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6种地带性土壤红外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土壤原样研究了中国 6种典型地带性土壤的红外光谱特征。结果表明 ,砖红壤、红壤红外光谱属于高岭石型图谱 ,显著的 36 95 ,36 2 0 ,10 35 cm- 1峰以及 35 2 7cm- 1峰可作为用红外光谱判断热带、南亚热带地带性土壤的特征峰。黄棕壤、褐土、黑垆土、黄绵土红外光谱为蒙脱石型图谱 ,较弱的 36 2 1cm- 1峰 ,3435和 10 2 8~10 32 cm- 1的强宽带 ,以及显著的 14 37cm- 1峰可作为温带半湿润 -半干旱地区石灰性土壤红外光谱的特征标志。黄棕壤是石灰性土壤向热带、南亚热带地区过渡的地带性土壤 ,其红外光谱标志为较宽的 3435 ,10 32 cm- 1吸收带和明显的 36 2 0 cm- 1吸收峰 ,以及较弱的 36 95 cm- 1峰 ,但没有 14 37cm- 1峰。中国从南到北 ,土壤红外光谱的36 96 ,36 2 1cm- 1 峰、石英双峰 (798,780 cm- 1 )的 797cm- 1 峰吸收强度逐渐减弱 ,而石英双峰的 780 cm- 1 峰吸收强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罗汉松、南方红豆杉的木材样本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罗汉松、南方红豆杉均含有较多的O—H、C—C、CC、C—O基团,所以在主要出峰位置上比较接近。2种木材均在1 270 cm-1处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峰,这是针叶材木质素的主要组成单元。罗汉松、南方红豆杉均未在1 330 cm-1附近的紫丁香基特征峰位表现出明显的吸收峰。罗汉松、南方红豆杉红外图谱中羟基(O—H)、碳氢健(C—H)伸缩振动的特征峰分别在3 380、2 923cm-1和3437、2896 cm-1处出现,波数偏移较大,反映2种木材组分在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技术支撑,采用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的一阶、二阶导数图谱,鉴定云南、山东、安徽、湖北及江苏5个产地的10份金银花药材。结果表明:5个产地的金银花红外指纹原始谱图整体上无太大差异且振动峰位置基本相似,无法区分产地;一阶谱图中,湖北产金银花的吸收峰3 411cm~(-1)、1 632cm~(-1)、1 378cm~(-1)、1 259cm~(-1)、1 047cm~(-1)、804cm~(-1),江苏产金银花的吸收峰510cm~(-1)、1 410cm~(-1)、827cm~(-1),均可将其与其余产地金银花区分开;二阶谱图中,安徽产金银花的吸收峰2 800cm~(-1)、2 900cm~(-1)和2 300cm~(-1),云南产金银花吸收峰3 668cm~(-1),湖北、江苏产金银花的吸收峰600cm~(-1)、700cm~(-1)、1 700cm~(-1)、2 300cm~(-1)、3 600cm~(-1),均可与其余产地的样品进行区分。红外光谱的一阶、二阶导数光谱各个区段振动吸收峰的峰强、峰位及峰形可将5个产地的金银花区分开。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樟科的珍贵木材的樟木和楠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2种结构相近木材的有效识别方法。【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对二者的解剖结构、红外光谱特征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2种木材样本的显微结构特征较为相似,差异主要体现在樟木半散孔至散孔材,楠木为散孔材;樟木与楠木管孔平均弦径为(114.529 3±31.564 5)μm、(106.378 8±19.687 2)μm,樟木作为半散孔材平均弦径变化范围比楠木广。通过对6个木材样本的红外光谱比较,产地对樟木和楠木2种木材的红外光谱区域的指纹图谱有一定影响;2种木材的一维红外图谱峰形和出峰位置差异较小,仅在表征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中C-O伸缩振动区域有所区别,樟木在波数1 055 cm-1和1 039 cm-1处形成了峰强度不等的双峰,楠木该位置只形成了波数1 054 cm-1的一个不对称单峰;以1 510 cm-1峰作为内标峰,与1 595 cm-1(樟木)、1 599 cm-1(楠木)的比值分别为1.161 2和0.996 9,说明樟木的木素中愈疮木基比例较高;樟和楠木的木材在波数800~1 800 cm-1范围内的二阶导数谱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吸收峰的数量和形状上,樟木的吸收峰可以分为17组峰簇,而楠木为17个独立吸收峰,全图谱的匹配度只有37.5。【结论】分析产地因素,波数900~3 400 cm-1区域为木材图谱特征稳定的区域,可用于2种木材的图谱区分;在1 055 cm-1和1 039 cm-1范围内吸收峰的形状、1 595 cm-1(樟木)和1 599 cm-1(楠木)和1 510 cm-1峰的相对强度比,可以作为2种木材一维图谱的种间识别特征;2种木材的二阶导数图谱差别较大,可用于2种木材的区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体毛的特征性图谱,为鼠类种类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黑线姬鼠背毛及腹毛进行红外光谱检测和分析.[结果]黑线姬鼠背毛的红外光谱在781 cm-1附近出现最强峰,次强峰分别出现在686 cm-1附近及707 cm-1附近;黑...  相似文献   

6.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化学计量学(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合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对不同品种月季花进行鉴别分析。不同品种的月季花瓣的红外光谱整体相似,主要由脂类、苷类及多糖类化合物的振动吸收组成。二阶导数光谱在1 800~700 cm-1区域有较大差异,选取该范围二阶导数光谱用SPSS软件实现主成分分析(PCA)以及系统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占总方差的献率为97.40%;系统聚类分析中,每一种月季花各自聚为一类,准确率达到100%。在二维相关光谱中,在1 330~1 700 cm-1和950~1 300 cm-1范围内,不同品种月季花的自动峰、交叉峰的强度和位置具有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化学计量学及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快速有效的区分不同品种的月季。  相似文献   

7.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蚕豆病害叶片,结果显示不同病害蚕豆叶片红外光谱图整体相似,它们的红外光谱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多糖的振动吸收带组成,仅在1 800~1 300 cm-1范围光谱的峰位、峰形及吸收强度有一些微小差异。对1 800~1 300 cm-1波数范围的光谱图进行二阶导数处理,结果显示蚕豆病害叶的二阶导数谱差异明显。对健康和病害蚕豆叶1 700~1 500 cm-1范围光谱进行傅里叶自去卷积和曲线拟合处理后,得到蛋白质酰胺Ⅱ带(1 550 cm-1)、木质素(1 605 cm-1)和酰胺I(1 650 cm-1)3个子峰,相应子峰的峰面积比例显示差异,黄化卷叶病分别为24.01%、36.55%、39.44%,赤斑病分别为15.42%、42.98%、41.61%,轮纹病分别为32.39%、35.63%、31.98%,锈病分别为13.97%、46.40%、39.65%,健康叶片分别为38.86%、28.68%、32.47%,健康叶的酰胺Ⅱ带子峰相对面积比病害叶的大,而其木质素子峰相对面积比病害叶的小。对于子峰面积比A1 563/A1 605、A1 650/A1 605和A1 563/A1 654,4种病害叶的比值均比健康叶的相应数值小,4种病害叶之间也有差异。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曲线拟合可望对不同病害的样品进行有效鉴别。  相似文献   

8.
基于FTIR的针阔叶材木质素和纤维素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银杏、雪松、毛白杨等30种针阔叶材的红外光谱,对表征其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特征吸收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叶材在1740cm-1处吸收峰峰值普遍低于阔叶材,1510cm-1处针叶材吸收峰峰值较阔叶材大,说明针阔叶树木材木质素和纤维素相对含量差异明显;②针叶材的1595/1505cm-1值小于阔叶材,1270/1230cm-1值大于阔叶材,说明针阔叶树种间木质素的组成不同;③银杏的红外光谱特征总体与针叶材一致,但1595/1505cm-1和1270/1230cm-1吸收峰吸收强度比值均接近阔叶材,表明银杏在木质素组成上有向阔叶树进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FTIR-NIR研究镉胁迫对构树试管幼苗生长的影响与机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傅里叶转换漫反射红外光谱(FTIR)和近红外光谱(NIR)测定了构树幼苗在不同浓度镉胁迫下叶片的红外光谱,揭示了构树叶片中蛋白质、脂类等有机化合物合成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构树幼苗在Cd胁迫下,鲜叶红边位置发生"蓝移"现象,红边蓝移程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近红外光谱的710 nm波长可作为是否受胁迫的红边位置界限。镉胁迫下构树幼苗的FTIR光谱3010 cm-1、1720 cm-1、1636 cm-1、1468 cm-1、892 cm-1处特征吸收峰强度随胁迫强度增加而增加,揭示了构树试管苗叶片通过合成更多的蛋白质、纤维素、羧酸以及部分酯类有机物来响应镉胁迫。FTIR-NIR光谱分析可用于植物对Cd胁迫的生理学研究,并可作为一种快捷方法应用于植物重金属污染监测。  相似文献   

10.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鉴别不同产地黑木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产地黑木耳的营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因此对黑木耳的产地鉴别具有实用价值。选取8个不同产地的黑木耳,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2D-IR),对不同样本的2D-IR谱图进行处理和分析,并结合系统聚类分析以鉴别黑木耳的不同产地。结果显示,不同产地黑木耳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整体特征极为相似,偏相关系数的最小值为0.955,不能用于区分黑木耳的产地。不同产地黑木耳在1 730~1 400 cm-1、1 350~1 040 cm-1以及1 030~900 cm-1范围内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自动峰数目不同,它们之间的自动峰和交叉峰的强度也有较大差异;对1 700~950 cm-1范围内的FT-IR光谱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不同产地黑木耳都得到正确归类。结果表明,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结合系统聚类分析能够简单、快速、无损地鉴别不同产地黑木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万寿菊秸秆的微观形貌、化学元素组成和官能团的变异规律,可以在微观尺度和分子水平上为科学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电子能谱(EDS)表征万寿菊秸秆横切面的微观结构变异和化学元素组成变异情况;采用彩色图像计算机分析系统,对万寿菊秸秆的上段、中段、下段进行胞壁率测量;采用傅里叶一维红外光谱(FTIR)、二阶导数光谱(SDIR)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2DIR)表征万寿菊秸秆沿高度方向上的官能团变异规律。结果万寿菊秸秆的径向尺寸在上段变异较小(极差为7.3),而在中段和下段的变异较大(极差分别是10.0和10.7);万寿菊秸秆的上段组织结构“粗疏”,但在中段和下段的管孔直径及分布密度差异不大,导管类型主要是单管孔或复管孔,万寿菊秸秆的碳氧比在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为0.73、0.79、0.83,呈现递增趋势,氮元素原子百分比也有同样趋势;万寿菊秸秆的胞壁率沿径向由内向外,高度方向由上向下均呈现出递增趋势;万寿菊秸秆不同高度对应的FTIR谱图在2 816 ~ 2 972 cm? 1、1 651、1 461 cm? 1、849 ~ 800 cm? 1处,SDIR谱图在1 700、1 280 cm? 1处,以及2DIR谱图在3 240 ~ 3 409 cm? 1、2 921、2 850、1 619 cm? 1处均存在较明显变化,表明对应官能团的种类与吸收峰强度和秸秆高度位置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通过对万寿菊秸秆微观形貌和官能团分析,揭示了万寿菊秸秆的径向尺寸、内部组织结构、碳氧原子百分比、细胞的胞壁率与秸秆生长高度方向的对应关系;推测出秸秆主要化学成分所含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在秸秆生长高度方向上的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12.
基于红外光谱三级鉴别技术的螺旋藻产品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天然螺旋藻、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的主要成分,为螺旋藻相关产品品质检测和真伪鉴别提供一种快速、准确和有效的方法。【方法】采集2种天然螺旋藻、4种螺旋藻粉和4种螺旋藻片的红外光谱(FTIR),解析样品的红外光谱、二阶导数光谱和二维相关光谱确定出主要吸收官能团,主体成分以及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通过扫描电镜图像(SEM)、样品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的测定结果对红外光谱中的差异进行说明。【结果】天然螺旋藻的红外光谱在1 154/1 156 cm-1、1 079 cm-1和1 039/1 035 cm-1出现3个糖类特征吸收峰;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在1 161、1 138、1 083、1 054和1 026 cm-1出现5个强自动峰。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的糖类特征吸收峰形状和位置与天然螺旋藻不同,并且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自动峰减少。天然螺旋藻蛋白质的α-螺旋含量为24.6%,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中α-螺旋含量在15.0%左右。在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天然螺旋藻的酰胺带吸收峰光滑、少分叉,可完全分离的两个尖峰,而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的酰胺带吸收峰宽,分离度不好,并且出现多个分叉峰。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螺旋藻产品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且氨基酸组成与纯螺旋藻的氨基酸组成存在很大差异。【结论】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对天然螺旋藻、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的糖类和蛋白成分的差异进行鉴别,并为螺旋藻产品的品质评价和真伪鉴别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四倍体金银花新品种的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整体评价新品种“九丰1号”金银花的内在品质。[方法]以“九丰1号”及其亲本“大毛花”为材料,利用红外光谱对2个品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种金银花均在2923、2852、1736、1637(1634)、1549、1403、1317、1260、1102、1051、763(764)cm^-1处有特征吸收峰。“九丰1号”金银花在1051、1064、1260、1403cm^-1处吸收峰的强度较高,说明“九丰1号”金银花的黄酮类物质的含量较高。此外,“九丰1号”金银花在1736cm吸收峰的强度也较其亲本高,说明其挥发油等酯类物质的含量也较高。[结论]该研究验证了“九丰1号”金银花新品种的优良品质,为金银花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研究了红地球和皇家秋天葡萄苗叶片的红外光谱图.[方法]测试了2种葡萄苗60个样品的红外光谱,选取1 800 ~750 cm-1范围内原始光谱数据做二阶导数处理,显示在该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利用该区间的二阶导数光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 PCA和PLS-DA都能很好地区分2个品种的葡萄苗,其中主成分的正确率为100%,偏最小二乘法在隐含潜变量为9时正确率最高,此时2个葡萄品种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的正确率均达100%.[结论]小波变换结合PCA和PLS-DA用于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准确地识别红地球和皇家秋天,为区分不同品种的葡萄苗提供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鉴别一些易混淆的珍稀红木家具的方法。[方法]选择奥氏黄檀、刺猬紫檀、大果紫檀和非洲紫檀4种珍稀木材制作的红木家具,使用便携式光谱仪采集光谱,并进行预处理,建立初始模型。采用不同特征波长提取方法,提取有效信息后,利用SIMCA、PLS-DA建立红木鉴别模型。[结果]不同树种谱线形状类似,近红外光谱吸收强度不同。4种家具在SIMCA的校正集和验证集中的识别率均在92%以上,拒绝率高于98%;PLS-DA模型中识别率和拒绝率成效显著。[结论]采用近红外光谱对红木家具类别进行鉴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与三氟氯氰菊酯的包合作用,进而为更好地利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奠定基础。[方法]用液相法制备羟丙基-β-环糊精·三氟氯氰菊酯包合物,用红外光谱法、显微镜观察法对该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三氟氯氰菊酯的红外光谱图显示:苯环C-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3 070.08 cm^-1处;酯键C=O和苯环C=C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分别在1 723.95、1 585.80、1 585.80、1 492.84和1 447.38 cm^-1处;取代苯的吸收峰在1 009.24、960.30、813.56、756.84和697.04 cm^-1处。羟丙基-β-环糊精·三氟氯氰菊酯包合物的红外光谱图显示:CD羟基的吸收峰在3 400.06 cm^-1处;三氟氯氰菊酯苯环C-H的吸收峰在2 930.33 cm^-1处;酯键C=O的吸收峰在1 724.18 cm^-1处。显微镜观察发现:包合物溶液的亚甲蓝玻片背景为蓝色,中间分散的均匀细微的透明圆点为包合物的聚集体。[结论]三氟氯氰菊酯与羟丙基-β-环糊精可形成包合物,其包合物可制成以水为基质的农药剂型。  相似文献   

17.
采用红外光谱的三级鉴定法,通过所获得的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谱和二维红外相关谱,可逐步提高红外谱图的分辨率,并从不同的角度上体现其差异性来分析鉴别区分栽培与野生春、冬天麻。结果表明三类天麻样品的一维红外光谱和二阶导数谱整体上十分相似,只是在部分吸收峰略有偏移,对比该区域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差异主要表现在950-800 cm^-1和相关峰的不同。因此红外三级鉴定法可以对栽培与野生春、冬天麻进行快速、无损、简便的分析与鉴定。  相似文献   

18.
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取代度马铃薯淀粉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物理、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比较.马铃薯淀粉经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处理后,随着马铃薯淀粉取代度的增加:红外光谱图在1 724 am-1和1 565 cm-1处产生了吸收峰,并与608 cm-1的吸收峰逐渐加强;X射线衍射图中淀粉微晶结构略有增加,亚微晶结构相对减少,总结晶度下降,但淀粉的结晶类型未改变;偏光显微镜观察显示部分淀粉颗粒偏光十字开始消失或者变的模糊,脐点处随之发生爆裂,裂缝甚至沿脐点向外扩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淀粉颗粒表面被腐蚀程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9.
采用以DPG为主要成分的药液对印度紫檀 (Pterocarpus indicus)、红酸枝木 (Dalbergia oliveri)、鸡翅木(Cassia siamea)和花梨木(Pterocarpus macarocarpus)4种 红木进行了处理,分析 了不同浓度的药液对处理材ASE和MEE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药液处理后试件的ASE和 MEE随 DPG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木材尺寸稳定性明显改善,药液中DPG所占比例一般控制在 20%~50%之间,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