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力克斯兔的初级毛囊、次级毛囊于胚胎的18~24天先后出现。其皮肤表皮、真皮的发生与分化于胚胎的24天已基本完成。26日胎龄时,初级毛囊结构分化完全,并可见到皮脂腺。26日胎龄至仔兔出生,是表皮和毛囊分化出的各组成成分的进一步生长阶段。仔兔出生以后,皮肤表皮和毛囊的结构均无明显变化,但表皮厚度稍有增加,毛囊仍继续向真皮伸展,只是远不及胚胎期迅速。表皮的增长速度及毛囊的生长速度,在不同部位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不同胎龄(月龄)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力克斯兔皮肤的毛囊群结构很有规律。每一毛囊群由2~6个扇形分布的亚毛囊群组成,每一亚毛囊群中又含有5~12个分生毛囊和衍生分生毛囊。力克斯兔出生以后,其衍生分生毛囊数的增加几乎与体表面积的增大呈比例,使各月龄之间毛囊密度无显著差异,但不同部位之间,毛囊密度差异显著。被毛因粗毛含量少、分布均匀、直径也小;毛纤维短、且粗,细毛长度一致;强度大、伸度小(与新西兰白兔比较),从而构成了力克斯兔被毛具有弹性强、柔软性好、平整、经久耐磨等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对力克斯兔、新西兰白兔及安哥拉兔3个不同类型的鳞片排列形态及髓腔结构的观察,发现不同类型之间,鳞片的排列形态不同,但髓腕结构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了有腹毛高弯的和无高弯的东北细毛羊71只,其中有9—12月龄的小母羊和二年以上的成年母羊。样本取自肩后部和脐部。研究自1981年10月末至1982年2月末进行。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皮肤各层、毛囊、毛根和汗腺进行了观察。1.测量了表皮、乳头层、中间层及网状层的厚度;毛、毛囊群、皮脂腺及汗腺的直径;皮脂腺及汗腺在每一平方毫米内的数量。2.成年母羊脐部皮肤的乳头层及网状层比肩部为厚,皮脂腺发达,毛裳数较少。3.小母羊与成年母羊相比,肩后部的乳头层较薄;脐部毛深较短;肩后部每一平方毫米皮脂腺数和毛数较多;出现残留髓质粗毛的个体数较多。4.皮肤结构的季节变化显著。5.明确了羊真皮分为乳头层、中间层及网状层的根据。6.明确了羊毛囊及毛根各段特点。7.有高弯腹毛和无高弯腹毛羊的毛囊弯曲情况及皮肤其它各结构未发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4只成年麝鼠皮肤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体部针毛和绒毛呈簇分布,毛囊为复合性,皮脂腺多沿毛囊群上部周围分布,真皮下方紧贴一层皮肌,在观察的切片内未见汗腺分布。尾覆鳞片,真皮较薄。足垫部表皮和真皮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4.
力克斯兔的初级毛囊,次级毛囊于胚胎的18-24天先后出现,其皮肤表皮,真皮的发生与分化于胚胎的24天已基本完成,26日胎龄时,初级毛囊结合分化完全,并可见到皮脂腺。26日胎龄至仔兔出生,是表皮和毛囊分化的各组成成分的进一步生长阶段。仔兔出生以后,皮肤表皮和毛囊的结构均无明显变化,但表皮厚度销有增加,毛囊仍继续向真皮伸展,只是远不及胚胎期迅速。表皮的增长速度及毛囊的生长速度,在不同部位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双峰驼约有6.7万头,占全国第三位。在1980—1982年,我们首次对其被毛纤维类型、细度、长度、强度、伸度、净毛率、含脂率等品质,进行了测试,并且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双峰驼的绒毛和粗毛纤维的微细构造。  相似文献   

6.
不同丹参品种主要器官的显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我国目前生产上推广的7个不同丹参品种,在花期采集花粉粒、叶表皮、茎及收获期采集根,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丹参花粉粒表面纹沟条数为6或8条,其大小和深浅不同;叶表皮气孔的大小、绒毛有无倒钩以及气孔的数目、集中的位置不同;径的髓射线细胞的层数,髓部细胞的大小、髓腔的有无以及根的初生木质部形状排列、髓腔的有无、原生木质部在次生木质部中的数目和形状具有一定差异,可以根据这些显微结构特征区别和鉴定不同丹参品种.  相似文献   

7.
虎蠕形螨的外骨骼由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组成,厚0.20~0.89μm。首次报告该螨的口腔、咽泡、唾腺、中肠和肛道等的超微结构,并分别进行讨论。光镜中可见此螨寄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一个毛囊中一般只有1~3个虫体断面,故病变较轻,主要是表皮角化过度,毛囊内角质层增厚,有的呈角质栓;颗粒层厚度增加,透明角质颗粒粗大,有的可凝成块状,嗜碱性深柒;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多。透射电镜所见表皮病变也同光镜,部分棘细胞间隙增宽,并有单核细胞浸润;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多见,其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增生,合成胶原纤维增加,因而胶原纤维增多。  相似文献   

8.
四川苏铁(Cycas szechuanensis)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苏铁(Cycas szechuanensis Cheng et L.K Fu)根、茎、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3部分组成,未见明显的中柱鞘和内皮层,具二原型木质部,皮层薄壁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晶体;茎具大量薄壁组织,薄壁组织中有明显的分泌腔,薄壁细胞富含淀粉粒,维管束呈环形排列或散布在薄壁组织中;叶柄的基本组织中具有裂生分泌腔,5~8束维管束呈弧形排列或散布在薄壁组织中;羽片叶上表皮的角质层厚,气孔分布在下表皮,有小叶脉产生.根、茎、叶木质部中的管胞主要是螺纹和孔纹管胞,有少量纤维.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山羊毛及毛囊的形态;针毛和绒毛的细度;数量的比较;皮脂腺、汗腺的形态及分布;真皮的厚度及乳头层和网状层厚度比较;胶原纤维的形态及部位差。搞清了山羊板皮的一般组织学构造特点,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六种山羊板皮某些结构差别,为山羊板皮的等级划分提供了组织结构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苏博美利奴羊胎儿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胎龄为第65、85、105和135天的苏博美利奴羊胎儿头部、颈侧、颈上缘、鬐甲、背部、体侧、肩甲、腹部、荐部及股部等10个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等几部分组成。在胎龄65d时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PF)已经发生形成毛芽,毛芽延长,继续向真皮层深入,形成柱状结构,通过由大量真皮细胞在末端聚集,形成帽子结构,各部位表皮均形成完整的结构。胎龄85d时毛囊上部形成一个膨大部,在毛乳头上方形成锥形结构,毛球基本形成,毛乳头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SF)的囊泡结构,并形成皮脂腺原始细胞。在胎龄105d时次级毛囊大量形成,伴随着初级毛囊毛芽伸长,次级毛囊毛芽向真皮层深入,毛乳头直径逐渐增大,皮脂腺开始形成;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secondary-derived follicles,SD),并可见汗腺,毛管发育完整;已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元毛囊群,每个毛囊群由1—3个初级毛囊和围绕其周围的几个次级毛囊组成。胎龄135d时大量形成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成熟的汗腺,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结论】苏博美利奴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约50—55d开始形成;胎龄65—75d是初级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胎龄80—85d是次级毛囊形成期,此时期,初级毛囊大量形成;胎龄105—135d是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及发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新疆南疆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新疆南疆绒山羊及其祖代父本辽宁绒山羊和母本新疆南疆土种山羊皮肤、毛囊进行观测,研究表明三种山羊表皮层、真皮毛囊层和真皮网状层结构基本一致,真皮网状层占整个皮肤厚度75;,构成了皮层的主体;新疆南疆绒山羊毛囊密度、次级毛囊直径和S/P值大于祖代母本新疆南疆土种山羊而低于父本辽宁绒山羊,其值接近父本趋势大于母本,表明辽宁绒山羊能将毛囊密度大和S/P值高的性状稳定遗传给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2.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显微照相技术,对桔梗的茎、叶和不同年限的根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其不同年限的根的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桔梗根的次生结构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不同年限根的结构基本相同,但它们的主根长度和直径、周皮厚度、韧皮部与木质部面积之比及导管的数量及排列存在差异.其中,导管的排列与年限有显著关系,即通过大口径的导管群排列的圈数可以判断桔梗的生长年限.此外,茎的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其中维管柱在横切面上呈连续环状,不被宽的射线所分离,看不到明显独立的维管束.因此,其结构与一般草本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不同.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为典型的异面叶,其气孔仅见于下表皮.  相似文献   

13.
一球悬铃木叶结构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一球悬铃木(美国梧桐)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一球悬铃木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叶片厚度150μm.一球悬铃木叶表皮及叶脉和叶柄上密被绒毛和星状毛,主脉上下的表皮细胞小且排列紧密;叶肉上、下均有栅栏组织,并且较为发达,海绵组织弱化;叶脉发达;气孔密度大,21.4个/单位面积,具有较强的抗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择4头成年延边黄牛,在23个部位采样,用10%甲醛固定,石腊包埋切片,常规 H—E 染色,光镜下观察皮肤的微细结构,并对毛囊、汗腺、皮脂腺等5个数据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延边黄牛皮肤的角质层有分层现象,一般分几到十几层,表皮中没有观察到透明层,颗粒层只由不完全的一层颗粒细胞构成,真皮乳头小而稀疏,乳头层的纤维细而排列紧密,网状层的纤维粗而疏松;毛囊的密度为1614.6302根/Cm~2直径为62.7142u,长度为549.247um;汗腺深度为796.1084um;皮脂腺的深度为347.8245um。以上各测量数据在公母畜之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而在各部之间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通过石蜡切片方法,观察了鸡屎藤根、茎、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鸡屎藤主根和侧根均由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主根的周皮比侧根的厚约130μm,在主根和侧根的皮层薄壁细胞中都有棕色的含晶细胞,主根中的含晶细胞比侧根中的要多;茎由表皮、厚角组织、皮层、维管束和髓组成,13个维管束呈环状分布1周;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构成,上表皮比下表皮细胞厚约28μm,叶肉中栅栏组织仅有1层,平均厚度44μm,海绵组织的平均厚度71μm,主叶脉中的维管束呈扇形排列.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分布于云南省曲靖地区的云岭山羊皮肤组织结构的特点,其结果是:皮肤总厚度1655μm,真皮毛囊层厚435.5μm,网状层厚1160μm。次级毛囊短,一般只达初级毛囊皮脂腺水平处。1mm2皮肤面积初级毛囊达2.97个;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数比为6.6。同时,对该品种羊的皮用质量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羊驼绒毛生长发育提供组织学基础,同时也为毛用动物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制作霍奎耶羊驼皮肤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毛囊兴盛期结构,结果表明霍奎耶羊驼的毛囊结构同其他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内根鞘、外根鞘和毛干几部分组成.兴盛期毛囊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末端膨大为毛球,呈一漏斗状,毛球内陷深入形成毛乳头.毛囊群中毛囊的数量较多,且由少量的结缔组织分为两小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与其生理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优化棉花组织结构抗性鉴定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个不同棉花品种为材料,采集接种棉花黄萎病菌V76前后的棉花根、茎、叶部组织,对其横切面做连续石蜡切片,观察不同抗性品种之间的组织结构差异.[结果](1)接菌前随棉花相对病情指数的增高,根表皮与导管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增大,细胞密度降低;接菌后随棉花相对病情指数的增高,根皮层薄壁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增大,细胞密度降低.(2)接菌前随棉花相对病情指数的增高,茎表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增大,细胞密度降低,而木质部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减小,细胞密度增高;接菌后随棉花相对病情指数的增高,茎皮层薄壁细胞与木质部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增大,细胞密度降低.(3)接菌前随着相对病情指数的增高,叶上表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增大,细胞的密度降低;接菌后随着相对病情指数的增高,叶肉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增大,细胞密度减小.[结论]接菌前感病品种单位面积的根表皮细胞与根导管细胞排列疏松;接菌后感病品种单位面积的根皮层薄壁细胞数目少于抗病品种,因而细胞间隙扩大,导致菌丝在其内快速生长;接菌前感病品种单位面积的茎表皮细胞数目少于抗病品种,而茎木质部细胞多于抗病品种,接菌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感病品种单位面积的茎木质部细胞数目少于抗病品种,导致菌丝在其内生长缓慢或者阻止迅速生长,有利于棉株的正常生长发育;接菌前感病品种单位面积的叶上表皮细胞数目少于抗病品种,而接菌后感病品种单位面积的叶肉细胞数目少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9.
汪长寿  曹贵方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17-5019
[目的]为研究哺乳动物毛囊的生长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将分离的蒙古绵羊皮肤毛囊接种到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上,研究蒙古绵羊皮肤毛囊的体外生长规律,并分析在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中添加胰岛素和氢化可的松对绵羊皮肤毛囊生长和形态的影响。[结果]在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上,87.5%绵羊皮肤毛囊生长良好,其平均生长期为19 d,平均生长长度为0.15 mm/d,前6 d的生长速度最快。在培养前15 d,毛囊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毛囊逐渐增长,外根鞘和毛根不断延长,真皮鞘变薄。22 d后,毛囊出现贴壁,角朊细胞从外根鞘上移出,毛囊生长速度减慢。添加胰岛素和氢化可的松有维持毛囊形态的作用。[结论]该研究为检测某些细胞因子和药物提供了模型。  相似文献   

20.
毛囊是皮肤的附属器官之一。有研究表明外胚层发育不全基因(ectodysplasin A,EDA)是毛囊、牙齿和腺体等器官发育所必需的,EDA及其受体EDAR可以参与并调节毛囊不同时期的发育。[目的]探究EDA和EDAR对小鼠背部毛囊形成的作用。[方法]试验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鼠胚胎期第13~18天背部毛囊形成过程中组织结构特征以及EDA和EDAR蛋白在此期间的表达。[结果]HE染色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天数胚胎小鼠背部毛囊结构有如下变化:细胞排列逐步紧密,层数逐渐增多;皮肤毛胚逐渐凸起,形成基板,并逐步发育成毛钉,进而形成未成熟毛囊。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结果显示EDA和EDAR蛋白在表层细胞、基底层、基板、毛芽、毛钉、未成熟毛囊和真皮中均有表达。[结论]EDA可能对毛囊形成的启动有促进作用,且可能促进毛钉的形成和未成熟毛囊的发育;EDAR则可能对表皮的分化有诱导作用,且可能对毛钉的形成和发育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