米/花育28间作与玉米单作相比,每公顷增收2 976.0元,与花生单作覆膜相比,每公顷增收11 916.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模式玉米单株产量水平明显高于单作,且鲜食玉米较花生提前一个月收获,使得花生后期生长无玉米遮荫影响且具边行优势,可缩减间作与单作花生单株产量水平的差距(常规间作的小花生单株鲜果重高于单作不覆膜),从而大幅度提高玉米花生间作体系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山东农业科学》2019,(6):49-54
以登海605和花育36为材料,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4∶4间作、玉米//花生2∶6间作4种种植模式和2个播期,研究播期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2∶6间作模式较4∶4间作和单作更有利于玉米果穗、叶片和茎秆的生长;早播处理不利于花生叶片、茎枝和根系干物质重的积累,但可促进花生荚果的发育,且以2∶6间作模式最有利于花生荚果干物质重的积累。晚播2∶6间作模式更有利于玉米获得较高的百粒重和单产,而早播2∶6间作模式更有利于花生荚果和果仁产量的提高。综合分析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混合产量可见,无论是花生荚果和玉米混合产量还是花生果仁和玉米混合产量,均以晚播2∶6间作模式为最高,666.7m~2产量分别为1 069.65 kg和1 002.25 kg,分别较单作提高3.68%和17.0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间作方式对不同间作方式对共生期木薯-生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方法]试验以木薯净作(M1)、花生净作(M2)为对照,研究了木薯间作1行、2行、3行花生(M3、M4、M5)对共生期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间作对木薯、花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影响.木薯与花生存在竞争生长关系,株高协同增高,在间作后期,在无氮时以M1、M2和M5的株高较高,而施氮时以M3、M4株高较高;间作提高了叶片温度,但不同间作处理间无明显规律.间作提高了干物质总产量,在块根膨大期和膨大期30 d,干物质总产量以M5最高,而在块根膨大期60d以M4最高.间作降低了单一作物产量,但提高红壤旱地经济效益;不施氮和施氮时木薯产量分别下降25.35%、14.55%,花生产量分别下降28.76%、52.60%,而经济效益增加了72.90%、56.82%.[结论]与净作相比,木薯间作1行、2行和3行花生均提高了经济效益,且随间作行数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以花生单作和玉米单作为对照,设置玉米//花生平作、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和垄面玉米/垄沟花生3个间作处理,研究了不同间作处理对作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下作物的种间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中花生的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总体上低于花生单作处理的,而玉米则相反;不同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以及花生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竞争力均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处理为最大;在不同间作处理中,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的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高,分别为1843.69元/hm~2和1.07。  相似文献   

7.
以花生单作和玉米单作为对照,设置玉米//花生平作、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和垄面玉米/垄沟花生3个间作处理,研究了不同间作处理对作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下作物的种间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中花生的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总体上低于花生单作处理的,而玉米则相反;不同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以及花生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竞争力均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处理为最大;在不同间作处理中,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的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高,分别为1843.69元/hm2和1.07。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玉米和不同作物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及资源利用率的变化特征,揭示间作体系的增产效应,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和大豆间作、花生单作、玉米和花生间作5种模式,研究作物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资源利用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作物总干物质量和产量显著提高,土地当量比大于1,且玉米和大豆间作大于玉米...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豆间作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播后第79天以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育后期,玉米/大豆1:3间作模式下(Ⅰ1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下(Ⅰ2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显著水平,1:3和2:3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间作群体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明显.间作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单作,单作大豆的转换率高于间作.Ⅰ1和Ⅰ2处理间作总籽粒产量比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加约6%,比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增加约320%.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4个施氮水平(N0、N1、N2、N3),副区为4个种植模式,分别为:玉米单作(行距60 cm,株距分别为20 cm和30 cm)、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行比2∶2),以此研究氮肥和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种植体系下,仅就作物所占净面积而言,玉米为优势作物,间作比单作增产显著;大豆为劣势作物,间作模式下减产显著。对整个种植体系来说,土地当量比1,说明玉米大豆间作是一种对提高整体产量和经济效益有益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玉米与绿豆或红小豆间作对玉米、绿豆、红小豆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济南及周边地区玉米、绿豆、红小豆的最优种植模式。[方法]设置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红小豆、玉米单作、绿豆单作、红小豆单作共8个处理,分别以玉米单作、绿豆单作和红小豆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结果]玉米6.75万株/hm~2+绿豆5.55万株/hm~2为最优处理,收获玉米产量为6 567.0 kg/hm~2,收获绿豆产量为583.5 kg/hm~2,经济效益为18 384.0元/hm~2,比绿豆单作增效12.3%,比玉米单作增效26.9%。通过缩小株距,将玉米密度固定在6.75万株/hm~2能使玉米产量水平降低不显著。绿豆在间作条件下较绿豆单作产量降低59.1%;红小豆在间作条件下,玉米和红小豆产量均显著降低,经济效益低于玉米单作或红小豆单作。[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济南及周边地区最适宜的间作方式为2行玉米6.75万株/hm~2+2行绿豆5.5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玉米(ZeamaysL.)大豆[Glycinemax(L.)Merrill]间作种植模式下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经济效益。[方法]以郑单958和鲁黄1号为供试品种,在黄淮海平原地区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玉米单作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间作,尤以吐丝后为甚,达到极显著水平;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前和开花后单作均极显著高于间作。转运量单作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间作,转运率玉米间作较单作高出0.59%,大豆间作较单作高出4.74%。对干物质积累过程用Logistic方程模拟,可知玉米单作和间作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达到显著水平,大豆单作和间作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及其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间作的土地当量比总和为1.30;从产量和产值来看,间作产量总和为10.97t/hm2,比玉米和大豆单作分别高0.64%和326.85%。间作的产值总和为25796.23元/hm2,比玉米和大豆单作分别高出12.67%和104.68%。[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适宜云贵高原的玉米花生最佳间作模式并筛选适合该模式的花生品种。[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设置6种种植方式,成熟期收获测产,测量数据采用Excel和DP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玉米花生间作体系较单作相比,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玉米与云花生3号在2﹕2间作模式下LER为1.40,复合产量达到9 036 kg/hm2,玉米与云花生3号在2﹕2间作模式下玉米籽粒、鲜花生荚果及与干花生荚果净产值,分别比玉米单作增加182.63%、140.59%。云花生3号在单作及间作模式下较砚山当地常规种植花生品种相比,其产值分别比砚山当地常规种植花生品种最高可增加5 069、3 272 yuan/hm2。[结论]云贵高原玉米花生间作采用2﹕2间作模式,间作花生品种采用云花生3号,具有最高间作产量及经济效益优势,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云南彝良地震灾区灾后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通过对试验小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径流小区的监测,以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水土和养分流失及对收获期作物粒重的影响,寻求控制和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及增产的有效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3次地表总径流量顺序为黄豆单作(17.0 m3·hm-2)>马铃薯单作(15.9 m3·hm-2)>玉米单作(13.7 m3·hm-2)>玉米//马铃薯顺坡种植(12.6 m3·hm-2)>玉米//黄豆(12.3 m3·hm-2)>玉米//马铃薯(11.7 m3·hm-2);土壤总侵蚀量顺序为马铃薯单作(930.15 kg·hm-2)>黄豆单作(821.70 kg·hm-2)>玉米单作(739.05 kg·hm-2)>玉米//马铃薯顺坡种植(716.70 kg·hm-2)>玉米//马铃薯(651.90 kg·hm-2)>玉米//黄豆(620.10 kg·hm-2);在地表径流量方面,最好模式玉米//马铃薯间作,比最差模式黄豆单作削减地表径流量31.2%,比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削减地表径流量26.4%、14.3%;在土壤侵蚀量方面,最好模式玉米//黄豆间作,比最差模式马铃薯单作削减土壤侵蚀量33.3%,比黄豆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削减土壤侵蚀量24.5%、16.1%。在土壤养分流失方面,玉米//黄豆间作比马铃薯单作削减总氮流失30.6%;玉米//黄豆间作比马铃薯单作削减氨氮流失22.2%,并有显著差异。可见,在彝良地震灾区玉米//马铃薯和玉米//黄豆间作种植模式在减少水土养分流失方面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间作玉米对丹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间作玉米对丹参生长的影响,为有效解决粮药之间的争地矛盾,缓解连作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丹参采用大垄双行种植,以不同的间作玉米行距(60、120、180、240 cm)为试验因素,以丹参单作为对照,比较间作玉米对丹参株高、冠幅、生物量、经济产量、根长、根粗、根条数等的影响。[结果]在丹参田间作玉米对丹参的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具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更加明显。[结论]玉米行距为180~200 cm,株距为25 cm,丹参能够正常生长,获得理想产量和间作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6.
辽西北地区麦棉菜套复种高效栽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广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07-1008
[目的]提高小麦(粮食)产量,利用棉花及麦茬作物提高经济效益。[方法]试验设麦棉套种麦茬复种白菜、小麦清种麦茬复种白菜、棉花清种3个处理,研究各作物的生育进程及表现。[结果]最佳麦棉套种模式:设2.6m一带,麦畦宽1.6m,种10行;棉垄1.0m,种双行;麦茬根据市场需求复种适宜夏种秋收的蔬菜。[结论]这种栽培模式既增加了麦、棉的纯面积产量,又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较好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肥料调控,实现玉米花生间作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单作玉米、玉米花生间作2种种植方式及180、360kg/hm22个氮水平,研究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降低了各生育时期的单株叶面积,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具有"前慢后快"的特点,减少了干物质向茎秆和叶片的分配,促进向籽粒分配,产量提高了38.47%~59.65%,收获指数提高了0.72%~3.02%。360kg/hm2的施氮处理明显提高了间作玉米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促进干物质向秸秆分配,减少向籽粒分配,降低了收获指数。[结论]间作玉米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分配,提高了收获指数。间作玉米获得高产要加强后期的肥水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桑树/大豆复合模式的合理空间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为桑树/大豆复合模式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分别研究了1年生桑树幼苗与大豆在间作和混作模式下桑树幼苗和大豆的生长及光合特性。[结果]1年生桑树幼苗在间作和混作模式下均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及光合特性,但间作模式下桑树幼苗叶片的各项生长及光合指标明显优于单作。但1年生桑树幼苗与大豆在混作模式下二者地上部分有明显的光能竞争,大豆限制了桑树幼苗的生长。[结论]与大豆间作可以提高1年生桑树幼苗的光合生产能力和植株的生长。新移栽的1年生桑树幼苗不宜与大豆混作。  相似文献   

19.
Cereal and legume intercropping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to increase crop productivity in sustainable farming systems worldwide.  Among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combinations, millet and peanut intercropping can be adapted to most water-limited areas.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differences in y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between millet/peanut intercropping and monocultures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N) application rat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yield advantages and economic benefits, as well as the appropriate N application rate, of millet/peanut intercropping.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cropping patterns (monoculture millet, monoculture peanut and millet/peanut intercropping) and four N rates (0, 75, 150 and 225 kg ha−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and net effect (NE) of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reached their highest levels at the N input of 150 kg ha−1 in 2018 and 2019 (1.04 for LER, 0.347 Mg ha−1 for NE, averaged across two years).  Millet was the dominant crop in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aggressivity of millet and peanut (Amp)>0, competitive ratio of millet and peanut (CRmp)>1), and millet yields achieved their highest values at N inputs of 225 kg ha−1 for monoculture and 150 kg ha−1 for intercropping.  NUE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s with N inputs of 150 kg ha−1 for all planting patterns over the two years.  Intercropping combined with an N input of 150 kg ha−1 achieved the highest net income of 2 791 USD ha−1, with a benefit-cost ratio of 1.56, averaged over the two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illet/peanut intercropping at 150 kg N ha−1 seems to b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millet or peanut mono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