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贤芳  赵莉  朱昭进  汪建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204-10206
[目的]寻求小麦高产和超高产育种的关键指标。[方法]以安徽省种植的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单位面积粒数、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生物学产量、株高、收获指数等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在相关方向和程度上均有差异,且其他性状之间相关性及差异显著性均有不同;大多数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生物学产量及穗粒重显著相关,同时某些品种(系)的产量与其他性状之间显著相关。[结论]以产量作为小麦高产及超高产育种的选择指标之一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以辽粳9号为对照,对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株高大多在95~105 cm。平均产量为623.81kg/667m2,比对照增加6.45%。平均穗数、平均穗粒数和平均千粒重高于对照,平均结实率平均低于对照。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在10.5~11.25 t.hm-2的目标产量下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在四川应用较多的超级稻品种和非超级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连续3年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表现,进而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超级稻的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同时,与穗粒数成显著负相关,与结实率成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非超级稻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且与穗粒数、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明确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可以制订合理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实现水稻大面积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在四川成都地区应用较多的超级稻品种和非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连续 3 年(2006~2008 年)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水稻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关系密切,对于不同的品种类型,4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在10.5~11.25 t/hm2的产量目标下,通过中小苗三角形条栽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超级稻的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同时,与穗粒数呈负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非超级稻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负相关关系,且与穗数、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该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合理制订高产栽培措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实现水稻大面积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次主要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进行试验,分析产量构成和产量之间的关联,为水稻种植提供参考。主要材料为超级稻品种、非超级稻品种。水稻的产量和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超级稻来说,其与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与穗粒数、结实率呈负相关。对于非超级稻来说,其与4个因素(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负相关,尤其是与穗粒数、结实率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和产量之间的关联进行明确,可为制定优良的栽培技术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杂交早稻整齐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32个杂交早稻中、迟熟新组合的整齐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整齐度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长整齐度与单株产量接近显著正相关,而其它性状的整齐度对单株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各性状整齐度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仅单株有效穗数整齐度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其它均未达显著水平;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性状整齐度中,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株高整齐度、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整齐度。  相似文献   

7.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新品种松辽6号为试验材料,在其适宜地区进行3年栽培试验,研究其穗长、穗粒数及千粒重等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分蘖力、穗粒数、结实率。无论是单相关,还是偏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穗长与穗粒数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穗长不等于穗粒数多。初步明确了水稻品种丰产性好主要源于分蘖力强、有效穗数多、成穗率高、穗粒数多、结实率好、籽粒饱满,对如何选育源库协调,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的水稻新品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施肥水平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种施肥水平对2个杂交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粤优589收割产量与分蘖数、有效穗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系,红泰优996收割产量与有效穗、结实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系,两品种收割产量均与每穗粒数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系;3种施肥水平之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粤优589收割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红泰优996收割产量开始下降,然后升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汕优63和两优培九作对照,18个株叶形态较好的大穗型两系杂交稻组合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穗型组合产量的差异主要受单株穗数差异的影响;(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 >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充实度>结实率;(3)单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产量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结实率与产量正相关达显著水平;(4)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充实度与产量的偏相关为正,且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在大穗的基础上,单株穗数的增加、千粒重和充实度的提高可以使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直播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抗倒伏能力、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机械化直播稻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20年和2021年早稻,以广西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常规稻品种桂育9号、桂育11号、桂野丰、广粮香2号和杂交稻Y两优1号等5个品种为供试材料,以人工移栽为对照,进行大田精量直播。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栽培模式为主区,品种为副区,设置3个重复。记录各生育周期,测定主茎形态、基部茎秆特征以及抗折力、弯曲力度和倒伏指数等抗倒伏指标,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计算成本和经济效益。【结果】(1)直播稻的生育期缩短2—6 d,主要表现在播种到幼穗分化期之间;(2)直播稻的抗倒伏能力低于移栽稻,其株高、重心高度与穗干重均较低,第二节间的茎粗、壁厚、鲜重和干重亦较低,茎秆长度则高于移栽稻,这是导致直播水稻抗倒伏能力弱的主要原因;(3)在产量表现方面,除Y两优1号外,其余4个水稻品种的产量表现为直播稻低于移栽稻。生育期相对短的品种,直播稻的产量明显低于移栽稻,而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每穗粒数增加和结实率的提高是直播稻增产的主要因素;(4)...  相似文献   

11.
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辽06-6和吉玉粳两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 2006-2008年连续三年在其适应种植区域进行异地多点正常栽培条件下,研究其穗大小、穗粒数、千粒重等遗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经过三年试验结果表明: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粒数、结实率,均达到显著水平,而与穗长和穗粒数未达到显著水平。初步明确了粳稻品种的丰产性好坏主要取决于株型、分蘖力、成穗率、穗粒数和结实率,为育种家选育既高产又稳产的粳稻品种,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江苏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3—2015年江苏粳稻参试品种(系)试验数据,分析了参试粳稻的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子、品质性状等类型间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粳稻整体产量水平与株高、全生育期、结实率之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等产量因子与主要品质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提高整体产量水平对于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的影响较小;碾磨品质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各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但蒸煮食味品质指标与外观品质指标间矛盾较为突出,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0.423~(**)、–0.682~(**)),胶稠度与垩白粒率、垩白度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218~(**)、0.404~(**))。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江苏粳稻产量水平与主要品质性状间矛盾不突出,可以在保持现有产量水平的基础上改进品质,同时平衡外观与适口性之间关系,选育出外观品质优、食味口感佳的优质、高产、稳产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品种产量性状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各水稻品种的产量性状差异,通过比较169个水稻品种(系)2009年正季在哈尔滨和冬季在海南三亚种植的生育期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5种不同抽穗期类型的水稻品种(系)在三亚冬季种植条件下比哈尔滨正季种植抽穗期均缩短,且两地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各供试品种(系)在哈尔滨和三亚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各性状均有所变化,但品种间有所不同。因此在北种南繁时,应根据材料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南繁选种时,应注意品种间各性状的差异,根据品种特性选择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14.
选取30个不同熟期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各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叶面积指数、总干物质生产量、粒叶比、单茎茎鞘重和株高,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水稻群体产量构成性状、群体质量性状间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针对不同水稻群体,其千粒重、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水稻产量的相关关系并不完全一致,以结实率表现最明显;水稻群体质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在不同群体中也表现不一致,以粒叶比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变化最明显。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针对不同群体,明确不同产量性状和群体质量性状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应抓住重点性状并协调其与产量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以获得水稻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寒地水稻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肥密因素构成的60个质量群体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寒地水稻高产群体有效穗数集中在450万~495万穗.hm-2,穗粒数应控制在90~130粒,在此限度内,穗粒数对产量影响不明显;产量构成因子在不同产量群体中表现不同,在高产群体中表现为结实率穗粒数穗数粒重;在中产群体中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粒重;在低产群体中表现为穗数结实率穗粒数粒重。  相似文献   

16.
广西典型地区水稻产量形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典型地区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利用2007—2016年4个典型试验点水稻区域试验的3个品种的产量相关数据,针对水稻5个产量构成要素,分析不同地点及不同品种的表现,并通过不同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各要素对产量的影响。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对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穗数和穗粒数,各产量要素间差异不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结实率,其次是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回归分析揭示了3个品种各自的培育优势;通径分析解析了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差异程度。根据分析结果,对广西水稻品种培育与栽培提出建议,在优先保障结实率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穗数与千粒重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用5个优质春小麦品种(系)与5个丰产春小麦品种,采用5×5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25个组合,分别对生物学产量、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经济产量和收获指数等产量性状以及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等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⑴t测验结果表明,亲本与杂种两组群在生物学产量、穗长、穗粒数、经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上的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表明这些性状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⑵通过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分析,认为中8131和93 1039为2个优质亲本,武春1号、甘春16号为2个丰产亲本;杂种综合优势指数法和配合力分析表明,中8131×甘春16号、93 1039×张春9号、93 1039×武春1号、中8131×武春1号和93 1039×甘春16号等组合在丰产与优质结合方面表现突出。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基因型方差的比较表明,株高、穗长、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和蛋白质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变异幅度远大于特殊配合力变异幅度,对于这些性状,针对一般配合力选择效果更好。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所研究的各性状,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更重要,其中,对株高、穗长、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和蛋白质含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寒地水稻品种特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黑龙江省2010年主栽的32个水稻新品种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穴穗数(分蘖力)多的品种穗粒数少,产量增加;植株高的品种每穗粒数多;穗粒数多结实率下降,产量增加。应适当减少穴穗数(分蘖数),增加穗粒数,即分蘖力中等,偏大穗的品种有利于产量提高。对产量贡献率从大到小顺序为叶宽、剑叶长、千粒重、穴穗数、株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不同产量类型水稻品种穗部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三积温带主栽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了不同产量类型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穗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黑龙江三积温带水稻多数为中产或中低产品种,高产品种较少。高产类型的产量构成特征为穗粒数和结实率较高,穗数和千粒重表现中等。一次枝梗数呈低产类型高产类型中产类型中低产类型的趋势,高产和低产类型一次枝梗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产类型,各类型一次枝梗结实率均高于90%,一次枝梗的千粒重均在27 g左右。高产类型的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千粒重、二次粒率都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20.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greatly affect the growth of rice. To investigate the geographic differences in yield formation of single-season high-yielding hybrid rice in southern China,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17 and 2018 in the upper and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ith 10–30 main locally planted high-yielding hybrid cultivars used as materials. Compared with rice planted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rice planted in the upper reaches has a longer tillering duration, higher accumulated temperature(≥10℃) during tillering period, but lower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solar radiation from initial booting to maturity. Yield trait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pper and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showed that the former had 48.1% more panicles per unit area while the latter had 46.4% more grains per panicle; the rice yield in the forme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ed setting rate and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before heading, while the latte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ains per panicle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from booting to maturity. Comparison of the same variety Tianyouhuazhan plan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showe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nicle number and the duration of an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uring the tillering period(r=0.982~(**), r=0.993~(**), respectively), and between grains per panicle and accumulated solar radiation during booting period(r=0.952~*).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ore than 90% of cultivars with an yield of greater than 11 t ha~(–1) had an effective panicle number of 250–340 m~(–2),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ed setting rate and grains per panicle; therefore, the high-yielding rice production in these regions with a long effective tillering period(40 d) should choose varieties with moderate grains per panicle, adopt crop managements such as good fertilizer and water measures during vegetative growth period to ensure a certain number of effective panicles, and to increase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before heading. While in regions with a short effective tillering period(20 d) but good sunshine conditions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growth period, such as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igh-yielding rice production should choose cultivars with large panicles, adopt good water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s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growth period to ensure the formation of large panicles and the increas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fter hea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