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基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采用层次分析和GIS技术对两当县烤烟种植适宜性分布区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当县适宜种植烤烟的土地面积为10 843.16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5.66%;主要分布在金洞乡、鱼池乡、站儿巷镇、显龙乡、兴化乡等地;不适宜种植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水量较大、海拔高、气候冷凉等。并提出两当县烤烟产业的发展建议是:改良土壤,提高烟叶的可用性;烟叶种植区域和品种要服从于烟叶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牡丹江市退耕还林地区土地利用效益,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为该区进一步土地开发利用及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与支持。[方法]选取牡丹江市的坡度、高程、土壤类型、水资源系数、降水量和≥10℃积温6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通过模型计算及GIS空间分析,得出研究区内宜农用地、宜林用地适宜性等级。[结果]处于适宜级以上的农业用地总面积约9 300km2,占研究区面积的22.9%,主要分布于坡度小于5°、海拔500m以下的区域;处于适宜级以上的林业用地总面积约28 000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0%,主要分布于海拔高、坡度大、多水土流失的山区丘陵地带。[结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在农林交错地带存在过度退耕、造成耕地浪费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GIS支持下的福建省烤烟适宜地综合评价及其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飞  邢世和 《土壤》2008,40(2):299-305
以福建省耕地为评价对象,借助GIS与数学模型对福建省烤烟用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宜烤烟用地面积127.84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3.24%.全省宜烤烟用地质量总体良好,全省最适宜烤烟用地面积33.20万hm2、适宜面积88.69万hm2,分别占宜烤烟用地总面积的25.97%和69.37%.烤烟最适宜区用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平、三明、漳州、泉州、福州和龙岩市,合计面积29.70万hm2,占最适宜区总面积的89.45%;针对福建烤烟用地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烤烟用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4.
昭通烤烟生态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晓燕   《中国农业气象》2008,29(2):197-201
为探索昭通烤烟生态气候资源分布状况,指导烤烟优化布局,本文利用昭通各区县气象站1980—2004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与已有优质烟区气象资料的对比分析,考察昭通烤烟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利用合理的烤烟生态气候适宜性指标对昭通烤烟种植区进行重新分区,得出:昭通西南大部地区和东部的部分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区域)为最适宜烟区,西南部海拔在1800—2000m的坝区和大部山区以及东北部海拔900—1700m的大部山区(属南温带气候区域)为适宜烟区。  相似文献   

5.
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面积、海拔、坡度等空间信息,通过与该区域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对比,揭示山区聚落生态位与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聚落生态位总数为1 667个,总面积为982.12km2,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8%,山区适宜聚落生态位面积较小,整个区域以中度及以下等级侵蚀为主,中度及以下侵蚀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79%;(2)聚落生态位海拔主要集中在1 300~2 800 m,3 000 m以下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强烈及以上等级侵蚀多集中在海拔3 000 m以上,聚落生态位分布区域与强烈侵蚀区不重叠;(3)聚落生态位集中分布于15°~35°的缓斜坡及斜坡山地上,与中度侵蚀集中分布坡度基本一致。土壤侵蚀过程是该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变化过程,自然本底的脆弱性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已成为限制区域农业综合生产潜力的主导因素之一,针对两者空间关系,结合少数民族山区的贫困现状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山区生计方式转变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 的怒江流域中段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保护重要性标志着某个地区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程度, 反映了某个地区在土壤侵蚀、生境、石漠化、地质灾害和水环境等多因子综合影响下对维持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程度。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提出多因子逻辑规则组合法, 即采用单因素叠置法与逻辑规则组合法相结合的方法, 并将生态敏感性概念延伸为生态保护重要性概念, 对怒江流域中段进行了生态保护重要性概念及其评价方法的探讨。本研究中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 研究区生态极度重要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 300 m 以上的河谷地区,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43%; 生态高度重要地区占研究区的比例最大, 达48.02%, 主要分布在海拔1 800~3 100 m 的地区; 生态保护中度重要地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22%, 主要分布在海拔3 100 m的地区; 生态轻度重要地区呈斑块状散布在整个研究区内,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29%; 生态不重要地区的面积最小,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04%, 主要分布在人类聚居区。生态保护重要性高的地区是整个区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地区, 应该重点关注其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  相似文献   

7.
昆明烟区烤烟主栽品种海拔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条件对烟叶品质影响重大,而海拔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指标,研究海拔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对指导烤烟品种立体优化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探讨昆明烟区烤烟主栽品种‘K326’、‘红花大金元’和‘云烟87’的海拔适应性,在栽培措施一致的前提下,分别在石林县和宜良县的4个植烟乡镇,以每200 m为海拔梯度,从海拔1 400 m至2 200 m共布置12个试验点,研究了海拔对3个烤烟品种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K326’、‘红花大金元’和‘云烟87’对种植海拔的敏感性表现为:‘红花大金元’‘K326’‘云烟87’,烟叶化学成分含量比物理性状和评吸质量对海拔高度更敏感;2在1 400~2 200 m的研究范围内,烟叶开片度、总氮、烟碱、钾、氯、多酚和柔和性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含水率、总糖、还原糖和刺激性与海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综合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多酚和香气物质含量认为,昆明烟区主栽品种‘K326’、‘红花大金元’和‘云烟87’均更适宜种植在1 400~1 800 m的海拔区间,且烟叶品质表现为‘红花大金元’‘K326’‘云烟87’。  相似文献   

8.
《土壤通报》2015,(1):31-35
江西省瑞金市被全国第二次烤烟种植区划综合评定为烤烟生产最适宜区,烟叶产业发展已规划为当地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重要项目,是瑞金市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寻找适宜的植烟土壤是科学布置烟草生产的基础。本研究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层次分析和特尔菲等评价方法,从土壤养分性状、立地条件、土壤管理三个层次确定瑞金市耕地植烟适宜性评价的评价指标及权重,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瑞金市耕地的植烟适宜性进行评价,将瑞金市耕地划分成四个等级适宜区域:S(I)耕地5143.83公项、S(II)7262.07公项、S(III)6540.38公项、S(IV)2241.1公顷,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4.28%、34.27%、30.87%和10.58%。  相似文献   

9.
临安位于浙江省西部天目山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夏季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是发展种植山地生态蔬菜的理想区域。从1983年试种高山蔬菜成功后,发展规模受到高山耕地(海拔800m以上)面积限制,面积长期徘徊在万亩左右。2000年来,我市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积极发展丘陵(200—800m的中低海拔)山地蔬菜特色产业,拓展空间,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技术的多目标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十壤资源空间分析及优化配置的基础,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江西省鄱阳湖经济区土壤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7个参评因子,将GIS技术、统计模型和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进行u十壤资源的宜耕、宜园和宜林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条件整体较高,土壤资源适宜性较好;区域内宜耕土壤资源面积为19269.2 km2,占总面积的48.5%;宜园土壤资源面积为4399.1 km2,只占总面积的11.1%;宜林十壤资源面积为12579.1 km2,占总面积的31.7%;三者的有机结合,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费时费力以及主观参与性强的不足,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合理,为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加快安徽省青阳县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展更加精准的水稻种植适宜性评价,本文根据研究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和当地水稻对生长环境的需求,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把水稻种植适宜性评价作为目标层,把影响目标层的立地条件、理化性质、土壤质量、土地管理作为准则层,再把影响准则层中各因素的项目作为指标层,确定研究区水稻种植适宜性评价的层次模型,构建了包括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地、有机质、排水和灌溉能力等在内共计12项指标的评价体系。以研究区二调图斑为评价单元,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获取精准的田面坡度数据,同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空间插值模拟。利用特尔菲法(Delphi)获取各指标隶属度并构建判断矩阵,使用MATLAB数学软件求出各指标的权重,计算获取水稻种植适宜性综合指数(RSI),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高度适宜”面积为36.89 km2,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19.80%,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及南部地区;“适宜”和“勉强适宜”面积分别为61.95 km2和60.89 km2,分别占33.25%和32.68%,分散分布;“不适宜”面积约26.60 km2,占比14.27%,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及北部地区。利用实测水稻籽实Cd含量与该评价方法得到的水稻种植适宜性综合指数(RSI)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随着RSI的增长,水稻籽实中Cd含量逐渐降低,意味着水稻品质的提高,同时也减少了可能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该结果从生态安全方面证明此评价方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本文探讨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所反映的水稻生产问题,改善了以往农业种植适宜性评价工作中大量使用描述性指标和指标分级模糊不清所导致的主观性较大和评价方法不易推广等问题,不仅为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为生态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州生态气候条件对准两优527超级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16个气象观测站2005—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以及海拔高度、播种期作为主要生态气候因子,分析其对准两优527超级交杂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两优527最适宜在海拔480—750m的地区栽培,尤其是海拔620m上下地带容易获得高产;最适宜播种期为3月28日-4月7日,播种期每推迟10d,产量减少48.2~376.3kg/667m^2;最适宜积温条件为3200—3800℃·d,积温每增加100℃·d,产量减少8.32~140.43kg/667m^2;最适宜降水量条件为460~800mm,降水量每增加或减少100mm,产量减少7.41~338.36kg/667m^2;最适宜光照条件为620~730h,光照少于500h或多于900h,产量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海南岛主岛19个气象站点连续40a(1980-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及地形等要素,建立空间分析模型,综合确定海南岛绿橙种植气候适宜区指标。在气候适宜度模型基础上构建海南岛绿橙种植温度、日照、降水以及综合适宜度模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综合分析,利用自然点断法对绿橙种植气候适宜性进行精细化区划,并利用RCP4.5未来气候情景模式模拟数据探讨未来30a(2020-2049年)气候变化情景下海南岛绿橙种植适宜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现阶段海南岛绿橙种植最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面积0.87×104km2,气候适宜度为0.9~1.0;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局部地区及中西部大部地区,面积1.83×104km2,气候适宜度为0.7~0.9;次适宜区主要分布于西部沿海及中西部海拔较高地区,面积0.51×104km2,气候适宜度为0.4~0.7;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山区,面积0.17×104km2,气候适宜度为0~0.4。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海南岛气温、降水分布呈较大变化,温度适宜区由四周向中部逐渐缩小,降水适宜区由东部逐渐迁移至中部地区。未来绿橙种植气候最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琼中、屯昌和保亭县大部分地区、万宁市西部及白沙县中东部等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山地冰川发生剧烈变化。针对天山东部地区冰川变化对天山山脉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冰川变化具有明显指示作用,利用1990年、2001年和2011年三个时段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比值阈值法结合目视解译分别提取了博格达山脉、巴里坤山脉和哈尔里克山脉的冰川边界,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该区冰川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天山东部地区冰川面积整体退缩幅度较大,近21 a间冰川总体退缩了26.80%,其中博格达山脉、巴里坤山脉、哈尔里克山脉分别退缩33.58%,25.67%,16.08%。该地区冰川主要分布在西北、北和东北三个坡向,但东坡的冰川退缩速率最大为30.68%,研究区冰川面积主要分布在海拔为3 600~4 600 m处,而在3 300~3 400 m处的冰川退缩最快。研究认为气温上升、降水量小幅度上升甚至下降是引起天山东部地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此外,地形条件也是影响冰川退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及适度规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通过对建国以来新疆植棉业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探究其时序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并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 构建植棉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型, 揭示新疆植棉业发展的适度规模。研究结果表明: (1)1949 年以来, 新疆植棉规模不断扩大, 从1949 年的33.41×103 hm2 上升到2007 年的1 782.60×103 hm2, 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 三大棉区即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棉区变化特点各异, 其中南疆棉区起主导作用; 按绿洲分类棉区中, 以塔里木盆地绿洲棉区和西北沿边绿洲棉区变化明显。(2)现有条件下, 整个新疆棉花种植经营适度规模以800×103~1 000×103 hm2 为最优, 600×103~800×103 hm2 次之,400×103~600×103 hm2 再次之, >1 000×103 hm2 最差。该规模标准可作为制定新疆植棉业发展、安排植棉业经济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腹地流域类型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为保障该区防洪和生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以三峡库区腹地中的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和巫溪县5个县作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探讨小流域类型划分及其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区小流域类型可分为3种:(1)第一分水岭外已建坝小流域主要分布在800~1 200m,15°~35°的石灰岩分布区;(2)第一分水岭内小流域高程主要集中在300~800m高程带,15°~35°坡度段的泥页岩、泥岩及砂岩上,土壤侵蚀强度正在逐渐增加;(3)第一分水岭外未建坝小流域主要分布在800~1 200m,15°~35°坡度带的泥灰岩、泥岩上。[结论]第一分水岭外已建坝小流域其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第一分水岭内小流域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治理的地带,第一分水岭外未建坝小流域是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地带。  相似文献   

17.
以渭北旱塬秦庄沟流域为例,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数据,结合ArcGIS技术,对地形因子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叠加并提取,采用地形分布指数(LDI)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类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坡度、高程、沟壑密度存在密切关系,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耕地优势分布主要在海拔900~1 100m,坡度为5°~25°,沟壑密度为0~4km/km2的区域;在海拔800~1 200m,坡度为0°~15°,沟壑密度为0~2km/km2和4~6km/km2的区域是园地优势分布区;林地优势区主要在海拔1 100~1 250m,坡度为15°~25°和25°,沟壑密度为2~6km/km2的区域;裸地的优势区在海拔800~1 000m和1 100~1 200m,坡度为25°,沟壑密度为4~8km/km2的区域;居民点用地优势区在海拔900~1 000m,坡度为0°~5°,沟壑密度为0~2km/km2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气候适宜度模型,利用Anusplin软件对中国北方谷子一作区314个气象站点谷子生长季气候资源和气候适宜度进行1km×1km的精细化插值,分1960-1989年、1990-2019年两个气候年代对其空间分布和年代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方谷子生长季气候资源呈现出日照时数由东到西、由南到北递增,累积降水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平均气温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随着气候变暖,研究区谷子生长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和累积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2)北方谷子生长季气候适宜度呈现出温度适宜度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降水适宜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日照适宜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态势;由于气候变暖,温度适宜度和降水适宜度高值区增多,日照适宜度高值区减少。(3)根据综合气候适宜度的计算结果,利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1960-1989年(前30a)北方约21.5%的地区为谷子种植气候最适宜区,随着气候变暖,1990-2019年(后30a)约有10.5%的地区从适宜区转变为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一带,未来可以考虑在该区域根据实际情况扩大种植规模。  相似文献   

19.
四川柑橘适宜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是四川省和我国主要水果产品之一。以气候为主的环境变化,对作物空间布局产生了显著影响。为合理优化柑橘生产空间,本研究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构建柑橘适宜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检测模型精度,刀切法(Jackknife)筛选主导环境变量;采用ArcGIS技术对比1980年、2010年四川柑橘适宜区分布,揭示近30 a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柑橘适宜区的分布与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四川柑橘适宜性的主导环境变量主要体现为以光、热、水为特征的气候环境变量。近30 a四川省气候暖干化的变化趋势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起了柑橘种植适宜区的时空变化。1980—2010年柑橘种植适宜性空间格局呈现出2个变化特征,一是高适宜区呈整体向北迁移的趋势,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区与川东北地区过渡地区;中适宜区界线向东南方迁移。二是适宜性级别呈现出逐级调整,低、中适宜区的等级调整变化明显。2010年高适宜区面积约为4.22万km2,中适宜区4.19万km2,低适宜区4.4万km2,大部分地区为不适宜区。以高适宜区为参照,通过政策措施,政府部门可增加在川南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南部的柑橘生产布局。本研究客观地反映了气候变化下,四川省柑橘种植适宜性变化特征,合理确定了柑橘适宜性面积及分布,为柑橘空间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大熵模型在对物种分布进行准确模拟和预测时具有较强应用价值,对作物气候适宜性区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对于不同区域和作物应选取合适的环境变量、空间尺度和物种采样位置,减少系统累计误差,提高作物气候适宜区划定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