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旱地小麦少耕全程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麦田少耕全程覆盖栽培体系比常规耕作土壤含水量提高1.97个百分点以上,有机质增加0.2个百分点,速效磷增加1.7mg/100g土,速效钾增加2.5mg/100s土,速效氮增加1.15mg/100g土,光合速率提高9.2mgCO2/dm2·h。  相似文献   

2.
烤烟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的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该项研究表明:在合理群本亩栽1212的密度内,总叶面积为2153-2194m^2,旺长期的叶面积达1769.5m^2,表现最大值,峰值出现的早;叶面积系数分别为2.05-2.51,田间叶面积系数总数达3.24-3.4,叶的光合强度达24.3CO2mg/dm^2h;成熟期的光合势为24.872m^2.d,占总光合势的49.7%,有利于增强光合能力;团棵期烟株干物重增重117.4%,提早制造干物质  相似文献   

3.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光合和干物质积累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的日平均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高23.3%、33.1%和12.7%。在拔节期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而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则为双峰型。净同化率比对照高0.38g/(m2·d)和0.23g/(m2·d)。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具有叶面积大.光合“午睡”现象轻和干物质积累多的特点。光合速率高低与气孔阻力有关。覆膜小麦表现为气孔阻力低于对照,这有利于植株叶片气体交换和光合能力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全生育期覆膜小麦的土壤水分供应状况好于露地。  相似文献   

4.
龙须草—一种新的C4植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龙须草的光合特性及叶片解剖结构。龙须草光合速率日均值(CO2)为37.18mg·dm-2·h-1,最高值(CO2)达59.90mg·dm-2·h-1。6月中旬至8月中旬光合速率最高,9月以后明显减弱;光合速率日变化为一不明显的双峰曲线,CO2补偿点低,其值(CO2)为1.2~4.2μl·L-1空气,光呼吸(CO2)强度只有0~1.81mg·dm-2·h-1,叶绿素a/b值为3.69±0.50。龙须草叶片宽0.34~0.40cm,叶脉密集,大小维管束总数63±9个,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多而大,呈弧状离心排列。结果证明龙须草是典型的C4植物。  相似文献   

5.
通过该项研究表明:在合理群体亩栽1212株的密度内,总叶面积为2153~2194m ̄2,旺长期的叶面积达1769.5m ̄2,表现最大值,峰值出现的早;叶面积系数分别为2.05~2.51.田间叶面积系数总数达3.24~3.4;叶的光合强度达24.3CO_2mg/dm ̄2h;成熟期的光合势为24.872m ̄2·d,占总光合势的49.7%,有利于增强光合能力;团棵期烟株干物重增重117.4%,提早制造于物质;单叶重分别达9.6g和9.1g,烟叶亩产达173.3kg,均达到优质烟叶和适产的标准。找到了在群体制约下,个体生长发育的指标,为优质适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苹果梨树光合强度.光分布与花芽形成、座果情况的研究表明:苹果梨树光饱和点58Klx、光补偿点2Klx,最大光合速率27.40mgCO2dm-2h-1。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子是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在自然生长状况下,冠内光分布的相对光强外区41.2%、次外区23.28%、中区8.1%、内区2.85%;光照与花芽形成、开花座果成正直线相关,相对光强在3.3%以下为无效区,3.3~13%为过度区,花芽形成和座果所需的最低相对光强分别为2.05%和3.7%。相对光强13%时为产量形成的最低线。产量形成集中分布于树冠外围1m左右的范围内,相对光强在23%以上。  相似文献   

7.
苹果梨树冠光能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苹果梨树光合强度,光分布与花芽形成、座果情况的研究表明,苹果梨树光饱和点58Klx、光补偿点2Klx、最大光合速率27.40mgCO2dm^-2h^-1,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子是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在自然生长状况下,冠内光分布的相对光强外区41.2%。次外区23.28%,中区8.1%,内区2.85%;光照与花芽形成,开花座果成正直线相关,相对光强在3.3%以下为无效区.3.3-13%为过  相似文献   

8.
在湘乡市洙津村水稻超高产栽培样方中,采用选择优良品种,合理的肥料运筹,先进的化学调控,科学的水浆管理等综合栽培技术,获得的试验结果是:①样方前、中期生长发育快,群体结构合理,孕穗期的NAR和CGR平均分别为5.07g/m2·d和31.68g/m2·d,后期光合生产优势强,有利于高产的形成。②样方平均产量为16.226t/hm2,比样方前3年(1993—1995)平均每公顷增产2.115t,增产13.04%,增加净产值3384元;比相邻的新飞村9户农民的稻田平均每公顷产量高1.830t,高11.28%,平均每公顷净产值高2928元。③样方每公顷纯收入为19661.1元,产投比为4.12,劳动报酬为36.41元/d  相似文献   

9.
在湘乡市洙津村水稻超高产栽培样方中,采用选择优良品种,合理的肥料运筹,先进的化学调控,科学的水浆管理学综合栽培技术,获得的试验结果是:(1)样方前、中期生长发育快、群体结构合理,孕穗期的NAR和CGR平均分别为5.07g/m^2.d和31.68g/m^2.d,后期光合生产优势绢利于高产的形成。(2)样方平均产量为16.226g/hm^2,比样方前3年(1993-1995)平均每公顷增产2.115t  相似文献   

10.
旱地糜子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试验研究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糜子地膜覆盖穴播与露地穴播栽培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糜子覆膜穴播后产量较露地穴播增产729.1kg/hm^2,增产率为24.56%的饲草产量增加3604.2kg/hm^2,增产率为34.09%,糜子地膜覆盖穴播栽培的单位地膜投入产出比为1:10.13,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早播,密度为112.5万株/hm^2纯氮为120kg/hm^2,五氧化二磷为72kg/hm^2,播种行距为27cm,穴距为10C  相似文献   

11.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 ,在年降水量 4 15 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进行了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4个水平 )、施氮 (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 75 kg2个水平 )和底墒 (设低、高 2个底墒水平 )对小麦生育进程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覆膜相比 ,覆膜后春小麦出苗时间提前 1~ 9d(大部分提前 3~ 6 d) ;在作物生长中期 ,适时揭膜能够显著增加有效分蘖数 ,提高后期结实穗数 ,延长成熟期 ,有利于作物形成大粒 ,提高千粒重。全程覆膜虽然也改变了作物生育进程 ,但对后期生长不利 ,导致灌浆期缩短 ,无效分蘖增加 ,千粒重下降。生长前期覆膜 ,不仅能显著增加作物生长前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的迅速积累 ,而且对中、后期干物质进一步累积和产量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2种底墒处理一致表明 ,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 ,不仅不同覆膜处理单位面积干物质累积量的差异缩小 ,而且与不覆膜处理之间的差异降低 ,表明后期覆膜在春小麦同化产物累积上并没有实际意义。覆膜后 ,地上部分生物量 ,特别是茎部生长旺盛 ,重量显著增加 ,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 ,根冠比下降 ,显然地膜覆盖抑制了较多同化产物流向根部。综合 2年试验结果 ,春小麦生长前期覆膜 ,有利于根冠比在作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冠层温度反映作物冠层的能量平衡状况,与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作物冠层温度与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旨在优化耕作制度,提高干旱内陆灌区作物生产潜力。【方法】2014—2016年,在西北干旱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还田及地膜覆盖利用方式下,小麦间作玉米模式中玉米灌浆期的冠层温度及光合生理特性。【结果】间作较单作可降低玉米灌浆期的冠层温度,以免耕小麦带25—30 cm高茬收割覆盖还田与玉米带地膜2年覆盖(NTSI2),免耕小麦带25—30 cm高茬收割立茬还田与玉米带地膜2年覆盖(NTSSI2)处理降低效果更为显著,较传统耕作每年覆新膜单作(CTM)处理分别降低10.3%与7.5%,比传统翻耕小麦带无秸秆还田与玉米带每年覆新膜(CTI)处理分别降低7.6%与4.7%。从冠气温差可知,NTSI2处理随气温变化玉米灌浆期冠层温度变化较小,可减小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间作较单作可增大玉米灌浆期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以NTSI2、NTSSI2处理提高幅度较大,较CTM处理玉米Pn提高比例分别为23.0%与18.1%,较CTI处理提高比例分别为13.4%与8.9%;同理,与CTM处理相比,Tr分别提高7.9%与5.8%,与CTI处理相比,Tr分别提高6.1%与4.1%;NTSI2、NTSSI2处理WUEL较CTM处理提高14.4%与12.0%,较CTI提高7.2%与4.9%,呈现水分高效利用的潜势。相同的净占地面积下,间作较单作玉米具有增产效应,增产幅度达到52.2%,其中NTSI2、NTSSI2处理较CTM处理分别增产57.2%与53.4%,较CTI处理分别增产17.6%与14.7%,说明免耕地膜2年覆盖与秸秆还田同步应用于间作模式可进一步加强玉米增产效应。【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集成应用免耕秸秆还田与地膜2年覆盖技术是实现高产高效间作模式的理想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3.
短期地膜覆盖以幸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以旱地春小麦进行短期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小麦生长前期的土壤温度,有效防止春季低温对作物的伤害,促进分蘖成穗,并显著提高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达到增产目的。播种后1-30d左右为旱地春小麦最佳覆膜时间。覆膜时间增长,增温效果减弱,产量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丰优素对小麦产量因素及容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丰优素对小麦产量因素及其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浆盛期末喷施丰优素可显著提高小麦千粒重;对穗粒数、单穗重和容重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均未达显著水平.田间观察表明,喷施丰优素对延长小麦后期叶片功能,抵御干热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渗水地膜覆盖对高粱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三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高粱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渗水地膜覆盖明显加快了高粱的生长发育进程,使高粱提早成熟。(2)渗水地膜覆盖高粱每公顷穗数、穗粒重、千粒重、穗长、穗粗、经济系数明显高于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3)渗水地膜覆盖较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产量差异达0.01显著水平,比露地增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不同类型弱春性小麦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偃展4110和弱筋品种豫麦5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开花后叶源的光合特性和籽粒库的积累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弱春性小麦品种在开花后0~14 d,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14天以后开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郑麦9023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强,平均高出13.1%;千粒质量分别比偃展4110和豫麦50高5.9 g和12.4 g,具有明显的"叶强粒重"优势。偃展4110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平均为4.16,比其他2品种同期高出24.1%;穗数分别比郑麦9023、豫麦50高出8.67%和24.01%,具有明显的"叶多穗多"优势。2品种籽粒产量达7 500 kg/hm2以上,播期对灌浆期的叶源性能和粒库指标具有明显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7.
1981年以来,我们利用稀土元素拌种或叶面喷施处理冬小麦京旺五号,一般可增产10—15%,其原因是对构成产量的三个基本要素产生良好影响,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7.74%、19%和1.542克。试验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改进,主要是与稀土处理后,促进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前进入小穗分化;显著的改善了光合性能;加快了灌浆前期物质向籽粒运送的速度,灌浆过程单粒日增重比对照多0.05mg;提高了植株分蘖节的含糖量和植株在低温胁迫下的抵御能力等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8.
谢辉  韩守安  王敏  张雯 《新疆农业科学》2021,58(9):1610-1623
【目的】研究果粮间作模式下,扁桃遮阴程度对间作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为新疆南疆果粮间作模式的选择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扁桃-冬小麦(新冬20号)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主干分层形(DC)、开心形(OC)、高干形(HS)和小冠半圆形(SC)等树体结构指标存在较大差异的4个树形为处理,以大田为对照。于冬小麦抽穗期、花旗、灌浆期和乳熟期4个关键生育时期对不同处理不同间作区域小麦旗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响应参数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产量构成指标与光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扁桃-冬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籽粒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等指标受树形和间作区域的共同影响,产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小冠半圆形(SC)、高干形(HS)、开心形(OC)和主干分层形(DC),与单作相比降幅分别达到18.24%、33.00%、35.43%和63.68%;灌浆期不同树形处理叶绿素a/b比值均降低,扬花期和灌浆期4个树形对应间作区域小麦旗叶光合能力均显著降低,与单作相比扬花期和灌浆期降幅分别在18.24%~48.88% 和15.55%~56.38%;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小麦旗叶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小麦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籽粒产量降低与间作导致旗叶光合能力的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在灌溉区沟垄集雨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设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沟垄集雨种植(R)和传统平作(F)2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置0 m3/hm~2(N)、400m3/hm~2(L)、1 200m3/hm~2(M)和2 000m3/hm~2(H)4种灌水量。结果表明:同一灌溉量下沟垄集雨种植0~10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在小麦生长前期较平作高,同时沟垄集雨种植模式0~100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在拔节期、开花期较平作种植高,其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作用。各处理的总耗水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表现为RHFHRMFMRLFLRNFN。沟垄集雨种植能促进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在小麦全生育季不灌溉、灌溉量为400、1 200和2 000m~3/hm~2的情况下,沟垄集雨种植处理产量分别较平作相同灌溉量处理高41.52%、70.00%、27.54%和14.35%。同时在8个处理中RM、RL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因此,通过发挥沟垄集雨种植蓄水保墒以及改善水分分配的作用能够在灌溉农区小麦生产上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