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春季  喻国辉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7):269-270+274
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交叉热门学科,是开展生物学相关研究的工具和载体,也是农业类高校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随着该学科的迅猛发展,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凸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前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农业类高校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师资队伍、课程内容、软硬件设施和基础课程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创新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优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面向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组从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修订、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考核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植物病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病理学作为动植物检疫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及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面深入讨论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法,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主动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面向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根据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意见,课程组从教学基地、教学素材库、教学方法及考核制度4个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实践教学是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素养和提高动植物检疫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结合动植物检疫专业的现状,在完善并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5种实践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有效提高了动植物检疫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生物信息学》作为采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生命科学中各种生物信息采集、储存、传递、检索、分析和解读等的一门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与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和高度交叉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在《生物信息学》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向学生讲授生物信息学的新进展和国内外生物信息学的最新发展动态。该文从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生物信息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动植物检疫专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体系等角度对课程教学提出改进方法,以期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动植物检疫4个本科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逐步形成了以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与专业实习为基础,集中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为重点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学生就业开拓广泛渠道。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276-279
农业生产变革的产生,是农业生产与新兴技术结合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农业已进入到4.0时代,乡村振兴、两山理论也对中国涉农学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新农科"建设应运而生,"新农科"建设着力于推进农业学科与其他新兴学科的深度交叉和融合,拓展传统农业学科的内涵,对于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植物栽培类课程教学团队对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推进了相关课程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植物栽培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为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及培养高素质的园林专业人才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检验专业的一门必选课程。该文结合“新农科”和课程思政的背景,介绍了该课程思政现状及必要性,并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阐明了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的提升是《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的关键;提出通过将思政内容融入绪论、融入知识点、融入时事热点、融入教学实践等途径,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交织交融,使课堂教学成为知识传授与和育才铸魂主战场,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科学中一门新兴的交叉前沿学科。针对目前国内高校生物信息学教学现状,基于其他学科的成功教学模式,结合生物信息学课程特点,提出"教、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新农科背景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金课”,是培育卓越农林人才的有效途径。“生物化学”是农林院校农学、林学、食品、兽医、生物等多个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核心课程之一。根据农林院校特点,建设“生物化学”校园独立SPOC,在开展线上教学的基础上,对“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实现了专业知识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协同培养,提高了综合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服务海西经济发展为宗旨,结合地方和企业对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技能人才的迫 切需求,对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建设进行相关研究,并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和课程群 的设置、实践训练条件的配套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展开研讨。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是 一个新兴专业,要紧跟生物产品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出市场真正所需要的技术技能 人才。  相似文献   

14.
昆虫学是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该文根据动植物检疫专业的特色和昆虫学的课程特点,从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手段的配合,教学方法的运用,考核方式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顺应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该文对动植物检疫专业的《植物病理学》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探讨。教学方法改进提倡以讨论式、互动式与讲授式教学方式相结合;同时教学方式包括校企融合教学、科研专题教学、项目式教学、"互联网+"技术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证明,这些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对生物信息学概述的基础上介绍了其在生物及其产品风险评估、检疫检测技术、预警机制建立、检验检疫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物种资源查验、生物鉴定监测、分子可视化自动比对、检疫性生物阳性参比物质研究、检疫性生物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了生物信息学在检验检疫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廖晓兰,女,1962年2月生,汉族,博士,教授,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植保专业,并留校从事植保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动植物检疫系学科带头人,农药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生物安全与检疫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生物安全与检疫博士点领衔人。湖南省植保学会、植病学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18.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在植物育种原理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与植物学、遗传学、统计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耕作栽培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注重与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基因组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组选择、人工智能等新学科和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注重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交叉融合,按“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金课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学生过课堂学习,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学会了普遍联系、辩证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养成了创新性高阶思维习惯,获得了解决育种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及专业水平与思想水平等交叉融合提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农学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信息学是以计算机为媒介,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与分析的科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生物信息学在农学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分析了农学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在国内外高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引入了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针对安徽科技学院动植物检疫专业开设的《饲料卫生与安全学》,设计了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为"翻转课堂"的推广研究及学科教学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