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分别发布水稻二化螟和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根据各地水稻二化螟调查监测结果,结合虫源基数、化蛹羽化及气象、栽培等情况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水稻二化螟在哈尔滨、绥化等主要发生区为中等发生,局部蛾量较大、落卵量高的地块为中等偏重发生,发生区域有继续向东、北扩散的趋势。防治建议:1.农业措施。将枯鞘、枯心、枯穗等二化螟的被害株及时拔除,减少虫  相似文献   

2.
涿县种植水稻有悠久的历史。近几年来因为螟虫的为害产量损失在5%—30%,严重地块白穗和秕穗率在41%—48%。为此我们对此虫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初步结果介绍如下:一、生活习性:越冬幼虫五月中旬开始化蛹,部分已羽化为成虫,五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十二天半;六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直至六月二十日仍有个别羽化者,羽化期前  相似文献   

3.
<正>水稻螟虫有大螟、二化螟、三化螟,俗称钻心虫、蛀心虫、白穗虫。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实践证明,在水稻生长期间,只要蚁螟钻入秧苗的心叶、茎或正在孕穗的幼穗内,用药剂防治,花工多、用药量大、花钱多、收效小。近年来,很多稻区的农民,根据螟虫以蛹或老熟幼虫在稻根内越冬的习性,普遍开展冬季治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张雯晴 《耕作与栽培》2011,(3):36-36,17
为减少水稻田间二化螟为害率,减少农药施用量,在遵义县进行了浙江纽康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的二化螟性信息素A型和B型诱芯(水盆诱捕器)诱蛾试验,结果表明A型、B型诱蛾差异显著,以B型诱芯诱蛾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剂量为2 g/667 m2,3 g/667 m2、4 g/667 m2的80%氟虫腈水分散剂对一代水稻二化螟防治率分别为76.34%,84.80%和96.61%,4 g/667 m2的80%氟虫腈水分散荆处理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最佳.  相似文献   

6.
<正>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三种主要害虫,特别是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近年来危害日趋严重。眼下正是水稻生产中防治虫害的关键时期,如何选择既高效安  相似文献   

7.
水稻中后期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我国部分地区单季稻面积大量上升。由于单季稻生长季节长,条件适合多种病虫为害,因此,单季稻的病虫比双季稻要严重。目前对水稻生产构成威胁的中后期主要病虫,仍以水稻螟虫(以二化螟为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稻曲病,以及杂交稻后期综合症等。根据近年各地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经验,要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保证水稻丰收和生产出安全稻米,对水稻中后期主要害虫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淑云 《种子世界》2021,(9):0117-0119
在农业诸多生产作物中,水稻是当前社会大众日常饮食离不开的作物,注重展开水稻作物有关内容的分析研究,产生的意义非常明显。本文通过分析水稻的田间管理,以及水稻二化螟的绿色防控技术要求,借助分别描述的方式,研究其中的管理技术要点,明确地展示给广大水稻种植人员,为他们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水稻螟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和褐边螟等,多是水稻上为害很严重的害虫,发生范围广,随着水稻栽培制度和方式等的演变,此类害虫的为害也出现新特点,难以用单一或简单的方法防治,只有采用科学精准的综合措施才能收到满意的防治效果。一、为害特点1.三化螟长江中下游及以南是三化螟广发、重发地区,黄淮等地也有发生,但为害不重。以老熟幼虫在稻蔸内越冬,下年春季气温升至15~16℃时化蛹并羽化。长江  相似文献   

10.
水稻害虫发生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豫南地区水稻害虫种类很多,主要种类及防治技术如下: 1水稻主要害虫的发生时期 1.1二化螟 二化螟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危害盛期为6月底7月初,第2代危害盛期为8月上句。应以防治一代幼虫为主,在蚁螟初孵时施药。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二化螟、稻飞虱、水稻蚜虫("四病三虫")在东北地区频发。有效防治"四病三虫"是中后期田间管理的重点。一是防治  相似文献   

12.
章含祥 《种子科技》2023,(13):114-116
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做好水稻田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二化螟是最为常见的虫害类型之一,对水稻的种植品质造成了不利影响。文章重点阐述了安庆市太湖县水稻田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了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不断提升水稻种植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土壤水分与棉铃虫化蛹的关系及对下代发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表明,土壤湿度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对棉铃虫的化蛹及羽化影响不大。土壤相对含水量在90%以下时,棉铃虫化蛹率一般在90%以上,羽化率在80%以上,最适为40%左右。降雨对棉铃虫入土化蛹的不同时段影响有差异,雨水浸湿土壤,对入土后尚未化蛹的幼虫影响很大,其死亡率接近100%。化蛹后蛹的死亡率则主要取决于浸水时间的长短。浸水1~2d,对蛹的影响较小,羽化率一般在50%以上;浸水3~4d,羽化率则一般低于20%。对近年棉铃虫发生的实况分析也表明,棉铃虫入土时降大雨,后期蛾消长曲线上相应的位置将出现一个低谷。灌水灭蛹以幼虫入土高峰期最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农药市场情况,将目前防治水稻二化螟农药分为不适用、适用性降低、适用性较好与将可以引入稻田使用的几类,从毒性、抗药性、对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评述,旨在为合理用药防治水稻二化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Bt转基因水稻“克螟稻”杂交后代二化螟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舒庆尧  叶恭银 《作物学报》2000,26(3):310-314
利用室内叶片快速鉴定法结合田间抗性调查, 研究了粳型Bt转基因水稻“克螟稻”与籼、 粳稻杂交后代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抗性。 结果显示, 在与籼稻和粳稻的杂交后代(F1、 F2和BC1)中, 都出现了对二化螟表现高抗的植株。 用离体叶片法测定, 4个组合120株杂种F1和88株GUS阳性(GUS+)BC1株与30株克螟稻亲本相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们在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蓟马等害虫上,全面推广了杀虫双撒滴剂。该杀虫剂具有较强的内吸性,撒入稻田后,每1滴药液在12小时内能扩散分布到1平方米左右的范围,且能被水稻根系迅速吸收,输送到植株各部位,害虫取食水稻茎叶时,即被毒死。杀虫效果优于一般农药,故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性信息素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设性信息素诱摘示范区(以下简称性诱区)、群众自防区、对照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诱杀一代、二代二化螟雄蛾效果明显优于群众自防区的诱杀效果,性诱区二化螟一代防治效果、二代防治效果分别为91.68%和86.54%,群众自防区则分别为88.12%和78.02%;但性信息素诱杀三代二化螟雄蛾总体防控效果与群众自防区相当,性诱区二化螟三代防治效果为86.04%,群众自防区为88.03%。性诱区农药费用支出比群众自防区减少750元/hm~2,水稻产量比群众自防区增加1 230kg/hm~2。  相似文献   

18.
转Bt基因水稻对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转cry1Ab/cry1Ac基因汕优63水稻(汕优63/Bt水稻)对靶标害虫一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观察的方法对汕优63/Bt水稻对二化螟的致死性及其对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虫效果进行了研究。室内离体植株测定结果表明,汕优63/Bt水稻对二化螟具有很好的抗性,1龄幼虫取食汕优63/Bt水稻48h和72h后的死亡率由31.5%上升到95.6%。3龄幼虫的死亡率由2.7%上升到67.9%。汕优63/Bt水稻对1龄幼虫的致死效应高于3龄幼虫,但没有二化螟能在汕优63/Bt水稻上完成世代发育。在田间。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在汕优63/Bt水稻上造成的白穗率和卷叶率分别为0.38%和0.24%。显著低于对照。表现出良好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19.
18%杀虫双水剂(撒滴剂)是一种在田水中迅速溶散,被稻根吸收向稻茎传导、产生杀虫作用的一种杀虫剂。为了解该药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我站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安排,选择了贵阳市的息峰县和遵义地区的遵义县进行该药的田间药效试验。1材料及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药剂为安徽省和县农药厂产18%杀虫双水剂(撒滴剂),安徽省和县农药厂提供;对照药剂为25%杀虫双水剂(贵州遵义碱厂产),供试水稻品种为汕优63。1.2试验地基本情况1.21贵阳市息烽县试验地为该县养龙司乡灯塔村老街组张新银农户田块。该地…  相似文献   

20.
<正>冬耕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可以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能够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亦可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死,从而减少越冬虫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