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月季切花采后花瓣内肽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以切花月季耐失水胁迫品种‘萨蔓莎’和中度耐失水胁迫品种‘贝拉米’为试材,研究了采后开花衰老进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内肽酶活性和种类的变化。结果表明,两品种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内肽酶活性在开花衰老进程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在量上差异非常明显。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萨蔓莎’低于‘贝拉米’;pH6时,内肽酶活性‘萨蔓莎’低于‘贝拉米’,pH10时相反。两品种花瓣中都存在巯基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切花月季的失水胁迫耐性可能与其内肽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切花月季失水胁迫耐性差异与内肽酶活性的关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选用切花月季耐失水胁迫品种‘Samantha’和中度耐失水胁迫品种‘Belami’, 采用带枝花和离枝花两种形式, 在22~25℃、RH 30%~50%、80μE·m - 2 ·s- 1荧光灯照光条件下进行了0~60 h的失水胁迫处理。结果显示: ①失水胁迫中花枝弯颈率的增加, ‘Samantha’快于‘Belami’, 同一品种带枝花快于离枝花, 但复水后恢复率的降低前者慢于后者, 同一品种带枝花慢于离枝花。胁迫过程中, 带枝花、离枝花都出现了恢复率快速降低的拐点, 前者晚于后者。对应于花枝复水恢复率快速降低的拐点, 水势值同一品种的带枝花、离枝花基本相同。②两品种花瓣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是带枝花、离枝花快速上升的转折点与其相应的复水率迅速降低拐点相吻合。③胁迫诱导的花瓣内肽酶活性上升, ‘Samantha’明显晚于‘Belami’, 同一品种带枝花早于离枝花。两品种带枝花和离枝花花瓣内肽酶活性诱导上升的转折点与其相应的复水恢复率迅速降低拐点相一致。④胁迫诱导引起的花瓣中金属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变化均是‘Samantha’显著低于‘Belami’。由此推测, 切花月季品种间失水胁迫耐性差异可能与胁迫对花瓣中金属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活性诱导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3.
谷胱甘肽对切花月季‘Samantha’失水胁迫耐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外源谷胱甘肽(GSH)及其生物合成关键酶γ–谷氨酰半胱氨肽合成酶(γ-ECS)的专一抑制剂丁胱亚磺酰胺(BSO)分别处理切花月季‘Samantha’花枝基部,以提高或降低花瓣中的GSH含量,研究GSH对月季切花失水胁迫耐性的影响,以及花瓣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对失水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提高花瓣中GSH的含量,明显提高了失水胁迫24 h后切花的复水率,延长了瓶插寿命;相反,BSO预处理降低了花瓣中的GSH含量,从而降低了切花的失水胁迫耐性。GSH预处理在明显提高失水胁迫和复水期间花瓣中GSH总含量和还原型GSH含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抗坏血酸(AsA)的含量;AsA-GSH循环中两个关键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也明显高于胁迫对照,并且MDA的含量明显降低。BSO预处理则产生相反的效果。这些结果表明,GSH能够通过提高AsA-GSH循环的抗氧化能力来增强月季切花的失水胁迫耐性。  相似文献   

4.
切花月季‘萨蔓莎’和‘加布里拉’失水胁迫耐性的差异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不同失水胁迫条件下的研究结果表明: 切花月季耐失水胁迫品种‘萨蔓莎’和不耐失水胁迫品种‘加布里拉’的瓶插寿命缩短百分比、鲜样质量损失率、相对电导率、花朵乙烯生成量都随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叶片、花朵水势随胁迫程度的增加而下降, 萨蔓莎的变化幅度比加布里拉小。中度失水胁迫的叶片和花瓣SOD、POD 活性高于轻度和重度胁迫。两个品种的叶片气孔阻力没有明显区别。瓶插期间,相同失水胁迫时间, 萨蔓莎复水恢复能力比加布里拉强。讨论了月季切花上述参数与失水胁迫耐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谷胱甘肽提高月季切花失水胁迫耐性与GR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确定了切花月季‘Samantha’预处理采用的谷胱甘肽(GSH) 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丁胱亚磺酰胺〔L-buthione (S, R) sulfoximine, BSO〕适宜浓度, 探讨了GSH和BSO预处理对花朵水势、花瓣中MDA含量、GSH含量以及GR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失水胁迫对照处理相比较, 2 mmol/L GSH预处理明显提高了月季切花瓶插期间花朵水势, 显著降低了花瓣中MDA含量, 有效提高了花瓣中GSH含量和GR活性。2 mmol/L BSO预处理获得了理想的反证结果。结果说明, GSH对切花月季‘Samantha’失水胁迫耐性的改善与花瓣中GR活性的提高相联系。  相似文献   

6.
何天明 《果树学报》2012,(3):338-342
以梨雄性可育系‘香梨’为对照,研究了不育系‘新梨7号’在小孢子发育期间花蕾花药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伴随着花芽萌动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花芽花药中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并且‘香梨’略高于‘新梨7号’。‘新梨7号’与‘香梨’脯氨酸含量均在萌芽期表现出上升态势,进入4月后‘香梨’增幅明显高于‘新梨7号’,以至在4月中旬开花时‘香梨’脯氨酸含量比同期‘新梨7号’高出数倍。在整个花芽萌动期,‘香梨’过氧化氢酶活性持续升高,‘新梨7号’在花芽萌芽前期与‘香梨’同步提高,但在4月1日达到峰值后呈快速下降趋势,以至在开花时‘香梨’花药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已高出‘新梨7号’数倍。为此,我们初步认为‘新梨7号’不育系花药内氨基酸代谢失调是其小孢子败育的重要特征,其中脯氨酸缺乏是其花粉败育的主要结果。同时,包括过氧化氢酶在内的保护性酶代谢失调与小孢子败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套袋对‘鸭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方法】用外黄内黑双层纸袋对‘鸭梨’幼果进行套袋处理,以不套袋果实为对照,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L-8900对‘鸭梨’果皮和果肉中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从‘鸭梨’果实中检测到17种氨基酸,包括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7种必需氨基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10种非必需氨基酸。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和果肉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增加,水解氨基酸总量降低。套袋改变了‘鸭梨’果皮和果肉中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的含量,果实成熟时(花后160 d),套袋后果皮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 0.01),果肉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 0.05);而果皮中水解氨基酸总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 0.05),果肉中水解氨基酸总含量高于对照,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鸭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和果肉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增加,水解氨基酸总量降低。套袋改变了果实中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的含量。果皮中,水解氨基酸总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增加;而果肉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降低,水解氨基酸总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以大花飞燕草幼苗为试材,研究了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对大花飞燕草幼苗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渗透物质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不断增加,在干旱胁迫的第20天,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均达到最大,此时植物受害严重。叶片中脯氨酸(Pro)含量迅速增加,复水后又开始下降,膜透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不断下降。复水后,植物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有所升高。当胁迫20d时,其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旱胁迫下植株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复水后,POD、SOD活性呈缓慢升高的趋势。第10天时,POD、SOD活性达到最大值,说明此时植物自身有较高的清除活性氧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月季切花瓶插期生理变化与衰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2,自引:1,他引:71  
高勇 《园艺学报》1990,17(1):71-75
月季切花瓶插期间花瓣中可溶性蛋白质在瓶插初期增加,后期下降。采后花瓣中总游离氨基酸和游离碱性氨基酸含量逐渐上升,游离酸性氨基酸在瓶插前期变化波动不定,但当花瓣衰老时急剧增加。保鲜剂处理(2%蔗糖 250ppm8-HQ 500ppm柠檬酸 25ppmAgNO3)能降低氨基酸的上升幅度。花瓣衰老过程中游离氨含量和组织pH值上升,花青素含量下降,保鲜剂处理能阻碍游离氨和pH值的增加,但加快了花青素下降的速率。本文还讨论了切花衰老时花瓣蓝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抗坏血酸提高月季切花失水胁迫耐性与增加APX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Samantha’品种为试材, 确定了适宜的抗坏血酸(AsA) 预处理浓度, 探讨了AsA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抑制剂(对氨基酚, β-aminophenol) 预处理对花瓣中相对电导率、AsA含量以及APX活性的影响。与未经失水胁迫的切花月季相比较, 失水胁迫处理抑制切花的开放进程, 缩短了瓶插寿命。AsA 1 000 mg·L - 1预处理可有效地改善花朵的开放状况, 显著降低花瓣中相对电导率的增加, 明显提高花瓣中AsA的含量和APX活性。500 mg·L - 1 β-aminophenol预处理则起到相反的效应。结果说明,AsA对‘Samantha’月季切花失水胁迫耐性的改善与花瓣中APX活性的提高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牡丹NCED 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庆  张超  王彦杰  董丽 《园艺学报》2012,39(10):2033-2044
 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中编码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加双氧酶蛋白(NCED)的一条cDNA基因全长(暂命名为Ps-NCED1)。进化树分析显示Ps-NCED1的氨基酸序列与葡萄、马铃薯、胡萝卜等植物中的NCED一致性均达到了70%以上。通过与拟南芥中CCD(类胡萝卜素分解加双氧酶)家族氨基酸序列比对后发现,Ps-NCED1与调控ABA合成的At-NCED3一致性最高。对花朵中内源ABA的研究发现,ABA在花朵蕾期及衰老期含量较高,盛开期时含量较低,表明ABA对于植物的开放衰老具有促进作用。相对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在花朵完全开放的牡丹植株中,Ps-NCED1在根、茎、叶、花托、萼片、花瓣、心皮、雄蕊中的表达量以在根和雄蕊中较高,在叶和萼片中最低。在外源ABA处理的牡丹花瓣中,Ps-NCED1表达量变化与内源ABA含量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推测该基因是调控内源ABA含量的主要基因。  相似文献   

12.
香石竹花瓣衰老过程中的蛋白质降解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姜微波 Mayak  S 《园艺学报》1997,24(4):369-372
当乙烯处理香石竹花瓣使之发生衰老时,花瓣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在进行乙烯处理的12h内,花瓣中各蛋白质组分及35S蛋氨酸标记蛋白质的降解水平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在乙烯处理花瓣引起衰老的起始过程中蛋白质降解不是主导因素,而是衰老过程中的继发事件。  相似文献   

13.
以瓶插期开花进程不同的切花月季萨蔓莎和贝拉米为试材,探讨了切花月季开花进程差异与花瓣内肽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开花进程中萨蔓莎花瓣起主导作用的是pH 10下的内肽酶,贝拉米花瓣中起主导作用的是pH 6下的内肽酶,且前者活性远高于后者的.开花进程中花瓣金属蛋白酶在萨蔓莎中一直存在且活性较高,而在贝拉米中逐步被启动,初开期表现活性且随开花进程而增大;花瓣巯基蛋白酶在萨蔓莎盛开之前存在,之后活性消失,而在贝拉米盛开之后活性升高;花瓣酸性丝氨酸蛋白酶在二者中活性均基本不变,但整体上在萨蔓莎中的活性高于贝拉米的;花瓣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在盛开期前萨蔓莎中的活性远高于贝拉米的,盛开后相反.由此推测,初开期金属蛋白酶的诱导差异及盛开前后巯基蛋白酶和碱性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差异可能与二者开花进程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小苍兰切花瓶插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苍兰品种‘上农金皇后’为材料,观察其鲜切花瓶插过程中花的发育变化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小苍兰切花单花的瓶插寿命不足一周,整个花序可达10 d。花瓣中的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瓶插前期升高,后期则加速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在瓶插前期均呈上升趋势,4 d达到峰值后稳步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在整个瓶插期间持续上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随瓶插时间增加而不断积累。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EL)也随瓶插时间增加而上升。失水、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自由基的累积以及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增加是小苍兰切花衰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