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温敏不育系A3314温敏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建立技术简便、成本低廉的二系杂交小麦种子生产体系,选育适应范围广泛的温敏不育系,利用发明专利技术(ZL00105488.0)选育的非1B/1R类型K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与恢复系Silverstar的F2和BC1F1分离群体及可育条件下的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与非1B/1R类型K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的F2代及BC1F1代分离群体的育性反应,对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的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敏不育系A3314的雄性不育性与K3314A的雄性不育性一致,除受细胞质基因控制外,还受两对隐性核基因的控制,且呈独立遗传。其中A3314中来自斯卑尔脱(T.spelta var.duh.)小麦的K型雄性不育基因rfv1sp为其主效基因,与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的雄性不育主效基因rfv1为一对等位基因,并具有温度敏感特性。  相似文献   

2.
发现和选育新型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有利于深入揭示植物雄性不育的发生机制,丰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笔者报道一种新发现的环境敏感雄性不育系373S的选育过程及其育性随温度、日长的变化基本规律。2002年在一个天然雄性不育群体后代中发现1株嵌合不育株,经过连续自交,育成环境敏感不育系373S。2004—2006年在陕西杨凌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并进行了温度、光照脉冲处理试验。结果表明:373S是主要对温度敏感的雄性不育系,低温可育而高温不育,开花前2 ̄9d的平均温度对育性影响显著,而日长对育性影响不明显,花蕾长度约2 ̄3mm是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用一系列品种与373S测交,F1均为100%可育,在F2代温敏不育株出现几率很高,可以达到7.1% ̄14.6%。进一步精确分析373S光温反应特征、改良其农艺及品质性状、寻找适宜制种生态区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相似文献   

3.
普通小麦K、V型雄性不育系的恢复度和育性分离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小麦K、V型两种雄性不育系在恢复度及育性分离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K型不育系较V型不育系容易恢复,二者平均自交结实率相差577个百分点,达极显著水平;K、V型不育系在育性分离上差异显著。与K型不育系相比,V型不育系杂种F2代及回交一代中均出现较多的全不育、高不育株,而全育株频率较低。K型不育系与V型不育系在育性恢复上存在着不同的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4.
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0个华北谷子品种与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高117A和高146A测交,根据F2代、BC1F1代分离群体的育性反应,对不育系的不育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根据结果,认为这2个不育系的不育性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多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豆显性核雄性不育突变体N7241S的发现与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从大豆地方品种阜阳四粒荚(N7241)繁殖更新群体中发掘出育性异常种质N7241S。花粉发芽实验结果表明,N7241S不育株的花粉不能萌发花粉管,完全败育。人工平行杂交试验表明,N7241S不育株的雌性育性与正常可育株无差异。与隐性核不育种质ms1、ms2相比,N7241S不育株具有更高的自然异交结实率,表明N7241S属雄性不育、雌性育性正常突变体。通过N7241S不育株与5个育性正常亲本杂交和回交后代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N7241S雄性不育性受单显性基因控制。对N7241S显性核不育类型在大豆轮回选择及杂交制种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仙居雄性不育大麦为材料,对其后代的育性作了遗传基因分析.雄性不育材料与正常品种的杂种一代为可育,杂种二代的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大多数供试品种符合3:1的理论值.以不育材料为母本,杂种F_1为父本回交,可育与不育的分离比接近1:1.以品种为母本,以杂种F_1为父本回交,其第一代为可育,第二代出现育性分离.证明仙居雄性不育大麦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核不育材料.  相似文献   

7.
白菜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三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白菜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研究中,一般只能获得不育率50%的两型系.将两型系的相应保持株自交,自交子代100%可育的原两型系称杂合两型系;自交子代出现1/4不育株的原两型系称纯合两型系.用纯合两型系中的不育株,与杂合两型系内的可育株测交,可获得100%不育株的全不育系.全不育系与原父本回交,回交子代出现50%的可育株,所以把杂合两型系中的可育株称为临保系.用全不育系与恢复系测交,选育出强优势的杂种组合.  相似文献   

8.
大豆三系的选育及恢复基因的SSR初步定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栽培大豆ZD8319为母本,分别与SG01、JX03和PI004杂交,再用父本回交5次,选育出阜CMS1A、阜CMS2A和阜CMS3A三个高度不育的不育系。正反交结果表明,这3个不育系为质核互作不育系(CMS),花粉为典败型不育,且不育性稳定。与3个不育系广泛测交,筛选与不育系配合力高、育性恢复力强的强优势组合,从中鉴定出恢复度高的恢复系5个(蒙-06,YC04,阜84-5-4,ZY9010,Z9001),使栽培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三系配套。通过测交发现,阜CMS1A、阜CMS2A比阜CMS3A育性易被恢复。用这2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的核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分析,从60对核心引物中筛选出在2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间有特异带的SSR引物,分别为Satt143、Satt168、Satt441。表明这3个SSR标记是与恢复基因有关的3个等位位点。并把恢复基因初步定位于2个分离群体上的6个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9.
将无花粉型温敏核不育系籼S与不同父本杂交,在籼S不育期内调查F2和BC1F2育性分离.结果表明:8个组合F2及BC1F2群体不育株数∶可育株数均符合1∶3,符合1对主效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无花粉败育方式可以稳定遗传,但遗传背景会对出现无花粉败育的时间产生影响;各组合F2不育株的不育期长短及可育期育性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且各组合不同单株间也存在差异;13个组合的不育株不育期长短与可育期育性的相关性差异较大,其中,籼S/金华占、籼S/籼黄占、籼S/新小占、籼S/野绿占、籼S/密粒早占等5个组合达到显著负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对自交系068的育性恢复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068对478、黄早四、48-2背景下的CMS-T、CMS-C、CMS-S不育胞质分别呈完全恢复、部分恢复和不育性保持。068对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同胞质之间未检测到育性恢复上的明显差异。068同不育材料一次测交与再次回交的育性测定结果存在差异。自交系068对可作为CMS-T、CMS-C和CMS-S不育胞质的共同恢复系,为利用多胞质进行不育化制种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吉农105”育性遗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中国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吉农105”为研究试材,用9个常用高粱恢复系与之杂交,并对其杂种后代F1、F2及BC1的育性分离比例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表明:供试杂种在F1代全部表现育性恢复,在F2代发生了育性分离,其比例为可育:不育=3:1,同时在BC1代也发生了育性分离,其比例为可育:不育=1:1。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分离规律,可以推断控制“吉农105”的细胞核内的雄性不育基因为1对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12.
小麦光敏不育系皖901S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9015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发现并育成的一个新型光敏感型雄性不育系。该材料在合肥地区(N31°51°)短日低温条件下表现为全不育,在长日温暖条件下表现正常可育。在小麦正常发育的温度范围内,其育性转换过程随光周期的变化而发生,光周期对育性的影响远大于温度的影响。与其他类型雄性不育材料比较,皖901S通过长日条件下自交更易保持,且短日条件下育性表现稳定,雄性败育彻底,并能为大多数普通小麦品种所恢复。皖901S的两系杂种F1代优势明显,它的育成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低温敏显性核不育水稻“8987”的育性转换与遗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89年在3304/明恢63的F5代发现一个水稻雄性不育材料8987。它具有育性转换特性,温度是引起育性转换的主导因素,较低温时完全雄性不育,较高温时正常可育,结实率可达80%。8987与其它品种正、反交F1代具有与它相同的育性转换,但组合间表现程度不完全一致。F2代在较低温度下发生育性分离时,有些组合F2不育株数:可育株数符合3:1,但有些组合可育株较多,分离比偏离3:1。这表明8987具有低温敏不育特性,它的不育性主要受细胞核内一对显性基因控制,遗传背景(微效修饰基因)对育性也有一些影响,是一种雄性不育新类型。  相似文献   

14.
辣椒三系选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引进的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植株和多种类型的自育材料,经4~5代测交、自交、回交得到新的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同时筛选出多个较优的恢复系.研究发现,在测交或回交组合育性分离时,回交父本株系内不同单株对雄性不育的保持能力差异很大,甚至会影响到不育系选育的成败.因此,在测交或回交后代出现育性分离时,需要选择测交(或者回交)父本自交后代的多个不同单株进行成对回交,再根据回交后代的育性表现,淘汰具不良基因型(N(MsMs)、N(Msms))的回交父本,而不育株与基因型为N(msms)的父本饱和回交后将得到新的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相似文献   

15.
籼型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1~1992年考查了7个籼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其中4个HPGMR农垦58s的衍生系W6111s-27、W6154s-66、Ks-9、8801s,3个不同来源的非HPGMR的TGMS5460s、安农s-1、衡农s-1、及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F#-1、以及部分F#-2在福建沙县高温长日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HPGMR的衍生系、5460s、安农s-1、衡农s-1 4种不同来源的TGMS的不育主基因是非等位的。农垦58s的衍生系中,W6111s-27、W6154s-66、Ks-9三者的不育主基因等位,而8801s与这3个不育系则不等位。4种不同来源的TGMS之间育性存在2或3对主基因的差异。不育基因等位的TGMS间杂交F#-2群体中仍有少量部分可育株出现,不育基因等位或非等位的TGMS间杂交F#-2群体中也发现育性比双亲稳定的不育株。笔者还对TGMS的育性改良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属间体细胞杂交创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鉴定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获得了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4号与新疆野生油菜野油18的对称性体细胞杂种。杂种当代建成的6株植株中有2株雄性不育株。用中双4号做轮回亲本与不育株回交,不育株率随回交代数增加而升高,至BC3代大部分株系的不育株率接近100%,到BC4代不育性稳定,群体中无育性分离现象。用波里马CMS的恢复系和保持系与其测交,6个甘蓝型油菜品系均可保持该不育系的不育性,表明该雄性不育胞质与Pol不育胞质不同。  相似文献   

17.
用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A)、同型保持系W931B(B)及3个地理来源不同的恢复系WR99032(R1)、WR0088(R2)、WR0108(R3)及其测交后代群体F1(A×B)、F2、BC1a(A×F1)、BC1b(F1×B)、F1a[A×(恢复系×恢复系)F1]、F1b[(恢复系×恢复系)F1×B]作为试验材料,以花粉育性和植株育性指标对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属配子体不育,3个不同来源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主效恢复基因控制,可能还存在微效修饰基因;3个恢复系的细胞质均为可育细胞质;恢复系R1与R2、R3的恢复基因呈非等位性,恢复系R2与R3的恢复基因呈等位性.  相似文献   

18.
一个陆地棉新型核雄性不育系“035A”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一个具有两个重叠显性基因控制的陆地棉雄性不育系“035A”的遗传分析。该雄性不育系不育花小,花药少,表现完全败育,不育性受两个显性基因控制,两个显性基因表现为部分连锁。这一不育系的发现,为棉花基因连锁和基因定位提供了新的遗传工具,并为提高陆地棉核雄性不育系的制种效益和F2 代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籼S是由常规稻籼黄占自然突变株选育而成的新型无花粉温敏核不育水稻,对籼S的不育特性遗传进行初步分析,为该品种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经典遗传学分析方法,将籼S与多个常规稻进行杂交,调查杂交后代F1、正反交F1、F2、BCF1育性,并分析F1不育株禾蔸的不育特性。【结果】籼S在广州(23°08′N)自然条件下,5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为稳定不育期,不育期较培矮64S长近2个月;籼S的温敏核不育性可以被不同类型常规稻品种恢复,且恢复度较高,说明控制其不育性的基因为隐性遗传;各正、反交花粉可育率及套袋自交结实率差异均不显著,表明籼S的不育性遗传与细胞质无关;绝大多数F2代群体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比值符合1∶3,育性不仅呈非连续分布,且可育株、不育株基本表现为极端分离,13个BCF1代群体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比值均符合1∶1,表明籼S的不育性遗传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F2不育株禾蔸育性转换与籼S相似,最终均表现为无花粉型败育,且均具有温敏性。【结论】籼S不育性属于隐性遗传,由核基因控制,其不育性基本符合1对主效基因的遗传模式,且其无花粉型败育方式及温敏性能在杂交后代中遗传。  相似文献   

20.
三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F_1和F_2代的不育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902S是光敏性强、可育临界温度较高的光敏不育系,2877S是光敏性强、可育临界温度较低的光敏不育系,而2558S是光敏性弱、可育临界温度低的温敏不育系,它们都是由农垦58S衍生而来的籼型核不育系。这三个不育系杂交,F_1在长光照、偏低气温下均表现稳定的不育性,表明三个亲本的不育主基因是等位的,F_1可育临界温度与低的亲本相近或更低.光敏不育系89025与2877S杂交,F_1与亲本一样,光敏性强;8902S和2877S与温敏不育系25585杂交,F_1表现双亲的中间型,光敏性中等.2877S与25585杂交F_2代不育株,在长光照、偏低气温下表现败育程度高,在短光照下绝大多数表现可育,且其中很多结实率病,光敏性强.还讨论了农垦58S衍生不育系不育主基因的等位性和实用型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