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更好地对杜仲种质资源雄花进行评价和利用,对193份不同种质杜仲雄花14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变异分析和概率分级。结果表明:杜仲雄花数量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14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在12%以上,京尼平苷含量(112.00%)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紫云英苷含量(89.56%)、京尼平苷酸含量(88.60%),氨基酸含量(12.52%)变异系数最小。经K-S检验,花高、雄蕊长度、雄蕊数、桃叶珊瑚苷含量、绿原酸含量、异槲皮苷含量、总黄酮含量、氨基酸含量等8个数量性状Sig值大于0.05,均符合正态分布;花径、鲜质量、干质量均呈偏态分布,去除拖尾部分,也近似看作正态分布;京尼平苷酸含量、京尼平苷含量、紫云英苷含量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统一用(X-1.281 8S)、(X-0.524 6S)、(X+0.524 6S)、(X+1.281 8S)4个点分为5级,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性状按实际分布情况分级,使1~5级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切花菊品种分类以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持,将291份切花菊资源分为4类(独头夏菊,独头秋菊,多头夏菊,多头秋菊),共调查观赏性状18个,并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显著性分析;同时,对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以及正态性分布进行比较。结论认为:4类切花菊的花色、茎粗度、叶长、叶宽的差异极显著,叶柄角度差异显著,植株高度、茎强度、叶片长宽比、叶色差异不显著。所有类型的切花菊观赏性状变异系数在0.15~1.66之间,不同部位性状的变异系数的表现为花部性状茎部性状叶部性状;说明切花菊存在较丰富的形态多样性。正态分布统计结果:所有切花菊的质量性状均不符合正态分布,而数量性状中独头秋菊的花径大小、茎粗、植株高度、舌状花瓣数符合正态分布,其余均符合偏态分布;独头夏菊除侧芽发生程度以外,其余均符合正态分布;多头秋菊除节间长度外,其余均符合偏态分布;多头夏菊除叶柄角度和节间长度外,其余均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3.
以大花蕙兰28个品种为研究材料,对其12个数量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1513%,品种间特异性强;结合K S检验结果发现只有4个数量性状符合正态分布,表明数量性状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性状进行概率分级发现,年度间分点值不一致,应根据实测数据进行调整后再赋值。  相似文献   

4.
桃树部分经济性状的种内变异及其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弥补桃树品种间性状变异和分级研究的不足,本文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对桃树12个主要经济性状在品种和品种群间的变异及其分布性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概率和正态分布理论,探讨了适于正态分布性状的统一的概率分级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桃树不同性状的离散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品种间性状变异以产量指数、果肉可滴定酸含量和单宁含量最大,变异系数高达45~60%;以果肉含糖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在20%以下。品种群间性状变异情况与品种间表现一致。经正态总体函数的X~2检验,在供试12年主要经济性状中,单果重、果肉含糖量、核重、成熟期、果实生育期、座果率和产量指数等7个性状的性状值是正态分布。对正态分布性状,可统一用(X-1.2818$),(X-0.5246$)(X+0.5246$)和X=1.2818$)4个分点将性状值由低到高分为5级,以(X-0.5246$)和(X+0.5246$)2个分点将性状值分为3级。如此分级后,5级分级中1~5级性状值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0%,20%、40%、20%、10%,3级分中1~3级性状值出现的概率分别为30%、40%和30%。本文还列出了7个性状的3级和5级分级标准,并对概率分级和经验分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酸枣种质资源果实主要数量性状变异及概率分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49种酸枣种质果实主要数量性状研究结果表明:果实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变异系数为6.94%~56.18%,其中以双仁率、单果重、可滴定酸含量变异系数幅度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56.18%、55.82%和55.49%。K-S检验结果表明,酸枣果实各主要数量性状符合正态性分布,据此对9个主要性状进行了概率分级,并筛选出性状优异的种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长白山境内的野生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Maxim.Rupr.) Maxim]种质资源进行更好的评价,从吉林省境内的11个取样点采集了40份狗枣猕猴桃果实和叶片,并对其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分级。根据K-S正态性检验及频率分布对野生狗枣猕猴桃的6项数量性状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单果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29.95%;扁平度变异系数最小,为11.50%;狗枣猕猴桃果形指数变异系数为20.12%,仅次于单果质量,而且果实形状呈长圆柱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叶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9.06%、21.26%和13.42%。经K-S正态性检验,狗枣猕猴桃6项数量性状中除单果质量和扁平度为偏正态分布外其他性状均为正态分布。根据分析结果,提出5级分级标准,每个等级提出2个参考种质。为野生狗枣猕猴桃资源描述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DUS测试(原阳)分中心测试花生性状表达状态的全面了解,根据191份花生测试品种的主要数量性状的调查数据进行变异系数分析及分级。结果表明,7个性状中百仁重变异系数最,大20.17%,变幅为43.09~115.26 g;出仁率变异系数最小,为6.37%,变幅为58.07%~80.50%;其他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10.00%。7个性状符合或近似符合正态分布,按照极值大于等于2倍LSD0.05进行等距分级;该分级标准下各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079~1.843,均大于1.000,能较全面地反映花生各数量性状在不同分级代码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评价长白山境内野生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Sieb.et Zucc)planch.ex Miq]种质资源,对长白山境内11个取样点的73份软枣猕猴桃果实和叶片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分级。根据K-S正态性检验及频率分布对野生软枣猕猴桃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SSC)、可滴定酸、维生素C、果实扁平度、叶形指数7项数量性状进行分级。结果表明:软枣猕猴桃的可滴定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大为32.20%,扁平度最小为5.93%。经K-S正态性检验,软枣猕猴桃性状均呈正态分布,最后参照郎彬彬采用的等组距离法,依据性状数值频率的分布,提出了5级数量性状分级标准,每个级别提出2个参考种质,为野生软枣猕猴桃资源描述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参试品种性状表现进行分析表明:29个玉米品种的13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4.35%,变异程度高;参试品种数量性状分布频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第一穗位高(30.56%)和单穗芯重(26.62%)2个形态性状的变异范围最大。同时鉴选出纪元8号、纪元16、H018、纪元101、纪元128、纪元168、纪元1号、纪元28、晋单32号9个高产品种,产量均在545.48 kg/亩以上,可在育种中作为亲本加以利用,也可在生产中小面积示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32份建兰品种资源的18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为建兰品种DUS性状科学判定方法的建立提供支持。【方法】以收集保存的32份建兰品种资源为试验材料,依据NY/T 2441-2013《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兰属》(以下简称《兰属植物DUS测试指南》)中的测试要求,每个品种测量10株,每株取样1个,对建兰植株的大小(高度)和叶片数、叶长度和宽度、假鳞茎大小、花序花数量、花序梗长度和粗度以及花、中萼片、侧萼片、花瓣、唇瓣的长度和宽度共18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测量并采集数据,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量性状分级与各级分布频率分析、相关性分析、变异情况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根据《兰属植物DUS测试指南》中的分级数并结合实际情况对18个数量性状进行分级,将叶片数由5级改为3级,花序花数量由9级改为5级;根据各级的分布频率结果可知,18个数量性状中除植株大小是偏左的偏态分布外,其余17个数量性状较为符合不同峰度的正态分布。相比植株和叶片性状,花部性状间相关性更高,花长度、花宽度与萼片、花瓣、唇瓣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萼片宽度与花瓣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32份建兰品种资源品种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5%,稳定性较高,而品种间变异系数较大,变异丰富。通过主成分分析,选择出的分组性状为花长度、植株大小、萼片宽度、花序梗长度和假鳞茎大小,与《兰属植物DUS测试指南》中的分组性状部分吻合,可以增加花序梗长度作为分组性状。【结论】建兰种质资源品种内稳定性较好,品种间变异丰富,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提供了更大的选择潜力;DUS测试数量性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要结合标准品种或实际栽培品种来进行分级,并进行年度间的矫正;数量性状的分组性状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11.
大菊品种表型性状的分类学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菊花拥有非常丰富的品种变异,其分类体系众多,所依据的标准不一,对品种分类最具价值的性状尚不清楚。作者在多年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统计学采样方法,选取了400个独本菊品种,对其57个形态学性状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和R聚类分析,筛选出22个相对稳定的性状。主成分分析发现:影响品种分类的第1主成分主要包含舌状小花数、花瓣长、总苞片基部到花顶部的高度、花瓣形状等花部性状;第2主成分主要为2个花色性状(花瓣表面色彩和花瓣背面色彩);第3主成分主要是筒状花部直径和筒状花长度;第4主成分主要是托叶相关性状。这些结果显示菊花花部性状相对稳定,对品种分类影响较大;其托叶部分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可以作为品种分类的合理补充;而叶部性状稳定性较差,在品种分类中可以作为更次一级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27个标准切花菊品种为试材,对标准切花菊花径及11个重要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相关遗传力及通径分析等。结果表明:12个性状的遗传力较高,达到了70%以上;花径大小与最外轮舌瓣长、次外轮舌瓣长存在极显著遗传相关关系,与次外轮舌瓣宽存在显著遗传相关关系;最外轮舌瓣长和次外轮舌瓣长同花径的相关遗传力与花径的遗传力接近,相关选择效率接近对花径的直接选择效率;选择舌瓣花长、舌瓣花多、管瓣花少、植株高度较高的品种是选育优良切花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甜瓜种质资源若干果实数量性状差异研究及分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52份甜瓜资源的6个主要果实数量性状,分析各性状品种间差异,参照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标准,对我国甜瓜品种资源进行了果实数量性状分级探讨并拟定标准品种.结果表明,各性状品种间差异均在24.4;(果实横径)以上,最高达到57.5;(果脐大小);按1、3、5、7、9代码分为5级,其中,果皮厚度、果实沟间宽度、果脐大小和果肉厚度省略了极端级代码,确定分级评价指标,每一性状在不同级别拟定标准品种并用具体数值进行描述,对甜瓜品种果实数量性状分级描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菊属种间杂种若干花器官性状的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菊属种间杂种部分花器管性状的遗传表现,为远缘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二倍体野生种甘菊、菊花脑和异色菊,四倍体野菊,同源四倍体菊花脑,栽培菊花(六倍体及其非整倍体)及其种间杂种F1代的花器官性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杂种总平均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分别相当于亲中值的112.4%、108.0%、118.6%,且从二倍体物种组合到二倍体与四倍体组合再到二倍体、四倍体与栽培菊花组合,平均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杂种优势逐渐降低,但二倍体野生种组合的筒状花数目除外。【结论】F1代的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具杂种优势;栽培菊花比二倍体、四倍体的花色遗传能力强,白色、紫色遗传能力大于黄色;平盘型遗传能力比单窄瓣型强;多瓣型遗传能力比单瓣型强。  相似文献   

15.
25个菊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重庆地区的菊花品种的遗传关系,以便分类鉴定与生产运用,用ISSR-PCR技术对25个重庆地区主栽菊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引物分别对供试材料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4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41条,多态性比率高达99.6%,表明供试材料在DNA水平上存在广泛差异。用NTSYS软件统计分析出供试品种的DICE相似系数界于0.331~0.718之间,应用根据UPGMA得出聚类结果,将25个品种分成4个类群,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有些不同,可以看出ISSR标记技术能较准确地揭示出菊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它与形态学分类方法结合对菊花品种的分类研究会有很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扁桃种质资源坚果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概率分级,为新疆扁桃遗传改良和优质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收集90份新疆地区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测定坚果单果重、坚果纵径、坚果横径、坚果侧径、坚果果形指数、果壳厚度、果仁单仁重、果仁纵径、果仁横径、果仁侧径、果仁果形指数、出仁率12个数量性状。【结果】(1)90份新疆扁桃种质资源1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其中坚果单果重、果壳厚度、单仁重和出仁率4个与扁桃经济性状密切相关的指标变异系数分别达到了45.16%、48.14%、33.20%和36.02%。(2)90份新疆地区扁桃种质资源12数量性状符合正态分布,按照概率统计法分为5级。(3)扁桃数量性状之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坚果单果重、果仁单仁重、果壳厚度、出仁率4个性状相互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新疆地区扁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概率分级符合种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品种数量众多,形态变异丰富,适应性强,分布广泛,遗传背景非常复杂,这为菊花品种的资源调查、分类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等带来了困难。试验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福白菊(C.morifolium cv.Fubaiju)、杭白菊(C.morifolium cv.Hangbaiju)等10个菊花品种进行了分类鉴定及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聚合酶链式反应(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SSR-PCR)分子标记反应体系及引物的筛选方面,选择了条带数量多和清晰度高的菊花反应体系,应用野生福白菊对39条ISSR引物进行了筛选,淘汰了扩增效果差、带型不易辨认的引物,最终确定12条引物用于菊花品种的鉴定。ISSR-PC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条ISSR引物扩增出了185条清晰的、重复性好的ISSR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76条,多态性比率高达95.1%。应用NTSYS 2.10e软件进行UPGMA法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55处可将10个菊花品种大致分为3类,结果福白菊与其他杭菊品种在遗传上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25个平欧杂种榛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开展坚果经济性状变异和分级研究,并对坚果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平欧杂种榛品种(系)坚果、果仁质量分别在0.81~3.36 g和0.27~1.10 g,坚果、果仁三径均值分别在13.11~19.75 mm和8.17~13.89 mm,果壳厚度、果腔系数和出仁率分别在0.74~2.39 mm、0.53~0.93和21.90%~46.04%,果序坐果数、单株结果数和单株产量分别在1.4~4.7个、81.0~620.7个和123.9~1 064.4 g。不同平欧杂种榛品种(系)各经济性状指标之间的差异显著,其中,坚果、果仁质量和整齐度、单株结果数和产量变异系数在31.5%~55.2%,在品种选育时其可选性强;坚果、果仁形状变异系数在5.8%~9.2%,选择空间最小。通过聚类分析,供试平欧杂种榛被划分为3个类群。主成分分析表明,果仁大小和整齐度是影响供试平欧杂种榛坚果综合经济性状的最重要指标,其次为果壳厚度,85-124、82-8、85-41、85-202、84-5、85-140和84-254等品种(系)的坚果综合经济性状较优。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亚菊属矶菊获得栽培菊花新种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将矶菊的优异性状或基因导入栽培菊花,进行菊花种质创新,创造既可观花又可观叶的菊花新种质。【方法】利用远缘杂交获得栽培菊花品种‘意大利红’(2n=6x=54)与矶菊正反交杂种F1,并进一步以正反交杂种F1为母本,‘意大利红’为父本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利用扦插苗根尖进行杂种F1和回交后代中期染色体计数。【结果】正反交杂种F1染色体数目均介于64~72,以70~72为主;正反交杂种F1回交后代染色体数目介于52~63,以60~63为主。正反交杂种F1回交后代的株高、冠幅、叶形、叶片柔毛、分枝性等性状的遗传表现基本一致,介于原始双亲之间,较杂种F1更接近回交亲本‘意大利红’,说明这些性状为数量性状。舌状花的遗传表现正反交杂种F1回交后代间存在差异,正交(‘意大利红’×矶菊)F1的回交后代舌状花先端不分裂,且不同个体间颜色变化丰富;反交(矶菊ב意大利红’)F1的回交后代舌状花先端1~4裂,以2、3裂为主,颜色较单一,表明可能与细胞质遗传有关。【结论】研究证明远缘杂种生殖过程正常,两属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实现了矶菊与栽培菊花属间远缘杂交,并利用栽培菊花品种进行回交获得了一批既可观花又可观叶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20.
基于ISSR标记的大菊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大菊品种数量众多,形态繁杂。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瓣类大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菊花品种分类和品种演化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方法】选取涵盖大菊品种5个瓣类的150个品种,采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从50对引物中筛选出的10对引物共检测到清晰可重复的22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20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96.0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3485和0.5154;5个瓣类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都比较高,其中平瓣类最高(PPB=95.20%),桂瓣类(PPB=86.90%)和匙瓣类(PPB=89.52%)最低;瓣类类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遗传多样性主要来源于不同花型内品种间的变异。在瓣类的UPGMA聚类中,聚类结果与瓣类形态差异显著相关。【结论】ISSR可以有效揭示大菊品种瓣类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化程度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品种演化和分类鉴定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