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不同前作对杂交狼尾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长江流域农区不同粮草前作下杂交狼尾草的草产量、再生情况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茬的杂交狼尾草长势好、再生植株高、分蘖多、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产量较高。而且茎叶比较小、鲜干比较大、适口性较好。黑麦茬茬口较早,杂交狼尾草产量高,小麦茬表现最差。但是不同前作对杂交狼尾草的营养品质的影响较小。为了达到高产优质,杂交狼尾草应与多花黑麦草或黑麦进行复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暖季型饲草轮作多花黑麦草对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墨西哥玉米、青贮玉米、甜高粱、高丹草、东非狼尾草和多花黑麦草为试验材料,分析测定土壤养分、牧草产量、生长速率及营养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暖季型饲草种植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种植高丹草后,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轮作能够延长牧草的供草时间、提高牧草总产量,5种轮作模式分别提高了单作暖季型饲草产量,高丹草和东非狼尾草轮作多花黑麦草增产幅度较大,甜高粱轮作多花黑麦草总产量最高。不同前作对多花黑麦草生长速率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丹草收割后复种多花黑麦草的生长速率最快,墨西哥玉米收割后复种最慢。墨西哥玉米粗蛋白含量最高,青贮玉米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脂肪含量均最高。一年生暖季型饲草轮作冷季型牧草多花黑麦草,有利于延长全年供草时间及牧草总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应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 (DTOPSIS法)从累计干物质产量、累计粗蛋白产量和累计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对13个一年生牧草禾豆混播组合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川西平原种植的HC_3(25%多花黑麦草+75%金花菜)、HJ_2(50%多花黑麦草+50%箭筈豌豆)、HC_2(50%多花黑麦草+50%金花菜) 3个优势混播组合,比多花黑麦草单播干物质产量提高12. 28%~14. 43%、粗蛋白产量提高34%~45. 67%、可消化干物质产量提高10. 41%~18. 76%。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混播比例和刈割时期对禾豆混播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设多花黑麦草100%(H)、75%多花黑麦草+25%箭筈豌豆(HJ1)、50%多花黑麦草+50%箭筈豌豆(HJ2)、25%多花黑麦草+75%箭筈豌豆(HJ3)与100%箭筈豌豆(J)5个处理,结果表明,混播比例可显著(P<0.05)影响分蘖/分枝数、粗蛋白含量、单茬/累计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对株高、茎叶比、干物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可消化干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刈割时期只对黑麦草分蘖数和单茬干物质产量无显著性影响,对其余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混播比例与刈割时期对箭筈豌豆分枝数、茎叶比、粗蛋白含量、可消化干物质含量和累计干物质产量有交互效应(P<0.05)。混播组合HJ2累计干物质产量19 030.44kg·hm-2、累计粗蛋白产量3 130.66 kg·hm-2、累计可消化干物质产量13 214.14 kg·hm-2,为最佳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添加不同播量的燕麦(Avena sativa L.)进行混播以及刈割茬次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设100%多花黑麦草(H0)、100%多花黑麦草+25%燕麦(HY1)、100%多花黑麦草+50%燕麦(HY2)、100%多花黑麦草+75%燕麦(HY3)与100%燕麦(Y0)5个处理,通过测定株高、分蘖、茎叶比、鲜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体外消化率、纤维素及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来研究各处理地上生物量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对分蘖数、可消化干物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累计粗蛋白产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株高、茎叶比、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其他田间生产性状和营养品质指标无显著性影响(P<0.05);刈割茬次对除株高和粗蛋白含量以外的其他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不同混播比例与刈割茬次对株高、分蘖数、茎叶比、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单茬干物质产量、单茬粗蛋白产量、可消化干物质含量和单茬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具有交互效应(P<0.05)。处理HY1(25%燕麦添加量)的资源互补利用性较好,多花黑麦草竞争优势稳定,饲草饲喂价值及生产性能均较高,累计干物质产量达19 445.30 kg·hm-2、累计粗蛋白产量达2 814.04 kg·hm-2、累计可消化干物质产量达13 135.30 kg·hm-2,为四川农区多花黑麦草人工草地最佳燕麦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6.
于2009年5月在亚热带中山地区引入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威提特东非狼尾草(Pennisetum clandestinum cv.Whittet)、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和贝斯莉斯克伏生臂形草(Bra-chiaria decumbens cv.Basilisk)4种多年生暖季型牧草,并于当年10月在4种暖季型禾草草地上分别补播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lorum),组成不同的互补饲草生产系统(Complementary forage system);通过对各补播系统牧草全年产量、生长速率和密度变化的研究分析,以期建立全季型优质高产的互补饲草组合模式,为解决该地区饲草供应季节不平衡提供可行方案。结果表明:补播能显著增加产草量(P<0.05),干草产量最高的系统是臂形草+多花黑麦草(26337.1 kg·hm-2);粗蛋白年产量最高的为东非狼尾草+多花黑麦草系统(2903.6 kg·hm-2);各系统可形成良好的饲草季节配置,多花黑麦草在冬春季节成为优势种,产量占全年饲草总产量的40%。  相似文献   

7.
不同刈割期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刈割时间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自选品系和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2种不同的刈割方案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的饲草产量,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以及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结果表明,同4月1日开始刈割相比较,4月16日开始刈割单位面积饲草总产量极显著增加(P<0.01),不同品种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提高16.0%~50.2%。相同刈割茬次的饲草品质相比较,饲草中粗蛋白含量以早刈割高于晚刈割,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存在品种差异;WSC、ADF、NDF的含量均以早刈割的低于晚刈割。饲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总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第3次刈割。在不同刈割方案中以4月1日开始刈割的各刈割茬次饲草IVDMD均高于4月16日开始刈割。综合考虑饲草产量和品质,适当推迟首次刈割时间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合理的亚热带地区冬季牧草高产、高品质种植模式,本研究通过将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分别与4种豆科牧草苕子(Vicia dasycarpa)、豌豆(Pisum sativum)、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进行混播,测定不同组合的生产性能和营养特性指标。结果表明,混播组合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鲜草产量以及良好的营养特性;在刈割3次的情况下,多花黑麦草+紫云英、多花黑麦草+豌豆、多花黑麦草+白三叶、多花黑麦草+苕子和多花黑麦草+苕子+紫云英组合的鲜草总产量分别为44 863.33、43 923.33、47 003.33、46 470.00和37 970.00 kg·hm-2,豆禾比分别为0.076、0.198、0.085、0.116和0.137;在品质方面,多花黑麦草+苕子和多花黑麦草+白三叶组合的营养产出量较优,但前者粗蛋白总产量最高,各项营养产出量中,多花黑麦草+豌豆组合与多花黑麦草+紫云英组合较接近,但稍低于多花黑麦草+苕子和多花黑麦草+白三叶两个组合。综合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和品质,以多花黑麦草+苕子和多花黑麦草+豌豆两个组合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水稻收获后施用0、30、75、120t/hm^3牛粪作基肥,研究了基肥用量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cy.Teragold)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秋播多花黑麦草春季生长迅速,随生长发育的进程,在抽穗这前干物质生产量直线上升,但粗蛋白含量略有降低,体外干物质消化明显降低,与不施牛粪作基肥的对照相比,牛粪不同施用量处理对多花黑麦草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生产及饲草品质均无显著影响(P〉0.05),农田种植多花黑麦草消化牛粪的能力大于8t/667m^2.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研究了杂交狼尾草在北京地区从春季萌发到7月17日100d生长时间内营养成分含量、瘤胃降解率和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及刈割次数(1次或2次)与刈割时间对营养物质含量、瘤胃降解率和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杂交狼尾草水会和粗蛋白含量大体上逐渐下降,NDF和ADF含量大体上逐渐上升,干物质48h瘤胃降解率逐渐下降;对于第一次刈割或第二次刈割杂交狼尾草鲜草亩产、干草亩产、有机物亩产、粗蛋白亩产和瘤胃48h可降解干物质亩产大体上逐渐上升。特别是第一次刈割杂交狼尾草瘤胃48h可降解干物质亩产在达到一定的生长时间后不再升高,甚至出现随生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趋势。刈割次数和刈割时间均对100d生长时间的总生物量有较大影响。总鲜草亩产以第二期生长时间最长者为最高。粗蛋白总亩产大体上随第一次刈割时间的后延而逐渐降低。以单位土地面积收获反刍动物可消化干物质的最大量为衡量指标,杂交狼尾草在100d的生长时间内,以6月17日和7月17日各刈割一次为最佳选择,第一阶段的生长时间为70d,第二阶段的生长时间为30d。  相似文献   

11.
药物拌种对燕麦抗蚜性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种种衣剂各6个浓度梯度分别对皮燕麦、裸燕麦进行拌种,调查不同处理下燕麦拔节期蚜虫危害情况,成熟后进行考种,研究蚜害对燕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拌种皮燕麦在300 mL/50 kg时达到抗虫水平;吡虫啉拌种裸燕麦在低浓度下(100 mL/50 kg)即发挥效力。噻虫嗪拌种皮燕麦和裸燕麦,在最低浓度(100 mL/50 kg)时就达到抗虫水平。I/I*值与燕麦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燕麦株高和种子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蚜害越严重,由蚜虫引起的燕麦红叶病也越严重,燕麦植株矮化,种子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2003—2004年在甘肃酒泉地区研究了疏枝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其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枝对提高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具有明显的作用(P<0.05)。疏枝降低了单位面积的生殖枝数,提高了花序数/枝条、结荚花序数/枝条和荚果数/结荚花序(P<0.05),但对种子数/荚果和种子质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种子标准发芽试验的结果表明,疏枝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3.
对引进的15个鹰嘴豆品种(系)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比较,并应用相关、偏相关及通径分析研究了产量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筛选出两个高产品种(系)ICCV96853和ICCV96852,相关分析中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为:单株粒数〉荚粒数〉百粒质量。在所有品种(系)中,单株粒数、荚粒数和百粒质量与产量呈极显著偏相关,各性状对产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为:单株粒数〉百粒质量〉荚粒数。通径分析发现单株粒数和百粒质量是影响产量的2个主要因素,可作为快速筛选高产鹰嘴豆种质的主要参考性状。  相似文献   

14.
不同小黑麦品种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2份小黑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穗粒质量)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黑麦品种OH2276株高最高,为136.77cm,但其种子产量低;安新麦83—25的综合性状最优,穗粒数最多,为J09。19;北联4号,89D-8和DH796综合性状也较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HB200上的综合性状最差,HB200下和OB74的综合性状较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燕麦Avena sativa拔节期喷施1%的矮状素和10%乙烯利,研究生长调节剂对不同燕麦品种株高、节间长度、分蘖成穗、产草量和种子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壮素处理后,燕麦株高比对照降低了10~12 cm;品种4628基部节间受影响最大,矮壮素和乙烯利处理后其倒四节间长度有显著下降,仅为对照的58.2%和64.8%.矮壮素和乙烯利处理下燕麦干草和鲜干比变化也比较大,不同品种对2种调节剂的反应不同.喷施生长调节剂后燕麦成穗有显著增加,但穗长、穗粒数有减少的趋势,对千粒重也有影响;种子产量有所增加.3个品种中以4628进行矮壮素处理的效果较好,有效穗数和产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以小黑麦新品系P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该品系在甘肃省陇中冬小麦区的种子产量及产量稳定性,并分析了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穗粒数,穗粒质量,小穗数,穗长)与种子产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小黑麦新品系P1抗倒伏,生育期比2个对照缩短7~14d;除株高和小穗数外,小黑麦新品系P1的种子产量(4 464.49kg/hm2)、穗粒数(42.93个)、穗长(9.39cm)和穗粒质量(1.66g)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对照品种;3个试点中,临夏点小黑麦种质的平均种子产量最高(4 513.47kg/hm2),兰州点小黑麦的穗长最长(9.49cm)。综合分析显示,小黑麦新品系P1在3个试验点种子产量较稳定,在临夏点种子产量最高(5 280.70kg/hm2),为最适宜种植区。  相似文献   

17.
禾本科种子收获后的残茬管理对次年的种子产量非常重要。研究了刈割残茬时间和留茬高度对新麦草 Psathyrostachys juncea次年种子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刈割残茬时间和不同留茬高度显著影响单位面积生殖枝数和种子产量(P<0.05)。其中,收获后立即刈割处理和齐地刈割处理获得了最高的生殖枝数和种子产量。不同刈割残茬时间和留茬高度处理对生殖枝小穗数、小穗小花数、小穗种子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在留茬高度处理和刈割时间处理条件下,新麦草的单位面积生殖枝数与种子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8.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产量因子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多因素裂区试验设计,通过大样本相关、通径和逐步回归分析后,结果表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 Narok的6个种子产量因子对种子产量的直接贡献大小排序为:x4(单位长度小花数)>x6(千粒重)>x1(花序长)>x2(单位面积生殖枝数)>x3(单位长度小穗数)>x5(单位长度种子数),说明提高单位长度小花数、千粒重和花序长是最有效提高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产量的途径,其次提高单位长度小穗数、单位长度小花数和单位面积生殖枝数。  相似文献   

19.
气候因子与苜蓿草产量的苜蓿草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别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全年干草产量、各茬次干草产量作参考数列,以紫花苜蓿生长期内≥5 ℃积温、降水量、日照时间、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及相对湿度为参比数列,对旱作条件下紫花苜蓿干草产量与气候因子的关联程度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第1茬草产量与5月上旬、4月上旬、4月中旬的降水量和3月上旬、3月下旬、5月上旬的≥5 ℃积温关联度最大;影响再生草产量的气候因子主要是热量指标;影响全年产草量的气候因子主要是6-8月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以及4、5、6月的降水量。因此,影响紫花苜蓿全年及各茬草产量的主、次气象因子及其时段效应都是有差异的,生产上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不同灌溉量对紫花苜蓿产量影响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国利 《草业科学》2009,26(10):181-181
为了查明景泰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育期灌溉量与产草量的关系,探索既能使紫花苜蓿高产,又能节约用水的灌溉模式,对不同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确定出最适宜的灌溉量。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生长期,在2040 cm土层内,土壤水分含量达到30%左右时,紫花苜蓿均能良好生长,鲜草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长,增产幅度也逐渐增大;但当灌溉总量达到5 400 m3/hm2时,灌溉量增加对苜蓿增产幅度影响不明显,灌溉总量4 800 m3/hm2左右时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