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150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15%. 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危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时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茎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危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相似文献   

2.
玉米粘虫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3.
<正>一、危害特点玉米螟食性很杂,寄主植物有数十种,主要危害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棉、麻及豆类。玉米螟一幼虫蛀茎为害。玉米螟第一代幼虫蛀茎危害为主,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或展开的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的取食孔,形成"花叶"3龄后蛀入茎秆,危害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籽粒干瘪、青枯早衰,掉穗。造成空瘪粒而减产,如遇风折倒伏则损失更大。幼虫也可在穗期直接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玉米钻心虫,危害寄主种类繁多,玉米受害最重,是一个危害潜力极大的世界性害虫。河北省南部地区,年可发生2~3代,发生范围大,面积广,危害重,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1为害特点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为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害虫,在一般发生年份造成减产7%~15%,大发生年份减产超过20%,个别感虫品种减产可达30%~40%。目前尚无最理想的措施使其防效达到理想效果,但是采用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可将产量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特性和田间种群自然消长规律,明确其对玉米造成的产量损失,对不防治田秋玉米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进行系统观测调查和测产。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全生育期均有为害,为害特性表现为趋嫩性、隐蔽性、世代重叠、低龄幼虫群聚性和高龄幼虫自相残杀等特性。不防治田秋玉米苗期至成熟期被害株率从30.5%增长至97.0%;百株虫量苗期为41~44头,抽雄至灌浆期为72~91头,成熟期为18~23头;为害造成玉米鲜重减产382.2 kg/亩,减产率24.3%,实际经济损失81.5%。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是锦州市松山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左右。玉米螟是危害当地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玉米螟以幼虫为害为主,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咬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状;之后蛀食茎秆,造成茎秆折断,对产量影响更大;直接蛀食雌穗嫩粒,导致玉米籽粒霉变,降低品质。据调查,不采取控制措施,一般发生年春玉米可减产20%,大发生年可超过40%。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中,摸清了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和  相似文献   

8.
<正>玉米螟是具有巨大危害潜力的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玉米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因其发生范围大,面积广,危害重,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产量和质量上的损失,严重时可造成玉米减产15%~30%。玉米螟食性杂,可为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作物。在寄主的种类上,玉米螟明显地偏向取食玉米。现将玉米螟的发生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晚疫病是严重危害承德马铃薯产区的一种主要病害。该病害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产量损失大。根据我们多年来的凋查结果,晚疫病为害可导致马铃薯减产20%以上,严重地块可减产50%-60%,甚至造成马铃薯整地绝收。  相似文献   

10.
<正>为害特点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群居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茎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  相似文献   

11.
<正>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玉米,也为害高粱、谷子、棉、麻、豆类、甘薯、甜菜、番茄、辣椒、小麦等多种植物。近些年,由于小麦、玉米秸秆完全还田,玉米螟越冬基数逐年增加,致使玉米螟为害面积和造成的产量损失逐年上升,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减产30%以上。部分受害的玉米粒商品价值也降低。为更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笔者根据当地生产实际情况和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螟俗称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具有巨大危害潜力的世界性害虫,分布广泛,全国各地玉米产区均有发生。除为害高粱、棉花、谷子、水稻等。在玉米上,初龄幼虫蛀蚀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等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疏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在我省,玉米螟发生范围比较广,面积也很大,危害日趋严重。据估计,玉米螟的危害常常能造成玉米减产10%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随着玉米在我县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玉米螟虫危害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对玉米的产量影响较大在一般发生年份造成减产7%—15%,大发生年份减产20%,个别感虫品种减产可达30%—40%,试验证明,单独采用一种防治措施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采用赤眼蜂、白僵菌、高压汞灯等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也就是说防治玉米螟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使我县粮食产量损失降低到最低,保  相似文献   

14.
赤眼蜂防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一般发生年份可造成玉米减产3%~5%,大发生年份可造成玉米减产10%~15%,赤眼蜂防治玉米  相似文献   

15.
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玉米产区,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对玉米的危害所造成产量的损失,往往因植株上病瘤的多少、大小、发生部位不同而不同。玉米单株上生1个病瘤一般可减产30.9%,生3个以上病瘤的减产81.2%,单株上生1个直径8厘米左右病瘤的,减产89.7%。  相似文献   

16.
玉米螟俗称箭秆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同时还能危害高粱、谷子等作物.玉米是新民市的主栽作物之一,历年播种面积都在6.7万公顷左右.轻发生年一般减产玉米8%~10%,重发生年可减产玉米20%~30%以上.特别是2000年、2002年玉米螟在我市属于大发生年,玉米平均受害株率高达90%以上.仅此一项,全市损失玉米约5千万千克.由于玉米螟为害重,玉米品质下降,部分玉米籽粒被害后常常发生霉变,引起大牲畜食后中毒死亡.近几年笔者通过观察、调查,初步摸清了玉米螟在我市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玉米螟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同时还能危害高梁、谷子等作物。玉米是新民市的主栽作物之一,历年播种面积都在6.67万hm^2左右。轻发生率一般减产玉米8%-10%,重发生率可减产20%-30%以上。特别是2000年、2002年玉米螟在沈阳市属于大发生年,玉米平均受害株率高达900/0以上。仅此一项,沈阳市损失玉米5千万kg。由于玉米螟为害重,玉米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8.
玉米螟为害对象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等,是玉米最严重的虫害之一。它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玉米被害株茎易遭风折,受危害玉米田一般减产10%~20%,为害严重的玉米田减产幅度可达到30%,若谷子苗期被蛀枯心严重时减产幅度可达20%左右。玉米螟的幼虫也能为害棉株主茎、青铃,引起棉铃腐烂及落铃。  相似文献   

19.
正地老虎是复播玉米苗期主要害虫,1—2龄幼虫危害作物的生长点、心叶,在叶面上危害造成孔眼;3龄以后的幼虫钻入地下危害根茎部,可切断作物幼茎,造成缺苗、断垄,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1地老虎的危害寄主地老虎主要为害玉米,同时也为害棉花、高粱、甜菜及蔬菜等多种农作物,是农作物苗期的一种毁灭性害虫。2地老虎的生活习性:地老虎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暖后,越冬幼虫于3月下旬至4月中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玉米,也危害高梁、谷子、棉、麻、豆类、甘薯、甜菜、番茄、辣椒、小麦等多种植物。近些年,由于小麦、玉米秸秆完全还田,玉米螟越冬基数逐年增加,致使玉米螟为害面积和造成的产量损失逐年上升,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减产30%以上。部分受害的玉米粒商品价值也降低。为更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笔者根据当地生产实际情况和该虫发生危害特点与综合防治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