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旨在分析6个绵羊群体骨形态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1B,BMPR-1B)基因多态性,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采集新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东北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6个绵羊群体共381只个体的血样,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BMPR-1B基因多态性,并用DNAStar软件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利用Excel 2003软件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以及遗传多样性参数(杂合度(He)、纯合度(Ho)、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显示,新吉细毛羊、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白头杜泊羊BMPR-1B基因均不存在多态性;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具有多态性,存在3种基因型:++、B+和BB。杜×寒杂交羊(F1)χ2值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杜×寒杂交羊(F3)χ2值未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的PIC分别为0.311和0.264,为中度多态。推测BMPR-1B基因不是新吉细毛羊、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白头杜泊羊4个绵羊群体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但可作为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检测新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东北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6个绵羊群体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的多态性,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6个绵羊群体共378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BMP15、GDF9基因多态性;用DNAStar软件与I-TASSER软件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度(He)、纯合度(Ho)、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运用GraphPad Prism 6软件对新吉细毛羊群体BMP15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P15基因P1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AA、AC、CC,该突变为BMP15基因外显子1上58-60bp 3个碱基(CTT)缺失,新吉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的χ~2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不同基因型间新吉细毛羊平均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GDF9基因P2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DD、DE、EE,其中新吉细毛羊仅有1种基因型:DD,该突变为GDF9基因外显子2上477bp处T→C的转换,该突变未导致氨基酸的改变,除新吉细毛羊外其余5个群体χ~2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说明GDF9基因T477C突变不能作为新吉细毛羊多胎性状遗传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检测新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东北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6个绵羊群体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的多态性,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6个绵羊群体共378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BMP15、GDF9基因多态性;用DNAStar软件与I-TASSER软件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度(He)、纯合度(Ho)、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运用GraphPad Prism 6软件对新吉细毛羊群体BMP15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P15基因P1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AA、AC、CC,该突变为BMP15基因外显子1上58-60 bp 3个碱基(CTT)缺失,新吉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的χ2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不同基因型间新吉细毛羊平均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GDF9基因P2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DD、DE、EE,其中新吉细毛羊仅有1种基因型:DD,该突变为GDF9基因外显子2上477 bp处T→C的转换,该突变未导致氨基酸的改变,除新吉细毛羊外其余5个群体χ2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说明GDF9基因T477C突变不能作为新吉细毛羊多胎性状遗传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检测在小尾寒羊、无角陶赛特羊及陶×寒F1、F2代中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试验采用PCR-RFLP、PCR-SSCP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小尾寒羊、无角陶赛特、陶×寒F1和F2代群体中均未检测到BMP15基因,编码序列第718位碱基处发生了FecXG(B2)突变,与贝尔克莱绵羊和剑桥绵羊相同,说明BMP15 B2突变在这4个绵羊群体中的自然发生率非常低。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胰高血糖素样肽-2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2 receptor,GLP2R)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试验选用68只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东北细毛羊和102只杜泊羊×小尾寒羊的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采用Sanger测序方法寻找GLP2R基因外显子11序列的突变位点,根据测序结果分析该突变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及卡方适合性检验、纯合度(Ho)、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显示,绵羊GLR2R基因外显子11处存在C/T突变,存在3种基因型:CC、TC和TT,2种等位基因:C和T,其中在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东北细毛羊群体中,T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在杜泊羊×小尾寒羊群体中,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2个群体中C均为优势等位基因。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2个群体的C/T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C/T突变位点在群体内变异较小且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有一定遗传学意义。不同基因型肉质性状差异结果显示,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东北细毛羊TC基因型剪切力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TT基因型失水率显著高于CC和TC基因型(P0.05);杜泊羊×小尾寒羊CC基因型剪切力显著高于TC和TT基因型,TT基因型失水率显著高于CC和TC基因型(P0.05)。本研究在GLP2R基因外显子处发现C/T突变,可能是影响肉质性状的潜在位点,是否能够作为遗传标记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为增加四川草地型藏绵羊群体产多胎多羔个体的比例,本研究通过级进杂交方式导入多胎基因FecB,并利用PCR-RFLP方法检测FecB基因在杂交试验羊群中的多态性,结果显示:藏×小F1代群体中存在三种基因型,即纯合型(BB型)、杂合型(B+型)和野生型(++型),萨×藏F1和湖×藏F1代群体中存在两种基因型,即B+型和++型,相应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0.7,说明FecB基因已经在草地型藏绵羊3个杂交群体中导入成功。后对藏×小、湖×藏、萨×藏三个杂交绵羊群体内的FecB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发现未进行人工选择的F1代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对比分析不同杂交组合的产仔数,发现以多羔型品种绵羊(小尾寒羊)作为杂交组合的母本,FecB基因聚合优势更大,产羔数更多。  相似文献   

7.
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杂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北细毛羊是上个世纪60年代培育的毛肉兼用型细毛羊品种,是东北农牧交错地区饲养的主要绵羊品种,但存在着肉用性能不突出等缺陷。因此,利用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作为父本品种与其进行二元杂交,将其F1代(SN)与同龄纯种东北细毛羊进行了生长发育及产毛性能的比较,目的在于探索利用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其杂交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南东F1代羊的3月龄重、6月龄重和周岁体重、哺乳期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同龄的东北细毛羊(P0.01);南东F1代羊的被毛仍为同质细毛,虽然羊毛长度和产毛量低于东北细毛羊,羊毛纤维直径有所增加,但剪毛后体重显著高于东北细毛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的杂交组合可以作为较佳的杂交组合在东北农牧交错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绵羊FGF5基因Exon 3多态性对毛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不同细毛羊品种FGF5基因多态性及其对毛用性状的影响,采用PCR-SSCP方法对苏博美利奴羊和东北细毛羊两个群体的FGF5基因Exon 3区进行了多态性分析,并在苏博美利奴羊群体中对不同基因型个体与其毛用性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苏博美利奴羊群体FGF5基因Exon 3区存在5种基因型,分别是DD、EE、FF、DE和EF,而东北细毛羊群体只存在DD、EE和DE三种基因型;苏博美利奴羊F等位基因由CDs区c.618和c.733多态位点构成,其中c.733位点C-G突变导致E等位基因型个体氨基酸L-V变异。苏博美利奴羊群体只有FF基因型个体在产毛量指标上显著高于DD基因型个体(P0.05)。不同毛用绵羊品种FGF5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毛用性状相关性的研究可为利用FGF5基因进行毛用性状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4个绵羊品种MHC-DRB3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4个绵羊品种(阿勒泰羊、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湖羊和陶塞特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并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基因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绵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第122、154、168、220和241 bp碱基处表现出多态性;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绵羊群体MHC-DRB3基因的第2外显子的PstⅠ酶切位点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TaqⅠ和HaeⅢ酶切位点多态性均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4个绵羊群体基因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值分别在0.693~0.774和0.662~0.738之间,表明4个绵羊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羊和湖羊亲缘关系最近,阿勒泰羊和陶塞特羊关系较远,与实际选育过程一致,MHC-DRB3多态性可作为绵羊育种标记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绵羊7号染色体46843356位点多态性与尾脂沉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绵羊7号染色体上46843356位点多态性与绵羊尾脂沉积的关系,以尾型极端差异的阿勒泰羊、小尾寒羊、中国美利奴细毛羊以及萨福克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检测该位点在群体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46843356位点在尾脂沉积能力较差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以AA基因型为主,而尾脂沉积能力强的阿勒泰羊群体则以GG和GA基因型为主,阿勒泰羊和小尾寒羊G/A等位基因频率比值为2.48和4.22,分别是萨福克羊的83倍和141倍。卡方检验结果表明,阿勒泰羊和小尾寒羊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极度不平衡状态(P<0.01)。以上结果提示,绵羊7号染色体上46843356SNP位点在脂尾(臀)与瘦尾绵羊群体中存在较大差异,可作为理想的分子标记应用于高、低脂绵羊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分子水平探讨杜寒绵羊的多胎机制,本试验在山西省某养殖场采集了87只经产杜寒母绵羊的耳组织,选取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1B,BMPR-1B)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PCR-RFLP法,结合母羊产羔数与所产羊羔初生重,分析其与杜寒绵羊多胎性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杜寒绵羊的BMPR-1B基因在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A→G突变,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G和GG,A等位基因频率(0.5230)略高于G等位基因(0.4770),A为优势等位基因;AG基因型频率(0.5172)高于GG(0.2184)和AA(0.2644)基因型,AG为优势基因型。χ2适合性检验显示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BMPR-1B基因第864位碱基未发生突变。杜寒绵羊的BMP15基因不存在V31D和S300G位点突变。在该群体中,BMPR-1B基因A746G位点GG、AG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极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1),羔羊初生重在3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BMPR-1B基因是影响杜寒绵羊繁殖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对杜寒绵羊进行辅助育种,初步排除BMP15基因突变对杜寒绵羊多胎性能影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6,(2):348-352
采用RT-PCR和TA克隆方法成功克隆了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杂交F1代的LPL基因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LPL基因ORF(开放阅读框)长1 437bp,共编码478个氨基酸。将杂交F1代LPL基因及氨基酸序列分别与另外8种动物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基因序列同源性为85.1%~99.8%,氨基酸同源性为89.3%~100.0%。与普通绵羊相比,杂交F1代LPL基因存在3个位点核苷酸差异,但并未引起氨基酸改变。本试验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LPL基因多态性与其生物性状间的关联性,为改善肉羊肉质及其遗传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以杜泊羊和无角陶赛特羊作为父本分别与贵州半细毛羊进行杂交改良的效果,选取8月龄杜细F1代(杜泊羊■×半细毛羊♀)、陶细F1代(陶赛特羊■×半细毛羊♀)、纯细F1代(半细毛羊■×半细毛羊♀)各6只,进行体尺和屠宰测定分析。结果:陶细羊体重显著高于纯细羊(P0.05),杜细羊与纯细羊之间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陶细羊、杜细羊、纯细羊之间体高差异均不显著(P0.05);陶细羊体斜长显著高于纯细羊(P0.05),杜细羊与纯细羊之间体斜长差异不显著(P0.05);陶细羊、杜细羊、纯细羊之间胸围差异均不显著(P0.05);陶细羊的胴体重和屠宰率均显著高于纯细羊(P0.05),杜细羊与纯细羊之间胴体重和屠宰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杜细羊和陶细羊F1代的产肉性能均高于纯细羊,而陶细羊F1代在产肉性能方面优越于杜细羊F1代,用无角陶赛特羊作为父本杂交改良贵州半细毛羊在产肉性能方面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FecB基因在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中的多态性分布及与产羔性能指标的相关性,该试验将以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以下简称德肉美)为父本,以小尾寒羊公羊与东北细毛羊母羊级进杂交生产的F_2代羊为母本(以下简称寒×细F_2母羊),生产的三元杂交后代羊(以下简称德×寒×细三元杂交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ASP方法分析FecB基因型并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析FecB基因频率与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产羔性能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德肉美并不含有FecB基因,德×寒×细三元杂交羊B等位基因频率增加明显且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提示人工选择对杂交羊群体FecB基因富集影响较大。对寒×细F_2代母羊和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不同基因型个体产羔数进行秩和检验分析发现,P值均小于0.01,平均产羔率均表现为++基因型小于B+和BB基因型(P0.05),说明B等位基因对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产羔性能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该试验为利用FecB基因提升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产羔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系统评价黄淮杜泊羊的繁殖性能,本实验对2家黄淮杜泊羊核心育种场1年的繁殖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随机采集了145只核心群羊只进行FecB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杜泊羊性成熟为6~7月龄,年繁殖率为252.82%,羔羊断奶成活率为95.79%,每只母羊年提供断奶羔羊数2.39个;黄淮杜泊羊群体FecB基因存在BB、B+和++3种基因型,其中B+型(杂合型)是群体中的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606 9;基因型与产羔数关联分析表明,BB和B+基因型产羔数极显著高于++基因型。综上,黄淮杜泊羊具有多胎高繁的特性,在繁殖性能方面符合专门化肉用高繁绵羊品种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通过Real-time PCR研究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中角蛋白关联蛋白(KAP)8.1基因相对表达量,并与其他3个品种羊进行对比,从而明确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对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及毛纤维品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可在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内表达,相对表达量上调1.2倍。不同品种毛绒用羊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为:辽宁绒山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东北细毛羊(♀)(简称南×东)南非肉用美利奴羊(♂)×小尾寒羊(♀)(简称南×寒)东北细毛羊(♂)×小尾寒羊(♀)(简称东×寒)(毛纤维直径:东×寒南×寒南×东辽宁绒山羊)。由此可见,毛纤维直径越细,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越高。说明角蛋白关联蛋白8.1基因可能对辽宁绒山羊毛纤维的细度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了解无角美利奴亲本羊的品种品系特征,为无角美利奴羊选育工作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我们于1993年春对辽宁省关山种畜场的东北细毛羊、康拜克、邦德成年母羊和强毛型无角澳洲美利奴成年公羊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测羊均为辽宁省关山种畜场布病检疫阴性的临床健康羊,共96只,其中东北细毛羊成年母羊23只,为A组;康拜克成年母羊34只,为B组;邦  相似文献   

18.
随机选择由国外引进的萨福克、特克塞尔、德国肉用美利奴、无角道赛特和夏洛莱5个品种良种肉羊与小尾寒羊杂交所产10月龄和6月龄F1杂种羊21只进行屠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良种肉羊×寒羊杂交组合10月龄F1平均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眼肌面积和GR值指标显著大于滩羊×小尾寒羊组合F1(P<0.05);无角道赛特、夏洛莱分别与小尾寒羊杂交组合6月龄F1上述各项指标亦大于10月龄滩羊×小尾寒羊组合F1(P<0.05)。  相似文献   

19.
选取8只体重30kg左右小尾寒羊×杜泊羊F1代公羔,研究日粮中添加120g/d中草药添加剂对杜×寒杂交一代羊育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杜×寒杂交一代羊育肥期采食量分别为59.15±5.72、67.31±6.14kg/只(P0.05),平均末期体重42.37±4.34、45.61±4.72kg(P0.05),增重15.04±2.35、17.17±2.69kg(P0.05),料肉比4.21±0.34、3.92±0.41(P0.05)。试验表明:杜×寒杂交一代羊日粮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120g/d,可以显著提高杜×寒杂交一代羊日增重,降低料肉比,中草药添加剂对杜×寒杂交一代羊具有较好的育肥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家畜的繁殖性状是畜牧业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FecB基因是公认的多胎主效基因。本试验以布鲁拉美利奴羊与新吉细毛羊杂交一代为研究对像,对不携带FecB基因(++型)和携带FecB基因杂合型(B+型)的1月龄母羊超数排卵后,采用手术法进行活体采集卵泡液,收集并培养卵巢颗粒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型和B+型卵巢颗粒细胞上BMPR-1B、BMP15、GDF9、GnRHR、LHR、FSHR、ESR、AMH共8个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型和B+型卵巢颗粒细胞的BMPR-1B、GnRHR、LHR、FSHR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B+型卵巢颗粒细胞的BMP15、AMH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型(P0.05), GDF9、ESR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型(P0.01),ESR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低于++型(P0.05)。本试验对利用羔羊超排技术获得的FecB杂交羊卵巢颗粒细胞繁殖相关基因的表达状况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利用羔羊超排技术获得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阶段的发育环境,为探讨FecB杂交羊对羔羊超排技术的应答机制、优化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