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用新生仔猪的肝进行细胞分离培养,建立肝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施以不同质量浓度的铜进行试验,观察记录肝细胞生长情况,检测含铜酶中的铜蓝蛋白(CP)、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质量浓度的铜,可提高CP和CuZn-SOD的活性.低质量浓度的铜对CP的影响很小;当铜质量浓度逐渐升高时,CP活性显著升高,但当铜质量浓度过高则抑制CP活性.低质量浓度铜对MDA影响不大,但随着铜质量浓度的增加MDA含量迅速升高.  相似文献   

2.
日粮铜水平对绒山羊瘤胃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通过体外与体内两种方法研究了基础日粮中(含铜7.38 mg/kg)添加铜(0、10、20和30 mg/kg)对非产绒期绒山羊瘤胃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体外法结果说明,日粮铜水平对绒山羊瘤胃代谢短期内(24h内)无显著影响(P>0.05);2)体内法结果说明,日粮铜水平对绒山羊瘤胃代谢有影响。日粮适宜的铜浓度将促进瘤胃微生物的生长,进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3.
微量元素铜在动物体内的转运代谢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是所有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为进一步研究铜在机体内的转运代谢过程,本文就微量元素铜在血液、细胞膜、细胞内的运输及其排泄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动物细胞培养对工艺参数的控制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培养液的溶氧水平对细胞的生长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卫星罐溶氧校准方法的建立以及动物细胞培养过程.首先建立了卫星罐在空气中校准溶氧100%的方法.其次,在生产中的production反应器与卫星罐中分别对CHO和NS0细胞进行同步培养.结果表明,细胞在production反应器内与卫星罐内的生长代谢情况基本一致,两种细胞的细胞活率在培养初期都比较稳定,后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活细胞密度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而乳酸、葡萄糖、谷氨酸、谷氨酰胺浓度也随着细胞培养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影响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对影响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因素的研究进展及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和研究前景进行概述,分析了当前制约动物体细胞培养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 PK15细胞无血清液体培养基中添加 0、7.8、15 .6、31.2、6 2 .5 μmol/L Cu,观察了培养液中不同铜水平对PK15细胞内铜离子浓度和 Cu Zn- SOD活性的影响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PK15细胞内铜离子浓度及 Cu Zn-SOD活性均随培养液中添加铜离子浓度升高和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其中以添加 Cu31.2 μmol/L组最高 (P<0 .0 5 )。PK15细胞内 Cu Zn- SOD活性与细胞内铜离子浓度和培养时间呈强正相关 (培养时间 :r=0 .873~0 .980 ,P<0 .0 5 ;铜离子浓度 :r=0 .90 0~ 0 .972 ,P<0 .0 5 )  相似文献   

7.
试验通过建立猪原代肝细胞培养模型,来检测添加不同浓度的铜对肝细胞中含铜酶—铜蓝蛋白的影响,探索铜在促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铜能够影响铜蓝蛋白的活性,且与铜的浓度高低相关。这表明日粮中适宜水平的铜,能够通过调节相关含铜酶的活性来发挥其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具有分泌乳汁的特殊功能,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细胞是研究乳成分合成调控和乳腺生理代谢的良好模型。近年来,奶牛乳腺体外培养模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应用也更广泛。本文主要从奶牛乳腺体外培养模型在乳成分合成调控和乳腺生理代谢机制领域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是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和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是生产生物制品的一种核心技术,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光明前景。笔者以绵羊生精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为例,简述生精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过程和注意事项,从而为其他动物细胞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心肌细胞培养作为一种体外研究模型,可以更便捷的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其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病理等进行研究,在许多研究领域有重要意义。笔者等对心肌细胞增殖特点、组成、分类和形态特点及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并为其今后的就业创造条件。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1让学生明确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病毒疫苗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应用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指将动物细胞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的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分为原代培养技术和传代培养技术。不管是原代培养技术或者是传代培养技术,在动物疫苗的生产中都应用的十分广泛〔1〕。授课时,一些具体的实例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鸡法氏囊细胞疫苗是使用原代  相似文献   

12.
动物维持正常的酸碱平衡,是发挥机体细胞整体功能效应的必要前提。当某种酶活性对微小pH值变化敏感时,许多中间代谢产物反应,调控着动物细胞酸碱平衡。酸碱平衡是氢离子浓度的一种功能。当难于测定细胞内液和亚细胞内pH变化时,一般测定细胞外液中氢离子浓度,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外液氢离子浓度维持在低水平状态(40×10-9mol/L或40nEq/L,pH74)。细胞内液氢离子浓度比细胞外液高,哺乳动物肌肉细胞胞液pH值67~71变化,这种差异是维持细胞内代谢产物浓度的重要因子。但在细胞内,亚细胞器与胞液间也存在氢离子浓度差异。线粒体内…  相似文献   

13.
流加培养技术是动物细胞大规模生产中主流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的生产,推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流加培养过程中,需合理地向细胞持续提供所需营养物质,以满足其生长代谢和产物合成所需,控制代谢副产物的积累,缓解营养物耗竭和代谢副产物积累之间的矛盾。通过对流加培养的特性分析引出其优势,从培养过程中细胞代谢及基因调控、培养工艺的优化及流加过程的检测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现如今流加培养技术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生物、医学等研究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动物细胞培养方式包括原代和传代培养。培养方式有贴壁、悬浮以及固定化培养等方式。动物细胞的生长除了要给细胞组织提供一个无菌、恒温的环境,还要给予充分的营养。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有着很大潜力的开放空间,前景光明,但是它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方面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细胞喂养技术取得的进展,探讨动物细胞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动物细胞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建立并筛选出合适的细胞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铜是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多种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家畜正常的生理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饲料中铜的缺乏,或铜钼比例过低等原因,容易  相似文献   

16.
<正>1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历史细胞培养是现代生物科学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门实验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也因此备受关注,其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以淋巴液为培养基成功地在试管中培养了蛙胚神经组织,创立了体外组织培养法[1]。1951年Earle等成功开发出能促进动物细胞体外培养的培养基。1957年Graff用灌注培养法悬浮培养细胞,数量达到1×10~(10)~2×10~(10)个/L。  相似文献   

17.
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系统要求和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动物细胞培养是生产许多临床和医学上重要生物制品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这些生物制品包括疫苗、干扰素、激素、生长因子和单克隆抗体等,既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体外大规模繁殖动物细胞要比细菌繁殖困难得多,如细菌、酵母菌的细胞壁厚,能耐受搅拌,不易破碎,营养要求低,生长条件易于控制,增殖周期短,产品的产量也高。而动物细胞膜薄而娇  相似文献   

18.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体内发育与体外培养卵泡及其卵母细胞超微结构进行比较。从微细结构上客观评定体外培养卵泡的形态,活力,代谢状况及功能完整性,界定体外生长卵泡所处发育阶段。从而为确立和完善腔前卵泡体外培养体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饲料中添加铜对生长猪血液中含铜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饲料中添加铜的饲养试验,检测铜对血液中含铜酶——铜蓝蛋白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影响,探索铜在促生长过程中发挥抑制氧化还原作用的内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浓度的铜,能够显著提高血液中铜蓝蛋白的活性;不同铜源和浓度,对CuZn-SOD活性影响不明显;适宜浓度的铜可能通过上调血液中铜蓝蛋白的活性来发挥其增加机体抗氧化能力的生理作用,为机体提供稳定的内在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酸铜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根系生长的胁迫作用以及酸铜离子对紫花苜蓿危害的临界浓度,以非秋眠型紫花苜蓿品种"甘农5号"为研究对象进行酸性条件下铜离子胁迫浓度的种子萌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u2+浓度的增大,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指标和根系指标均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呈极显著指数递减(P0.01);根据相对发芽率回归方式推导紫花苜蓿Cu2+半致死浓度为107mg/L,致死浓度为308mg/L。Cu2+胁迫浓度达到6.250mg/L时,幼苗的根系指标出现跳跃式下降,耐性指数显著下降,Cu2+6.250mg/L(pH 5)是紫花苜蓿胚根生长的敏感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