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旭锋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301-305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阶段,受资源禀赋、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制度环境等要素条件影响,中国东、中、西部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自2001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西部不少市县在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加快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对于西部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研究,也就在于总结、梳理西部各省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成就、经验和做法,比较不同区域、不同县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路子或模式,探讨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偃师市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的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并应用于我国中部地区偃师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了1990~2007年偃师市城乡统筹水平变化趋势及其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3月29日,中国城乡统筹与民营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在陕西省召开。国务院参事刘坚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县域经济是重要抓手,乡镇企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经济载体,要从县域经济的主体、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  相似文献   

4.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选取了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对山东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以青岛为主的山东半岛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高,以淄博、莱芜等地为主的鲁中地区城乡统筹水平也相对较高,以德州、聊城等地区为主的鲁西地区城乡统筹水平相对较低。接着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的重要成果,也是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县域经济是以县内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的各种经济成分的有机构成。而农产品加工业恰好具有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它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呈现出原料基地化的趋势,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6.
中国县域农业现代化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国内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评价进行文献综述,构建可以评价中国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套指标体系,运用数学模型方法,对国内62个县进行量化测算,得出各地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评分,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全国县域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而且各县发展不平衡,差距很大。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县一般也是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县一般也是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但是农业大县不一定是农业强县。最后提出加快中国各类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增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能力 突出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不同层面描述了城乡差距、形成城乡关系失衡的危机意识。必须认识城乡统筹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的必然体现,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造成城乡分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策造成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值得借鉴;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实现城乡关系平等、协调、融合、发展是增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能力、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摘 要:研究旨在摸清宁夏22个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总结空间分布特征,剖析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科学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县域尺度,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宁夏22个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宁夏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明显,22个县中只有6个县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0分以上,用地节约集约水平高;宁夏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总指数呈现出自北向南逐步递减的特征,其中热点区集中分布在宁夏北部、次热点区位于热点区外围、次冷点区成散团式分布、冷点区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各别县。整体来看,宁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不高且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未来宁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各县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差别化的集约用地管理政策,北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主要是加强存量用地的挖潜和新增用地效益的提高;南部山区各县(市、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9.
对四川省各县域单元的乡村性进行客观评价,科学判定四川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强度,明晰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四川省乡村性的时空间特征。基于2000—2016年数据,对四川省181个县域乡村类型进行划分,构建乡村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四川省县域乡村宏观格局相对稳定,呈现出以均衡发展型、农业主导型为主,商贸服务型和工业主导型为辅的产业总体格局特征,部分类型时空差异显著。(2)四川省县域乡村性以中等和较强为主,乡村性指数均值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县域乡村性呈现显著的地理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成都平原区为中心,向外围由低值向高值逐步增大的“圈层”空间格局。研究结果对建设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推进四川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旨在摸清宁夏22个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总结空间分布特征,剖析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科学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县域尺度,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宁夏22个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宁夏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明显,22个县中只有6个县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0分以上,用地节约集约水平高;宁夏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总指数呈现出自北向南逐步递减的特征,其中热点区集中分布在宁夏北部,次热点区位于热点区外围,次冷点区成散团式分布,冷点区分布在中部和南部个别县。宁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不高且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未来宁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各县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差别化的集约用地管理政策,北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主要是加强存量用地的挖潜和新增用地效益的提高;南部山区各县(市、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从原平市的农业基本情况出发,从规划理念、规划战略、规划原则、规划定位、规划总体目标以及产业选择和布局等方面,探讨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思路和布局。通过对原平市的农业环境资源的分析,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构建了原平市“一带、两翼、一心、四组团”的空间格局,从而建成融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体验、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知名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市,打造成山西省“转型综改”和“扩权强县”先行试点中的农业发展典型县,建成山西省重要优质农副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以及面向忻州市域、辐射华北地区的重要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中心。  相似文献   

12.
推进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融合性、协调性、关联性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算研究区2014—2019年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分析探讨影响因素,揭示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特征与地区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1)新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增强态势,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城乡产业经济是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城乡人口要素和城乡生活质量成为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2)新疆各地州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人口要素融合增长较快,公共服务融合增长较慢。据此,研究建议构建大、中、小多层次城镇空间格局,强化中心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建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有助于正确把握和评价新疆各地州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New urbanization targets at coordin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nd livable environment, it is the foundation for breaking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of China and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mall cities and towns as carriers of new urbanization have already become important paths of realizing new urbanization and solving problems concerning 300 million peasants in China. Considering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took Luzhou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for example to explore development path suitable for small cities and towns in west China and gave pertinent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14.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空间布局优化技术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城乡统筹和用地节约的基本理念,以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空间布局调整和人口转移同步协调发展为目标,针对乡村空间布局调整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构建了乡村空间布局调整目标定量识别、调整过程综合控制与调整方案弹性分步实施相结合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为迁村并点提供了定量的科学依据,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生产+生活+生态”保障原则,同时提高了村镇空间布局调整方案的可操作性,为推动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演进与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龙  何伟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151-155
基于1978-2009年以来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首先利用泰尔指数估计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演进趋势,然后按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进行了分解。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占据了整体收入差距的70%以上,三大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虽较为明显,但并没有地区内的收入差距显著。究其原因,中国收入差距的演进除了内在的经济规律使然外,经济政策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加快经济发展、强化农村偏向型的经济政策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6.
The Minimal Living Standard Allowance System (MLSAS), established by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 late 1990s, was intended to provide basic needs for urban and rural low-income populations. Although the subsidy standards of MLSAS have increased rapidly over the years, its distributions in time and space were found imbalanced. Using the per capita subsidy income (PCSI) data of 338 Chinese cities from 2008 to 2016, this study quantified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urban-rural gap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MLSAS throughout China and identified the major influential socioeconomic factors of the observed patter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CSI of China's low-income populations increased rapidly but with large variat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between geographic regions. The PCSI in rural areas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urban areas, whereas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PCSI in urban area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rural areas, indicating the allowance from MLSAS was more unequal among rural residents. Additionally, the higher PCSI was concentrated mainly in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eastern China. Most citi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lagged in terms of PCSI.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PCSI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dicated that the income and GDP per capita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urban-rural gap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mplementing MLSAS, the current study should help improve the subsistence subsidy polic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高芸  李贺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151-157
本文运用Tobit模型和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产生负向影响。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作用下,即便在惠农、强农的政策体系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建议政府切实贯彻“一号文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将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既能促进农民外出打工又能增加劳动力在本地转移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  相似文献   

18.
日本和美国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社区支持型农业(CSA)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形式之一,近几年在国内逐渐受到人们关注,为借鉴日本和美国CSA发展的经验教训,促进中国CSA健康发展和城乡互补。为此,重点介绍了CSA在两国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了兴衰背后的社会原因及其启示,并探讨了中国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的潜在需求。研究得出:CSA最早产生的日本,随着有机农场的减少,以及社会经济变化等原因,CSA已经变得日益衰落;而在其后CSA兴起的美国却迎合了广大民众的需求得以蓬勃发展,并且功能形式日趋灵活多样,农场平均规模趋于减小。CSA的兴起和发展与其社会背景紧密相关,CSA多数提倡采用机生产方式同时兼备多种功能,其发展遵循平等互利、规模适度等原则,外部支援和参与有助于增强其发展活力。这对中国CSA和持续农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该文从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市民需求及城乡一体化等角度,认为CSA是中国发展可持续农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条“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