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玉米田新发害虫,具有暴发性,幼虫聚集性,为害隐蔽性等特征,在平舆县发生为害逐年严重,且防治困难,对该县夏玉米生产构成较大的威胁。笔者根据对该地二点委夜蛾近年来的发生、为害及防治情况调查研究,结合国内研究进展,分析了二点委夜蛾在该县的发生危害特点及重发原因,并提出了绿色防控对策,对有效控制其为害,保障豫南地区夏玉米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二点委夜蛾在安徽省的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对夏玉米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一定威胁。分析了二点委夜蛾的发生情况、为害情况及原因,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二点委夜蛾是近几年发现为害玉米的一种新害虫,危害性较大,由于其侵害部位以及形态上的相近,许多农民习惯把二点委夜蛾误称为"地老虎"。结合近年来二点委夜蛾在新乡县的发生危害情况,本文提出相应地防治措施,指导农民减轻其为害损失。  相似文献   

4.
正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黄淮海地区一种新发虫害,主要以幼虫为害苗期夏玉米。幼苗受害后萎蔫、倒伏、失水直至枯死。二点委夜蛾具有隐蔽性强、转株及聚集危害等特点,一旦防治不及时将对玉米造成严重危害。经过近3 a的虫量积累,二点委夜蛾于2014年开始在我市武清、蓟县、宝坻、宁河等区县点片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建议关注植保系统发布的预报,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开展防治。发生高峰期及重发地块:二点委夜蛾危害高  相似文献   

5.
正二点委夜蛾是我省夏玉米区新发生的害虫,该害虫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害虫食量将不断加大,发生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这种害虫的传播速度极快,如不能及时控制,将会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甚至会导致大面积玉米地绝收。因此,需加强对二点委夜蛾发生动态的监测,做好虫情预报或警报,指导农民适时防治,以减轻其为害损失。现将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形态特征1、成虫。颜色:二点委夜蛾灰褐色。二点委  相似文献   

6.
二点委夜蛾是夏玉米苗的新害虫,2005年首次在河北省发现危害夏玉米苗,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成灾。作者主要讨论了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和田间防治方法,并为今后对二点委夜蛾的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二点委夜蛾在玉米上的发生和为害与小麦秸秆还田的田间生态密切相关,其幼虫隐蔽在小麦秸秆下为害玉米幼苗的茎基部和根部。二点委夜蛾生存和为害离不开秸秆覆盖的隐蔽环境。为了探索二点委夜蛾的绿色防治措施,采用对比试验设计,以传统常规播种机播种为对照,分析了播种行旋耕播种对二点委夜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传统常规玉米播种机播种,开沟宽度为5~10 cm,播种行仍有麦秸覆盖,有利于二点委夜蛾在麦秸下隐蔽为害玉米幼苗,玉米平均百株虫量10.5头,被害株率6%;而采用播种行旋耕播种,将带有麦秸的播种行进行旋耕,然后再播种玉米,可使玉米播种行15~20 cm范围内没有麦秸覆盖,玉米出苗后不被麦秸围棵,破坏了二点委夜蛾的适生环境,可有效减轻二点委夜蛾的为害,在播种沟内未发现二点委夜蛾和玉米被害株。采用播种行旋耕播种对二点委夜蛾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二点委夜蛾在孟津县局部发生。二点委夜蛾是危害夏玉米幼苗的主要害虫之一,对夏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孟津县植保站高度重视,认真部署二点委夜蛾防控工作,及时落实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危害,以保秋作物丰收。一、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危害形态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该害虫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害虫食量不断加大,发生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如不能及时控制,将会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二点委夜蛾1年发生2代。成虫有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测,6月  相似文献   

9.
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特点 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schler)]为鳞翅目害虫,2005年在安新县夏玉米田首次发现为害,2010年发生程度明显上升,2011年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且程度加重。为此,2010年和2011年对安新县二点委夜蛾田间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对2011年测报灯诱集二点委夜蛾成虫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具有局部暴发、选择性强、为害重的发生特点,初步认定其在安新县1 a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田间杂草及枯枝落叶下越冬。针对二点委夜蛾的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了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油气储运》2011,(25):5-6
今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地区玉米上暴发成灾,在山东省部分地区夏玉米上危害严重。因为二点委夜蛾是新暴发的重大害虫,人们对其发生特点、规律了解不深入,防治时机和方法把握不准。现将二点委夜蛾的发生特点和应急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二点委夜蛾的生长规律和危害特点,重点分析了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方法及二点委夜蛾防治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种新型机械防治二点委夜蛾的夏玉米免耕播种装置。  相似文献   

12.
2011年6月初,在我镇西滕村宋玉暄玉米田首次发现地下害虫二点委夜蛾,截止到7月中旬,全镇5 6万亩玉米,发生面积达1万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有的玉米田,缺苗断垅全田毁种。二点委夜蛾属群居性暴发性害虫,倘若幼虫发生高峰与夏玉米苗期吻合,将对全镇的夏玉米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经过近两年对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控跟踪,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出玉米田二点委夜蛾防控技术,包括播前灭茬、清除玉米苗根基的覆盖物、物理防治、种子处理、播后苗前喷雾、苗后喷雾、毒饵诱杀等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在河北省新发现的玉米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夏玉米种植区发生日趋严重。由于该虫发现时间短,因此可以借鉴的资料有限。2005年以来,作者对河北省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持续研究,目前澄清了年发生世代和幼虫为害习性。在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全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5月底,1代成虫6月~7月上旬,2代成虫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3代成虫8月下旬~10月中旬;幼虫主害期为夏玉米苗期(6月~7月上旬),7月下旬以后对玉米损害不大。幼虫对玉米苗的为害方式主要是咬食茎基部和根部,破坏输导组织,从而导致植株萎蔫甚至死亡。幼虫对高温敏感,田间湿度大时有利于该虫的发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天敌是蚂蚁。  相似文献   

14.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在河北省新发现的玉米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夏玉米种植区发生日趋严重。为研究二点委夜蛾是否有向冷凉地区扩散的习性,证明二点委夜蛾主害代为害玉米以后是否迁移到其他地区,在河北省易县选择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区进行了定点诱测试验。其中,在平原地区设置2个测试点,利用诱虫灯诱集,作为对照(CK);在低海拔地区设置1个测试点、在高海拔地区设置3个测试点,均利用性诱剂进行诱集。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主害代没有发生的春玉米区,8~9月也没有发现其成虫;7月发生为害的平原区,8~9月有成虫活动,且7月发生越严重的区域,8~9月成虫量越高;高海拔地区未诱测到二点委夜蛾成虫。在河北省易县,二点委夜蛾主害代以后的时期,成虫未向高海拔冷凉地区迁移。  相似文献   

15.
二点委夜蛾过冷却点测定及越冬虫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自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发现为害夏玉米以来,成为近年夏玉米生产中少见的严重害虫。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抗寒性及越冬能力,测定了几种不同状态下的老熟幼虫及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结果表明:不同食物饲养的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温度范围为-5.63~-4.32℃,差异不显著,但经低温处理后过冷却点温度有所降低(为-8.36℃);而低温处理后作茧的老熟幼虫耐寒性最强,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分别达到了-25.35℃和-9.98℃。初步推断,在华北地区二点委夜蛾主要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在较温暖地区也有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正>一、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二点委夜蛾在安阳县一年发生4代,一代主要发生在我县的小麦田,危害小麦,危害较轻,一般年份很难调查到,二代二点委夜蛾主要发生在夏玉米,危害夏玉米,其次寄主田块是花生田、红薯田。三、四代二点委夜蛾在夏玉米田、绿豆田、花生田、谷子田、大豆田、苹果园及杂草上均有危害分布。二点委夜蛾倾向于寻找有地面遮盖物、隐蔽阴凉的地块栖息,选择适宜栖息环境对其生存繁  相似文献   

17.
二点委夜蛾是一种生态型玉米新害虫,十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的小麦秸秆还田和玉米免耕播种为二点委夜蛾创造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使二点委夜蛾得到迅速积累,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生程度日益严重。2011年该虫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暴发成灾,引起国家和农业部高度重视,将二点委夜蛾列入重大病虫害,进行密切监测和科学防控。  相似文献   

18.
二点委夜蛾是玉米田新型害虫,属鳞翅目夜蛾科。2005年首次发现该虫为害夏玉米,到2011年发生面积已经超过l000万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近年来河北省乃至黄淮夏玉米种植区二点委夜蛾发生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以农业防治技术—旋耕灭茬为主,结合性诱、灯诱的物理防治以及种子包衣、应急性化学防治为辅的二点委夜蛾安全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二点委夜蛾兼具腐生性,田间虫量大小与玉米被害率无明显相关性,为了获得符合田间实际情况的二点委夜蛾防治指标及虫害分级标准,通过对河北和山东夏玉米田广泛调查,获得了大量二点委夜蛾幼虫虫量与被害损失率的相关数据,并利用Excel软件中的规划求解功能,分别构建了适宜为害区和不适宜为害区百株虫量与被害损失率的曲线回归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得到回归方程,代入经济允许损失率,计算出防治指标。其中,适宜为害区回归模型为Y=a/(b+e-cx)-d,求解后得到回归方程Y赞=53.475 8/(0.468 2+e-0.0205x)-36.152 1(R2=0.952 2),表现为指数型曲线;不适宜为害区回归模型Y=a/(b+ecx),求解后得到回归方程Y赞=1.054 0/(0.028 8+e-0.047 5x)(R2=0.818 2),为典型的"S"型曲线。在目前经济允许损失率为3.82%时,适宜为害区的防治指标为百株有虫6.81头,不适宜为害区的防治指标为百株有虫29.40头。结合二点委夜蛾田间发生特点,确定幼虫防治指标为:在小麦收获或玉米播种后10 d开始调查,当百株虫量达6头、围棵玉米沿行死苗率达3%时,应立即进行防治。并进一步确定了二点委夜蛾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