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曾遇到一例病危大熊猫,经积极抢救,转危为安,介绍如下。一、发病情况1985年3月2日晨,四川省俄边县双河林场食堂的炉膛口,发现一只倒卧的大熊猫,完全昏迷。呼吸微弱,立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体内外发现寄生虫达22种,其中危害圈养大熊猫的主要寄生虫有寄生于小肠的西氏蛔虫和寄生于体表的熊猫痒螨.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是全球最具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珍稀动物之一,作为和平友好的使者曾到世界各地巡回展出.近年来,由于国际间大熊猫科研合作的需要,大熊猫出入境日趋频繁,因此,做好体内外寄生虫病的防控是出入境大熊猫检验检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今昔大熊猫     
举世闻名的大熊猫,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第四纪以前,它们的数量较多,分布也较广泛,曾分布于毗邻我国的南亚和我国南部、中部直至北京周口店附近,并构成了当时在该范围内动物区系的代表之一(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区系)。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是中国国宝,世界珍稀动物。根据四川、陕西、甘肃3省调查,大熊猫在野外生存的总数仅千只左右,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造成大熊猫日益减少的原因,除繁殖能力低、栖息地缩小、遗传交流中断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外,疾病摧残也是重要原因。寄生虫感染,尤其熊猫痒螨虫感染具有传播快、感染率高,严重影响熊猫睡眠。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曾发现3只大熊猫受过痒螨虫感染,其中1只雌性成年大熊猫感染特别严重,现将感染致病情况与药物治疗实验效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试验1.1症状熊猫2号,雌性,13岁,体重90kg,从野外引进后,发…  相似文献   

5.
采用ELISA、巢式RT—PCR、免疫组织化学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动物园保存的大熊猫组织材料和部分现存活个体的粪便、血清等样品进行戊型肝炎病毒抗原调查。调查发现在死亡大熊猫肝脏组织中戊肝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为88.9%(8/9),肾脏的阳性检出率为85.7%(6/7)。现活体动物的粪便、血清抗原检查没有出现阳性结果。结果说明死亡大熊猫曾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现有个体中没有戊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6.
雌性大熊猫的血液性激素和阴道涂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大熊猫生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研究报导较为罕见。Bonney R. C. 等(1982)用雌性大熊猫尿雌激素变化予测排卵期已得到证明,李惠福等(1982)曾报导大熊猫发情期中尿排出的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特异表现与排卵的关系,而生殖生物学其他方面的检测指标尚未见报导。本文为检测大熊猫发情期与非发情期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激素水平及阴道细胞涂片变化,于1983年4月和5月分别对大  相似文献   

7.
<正> 大熊猫(Ailuropada meLanoteucus)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分布于四川西部和甘肃,陕西南部2000~3000米的高山竹林中。主食竹子、笋,是一种食性特殊而又不耐热的动物。饲养不当,常易患疾,带来损失。 上海动物园二十余年来饲养大熊猫十余头。曾通过兽舍改造,饲料变更和改进管理等方法,先后繁殖九胎次,初步掌握了大熊猫人工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由于食物的高度特化及其消化道的特殊构造,容易出现排粘性血便的症状.该症一般可自愈,但对于体质弱、抵抗力差或发病较频、出血较多的个体要进行必要的治疗以防消化道感染,引发出血性肠炎.笔者曾在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驯养繁殖场工作,现结合多年来的治疗情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珍稀野生动物,随着大熊猫的深入研究的需要,部分大熊猫会运输到其他大熊猫饲养单位开展科学研究,大熊猫的运输显得特别的重要,在运输大熊猫前应做好周密的计划,包括:运输大熊猫的文件准备,运输笼箱形状、大小及设计,大熊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运输路线、方式和时间的选择,人员配置、协调及通讯,运输途中保护应急措施的制定等,分别对亚成体大熊猫、成年大熊猫、刚出生幼仔、老年大熊猫及发情期和妊娠期大熊猫的运输进行讨论,从而保障大熊猫的福利.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医疗管理培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熊猫的医疗管理培训是培训大熊猫完成一些配合医疗行为的动作,以减少大熊猫的紧张感、降低大熊猫的麻醉风险、增加人员与动物的安全以及增进饲养员与大熊猫之间的感情,并依照大熊猫的特殊习性和能力设计的课程。大熊猫医疗管理培训是以大熊猫医学检查为目的,选择响板作为确认信号,以正面奖赏的方式进行确认训练,抓住培训时机,培训大熊猫在非麻醉状态下进行采血、徒手肌肉注射、腹部超声波等医学检查,做到及时性和累积性奖赏,确保人和大熊猫的安全,该培训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繁殖活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熊猫(Ailurpoda melanoleuca)是濒危物种,中国特产珍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其繁殖规律对挽救该物种意义深远。北京动物园自1963年以来,先后通过自然交配繁殖十胎次,人工授精繁殖九胎次。我们曾对饲养条件下31头(11♂和20♀)大熊猫的繁殖活动进行了观察,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熊猫数量的日益减少,保护大熊猫的工作也日趋重要,国家投入的大量财力、人力用以保护和拯救大熊猫,使得大熊猫研究成为必要,在大熊猫的饲养、配种、繁育、育幼和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严重影响大熊猫健康的疾病被攻克。从目前发表的论文、专著来看,严重影响大熊猫健康的主要是内科疾病,约占80%以上,其中又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洋县在落实保护大熊猫承包责任制中,积极扶持大熊猫活动区的群众发展养牛业,最近已与二十八户村民签订了扶持养牛合同,第一批二十八头牛已拴到了承包户村民的槽头上,使大熊猫活动区的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在保护和抢救“国宝”大熊猫活动中,洋县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认真落实保护大熊猫责任制把权、责、利紧密结合起来。他们在华阳区大熊猫分布较多的板桥村、九池村建立了保护承包责任制,与九十一户村民签订了生产扶持合同,承包和扶助相结合,使  相似文献   

14.
老年大熊猫的数量随着圈养时间的推移在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的老年大熊猫饲养管理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因此,研究老年大熊猫的饲养管理以及探寻老年大熊猫医疗保健方法,对于提高老年大熊猫的福利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老年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和保健措施进行总结,阐述老年大熊猫的日常管理、医疗保健等饲养管理要点,通过个性化的饲料与饲喂方法,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定期修剪趾甲,防暑防寒,适当活动,避免应激等措施,提高了老年大熊猫的生活质量和体质,对保持大熊猫种群整体的健康水平极其重要,为逐步开展大熊猫养老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四川北部的岷山山系是中国野生大熊猫最主要的活动区域。调查表明,四川岷山山系12个县市有森林面积21659.6km^2,其中集体林面积10500km^2;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851824.0hm^2,建有22个保护区,共有528888hm^2的大熊猫栖息地和400只野生大熊猫在保护区内得到了有效保护;集体林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达190064.6hm^2,占大熊猫栖息地的22.3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了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难度。本文提出了要尽快制定《大熊猫保护法》;协调好跨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置换、赎买、移民搬迁等方式,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要落实相关政策,实施生态补偿;要发动社会力量采取建立保护小区、协议保护等参与大熊猫的保护;林下开发利用要避开大熊猫发情和孕育期,达到既有效保护大熊猫,又使林农生产生活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积极开展大熊猫人工繁育工作,对于保护我国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维持种群数量和加快野化放归具有重要的意义。大熊猫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的研发是保护大熊猫种质资源、提高人工受精率和大熊猫繁殖率的重要手段。通过综述大熊猫生殖特征、精液采集、品质检查、冷冻保护稀释液、冷冻损伤机制以及冷冻和解冻程序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大熊猫精液冷冻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简讯十六则     
《野生动物》2004,25(4):43-45
4月22日获悉,包括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内,今年四川省总共有27只雌性大熊猫参与繁殖计划。专家估计,今秋四川省将迎来大熊猫的生育高峰时期。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今年将有13只雌性大熊猫参与繁殖。据该基地副主任余建秋介绍,绝大多数大熊猫都将在3月底及整个4月发情,需要进行本交或者人工授精。与此同时,卧龙中心也有14只大熊猫参与到今年的繁殖计划中。(中国熊猫网2004-04-22)  相似文献   

18.
简迅十四则     
《野生动物》2005,26(1)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准备合作建设的全国首个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秦岭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近日通过了专家论证。佛坪秦岭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立项建成后,将为国内外研究人员提供野外研究大熊猫的平台,并为大熊猫保护培养科技人才。在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佛坪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约占整个秦岭地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35%,野外种群分布密度居全国之首。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一只大熊猫。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十分有利于大熊猫研究工作。(摘自中国熊猫网)  相似文献   

19.
周晓  黄炎  黄金燕  周世强  刘巅 《野生动物》2013,34(2):106-110
大熊猫是濒危的孑遗物种,多数时间独居在深山密林里。由于研究野生大熊猫个体行为极为不易,同时饲养管理实践中发现存在行为多样性降低、行为异常导致繁殖障碍等问题,因此,研究大熊猫个体的行为发育特点对了解和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圈养大熊猫个体在幼仔、亚成体、成体和老年4个阶段的行为发育,涉及的行为类型有取食、声音、刻板行为、运动、玩耍、标记等:总结了饲养管理中影响大熊猫行为发育的因素,主要有来源、断奶方式、圈舍条件、社群交流、营养、管理方式等。采取延长哺乳时间、增加圈舍面积、模拟自然环境等措施有利于大熊猫行为的正常发育;为大熊猫的行为学研究、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分类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熊猫的免疫分类学性状,并讨论大熊猫在解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特征,认为大熊猫与熊类亲缘关系密切是无可辩驳的。主张大熊猫更为适宜的分类地位是并入熊科(Ursidae),再立大熊猫亚科(A11uropodinae)。问题的提出关于大熊猫和小熊猫在分类学上的地位,一百多年来一直是生物学上一个难解之谜。虽然有不少学者,尤其是我国的学者把大熊猫划为独立的一科,把小熊猫划入浣熊科 (Procyonidae),但是纵观发表的50篇论文表明,把大熊猫分为熊科(Ursidae)、浣熊科和自成大熊猫科 (Ailurupodidae)的数字几乎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