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目的】明确我国咖啡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组成、分布及其致病力分化情况,为咖啡炭疽病的有效防治和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ApMat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方法,对从我国咖啡种植区典型炭疽病的叶片、枝条、浆果上分离获得的74株炭疽菌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所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分析菌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通过形态学及ApMat基因序列比对分析,55个菌株被鉴定为胶孢复合种群,且归为3个种:Colletotrichum siamense、Colletotrichum nupharicola、Colletotrichum theobromicola。致病力试验表明,不同菌种之间的致病力存在差异,Colletotrichum theobromicola的致病力最强,其次是Colletotrichum siamense,最后是Colletotrichum nupharicola。其中,来自海南白沙咖啡种植基地和农业农村部云南瑞丽咖啡种质资源圃的大部分炭疽病菌株致病力属中等以上水平。【结论】我国主要咖啡种植区的55株咖啡炭疽病病原菌均能致病,但致病力分化明显,且与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中国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种类。【方法】从河南、安徽、浙江、福建4省红麻主产区采集红麻炭疽病病原菌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16个菌株,在致病性测定及形态学特征鉴定的基础之上,从中选取AH、HN、ZJ、FJ 4个典型病原菌菌株,对rDNA-ITS区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AH、HN、ZJ与FJ炭疽病菌株在形态特征及致病力有明显差异;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分别为541、545、541、535 bp,AH、HN、ZJ与FJ炭疽病菌株同源性达90%-91%,而AH、HN和ZJ 3个菌株的同源性达96%-98%。【结论】从分子水平上对中国麻区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分析,证实中国红麻主产区近年炭疽病发生的病原菌类型主要有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和胶孢炭疽菌(C. gioeosporioides),其中以黑线炭疽菌致病力较强,胶孢炭疽菌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海南油茶炭疽病的病原,对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致病性、分子序列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13.0~20.3μm×3.7~6.2μm;基于转录间隔区和β-微管蛋白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与胶孢炭疽菌标准菌株处在进化树的同一分支,其自展支持率达100%;碳源、氮源、温度和p 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差异均显著,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海藻糖和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和p H值分别为28℃和6。据此将海南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β-tub2,ef1-α和his4基因部分序列对60株采自云南省不同葡萄产区的葡萄炭疽病菌菌株进行基因谱系分析。结果表明:引起云南葡萄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较为复杂,不仅包括胶孢炭疽菌复合种群中的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还有胶孢炭疽菌复合种群中的其他种或炭疽菌属其他种。来源于不同产地不同葡萄品种上的炭疽菌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分子水平的多样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寄主种类、形态特征及对红提致病力方面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海南槟榔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症状及其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并分析了病原菌的r DNA-ITS序列。结果表明:从海南槟榔的5个主要栽培区采集的26份病样中均获得了相似的分离物;病原菌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12.0~21.3)μm×(3.5~6.0)μm,经回接后形成的症状与田间典型症状一致;病原菌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胶孢炭疽菌处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100%。综合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r DNA-ITS区段的分析结果,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症状及其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并分析了病原菌的r DNA-ITS序列。结果表明:从海南槟榔的5个主要栽培区采集的26份病样中均获得了相似的分离物;病原菌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12.021.3)μm×(3.521.3)μm×(3.56.0)μm,经回接后形成的症状与田间典型症状一致;病原菌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胶孢炭疽菌处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100%。综合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r DNA-ITS区段的分析结果,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阿月浑子炭疽病在河北省的危害、症状特点以及病原菌的种类进行研究。【方法】2005-2008年分别从河北省涉县和唐县两个病区采集发病材料,进行病菌分离,对获得的分离菌株通过显微观察、致病性测定、寄主范围测定、生物学测定以及rDNA-ITS序列同源性比较进行病菌的种类鉴定。【结果】所获菌株对阿月浑子均可致病,并可引起草莓叶片发病,但对辣椒、葡萄、黄杨的叶片以及苹果的果实均不致病。以菌株CN504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了全长为583bp的DNA片段,并获得了该菌的rDNA-ITS序列。将该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的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与其同源性最高的100个ITS序列菌株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或胶孢炭疽菌的有性态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CN504与它们的同源性在98%~99%之间。【结论】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以及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的结果,将阿月浑子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8.
从陕西不同地区采集蔷薇科、豆科、茄科等植物上具有炭疽病病症的标样85份,共分离得到炭疽菌菌株41株,选取21株菌株构建ITS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21个果园周边寄主的炭疽病病原菌可初步分为8个类群,选取其中5株代表性菌株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的菌株除可侵染苹果外,还可侵染猕猴桃、辣椒、梨等寄主。对其中6个分类单元的10株菌株在苹果上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所有菌株有伤接种均可发病;而归属为尖孢炭疽菌、猪毛菜炭疽菌和西蒙德炭疽菌的菌株无伤接种不能发病,证明它们对苹果没有致病性;而分别归属于果生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和松针炭疽菌的菌株无伤接种都可以发病,并表现出典型的苹果炭疽病症状,说明它们对苹果均为初侵染源,具有致病性,进一步证明果园周边梨、辣椒、猕猴桃等寄主可以作为苹果炭疽病潜在的初侵染来源,为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芒果和柱花草胶孢炭疽菌是否存在交互致病性。[方法]选用芒果和柱花草胶孢炭疽菌菌株各20株,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这些菌株在芒果和柱花草上的交互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寄主来源的胶孢炭疽菌对不同寄主存在交互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别,对原寄主的致病性表现最强,而对原寄主以外寄主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力分化现象。[结论]该研究为预防芒果果园生草中交互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博落回种植区发现疑似炭疽病病例,为明确福建三明地区博落回叶片炭疽病致病的病原菌,对采集的典型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博落回病叶中共分离到20株菌株,所有菌株的菌落形态均一致,菌落圆形,白色,背面浅灰白色至肉桂色,分生孢子团橘红色,分生孢子为长椭圆形,单孢;ITS和TUB2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供试的菌株和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fructicola均聚类在一起,置信度分别为82%和99%;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发病叶片的症状与田间的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通过病样发病症状、菌落形态及基因序列(ITS和TUB2)分析,发现引起三明市明溪县的博落回叶片炭疽病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  相似文献   

11.
在无鉴别寄主体系的现状下,为研究不同地区的玉米南方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 的相对寄生适合度(relative parasitic fitness)和致病性,以及不同玉米品种对其抗性水平,本试验以采自海南三亚、广东河源、广西河池、广西桂林、湖南邵东、云南玉溪6 个地区的可能存在致病性分化的同种玉米南方锈菌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接种到28 个玉米品种上,分析其病情指数和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抗病性最高的玉米品种为登海605,致病性最强的菌株来源于广西河池;不同来源的玉米南方锈菌在同一玉米品种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存在较大差异;相同来源的菌株在不同玉米品种间相对寄生适合度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玉米南方锈菌存在致病性分化。本研究可为抗玉米南方锈病品种选育及玉米南方锈菌致病类型与生理小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鉴定木薯炭疽病菌,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从我国海南木薯发病叶片上分离到2株木薯炭疽病菌CCGHN01和CCGHN03,分离物的致病性采用针刺法进行确认,通过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采用CTAB法提取2个木薯炭疽病菌菌株的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后各挑3个阳性克隆测序后进行比对以确认其序列,序列在http://www.ncbi.nlm.nih.gov/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2个木薯炭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各影响因子包括:培养基种类(马铃薯琼脂葡萄糖、马铃薯琼脂蔗糖、玉米粉、燕麦、麦芽、胡萝卜培养基),菌落生长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40℃)、pH值(4.0、5.0、6.0、7.0、8.0、9.0、10.0、11.0、12.0)、光照(完全黑暗、完全光照和光暗交替),分生孢子萌发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和40℃)、致死温度(40、45、50、55、60和65℃)。[结果]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2株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2个菌株生长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琼脂蔗糖培养基,最适温度分别是26和30℃,最适pH值为8.0,最适光照条件分别是光暗交替和完全黑暗。2个菌株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分别是28和30℃,致死温度为55℃ 10 min。[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防治木薯炭疽病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集或交流的方式共得到海南、广东、福建、云南和广西等省区的29个市县的57个粉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1)菌株,并利用盆栽伤根淋灌法接种粉蕉苗,系统评价了57个Race 1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供试的57个Race 1菌株表现出很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中,强致病力的菌株有32个、中致病力的有23个、弱致病力的有2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56.14%,40.35%,3.51%。供试的粉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小种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已分化为强、中和弱3种致病型,强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海南药用植物根际分离得到对淮山炭疽病具有拮抗活性的放线菌菌株,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鉴定。[方法]采用HV培养基从盾叶鸡蛋花根际土壤分离放线菌菌株;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和发酵代谢产物抑菌试验筛选活性放线菌;根据形态特征,结合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活性放线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盾叶鸡蛋花的根际土壤分离到12株放线菌,筛选到1株对淮山炭疽病菌具有良好拮抗活性的菌株51173,菌株51173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violaceusniger16S rRNA gene clade中的成员。[结论]放线菌菌株51173在淮山炭疽病菌的生物防治中将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川芎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选用4种常用的杀菌剂进行抑菌试验,选择最佳抑菌药剂。[方法]按柯赫氏法则分离病原菌并进行形态鉴定;用平板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杀菌剂抑菌试验。[结果]病害标本分离出的炭疽病菌与胶孢炭疽菌描述的形态特征相符;除灭菌成外,其余3种杀菌剂均可抑制该炭疽菌生长,处理7d后1000倍甲霜灵锰锌、代森锌、甲基托布津对该病菌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6.8%、22.1%、59.8%。[结论]川芎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侵染所致,川芎是胶孢炭疽菌的新记录寄主;该病菌的最佳抑制杀菌剂为甲基托布津。  相似文献   

16.
基于BIOCLIM模型对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并通过ROC曲线法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可靠,石蒜绵粉蚧在中国的适生性区域广泛,高度适生区为江淮、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包括海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南部、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中低度适生区为西南大部、西北部分及东北南部,包括云南、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辽宁等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学学报》2019,18(8):1905-1913
Fusarium wilt, caused by Fusarium oxyporum f. sp. cubense(Foc), is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 affecting banana production.To clarif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oc races in Fujian Province of China, 79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our regions of Zhangzhou City, the primary banana production area in Fujian. W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12 Foc strains based on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sequence analysis, PCR amplification by using Foc-specific primers and pathogenicity assays.Ou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11 isolates belong to Foc race 1, and 1 isolate belongs to the Foc tropical species race 4(TR4).Although TR4 has previously been reported to occur in primary banana-producing provinces, such as Hainan, Guangxi,and Guangdong of China,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R4 isolated from the soil in Fujian Province. Monitoring the presence of Foc, in particular, the TR4 strains in the soil, is the basic strateg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Fusarium wil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探究梨胶胞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从采集的病样分离并鉴定出梨胶胞炭疽病菌25株。采用梨果表面刺伤后接种菌块的方法,观察炭疽病菌对砀山酥梨的致病性。平板接种炭疽病菌菌块,测试不同培养温度、pH 值、碳源、氮源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参试的25株炭疽病菌中3株致病性较强,18株致病性中等,4株致病性较弱。致病性强的菌株其菌落颜色较深,菌丝浓密;致病性弱的菌株其菌落颜色均为白色,菌丝稀疏。菌落生长快,菌株的致病性较强;菌落生长慢,菌株的致病性较弱。菌株的产孢能力和致病性之间无相关性。梨胶胞炭疽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 值为5.0~7.0;菌丝对多种单糖和双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结论]该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梨胶胞炭疽病的认识,有助于更有效地控制该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指导我国甘蔗生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1971~2005年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我国甘蔗主产区原料蔗产量与气温、雨量、湿度、日照等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影响我国甘蔗主产区甘蔗产量的气象因子和关键时段。[结果]各气象因子与我国甘蔗主产区原料蔗产量的相关性有较大的差异,部分丰欠气象指标跟甘蔗生理气象指标并不完全吻合。降水量是我国甘蔗主产区的共同关键气象因子。广东和海南甘蔗主产区热量条件好,广西甘蔗主产区雨热条件配合比较好,云南甘蔗主产区温光水条件配合比较差。[结论]该研究划分了我国甘蔗主产区甘蔗产量的丰欠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20.
麻风树种源间种实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位于海口市东山林场试验基地的2 年生麻风树种源的种实特征进行了调查,主要研究了麻风树种实的遗 传变异。种源来源包括泰国、越南以及我国云南、四川、广西、贵州、海南等43 个种源。对麻风树种实的单果均质 量、百粒质量、出仁率、出籽率、种子大小、种子含油量等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麻风树种源间种实呈显著的地理 变异趋势,单果均质量、百粒质量和种子体积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尤其是单果均质量和种 子百粒质量存在极显著的地理变异。本文揭示了麻风树种实性状变异规律与特点、性状指标间的关联,对海南省 发展麻风树产业和促进麻风树种实经济性状的改良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