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安县是湖南省粮食生产大县,有生产粮食的优越自然条件和政策环境。近年该县粮食播种和标准化栽培面积稳步增长、粮食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仓储和加工能力大幅提升;但也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生态环境不够理想、种粮收入不高、劳动力不足、品牌培育滞后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发展东安县粮食产业,提出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引导土地流转,提高农田复种指数,培育品牌,发挥农业技术集成综合效应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提升农业生产总体质量和水平的基础性工程,新形势下,人口逐渐增多,水资源严重不足,要想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必须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税的逐步取消,广大农村地区也逐步取消了农业劳动工,加上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数量的减少,许多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呈下坡趋势,直接影响了粮食的高产稳产,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3.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升粮食生产韧性是复杂形势下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议题。利用 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测算粮食生产韧性,并运用连续DID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韧性。通过多重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且这一政策效应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非粮食主产区和东部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通过降低农业化学品投入强度、提升粮食种植比例、提高农地流转率以及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从而促进粮食生产韧性提升。为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韧性,应加快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提高财政支持力度,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省份倾斜,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的成因及其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1978-2008年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平均为30.33%。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采用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波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具有波动频繁、周期短、幅度大等主要特点。针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特性,系统分析了政策导向及粮食价格、耕地总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物质和技术投入、粮食流通体制等经济社会因素方面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结合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际,从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和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粮食生产预警机制、稳定粮食生产价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提出了稳定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强粮食主产区功能建设是实现粮食生产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提升产能与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桃源县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主要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粮食产能建设五大主要途径,如高标准良田建设、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良种推广体系建设和设施化育秧项目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等,以期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以岳阳市为例,分析了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及粮食生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确保粮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合理开发利用农田水资源,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使用农用物资,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生态种植,逐步推进生态农业4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兴区农业“两区”建设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腾 《新农村》2013,(2):18-19
农业“两区”建设是指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程。2010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通过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突出“主体培育、机制创新、要素保障”三大主题,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8.
王济民  肖红波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1):2398-2402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保护资源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战略需求。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不同区域以及全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农业科技必须采取加强宏观管理、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投入机制、培育人才队伍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重大政策措施,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瓶颈"。粮食生产以农业资源为物质基础。如果过度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不仅会影响粮食生产,而且也会使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应积极推进技术替代资源战略,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农业资源利用的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沿淮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沿淮地区是安徽主要产粮区,该区大多县为安徽省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文章论述了沿淮地区粮食生产、加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等提高沿淮地区粮食生产、加工综合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厘清农业数字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效应,基于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2011—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构建了农业数字化和粮食生产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面板数据基准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数字化对粮食生产安全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农业数字化的发展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其影响效用只有农业数字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充分显现;2)当农业数字化处于较低水平时,对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负向效应;当农业数字化水平提升至较高水平时,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会转变为正向促进作用;3)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数字化建设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农业数字化对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粮食生产安全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对东北平原粮食生产安全未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我国应充分把握农业数字化发展机遇,推动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农业数字化推进策略,以有效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安全;搭建区域协作机制,共享农业数字化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12.
陈章杰 《现代农业科技》2012,(24):313-314,316
随着气候变化、农业资源短缺压力的加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为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合作组织、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走产业化道路,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归纳总结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阐述1996年以来江苏粮食单产水平、粮食总产量和粮食生产区域分布三方面的现状,根据江苏省粮食生产情况,选择了农业资源禀赋、农业投入水平、农业资源转化水平三方面指标,构建了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1996~2011年统计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但近年来呈持续增强的态势,可提升的空间较大。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2011,(1):5+16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强以农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2009年进一步强农惠农的4项重大举措。1.强化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加强粮食战略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大宗作物区域化布局,启动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东北地区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适宜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科技》2012,(7):72-73
河南省将继续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大目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集成推广示范一批粮田地力培育提升的先进技术;新建3~5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组建农业产业集群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建设,推进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大发展;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工程,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基础保障;继续推进粮食科技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挑战——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天津农业科学》2014,(10):51-5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量耕地资源被占用,劳动力呈现"城市化"转移倾向,新型城镇化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粮食种植比重下降,从而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许多挑战。因此,为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山西省应该协调好城镇化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关系,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正>推进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是加强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重大举措、推进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拓展农业产业链的重要手段、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种养业循环发展,推动农业投入减量和绿色替代,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新主体、新业态和新动能,减少秸秆露天焚烧和冬季燃煤用量,为蓝天"减负"。  相似文献   

19.
鲁南地区是山东省粮食主产区之一,在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鲁南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多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基于鲁南地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加强组织管理和保障、加强先进植保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加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硬件投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等策略,以期为鲁南地区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保障鲁南地区农业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区域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实施措施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晶 《农学学报》2016,6(8):1-3
针对黄淮海区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为整体提高该地区粮食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提出了通过晚播小麦10~15天,为玉米机收让出籽粒脱水时间,同时提出配套使用适宜机收籽粒的早熟、脱水快玉米新品种及栽培管理措施。通过制定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开展全方位协作攻关,进行小麦、玉米双机收品种筛选和培育,改进籽粒收获配套机械,开发配套烘干籽粒设备,并通过政府的农业扶持项目帮助产业升级,促进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