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丰富呼伦贝尔市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适应淀粉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8个马铃薯品种(系)开展比较试验,进行抗病性、鲜薯产量及淀粉产量等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呼H99-1、呼H99-3、垦薯1号和呼H99-5淀粉产量分别为7 005 kg/hm2、6 999 kg/hm2、5 967 kg/hm2和5 919 kg/hm2,分别比对照大西洋(淀粉产量4 073 kg/hm2)提高72%、72%、47%、45%,增产显著,可作为淀粉加工品种在呼伦贝地区继续开展试验示范。本试验结果可为呼伦贝尔地区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施钾水平对宁南旱区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8个钾肥处理(CK为对照不施N、P、K肥,K0:0 kg/hm2,K1:30 kg/hm2,K2:60 kg/hm2,K3:90 kg/hm2,K4:120 kg/hm2,K5:150 kg/hm2,K6:180 kg/hm2),在各关键生育时期分别测定马铃薯块茎的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探讨不同施钾量对旱作马铃薯淀粉形成的影响。【结果】随着施钾量增加,马铃薯块茎中的总淀粉、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并在K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K3施钾水平较CK和K0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马铃薯品种在垄上微沟种植中的产量表现、商品性及适应性,本文对多年多点引进的23个马铃薯品种田间比较试验进行统计评价。综合评价发现,青薯9号在半干旱区表现为长势强、植株生长整齐、单株生产能力高、丰产稳产性好、抗旱抗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且结薯集中、商品率高、休眠期较长、耐储藏,鲜薯产量平均可达36 619.5 kg/hm2,可确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垄上微沟技术的配套主推高产马铃薯品种;庄薯3号单株生产能力较高、适宜性强、丰产稳产、白皮、淀粉含量高,但其商品性及食用适口性稍差,鲜薯平均产量32 373.0 kg/hm2,可作为淀粉加工型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陇薯3号单株生产能力及产量较高、白皮白肉、商品率较高、商品性好、食用适口性好,鲜薯平均产量32 799.0 kg/hm2,可作为食用型品种在会宁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适宜陇东旱塬区冬小麦茬和冬油菜茬复种的马铃薯新品种,本研究以希森6号和陇薯3号分别为中早熟组和中晚熟组对照,对引进的马铃薯新品种(系)的产量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茬适宜种植的马铃薯中早熟品种有3个,分别为红美、兴佳2号、冀张薯12号,折合产量分别为24 595.5 kg/hm2、20 634.0 kg/hm2、19 608.0 kg/hm2,分别较对照希森6号增产30.01%、9.07%、3.65%;中晚熟品种有3个,分别为青薯9号、陇薯7号、陇薯10号,折合产量分别为35 568.0 kg/hm2、23 626.5 kg/hm2、22 401.0 kg/hm2,分别较对照陇薯3号增产86.27%、23.73%、17.31%。对于冬油菜茬复种不同马铃薯品种的产量表现而言,中早熟品种红美的产量表现较佳,折合产量为26 491.5 kg/hm2,较对照希森6号增产2.09%;中晚熟品种中青薯9号、陇薯7号、陇薯10号的折合...  相似文献   

5.
腾薯1号是以庄薯3号为母本,以克新2号为父本组配杂交而成。2007~2008年在全省区域试验中,7个试验点折合平均产量26 877 kg/hm2,比对照陇薯6号增产14.8%。该品种每100g块茎干物质24.16 g、维生素C含量24.84mg,淀粉含量20.81%,粗蛋白质含量2.45%,还原糖含量平均0.217%。是一个高淀粉、低还原糖、高维生素C的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适宜淀粉及全粉加工。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新品种晋薯24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薯24号是用004-5和G13杂交并通过多点鉴定选育而成。2012—2013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组区域试验,田间表现生长势强,抗病、抗旱、抗退化,品质优,高产。2 a的6个试验点均全部增产,平均块茎产量为30 655.5 kg/hm2,比对照晋薯16号增产20.02%。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 322.5 kg/hm2,比对照晋薯16号增产15.9%。块茎干物质含量24.4%,淀粉含量18.0%,维生素C含量22.4 mg/100 g,粗蛋白含量2.18%。2014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白1号’采用品种(系)间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种子含油量45.0%,芥酸含量0.9%,硫苷含量18.0μmol∕g。在2017—2018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597.6 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6.61%;在2018—2019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31.2 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1.67%;两年的上海区域试验平均单产2 614.4 kg∕hm2,比对照品种‘沪油21’增产4.14%。‘沪白1号’适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种植。‘沪白1号’可作为蔬菜食用,在30万—45万株∕hm2直播密度下,单株菜薹重30 g,产量达9 000—13 500 kg∕hm2,菜薹中蛋白质含量25.3%,可溶性糖含量20.9 g∕(100 g),维生素C含量3.02 mg∕kg。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微生物菌剂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CK处理(复合微生物菌剂施用量为0kg/hm2)、T1处理(复合微生物菌剂施用量为37.5kg/hm2)、T2处理(复合微生物菌剂施用量为75.0kg/hm2)、T3处理(复合微生物菌剂施用量为112.5kg/hm2)、T4处理(复合微生物菌剂施用量为150kg/hm2),研究不同复合微生物菌剂施入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干物质积累、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适量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提升其单株薯重及块茎产量,提高块茎内蛋白质含量,增加马铃薯种植经济效益。【结论】在施入75.0kg/hm2复合微生物菌剂时效益最为明显,马铃薯产量可以达到47 069.01kg/hm2,较不施入复合微生物菌剂增产了15.94%,同时马铃薯经济效益为最高,可收益19 151.93元/hm2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浙薯956是浙江省首个自主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2019年通过品种登记,2021年起列入浙江省主导品种。在2015—2016年浙江省多点鉴定试验中平均每667 m2鲜薯产量2 388.5 kg,比对照中薯3号增产10.82%。在2018—2021年春季马铃薯新品种多点示范中,平均每667 m2鲜薯产量2 882.4 kg,比对照中薯3号增产23.02%,示范方测产验收每667 m2最高产量达3 683.3 kg。田间马铃薯晚疫病地上部和块茎抗性明显优于中薯3号,中抗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浙薯956属于中早熟品种,在浙江省可作春、秋两季栽培,作春季早收栽培时可在出苗55 d以后提早收获上市。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适宜陇东旱塬复种的马铃薯优良品种,以当地主栽品种夏波蒂作为中早熟组对照品种、庄薯3号为晚熟组对照品种,对冬油菜茬复种的23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生育期、产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冀张薯12号、红美、14w-5折合产量分别为30 487.5、27 115.3、26 448.4 kg/hm2,较对照品种夏波蒂分别增产36.3%、21.3%、18.2%,生育期85~89 d,可作为当地油菜茬复种马铃薯的中早熟品种;青薯9号、青薯10号、陇薯7号折合产量分别为27 782.4、27 615.6、26 462.2 kg/hm2,较对照品种庄薯3号分别增产39.2%、38.4%,32.6%,生育期99~104 d,可作为复种马铃薯晚熟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早熟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早大白为供试材料,设置52 500、67 500、82 500株/hm2等3个种植密度,测定不同密度下马铃薯的产量及构成、比重、还原性糖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磷含量、淀粉粒度、淀粉热力学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马铃薯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7 500株/hm2时达到最高,而单株结薯数和马铃薯块茎单薯质量呈下降趋势;还原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直链淀粉的含量、淀粉磷含量、淀粉体积平均粒径呈下降趋势,淀粉糊化的起始温度、终值温度、峰值温度均增高。综上,52 500株/hm2时,马铃薯的单薯质量和比重最高;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平均体积粒径也高于其他密度;淀粉中还原性糖含量最低,利于高温加工;当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时,淀粉含磷量最高,淀粉的糊化温度高于其他种植密度。当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时,马铃薯的产量最高,而品质则介于以上2个密度之间。因此,生产中可以通过密度来调节马铃薯...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施肥过量、施肥不合理等问题,提高肥料施用效率,以马铃薯品种‘泉薯5号’为试材,研究肥料增效剂‘碳酶1号’的添加对其农艺性状和产质量的影响。梯度应用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基施复合肥750 kg/hm2)相比,新型肥料增效剂对马铃薯株高、茎粗等农艺性状及产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可以提高保肥作用和马铃薯营养品质,有效促进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其中处理E1[增效剂施用量为肥料量的10%(碳酶1号75 kg/hm2)+等养分施肥(复合肥750 kg/hm2)]产量最高,为32 675.03 kg/hm2,增产16.80%,与对照差异极显著,经济效益表现最好。减肥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处理F1(碳酶1号67.5 kg/hm2+复合肥675 kg/hm2)株高差异显著、茎粗差异不显著、产量差异显著;处理F1经济效益为56 310.00元/hm2,较对照(CK)增加3 135.00元/hm2。...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天水市种植的大麻品种,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清水大麻为对照,对引进大麻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等进行比较试验,评价不同品种在天水市种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清水大麻的株高最高,为315.11 cm,云南火麻1号茎粗最粗,为13.69 mm。不同品种种子产量差异很大,固原2号产量最高,为757.866 7 kg/hm2,比对照增产41.156 0%;河池1号为680.266 7 kg/hm2,比对照增产26.702 7%。清水大麻的纤维产量最高,为693.333 3 kg/hm2;清水大麻的原茎产量最高,为2 808.90 kg/hm2。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出适宜陇东旱塬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在黑膜垄作栽培条件下对5个马铃薯新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各马铃薯品种折合产量以冀张薯12号最高,为47 25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7号增产26.00%;陇薯9号次之,折合产量为39 04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7号增产4.11%。陇薯9号、冀张薯12号商品薯率分别较对照品种陇薯7号增加10.0、7.6百分点。可见冀张薯12号和陇薯9号折合产量高、商品薯率高,且商品性优良、品质优良、综合性状表现好,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果,适宜在陇东旱塬区及其生态类似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引进筛选出适宜蒲县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的抗旱、稳产、优质马铃薯品种,对带动晋南山区马铃薯品种的更新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于2022年从不同产地引进16个马铃薯品种,对参试品种的物候期、农艺性状、块茎性状、产量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SY-2、V8、京张薯1号、丽薯6号4个品种田间长势旺,抗逆性强,产量分别可达25 076.7、24 533.3、22 856.7、20 576.7 kg/hm2,较对照冀张薯12号分别增产22.8%、20.1%、11.9%、0.8%,可进一步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大福鼎市及周边地区的甘薯种植规模、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作者于2022年对11个甘薯新品种进行其形态特征、产量、经济性状及食味、适应性等筛选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泉薯19、福薯604鲜薯平均产量分别为4 3086.75 kg/hm2和42 029.25 kg/hm2,分别比广薯87(CK)增产54.30%和50.52%;淀粉产量分别为7 700.85 kg/hm2和7 830.0 kg/hm2,分别比广薯87(CK)增产62.0%和59.39%。泉薯19、福薯604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淀粉含量高等特性,是一个集鲜食与加工兼用型品种,适宜大面积推扩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了丰富本地马铃薯品种资源,筛选出适宜本地土壤和气候类型彩色马铃薯品种,本单位引进了8个彩色马铃薯品种在阜南县开展适应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徽薯5号、红美和黑金刚3个品种表现较好。其中徽薯5号为红皮白肉,平均产量达48854.5 kg/hm2,比对照增产52.15%,商品薯率达86%。红美为红皮红肉,平均产量36418.2 kg/hm2,比对照增产13.42%,商品薯率达91%。黑金刚为紫皮紫肉,平均产量达32945.5 kg/hm2,比对照增产2.6%。本试验结果为阜南县彩色马铃薯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临薯17号(原代号临9706-2)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1996年以"抗疫白"作母本,"NW174-2"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定向选育而成。在2004—2006年省区试中,平均折合产量30 530.0 kg/hm2,较对照品种渭薯1号增产95.4%。该品种株型直立,株高65 cm,生育期122 d,花冠紫色,块茎椭圆形,白皮白肉,芽眼数少而浅,商品薯率85%以上,块茎含干物质267.6 g/kg、粗蛋白27.38 g/kg、粗淀粉198.2 g/kg、维生素C 131.2 mg/kg、还原糖3.52 g/kg。适宜在甘肃高寒阴湿及二阴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出临夏州旱作地区适用于马铃薯的微生物菌肥,临夏回族州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于2022年引进5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菌肥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微生物菌肥的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田间长势良好、产量高、商品薯率高,薯块发生疮痂病和黑痣病减少,有增产增收效果。配方施肥+“旺农宝”微生物菌剂的模式下马铃薯产量最高,增产增收效果最好,增产7 497 kg/hm2、增收3 225元/hm2;其次是配方施肥+“强兴生物”复合芽孢杆菌模式,增产7 005 kg/hm2、增收2 082元/hm2;其他3种微生物菌肥+配方施肥的模式对马铃薯田间长势、产量、商品薯率、薯块抗病性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施氮水平对不同淀粉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施氮水平对不同淀粉型马铃薯块茎产量、淀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生育期相近的高淀粉品种‘克新22号’和低淀粉品种‘克新19号’为试验材料,施氮量设0、75、150、225和300kg/hm~2共5种处理,在收获后,分别测定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淀粉含量、淀粉产量和淀粉直支比,探讨施氮水平对这些性状的影响规律。施氮量在0~300kg/hm~2时,‘克新22号’品种的块茎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施氮量在225kg/hm~2时,块茎产量最高;而‘克新19号’品种的块茎产量则呈持续增加的趋势。2个品种块茎干重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降低变化;而块茎鲜重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则呈先增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施氮量在75kg/hm~2时,块茎鲜重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达到最高。2个品种的淀粉直支比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克新22号’品种的块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总淀粉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施氮量在150kg/hm~2时获得较高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产量。‘克新19号’品种的块茎直链淀粉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一直呈持续增加的变化,而块茎的支链淀粉及总淀粉产量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施氮量225kg/hm~2时获得较高的支链淀粉和总淀粉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