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杉木连栽地力衰退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分析显示,杉木连栽导致林地生产力下降、土壤肥力减退、物理性状变差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降低。盆栽试验表明,杉木连栽0-20cm表层土,盆栽杉苗成活率只有24.4%,生长量比同层头栽土下降41.8%。经连栽与头栽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连栽林地杉木保存率比头栽下降13.2%,连栽杉木高生长明显低于头栽杉木。采用回心土造林,连栽杉木保存率提高16.8%,树高生长量提高37.9%-60.2%。研究认为,不利于杉木连栽生长的限制因子集中在0-20cm表土层,是导致杉木连栽成活率和生长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杉木采伐后连栽杉木是当前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研究认为杉木连栽后生长量下降,一代不如一代,连栽后生长量仅为头栽的70%,第三代就更差,其原因是杉木连栽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营养元素含量和土壤活性降低,致使生长量下降,因而提出杉木采伐后营造混交林。藉以恢复地力和提高产量。这些研究成绩很大,主要是从外因进行研究,仍未突破杉木采伐后连栽杉木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3.
杉木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商品性强等优点,但由于栽培制度及造林技术不当等原因,引起连栽林地生产力逐代下降。 杉木连栽林地生产力下降的原因: 1.林地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是随着栽杉次数的增加而呈现逐代下降趋势。据福建林学院报道,第二代与第一代相比,养分含量平均下降10%~20%;第三代与第一代相比,养分含量下降40%~50%。 2.随着连栽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蛋  相似文献   

4.
杉木迹地更新经营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研究了杉木连栽人工林生长量下降,土壤物理性质变差,土壤肥力下降,微生物数量减少等杉木地力明显衰退现状,提出杉木连栽幼林施肥,营造混交林,回心土造林,萌芽更新等可持续经营技术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杉木林地力衰退成因 杉木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但多年来出现地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问题.近些来年,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实践表明,造成地力衰退的主要成因是: 1.随着连栽次数增加,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逐代下降,是导致杉木林地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林地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与栽杉次数的增加呈负相关.第二次与第一次相比,养分含量平均下降10%~20%;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C/N(碳氮比)等的差异都达到显著的水平.第三次与第一次相比,养分含量下降40%~50%,各项指标值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这表明,杉木连栽次数越多,林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下降亦随之剧烈.  相似文献   

6.
<正> 通过对杉木连栽林地土壤腐殖质研究表明,由于连栽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形成的腐殖质的质和量有明显的差异:(1)腐殖质在剖面中含量分布:从上到下,连栽林地中,多代(三代以上)、下降最快,二代次之,一代平缓,混交林地中,以柳  相似文献   

7.
结果表明:杉木连栽引起林地肥力减退,土壤地力衰退程度与前茬林生长周期有关。头茬杉木林周期短(14a)的二耕土上连栽的杉木长势较好,头茬杉木林周期长(24a)的二耕土上连栽的杉木幼树长势极差。林地施肥后并没有促进杉木幼树恢复生长。原因在于杉木幼树根系受到土壤中有毒物质毒害,根系腐烂,不能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建议采取生物工程措施解决杉木连裁地力减退问题。  相似文献   

8.
选择立地坏境条件相同的杉木连栽与头栽林地,进行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表明,杉木连栽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23.35%,其中细菌、放线菌分别下降24.79%和34.04%,真菌增加10.39%微生物主要生理类群氨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好气固氮菌、微嗜氮菌分别下降36.60%、14.24%、56.56%和25.81%,厌气固氮菌增加46.15%.连栽林地土壤的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低于头栽土壤、多酚氧化酶则相反。在0-40cm土层中.同于连栽引起土壤容重增加2.59%、毛管孔隙、毛管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自然含水量分别下降8.46%、11.04%、11.78%和7.08%,土壤有机质、N、P全量分别下降16.61%、12.75%和21.49%.N、P、K速效养分含量分别下降20.08%、8.78%和24.85%.因而提出营造混交林,发展林下植被,停止或减少炼山和全垦以及增加肥料投入等技术对策。以防止连栽引起的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9.
在我区,杉木连栽现象比较普遍,但据不少地方反映,连栽的第二代杉木林,生长量明显下降,如南丹县山口林场,1981年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连栽的67公顷杉木速生丰产中间试验林,普遍生长很差,11年生,树高仅3~4米,现已变成了“小老头”。据资料,我区融水县和湖  相似文献   

10.
杉木连栽与头栽林地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杉木连栽与头栽林地13对配对样地的研究表明,连载林分直径、树高、密度和蓄积量明显下降,地位指数平均下降2.41。由于连栽,引起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2.22%,毛管孔隙、毛管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自然含水量分别下降2.61、6.45、9.15和9.57%;土壤pH值增加5.77%,全N、有效P、速效K和有机质分别下降8.16、7.25、21.41和16.26%;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呼吸强度分别下降30.21和37.94%;连载林地植被常见有檵木、映山红等旱生灌木和酢酱草、一年蓬等旱地草本。研究认为,提高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减轻经营强度是改善连栽林地质量、恢复地力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reviews the difference of soil biological activities, biochemical activities and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between the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oil of first rotation of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plantation. It also reviews their dynamic patterns during Chinese fir plantation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nutrients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young, half-mature and near-mature Chinese fir of first-rotation are more than those in non-rhizosphere soil; except for total K in young Chinese fir plantation. Various patterns of soil nutri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 available N shows the trend of declination in both rhizosphere soil and non-rhizosphere soil;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 also declines, only increases a little from half-mature stage to near-mature stage, but total P decrease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K increases from youn  相似文献   

12.
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主分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西分宜县大岗山不同立地指数(12、14、16指数)、不同生长阶段(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1、2代杉木人工林23项土壤因子进行了测定,运用主分量分析筛选出评价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3个综合因子,并用主分量分析结果进一步对所选的样地进行综合评分、排序。2代杉木人工林综合得分均低于对应的1代杉木人工林,表明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下降的事实;1代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为:从幼龄林发育至中龄林阶段,林地综合地力呈下降趋势;从中龄林发育至成熟林阶段,林地综合地力略有回升,说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下降孕育在1代林阶段。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性质变化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研究和分析了不同代、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特性的变化过程,揭示了杉木人工林随着栽植代数增加(2~3代),土壤物理性质变劣,pH值下降,养分含量降低,速效P和水解N的下降尤为明显,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也朝着生物活性下降的方向变化,也反映出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肥力的差别。一般从幼龄林到中龄林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到了成熟林阶段土壤肥力稍有上升,但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现行栽培制度下,杉木人工林连作能导致土壤功能衰退,这是杉木人工林不能保持长期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林地生产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杉木大径材的需求,采用不同抚育措施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和杉木胸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明显;测土施肥处理,与不施肥相比,有效促进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积累,改善了土壤肥力水平。采取间伐施肥措施能显著增加杉木大径材胸径的生长,两年平均增加了3.43 cm,其中:平衡施肥带来的平均胸径增加量分别为1.03 cm;间伐带来的平均胸径增加量分别为2.4 cm。培育杉木大径材应实施间伐与测土施肥相结合的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和30~60 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磷含量在0~30 cm土层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0~30 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1),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5),30~60 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地(P<0.05),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也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但差异不显著(P>0.05).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之间均呈较好的正相关,而且与水解氮、速效磷、腐殖质碳的相关性高于其与有机质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在林地土壤质量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可作为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撂荒具有更好地恢复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能力,对维持杉木人工林地持续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土壤微生物总数及细菌、真菌数量、土壤酶活性(特别是蛋白酶、磷酸酶和蔗糖酶)及土壤养分状况(主要是有机质含量)从杉木幼龄林到中龄林随着林冠的郁闭,林下植被盖度急剧下降,呈明显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总数,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以及土壤有机质从中龄林到成熟林随着林木密度及郁闭度下降,林下植被盖度逐步得到恢复,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降低,有可能导致中龄林土壤中多酚类有毒物质的积累,这或许是杉木连栽产量下降或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本文重点论述一代杉木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生物活性、生物化学活性、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及其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样地土壤中有机养分和无机养分含量,除去幼龄林土壤中全K 之外,均是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不同发育阶段养分变化规律:速效N 在根际和非根际均呈下降趋势;速效P 含量也呈下降趋势,仅从中龄林至近熟林略有恢复,但全P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速效K 由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升高趋势,但由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全K 只是从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Cu、Zn 、Mn 含量,从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大幅度下降,中龄林至近熟林在非根际土壤中略有恢复。关于土壤酶活性变化,无论是水解酶类、还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在杉木幼龄林时期,均是根际土壤酶活性低于非根际土壤,随着林木生长至近熟林,则逐渐出现根际土壤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龄林阶段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均多于非根际土壤,从幼龄林至中龄林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均呈下降趋势,但放线菌数量在增多,由中龄林至近熟林,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数量趋于提高。在杉木生长过程中,根际和非  相似文献   

18.
土壤活性有机质对土壤养分如氮、磷、硫的生物化学循环具有作用,其含量和质量影响土壤的初级生产力。本试验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通过对第一代、第二代杉木纯林和地带性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对比研究,发现杉木纯林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含量低于地带性阔叶林。第一代杉木纯林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分别比第二代杉木纯林高35.9%、13.7%、87.8%和50.9%,比地带性阔叶林的低15.8%、47.3%、38.1%和30.2%。在调查的三种林地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下降幅度较大,其次为水溶性碳水化合物,而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最小。同时,杉木纯林土壤养分等理化性质也比地带性阔叶林低。这表明在杉木纯林取代地带性阔叶林以及杉木纯林连栽后林地的土壤肥力降低。图3 表2参26。  相似文献   

19.
杉木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材质好的优点。土壤微生物与杉木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以及植物根系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文中概述了不同林分条件下杉木林地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响应机制,尤其是与植物根系共生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实现杉木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天然林和阔叶林较杉木人工林有更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在杉木林生长发育过程中,中龄阶段各微生物指标最低。杉木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生物量和活性等均与土壤酸碱性、通气状况、养分含量等存在密切的响应关系。杉木林菌根真菌主要属于球囊霉属,国内对杉木林下菌根真菌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热点包括土壤微生物的时空演变规律、土壤微生物在提升土壤肥力上的机理和途径、菌根真菌在土壤养分高效利用中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