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形象是影响消费者抉择的重要因素。由于茶文化核心理念与当代生态学理念高度契合,加强茶文化生态旅游形象设计,有效整合生态旅游与茶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对茶文化生态旅游形象传播媒介与传播策略的研究,有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刘芳  翟小娜  闫继芬 《福建茶叶》2016,(11):383-384
茶文化起源于我国,闻于商周,兴于唐宋,普于明清,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不仅融合了佛家、道家以及儒家等学派的哲学思想,还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众多文学作品,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由于其"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旅游所推崇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茶文化也作为一种重要元素逐步融入到旅游形象的传播中。本文主要从茶文化旅游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对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形象设计和传播途径等方面加以阐述,对其进行多元化解读。  相似文献   

3.
贾芸 《福建茶叶》2016,(5):165-166
茶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围绕各地域茶叶的栽种及饮茶习俗来开发深度旅游具有较广的发展前景。基于文化的深度旅游,开启了世界旅游业的新发展,对于深度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从各地域人文和景观特点入手,以满足旅游者向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追求需要。茶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特色,在亲友接待、婚丧嫁娶以及民俗习惯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因此,从茶文化与民俗文化视角来探讨和挖掘深度旅游的路径,借力茶文化与民俗文化来打造区域旅游形象和辐射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融入休闲生态旅游中,发展休闲生态茶文化旅游业是发展茶文化的有效策略,也是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从休闲生态视角入手,对茶文化、文化旅游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茶文化与休闲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意义,并提出了茶文化在休闲生态旅游中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低碳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具备十分积极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从国内目前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现实来看,茶文化旅游开发仍存在种种问题,本文将从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出发,分析其开发意义和发展制约因素,给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中应坚持的导向,并指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造就了新的旅游产品。传统文化的瑰宝——茶文化开始走进旅游产业,其不仅极大地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要,而且还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弘扬。本文在阐述了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基本内容后,又具体分析了我国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产品开发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昆强 《福建茶叶》2016,(7):152-153
近些年来,随着茶文化在我国的复兴,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有机整合开始逐渐成为国家拉动旅游内需的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分析茶文化旅游的核心特征,进一步探究茶文化与生态旅游中特色产品、文化的价值及环境保护的结合,既可以实现我国茶文化的传承,也能够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是目前我国国内旅游与茶文化事业发展实现突破的主要方向和渠道,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但茶文化来源于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生产,这些都离不开茶园。因此,茶园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茶园是传承和发展茶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生态旅游的兴盛,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旅游形式也逐渐受到人们青睐。茶园规划设计在发展茶文化旅游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多,因而要重视茶园规划,从而推动茶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指导理论,深度旅游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消费者深度体验、文化吸引、审美想象等为组成内容的发展思路,也为我们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从地域性走向国际性提供了绝好的策略支持。深度旅游理论的基本精神主张包括:本质在于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高度整合、实现形式在于以消费者主动参与为导向的体验。当前我国茶文化生态旅游引入深度旅游模式的主要动因在于它有利于拉升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细化程度;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品牌化竞争。深度旅游视角下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路径策略可以尝试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策略、基于消费者参与的茶文化互动产品策略。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是我国特色传统文化的一种,其内涵极具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具有极高的创新性特征,是一种可以与休闲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文化。由于我国茶文化与许多领域都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在旅游和休闲文化方面更是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茶文化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往往受到高度重视。茶文化生态旅游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促进世界生态旅游产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燕燕 《福建茶叶》2016,(5):164-165
茶文化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发展前景,以茶文化为依托的生态旅游项目与茶产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不仅对掌握茶知识十分有益,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爱梅 《福建茶叶》2016,(3):144-145
茶文化生态旅游蕴含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已成为农村新经济增长模式。本文选取云南茶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茶俗文化等方面,分析云南开发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行性,旨在为当前各地的茶文化旅游挖掘地域特色、彰显地域茶文化特征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史玉丁 《福建茶叶》2016,(6):158-159
研究以云南茶文化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模式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着眼点及云南茶文化传承现存问题,找到优化文化生态旅游的途径。本文介绍了茶文化生态旅游中的生态视角,分析了云南茶文化传承中的问题,提出建立茶文化生态旅游模式如下:政府积极引导;打造本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旅游纪念品。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是践行生态文明、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茶文化是一种与休闲、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休闲文化,发展茶生态旅游是旅游发展方式的创新和茶文化的传承。本文在介绍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对茶文化生态旅游特点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就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内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体系中的不断发展,中华茶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知晓。我国很多地区将现代的生态旅游与茶文化结合起来,利用独特的文化优势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这不仅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就是从我现阶段茶文化生态旅游业资源产品开发方向展开分析论述,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大力推进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旅游英语,提升茶文化生态旅游的魅力和吸引力,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重点研究了旅游英语在茶文化生态旅游中的运用状况,希望能够为提升导游的旅游英语应用水平,增强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吸引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胡世伟 《福建茶叶》2016,(4):167-168
要使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相结合,则无法再按照"茶文化中心论"的思路来搭建生态旅游项目。通过对巴蜀茶文化价值的分析,需要突出茶文化的关联价值。随着对二者相结合切入点的探寻,二者的具体结合途径包括:拓展巴蜀茶文化的旅游经济价值、构建主题文化场地减少价值外化、规制巴蜀茶文化及关联主体引进、辅助家庭旅游项目与茶文化接轨、创新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实施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旅游中融入茶文化,进而对生态茶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大力开发,不仅是茶文化发展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目标方向。在绿色生活、生态和谐发展、自然环境环保等理念逐渐深入到社会公众内心的情况下,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工作压力,同时也推动了生态旅游项目逐步发展,社会中逐渐产生了以茶文化为依据开展的多样化生态旅游项目,作为一种艺术的茶文化,要想促使此种文化价值得以最大化发挥,就应该对茶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进而充分探索其在生态旅游中的融入路径,确保生态茶文化旅游产业及茶文化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秦金 《福建茶叶》2016,(5):158-159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目前旅游市场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以其茶文化和生态性而备受游客所喜爱。本文在介绍茶文化内涵和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基础上,探讨了茶文化生态旅游的价值和意义、发展对策,分别探讨了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以及茶文化生态旅游要走品牌化和市场化的经营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占据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篇幅的茶文化在历史的磨合下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成为人们最喜爱的生活方式之一,在所有的旅游种类中,生态旅游所占的比重最重。因此,茶企业旅游形象的塑造对茶企业旅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详细地讲述了茶企业旅游出现的问题,接着进一步分析了茶旅视角下茶企业旅游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最后对茶旅文化视角下茶企业旅游形象的塑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茶企业旅游形象的塑造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